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心理结构

文化心理结构

文化心理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9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0篇、专利文献1767074篇;相关期刊312种,包括社会科学辑刊、学习与探索、金色年华等; 文化心理结构的相关文献由391位作者贡献,包括崔治忠、张爱惠、李宗刚等。

文化心理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67074 占比:99.98%

总计:1767464篇

文化心理结构—发文趋势图

文化心理结构

-研究学者

  • 崔治忠
  • 张爱惠
  • 李宗刚
  • 许龙
  • 傅沁
  • 刘起林
  • 叶桦
  • 周积明
  • 周静
  • 孙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慧; 马有原
    • 摘要: 近几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媒体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自媒体环境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消费文化与信息交流的进步,同时也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现在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以社交化媒介网络等为载体的媒体对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社会的状况、内容与对象,而且也让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组织结构、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自媒体环境下传播文化的优势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希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 摘要: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驱逐“神性”拷问“人本”——论《马尔多罗之歌》中“两希”文化的冲突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博士向征研究方向法国文学基金项目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马尔多罗之歌》是19世纪法国作家洛特雷阿蒙创作的散文诗,由六支歌组成,其内容攻击和嘲笑上帝、人类、家庭、道德,甚至文学艺术本身,将一切反叛和摧毁都夸张到惊世骇俗的极端。对于非西方文化语境的读者而言,只有从西方文化的源头,即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入手,才能理解洛特雷阿蒙对“理性”的反叛,对“原欲”的张扬,对“人本”的拷问,才能理解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西方的“文化—心理结构”,理解这种影响个人意志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存在,以及在这样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文学创作所受到的影响。
    • 毛心悦
    • 摘要: 作为百行首善的孝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世代相传中保存至今是有其深层原因的。从道德主体自身来看,先天的血缘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感恩之情是孝得以延续的理论基础,孝对个人德性的塑造功能以及对家庭的规范功能是孝得以延续的现实基础。从道德主体所受的影响来看,个人经由长期性、稳定性的文化积淀所形成文化心理结构传承了孝文化,并且文化心理结构对人的行为的反作用成为孝文化延续的主要原因。新时代下孝文化如何传承也要以血缘亲情、孝的文化功能以及文化心理结构为理论基础,从培养个体责任意识、促进个体对孝的全面了解、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出发考察。
    • 王都
    • 摘要: 一、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寻根的焦虑旷新年在《“寻根文学”的兴起》一文中将1985年称为“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断裂”,进而中国当代文学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陈思和称之为“共名”的20世纪8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便是寻根文学潮流的兴起。在旷新年看来,以韩少功发表的《文学的“根”》一文为宣言的寻根文学的出现,“使文学的追求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使文学从对于社会政治的关注转向对于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探索,从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转而强调文学的文化内蕴和审美功能”。
    • 王毅
    • 摘要: 《论语今读》是李泽厚宣称的"第四期儒学"的旗帜.李泽厚以哲学家的眼光,为《论语》重新建立了一个以塑造文化心理结构为基础的完整的、循环的哲学架构.这个结构的前提是"一个世界"的世界观,内核为"情本体",目标为悦志悦神.此架构具有开放性与实用理性的特点.在《论语今读》中也蕴藏着李泽厚对个体、家庭和社会价值的思考,他深刻探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一位大哲学家深沉的现代人文情怀.
    • 邹淑琴
    • 摘要: 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自古以来就非常密切。古往今来,有众多的文学流派、文学现象以地名或地域特色来命名,如“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等说法,都体现出文学与地域文化之间深厚的渊源关系。基于一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产生的文学,必然体现出特定人群的独特性,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精华乃独特的文化之底蕴,因而地域在文学层面上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作为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民俗文化,有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传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住民的文化心理结构与意识观念。
    • 孟姝芳
    • 摘要: 主体性问题是近现代美学的核心话题,其不仅凸显着“人”的独立性和自由,而且显示着自由的实现程度.李泽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主体性思想基础上,扬弃了其革命性意涵,在“建设性”的视角下沿着康德—席勒—马克思的路径构建起其基于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根基的实践美学,着重于“人向自身全面复归”的人性——人格建设,进而解决人类和个人的命运问题.基于此,其认为由“度”所创造的“工具本体”的“人文”转变为由“度”积淀而成的“心理本体”的“人性”、由“类主体性自由”向“个体主体性自由”的转换才是人自由的真正实现.情本体的转向正是人的自由真正实现的表征.基于此,其主张实践美学以美感经验为核心和论证审美境界为本体来展开自己的叙说,将艺术视为是作为形式力量的人性心理结构的物态化呈现,形象地表征着人性的实现程度.
    • 杨玮玉
    • 摘要: 日本传统伦理文化之所以视"忠"为最高价值,与历史上武士政权六百余年的统治教化密不可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到本土神道以及天皇制的影响.将"忠"的价值绝对化是叶隐武士道"死狂"哲学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不论是讲究义理的儒学武士道,还是追求"死狂"的叶隐武士道,尽管对"忠"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在坚持"忠"的最高价值定位上却高度一致.以"忠"为本是日本传统伦理文化的显著特征,"忠"在当代仍然是现代日本伦理文化的精神底色和道德文明的基础之一.中日伦理文化内部"忠"的价值定位差异是理解二战后中日政治关系症结的重要思想背景.
    • 梁秀亭
    • 摘要: 文化是书法的灵魂。就文化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势而论,每一个有传统文化背景的书法家,都必然具有"根"文化的遗传基因。书法的品味取决于作品的文化意蕴,而文化意蕴又来自于书家的学养品性。韩清波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他的书法风格充满了高古、清逸、含蓄、秀美的审美趣味。韩清波擅长隶书、行书。其隶书主要筑基于汉碑。秦汉是隶书的天堂。隶不入汉,则终为俗格,这是后世隶书欲达新的高度而绕不开的铁律。韩清波的隶书熔《张迁碑》《石门颂》《礼器碑》《曹全碑》等于一炉,既兼容并蓄,又独具一格。他的隶书取法高古,朴拙厚重,端庄肃穆,疏朗规整,又汲取汉简帛书的笔意,其简隶具有写意的风神。
    • 肖洁
    • 摘要: 1982年陈巨来自选历年所作印精品四百余方成《安持精舍印冣》,其中附《安持精舍印话》篇将其治印思想记录其中,从这篇记录中,我们不难看出陈"崇古"的痕迹。在中国,读书人将古代传说中的大同社会作为自己的理想国,在文化上表现为对周朝文化的神往,这些崇古思想与儒家文化有直接的关系,李泽厚指出:"由孔子创始的儒家文化—心理结构,源于氏族民主制的人道精神和人格理想,因具有相对独立的稳定性质而长久延续和发展下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可见陈巨来印章中的崇古思想是在儒学影响下的中国文人的传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