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思性实践

反思性实践

反思性实践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6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常用外国语、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36308篇;相关期刊201种,包括中国德育、当代教育科学、职业技术教育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两岸教育政策学术研讨会、2010年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首届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等;反思性实践的相关文献由296位作者贡献,包括钟启泉、王艳玲、陶伟等。

反思性实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5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6308 占比:99.94%

总计:436576篇

反思性实践—发文趋势图

反思性实践

-研究学者

  • 钟启泉
  • 王艳玲
  • 陶伟
  • 余冰
  • 卢真金
  • 张霞
  • 苟顺明
  • 阳利平
  • 包水梅
  • 周振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包水梅; 胡君梅
    • 摘要: 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指导是一个师生之间双向互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这就要求导师指导要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科学性属于指导中“真”的范畴,回答指导规律的问题;艺术性属于指导中“美”的范畴,回答如何指导的问题。导师指导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导师指导的艺术性有助于实现指导的科学性。导师指导要努力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效统一,即达到“求真”与“求美”相融的境界。为此,需从如下几个方面探索:国家从政策层面引导导师培训;高校建立相应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加强对导师指导能力的培训;同伴协作促进导师指导水平的提升;导师个人应加强反思性实践
    • 孙华; 张志红
    • 摘要: 针对当前科技馆工作人员的培养遵循理论取向的线性模式,存在专业知识更新滞后、教学能力增长缓慢与职业发展不连续等实际问题,文章基于反思性实践认识论提供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指导框架,提出了“重构人工智能科技教师培养的能力体系”“营造数字技术支撑的交互式展教实践环境”和“构建人工智能支持的科技教师反思支架”等促进人工智能科技教师反思性实践能力的基本策略,从“为行动反思的展教活动设计规划”“行动中反思的展教体验持续反思”和“对行动反思的展教经验归纳总结”三重交互的视角构建了提升人工智能科技教师反思性实践能力培训的新模式.
    • 马蓉
    • 摘要: 学习共同体理念下《手指》一课的学习设计,根据教师伙伴协同备课,课堂中师生协同冲刺挑战(倾听、串联、反刍),及课后反思性实践取向的课例研究,促进学生与文本(客观世界)、他人、自己对话,更开放地建立与世界、他人以及自身的关系,重新建构各自的意义,以实现真实的高品质学习,促进课堂中每一个人的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审美与文化认知的发展。
    • 马月成; 杨斐
    • 摘要: 反思性实践可以描述为教育现象学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即通过直接经验研究教育现象,进而得出解释,并将获得的见解用于进一步理解和改进教学实践;而教学行动研究在创造研究知识和改善教学活动的同时,挑战了两种不同存在方式的规范价值——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存在方式。无论是“反思性实践”还是“教学行动研究”,现有的研究呈现出各自为战的特点。统筹研究尺度、研究起点、研究范畴,将“反思性实践”和“教学行动研究”纳入统一分析框架,进而提升研究的综合性、整体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 张辉; 赵姗姗
    •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和文本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反思性实践现状.研究发现:教师通过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但缺乏互动交流的发展环境;教师的反思性实践总体上呈现技术性特征,对反思的理解主要停留在改良教法的技术层面.这对教师培训与发展具有一定启示:只有在健康、生态的反思文化环境中,长期开展基于教师个人课堂教学实践的互动性反思活动,才有可能使教师通过反思建构个人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成为自主的反思性实践者.
    • 胡翰林; 沈书生
    • 摘要: 高阶思维的培养一直是教学实践的重点,其形成既依赖认知过程,又以概念的发展为具体表现.生成认知作为学习者认知形成的一种机制与解释,能够有效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文章分析了高阶思维的具体含义与现实问题,对生成认知进行了内涵解析,并依据生成认知的涌现性、具身性与行动性特征提出高阶思维的培养路径:置身情境的理解过程,为学习者创设真实情境、虚拟情境与增强情境来促进概念的形成;具身交互的再造过程,使学习者在概念隐喻与具身交互的过程中获取概念;反思实践的创造过程,以超越教学中的技术理性、解决复杂问题、进行反思性实践等来促进概念的发展,以实现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形成.
    • 王宁
    • 摘要: 信息文化视角是将文化要素纳入信息化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国际各领域信息化实践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文章基于对信息文化研究视角的阐释和对其在文件管理领域的应用分析,反思了我国文件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对信息文化要素的洞察、对文件管理的价值认知不足、文件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信息治理思维有限和数字信任不足.进而探索性地提出了优化策略:运用整体性方法开展文件管理信息化实践,优化信息文化环境;提升信息化素养和能力,塑造数字信任;采取循序渐进的信息化实施策略,促进信息技术的成功实施.
    • 曹培英
    • 摘要: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历史地看,对"问题提出"的关注由来已久。在我国,历来有"学问"之说,即"学"必须紧密联系"问"。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西方,"问题提出"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的"谈话法"。苏格拉底将"问题"比喻为"接生婆",催生新思想。综观"问题提出"的中外源头及其随后的探索,基本上是将其视为学与教的一种方法,大多缺乏对"问题提出"本身的研究。
    • 宋菲燕
    • 摘要: 园本教研一直以来都是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重要抓手,但园本教研有效性较低的现象长期存在。相关研究指出,园本教研有效性与教研的组织形式密切相关,有效的园本教研能激发教师主动参与,进而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产生。视频工作坊“5R”模型是以视频为工具,通过话语赋权和理论赋能,不断推动教师在反思性实践活动中重构知能,发展实践性智慧的一种教研模式,其中包含“Record:围绕主题拍摄幼儿活动视频”“Report:汇报拍摄和观察”“Re-notice:围绕主题交流讨论,激发新的观察”“Renew:观察理论渗透,更新知识和信念”“Reflection:反思拍摄和观察”五个循环步骤。在具体实践中,负责围绕主题拍摄幼儿活动视频的教师是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情况下进行的。本文以教师建构游戏观察能力提升的教研活动为例,谈一谈如何运用视频工作坊“5R”模型提升教师观察能力。
    • 姚红; 王栋
    • 摘要: 新时期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的国际化人才供不应求.作为公共外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法语课程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外语人才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当前的教学现状却不甚理想,问题凸显:宏观指导相对滞后,课时安排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评估方式不平衡等.文章拟从反思性实践视角出发,从宏观指导、学校管理、教师、学生和教材多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