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
陈思和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5篇、专利文献565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书城、博览群书等;
陈思和的相关文献由28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思和、张新颖、王晓明等。
陈思和
-研究学者
- 陈思和
- 张新颖
- 王晓明
- 郜元宝
- 李辉
- 王光东
- 裴毅然
- 谢天振
- 金理
- 颜敏
- 何清
- 刘传霞
- 刘勇
- 刘卫东
- 刘婧婧
- 刘涛
- 孟绍勇
- 宋炳辉
- 张晓雄
- 李世涛
- 李振声
- 李美皆
- 梅向东
- 熊鹰
- 王宏图
- 王春林
- 石祥
- 胡传吉
- 陈亦权
- 陈离
- 顾艳
- 黄发有
- 黄平
- 一土
- 丁俊玲
- 丁元骐
- 丁小丽
- 三宝
- 严英秀
- 严锋
- 买莉
- 于经纬
- 仲夏二月
- 任瑶
- 何俊萍
- 何奕涵
- 何言宏
- 余昱
- 余秋雨
- 傅任
-
-
邱悦
-
-
摘要:
2006年,由陈思和、丁帆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以下简称“书系”)第一辑出版,获得了学界高度关注和赞誉。时隔十余年,随着“新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不断出现,人们对现代文学社团的认识不断深化”,(1)“书系”原作者以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汲取近十多年来自身及学界若干代表性成果,于2020年推出修订再版。
-
-
美卢新华;
陈思和;
陈昶(整理)
-
-
摘要:
陈思和:新华,我看了《江南》杂志上发表的《米勒》,祝贺你的新作发表。我给你写了一封信,把一些读后的印象都告诉你了。但还是言犹未尽。我觉得这个作品与你以前的小说风格不太一样。以前你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典型的,主题都很鲜明,而《米勒》的主题到底讲什么?
-
-
王宗辉;
于经纬;
刘松;
段立志;
何奕涵;
赵欣怡;
丁小丽;
陈羿阳(整理)
-
-
摘要:
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苏州大学在范伯群老师的领导下,通过长时间的学术实践,终于建立了最著名的通俗文学研究团队。2014年,我记得来苏大参加过这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开题论证会,范伯群老师那时还健在,他主动承担了这个项目中的一个子课题。范老师对学术梯队的培养,拳拳之心历历在目。现在,在汤哲声教授的领导下,终于完成了这个重大项目,我觉得意义重大。
-
-
马月亮;
张丽丽
-
-
摘要:
陈思和曾这样评价昌耀的诗:“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这种生命困境中的“亢奋”往往表现为昌耀诗中所使用的颇具匠心的隐喻。隐喻的本质是映射,往往借助一个概念或者范畴来表达另一种具有相似性的概念或范畴。
-
-
王都
-
-
摘要:
一、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寻根的焦虑旷新年在《“寻根文学”的兴起》一文中将1985年称为“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断裂”,进而中国当代文学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陈思和称之为“共名”的20世纪8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便是寻根文学潮流的兴起。在旷新年看来,以韩少功发表的《文学的“根”》一文为宣言的寻根文学的出现,“使文学的追求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使文学从对于社会政治的关注转向对于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探索,从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转而强调文学的文化内蕴和审美功能”。
-
-
唐梦雪
-
-
摘要:
《马桥词典》作为韩少功后期小说创作转向的重要代表,因其采用的以词典写小说的独特形式,在1996年出版之际,便在学界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讨论。以自由形式著称的词典体小说,无疑为文坛小说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自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打破文类界限对多种语体的运用,以及对大量日常经验的接纳。这种取向,呼应的正是韩少功后期写作转向的内在冲动,即在与当下经验的广泛关联中,“实地试验”新的可能。这种尝试所带来的冲击,也构成了学者们对《马桥词典》毁誉的焦点,如陈思和便对“词典形式能否成功地表达小说的美学特征、‘词典小说’这一艺术体裁能否成立”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
-
陈思和
-
-
摘要:
一、《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化《上海文化》:陈老师,今年《上海文化》改版,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上海文化"的内涵,以及《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化建设的关系。您作为《上海文化》的老作者,对我们的工作能否给予一点建议?陈思和:《上海文化》前身是1986年创办的《上海文论》。徐俊西是主编,顾卓宇是常务副主编,还有吴亮、陈惠芬、毛时安等几位评论家担任编辑。
-
-
杨萌
-
-
摘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21届学术年会于2020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杭州师范大学召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副会长於可训、陈思和、孟繁华、贺绍俊、张志忠、张清华、陈福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顾问包明德,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臧军,中共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方亮,还有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所、出版单位的3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年会。
-
-
郑培凯
-
-
摘要:
一前几年我替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编辑了一套《青青子衿》丛书,邀请一些文史界的著名学者,选取深入浅出的文章,编辑成书,以引发香港青年人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加深文化素养。倏忽过了两年,到二○一九年一共出了八种,即陈思和《我的老师们》、陈尚君《行走大唐》、陈子善《识小录》。
-
-
陈思和;
周明全
-
-
摘要:
周明全(以下简称周):陈老师好,我最近对百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文革”后成长起来的第五代批评家的整体崛起方式,和2012年以后出道的75后、80后批评家的整体崛起方式很相似。比如1986年5月,在海南举办的“青年文艺批评家会议”,几乎全国的青年批评家都到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