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
韩少功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413篇;相关期刊491种,包括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作与评论、小说评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韩少功的相关文献由857位作者贡献,包括韩少功、南帆、廖述务等。
韩少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413篇
占比:91.11%
总计:12526篇
韩少功
-研究学者
- 韩少功
- 南帆
- 廖述务
- 郭大章
- 刘昕华
- 王尧
- 陈剑晖
- 曹文婷
- 李少君
- 王蕾
- 陈鹭
- 原帅
- 朱珩青
- 林森
- 樊星
- 汪政
- 王蒙
- 田中阳
- 蔡翔
- 鲁枢元
- 严敬
- 何立伟
- 刘复生
- 单正平
- 张惠娟
- 彭超
- 曾冠霖
- 杨志芳
- 杨经建
- 毕光明
- 王必胜
- 程德培
- 胡俊飞
- 舒文治
- 舒晋瑜
- 陈世旭
- 项静
- 龚政文
- 何向阳
- 何奕舒
- 刘小微
- 刘恩波
- 刘晓静
- 刘芹
- 卓今
- 吴亮
- 吴越
- 周国清
- 基亮
- 姚海燕
-
-
杨晨洁
-
-
摘要:
“边缘化”的状态,是重读九十年代的韩少功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1990年代分崩离析的时代语境下,韩少功执守着警觉、怀疑的思想底色和“边缘化”的思考状态,避免自己陷入苦闷彷徨。他理性反思既有文学创作的话语方式、厘清知识体系、整合质地各异的思想资源,进而重识被遮蔽的现实,以躬身实践的姿态更新文学创作,为1990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留下了一个可供考察的样本。
-
-
唐语韩
-
-
摘要:
在文化强国视域下,对各地文化的传承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楚文化的特点是“巫”,屈原是历史上楚文化的代表和传承者,而近现代湘西文化作为巫楚文化的孑遗,成为沈从文创作的源头活水,韩少功也从中吸取能量,将巫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字之中。韩少功、沈从文和屈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传承了巫楚文化,传其神秘,承其浪漫,使巫楚文化成为不同时代人们表达文学理想的重要资源。
-
-
黄灯
-
-
摘要:
2021年3月,《芙蓉》第二期刊出了韩少功插队期间的日记《长岭记》,涉及的时间将近两年,从1972年3月到1974年12月。整体来看,韩少功汨罗的插队时光分为三个阶段:其一,1968年12月到1972年3月,主要在天井茶场劳作。1968年12月,韩少功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一名知青,落户到湖南汨罗天井公社,多年来,“韩少功的天井茶场”,已沉淀为汨罗人的一种共同记忆和集体意识。
-
-
韩少功;
何立伟
-
-
摘要:
韩少功:每一本书都各有机缘。我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多年了,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祖籍澧县,生于长沙,在汨罗插队。湖南出版集团的老总龚曙光说,湖南的出版系统这些年没给我好好出过书,说家乡欠了我一本。这样,我接受他的策划,把近年发表的散文、随笔,还有一篇没发表过的《长岭记》,做成了这本集子。如果按照最早的《长岭记》算起,从我19岁落笔开始,这本集子的写作时间跨度已长达半个世纪。
-
-
王都
-
-
摘要:
一、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寻根的焦虑旷新年在《“寻根文学”的兴起》一文中将1985年称为“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断裂”,进而中国当代文学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陈思和称之为“共名”的20世纪8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便是寻根文学潮流的兴起。在旷新年看来,以韩少功发表的《文学的“根”》一文为宣言的寻根文学的出现,“使文学的追求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使文学从对于社会政治的关注转向对于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探索,从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转而强调文学的文化内蕴和审美功能”。
-
-
唐梦雪
-
-
摘要:
《马桥词典》作为韩少功后期小说创作转向的重要代表,因其采用的以词典写小说的独特形式,在1996年出版之际,便在学界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讨论。以自由形式著称的词典体小说,无疑为文坛小说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自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打破文类界限对多种语体的运用,以及对大量日常经验的接纳。这种取向,呼应的正是韩少功后期写作转向的内在冲动,即在与当下经验的广泛关联中,“实地试验”新的可能。这种尝试所带来的冲击,也构成了学者们对《马桥词典》毁誉的焦点,如陈思和便对“词典形式能否成功地表达小说的美学特征、‘词典小说’这一艺术体裁能否成立”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
-
林森
-
-
摘要:
一、为什么是词典?为什么是马桥?《马桥词典》定稿于1996年1月,首发于《小说界》1996年2期,首个单行本由作家出版社于1996年9月出版。韩少功出生于1951年1月1日,也就是说,在他四十五岁的时候,还尚未发表过一部长篇小说,这在其同代作家中是极为少见的。在比韩少功稍小几岁的莫言、张炜甚至更小一些的余华那里,早就捧出了个人的长篇小说,有的还不止一部。张炜的《古船》发表于《当代》1986年第5期,当时张炜不过三十岁;余华的首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以原题《呼喊与细雨》在1991年的《收获》发表时,他三十一岁;《红高粱家族》1987年出版时,莫言三十二岁。
-
-
-
孟繁华
-
-
摘要:
韩少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作家。他的重要不是显赫和光环,他的重要是沉潜在文学史的深处。当我们试图讨论与当下文学有关的问题时,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将目光投向他。他不在潮流之中,他又在潮头之上。他的文学视野、思想深度以及形式的无穷变换,总是出人意料又令人震惊——他是一个文学的“逆行者”,他的声音因此与众不同。他重返山乡,是对喧嚣的拒绝;他考察世界的眼光,是对流行的轻蔑;他钟情散文随笔,是对写作自由的选择。他笔下流淌的不止是文化的积淀,而是一种与文明有关的文字。
-
-
陈蕾
-
-
摘要:
王鼎钧是当今华文文坛依然坚持创作的最高龄作家。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辗转于世界各地,他以大慈悲情怀记录历史,以真、醇、理、趣笔致洞见人心。或许你曾听说过他的“人生四部曲”,听他用“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历抗战艰苦,看两岸相隔,述人生悲苦;或许你也曾听过他自命“聆听哭声的捕蝶人”,在黑白人世捕捉华美幻影,写下《碎琉璃》《情人眼》《左心房旋涡》;或许你也曾听过他在黑夜回顾往昔,在人心不古中祈望时间与上帝,写下《活到老真好》《黑暗圣经》……他的文字,气质与沈从文最相契合,辞工旨丰,慧美丰赡。所以,著名作家韩少功才说:如果有青年要学写散文,我总是推荐中国台湾散文一哥王鼎钧。所以,与他并称华人散文双子星座的余光中才会说:海外作家鼎盛,风格多般,其旅外尤久而创作不衰者,诗人首推杨牧,散文家首推王鼎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