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62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3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3242篇;相关期刊415种,包括文学教育、北方文学(中旬刊)、青年文学家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图书馆与经典阅读研讨会等;文学文本的相关文献由639位作者贡献,包括邵子华、李晓燕、董希文等。

文学文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3 占比:2.5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3242 占比:97.39%

总计:23865篇

文学文本—发文趋势图

文学文本

-研究学者

  • 邵子华
  • 李晓燕
  • 董希文
  • 周启超
  • 宁宗一
  • 王晓路
  • 秦文平
  • 范司永
  • 马大康
  • 乔改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佩谕
    • 摘要: 藏戏的文学文本分析从主题、叙事、审美和文化等方面为切入点,将藏戏的文本和藏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确认了藏戏的文学价值。本文以藏戏文学文本的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分析为切入点;从而对藏戏文学文本分析的理论资源和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从藏戏与“文学藏戏”的关系和文学文本与表演文本的关系两个方面对这种研究方法进行反思。
    • 于浩
    • 摘要: 基于"教学用文学文本"的性质,教师的解读就不能是"一般读者"的解读。对教师而言,必须树立解读"立足于语文教学、服务于语文教学"的理念。文本解读不仅要能解读出文学文本的内容、形式、情感等方面的要素,而且还要能够确定文本中蕴含的学生语文素养习得的要素与条件。
    • 余静良
    • 摘要: 自神经网络机器翻译问世以来,机器翻译实现了快速发展,译文质量得以显著提升。然而,以往人们对机器翻译及译后编辑研究大多集中于非文学文本,对基于汉语文学文本的机器翻译研究乏善可陈。鉴于此,本研究基于Google在线翻译平台,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部分散文进行机器翻译,并将机译本与张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文学文本机译本与张译本在主语选择、情感传递与形象建构三个层面存在差异。基于上述差异,提出做好译前编辑、优化翻译技术、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深度融合的对策,从而弥补文学文本机译和人译间的鸿沟,提升机译质量,为文学文本机器翻译研究奠定基础,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 陈铠莹; 李鸿雁
    • 摘要: 基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以及于2019年出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与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新旧教材中文学文本的数量、体裁与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新版教材中文学文本的数量略有缩减,体裁更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设计。建议从补充相关文学素材、呈现文学表达手法和深化语篇分析三方面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材有效使用。
    • 彭文忠; 粟代伟
    • 摘要: 2019年版电影《小妇人》在其叙事手法上打破了原著的桎梏,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在叙事时间上,“时间倒错”凸显了文本的深层内涵;在空间叙事上,空间开拓建构了立体的人物形象;在故事结局上,结局开放深化了时代的女性主题。独具匠心的叙事策略和技巧也赋予了《小妇人》全新的时代气息与艺术特色,呈现出文学著作影视化改编的新趋势,具有可被后来者借鉴的示范价值。
    • 杨柳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党和国家积极投入各方力量,文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村民们对于乡村情感的记忆以及对乡村的怀念,也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乡愁叙事主题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村民们的乡愁记忆,并赋予了“乡愁”新的时代内涵,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之中,既能够保留传统,又能够提升村民的知识与能力素养,以及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促进了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 薛慧
    • 摘要: 统编教材选入了许多篇幅较长的文学文本,由于面临课时紧、高考压力等问题,教师往往采用模式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让文学文文本的教学陷入了审美肤浅的僵局。然而具有独特文体特色的文学文文本是提升学生审美品质的重要资源,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为此,教师应以核心素养的达成为目标,以聚焦差异作为文学文本教学新的突破点,以期给予学生更丰富的鉴赏思维,从而提升审美品质。
    • 刘新亚
    • 摘要: 互文性指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当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作品时,不同媒介形态之间也能够利用文本互文性建构故事网络。娄烨的《兰心大剧院》改编自《上海之死》和《上海》两部小说,其在影像与语汇、空间与叙事、流派与主题等方面都与原著文本呈现出互文性特征。本文对影片及其两部文学文本进行细读和比较,借互文性理论探讨电影改编中的逻辑转换,避开以往“忠实性”改编原则的分析路径,客观把握影片的内在思想意图。
    • 张志豪; 李保杰
    • 摘要: 本文以尤金·奥尼尔剧本Recklessness的三个机器译本和一个人工译本为语料,从人机翻译及三种机器翻译之间两个层面展开对比。对词汇短语、句子、语篇层次的异同进行定量分析,从翻译的准确性、译文与原文语言风格和文体特征的一致性角度进行定性分析。分析三种软件在文学翻译中的差别及各自特点,为文学文本选择机器翻译提供参考,为机器翻译的改进提供借鉴。
    • 赵雪
    • 摘要: 当前,在高校的文学史教学中,以现代性为中轴而展开的“史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文学文本以及相应的阅读体验则备受冷落,这是当前文学史和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问题。文学史教学实践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回归文学本体的文本细读,进行社会文化视域下的经典阅读,基于历史语境和阅读体验展开多方对话,在完整文学版图内强化板块间的关联呼应,文史互证突显文学史生成的繁复性,跳出现代性的藩篱,打造以“对话”为内核的互文性文学场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