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桥词典》

《马桥词典》

《马桥词典》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5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4篇、专利文献1051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学教育、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等; 《马桥词典》的相关文献由22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三夕、朱珩青、林森等。

《马桥词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4 占比:19.46%

专利文献>

论文:1051 占比:80.54%

总计:1305篇

《马桥词典》—发文趋势图

《马桥词典》

-研究学者

  • 张三夕
  • 朱珩青
  • 林森
  • 浩洁
  • 鲁枢元
  • 于敏
  • 何治涛
  • 侯洁
  • 刘成学
  • 姜思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梦雪
    • 摘要: 《马桥词典》作为韩少功后期小说创作转向的重要代表,因其采用的以词典写小说的独特形式,在1996年出版之际,便在学界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讨论。以自由形式著称的词典体小说,无疑为文坛小说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自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打破文类界限对多种语体的运用,以及对大量日常经验的接纳。这种取向,呼应的正是韩少功后期写作转向的内在冲动,即在与当下经验的广泛关联中,“实地试验”新的可能。这种尝试所带来的冲击,也构成了学者们对《马桥词典》毁誉的焦点,如陈思和便对“词典形式能否成功地表达小说的美学特征、‘词典小说’这一艺术体裁能否成立”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 林森
    • 摘要: 一、为什么是词典?为什么是马桥?《马桥词典》定稿于1996年1月,首发于《小说界》1996年2期,首个单行本由作家出版社于1996年9月出版。韩少功出生于1951年1月1日,也就是说,在他四十五岁的时候,还尚未发表过一部长篇小说,这在其同代作家中是极为少见的。在比韩少功稍小几岁的莫言、张炜甚至更小一些的余华那里,早就捧出了个人的长篇小说,有的还不止一部。张炜的《古船》发表于《当代》1986年第5期,当时张炜不过三十岁;余华的首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以原题《呼喊与细雨》在1991年的《收获》发表时,他三十一岁;《红高粱家族》1987年出版时,莫言三十二岁。
    • 李浩
    •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韩少功通过一系列长篇作品对“现代”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马桥词典》从语言出发,以词典体反抗了现代小说的形式专制,通过讲述“主流”世界之外的马桥世界,守护了一种非公共语言/生活,同时也揭示了全球化时代的语言暴力和现代化的意义专制;《暗示》糅合了文学和理论,进一步打破现代文体分隔主义,指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础性危机在于愈演愈烈的言象分离现象造成的知识危机,同时也给出了解决危机的方案—重新回到实践和人民;《山南水北》是韩少功以个人行动破除《暗示》所揭示的现代知识危机的一个产物,《山南水北》讲述了农民世界、自然世界和“我”的世界,韩少功用这三个世界拒斥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情的浅薄理解,从最微观的层面出发,用自身的选择和行动达成了对物质主义、进步主义、发展主义、“现代化”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所谓的现代文明观的深刻反思。韩少功的上述现代性反思——无论是其作品还是其自身行动,都对我们想象一种更为健康合理的现代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筱婷
    • 摘要: 在离开了农村三十年、功成名就之后,韩少功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湖南省汨罗县。置几块地,购几片瓦,盖起了有模有样的小楼和院落,院子里是葱郁的瓜果菜蔬,作家转身成了一脸朴素的农民模样。几年的乡村生活,成就了一本乡村生活笔记一《山南水北》。有人说它是一本纯美的散文集,充满了一股来自青山绿水间的质朴清香;有人说它是一部批判性的散文集,里面记录了一个个关于农民的可鄙可笑又可悲的传说,无不带有揭露批判的色彩:还有人说它是一部小说,一部长篇的纪实小说。其实韩少功的笔触并不局限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每一篇都在讲八溪峒的人和事,且每个故事每个人物都有延续性。正如他曾经的作品《马桥词典》和《暗示》,于是有人干脆把它叫做跨文体小说。
    • 巩晓悦
    • 摘要: 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率先发出"寻根"之声.《爸爸爸》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1996年发表的《马桥词典》是深入"寻根"的作品.本文对《马桥词典》中"醒"这一词目进行了全新的文本细读,可以看出韩少功在创作中一直回应着"寻根".《马桥词典》是极度张扬对"语言"的探索志向且底气十足的作品,不过遗憾的是,《马桥词典》在"词典"与"语言"的双重包裹之下,没有完全创造出新世界.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寻根书写不断发展变化,乡土精神是其中值得关注与挖掘的重要内容.对"寻根"的反思在当下仍旧很有必要,"寻根"的要义早已不是框定"寻根"的概念和如何去"寻",而在于更深层地探寻本民族文化中的"根"到底是什么及如何从容表达的问题.
    • 林森
    • 摘要: 元小说与读者进场在韩少功的作品中,《马桥词典》和《暗示》分别关注了语言和具象的问题,有着内在联系,可以称之为姐妹篇;而《日夜书》则和《修改过程》也可当作一对"姐妹"。《日夜书》和《修改过程》之中的人物,都有当下的部分,这部分两者在时间上是重叠的;可他们也有不重叠的部分,就是关于书中人物年轻时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看:《日夜书》里的知青们,在结束知青生涯后,考上了大学,就成为《修改过程》里的主人公,开始了新的生活。
    • 熊紫沁
    • 摘要: 《马桥词典》作为寻根小说代表,其文本富含民族特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文中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译者来说一直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而学界对于文化负载词翻译的赏评也存在多方争议。生态翻译学提出的三维适应转换的翻译方法理论有助于译者与翻译研究者从多角度深化考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通过生态翻译学视角省视蓝诗玲译《马桥词典》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可论证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与适用性,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可为中华文学“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 郝军
    • 摘要: 译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对蓝诗玲所译《马桥词典》的译者中心与译者责任进行分析与研究,指出了其译作之所以在西方世界受到广泛认可,是因为译者准确把握原语与译语生态,以译入语读者感受为要义,从宏观层面彰显译者责任,从微观层面在原语与译入语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以译者为中心,践行"忠实性再创造"的翻译原则,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不失流畅性,最终获得读者认可与接受。
    • 杨希帅
    • 摘要: 《马桥词典》是韩少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发表后,批评界或以文化保守主义,或以后现代主义,或以精神分析,或以语言现代性等多种角度解读。对这部作品的多维评价确认了南帆的判断:"这部著作制造了许多话题,批评家和理论家将有很多话可说:从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到语言学。①"
    • 陈建军; 李鑫
    • 摘要: 在中国,以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为起点,之后有六部较为典型的词典体小说相继出版。词典体小说在形式方面的探索具有先锋性,其词条编排主要有三种方式,即"以形为外""以音为尺"和"以义为标"。在结构组成上,词典体小说对词典有所借鉴,也有所舍弃。在词条联结方式上,词典体小说大体有形式的指引延伸和内容的呼应联结两种方式。词典体小说给当代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其文体融合和形式探索的背后,是对传统小说写作范式的反叛和超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