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创造社

创造社

创造社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63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52篇;相关期刊355种,包括书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创造社的相关文献由537位作者贡献,包括咸立强、陈红旗、童晓薇等。

创造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5 占比:71.4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252 占比:28.35%

总计:889篇

创造社—发文趋势图

创造社

-研究学者

  • 咸立强
  • 陈红旗
  • 童晓薇
  • 张勇
  • 王玉珠
  • 秦川
  • 刘纳
  • 宋彬玉
  • 李怡
  • 魏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邱悦
    • 摘要: 2006年,由陈思和、丁帆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以下简称“书系”)第一辑出版,获得了学界高度关注和赞誉。时隔十余年,随着“新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不断出现,人们对现代文学社团的认识不断深化”,(1)“书系”原作者以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汲取近十多年来自身及学界若干代表性成果,于2020年推出修订再版。
    • 张耀杰
    • 摘要: 随着《赵南公日记》的整理出版,一些被遮蔽的历史真相水落石出,伴随而来的还有一种捧赵贬郭的潮流风向。《一九二一年的赵南公与郭沫若》采用小说笔法进行捧赵贬郭的借题发挥,其结果不仅没有还原历史、澄清真相,反而搅乱了与创造社相关的人物关系。本文拟对赵南公与郭沫若的互动合作及亏欠决裂重新进行文献史料方面的补充考证和历史还原。
    • 钟翠婷
    • 摘要: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抗日救国活动。《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白色恐怖威胁而举家搬迁。在1934年郁达夫经由青岛从杭州再次返回北平,重回北平后作者感受到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 裴亮
    • 摘要: 大内隆雄20世纪20年代在东亚同文书院留学期间,以内山书店的文艺漫谈会及其会刊《万华镜》为“中介”,展开了对同时期创造社成员戏剧作品的日语译介活动。大内隆雄在上海经历的“沙龙体验”“交游体验”与“读书体验”,对于他在1935年之后完全转向对中国同时代文学的译介并成为职业“翻译家”的选择而言具有“前史性”的意义。大内隆雄试图通过文学译介来理解同时代中国的理念,是作为文化中介者的译者在观察外部世界与审视内部语境之后所做出的一种通过同步体验来寻求交互理解的选择。这是我们理解大内隆雄缘何选择以翻译中国文学为志业的重要基点,也是研究这段译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 李跃力
    • 摘要: 创造社同人的“创造社”回忆不仅为创造社研究提供文献史料,其自身也建构了丰富多样的创造社历史,呈现出与集体认同、社会现实、政治话语之间独特的深层互动关系。同人们的创造社回忆常常以陈述“真相”的名义介入文学论争,相互补充相互强化也相互竞争,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亦被利用参与殖民文化的构建。同人们借由亲历者回忆的特权建构互为镜像的自我与他人形象,其中映现出回忆者对创造社的理解与认同。创造社同人对创造社历史的回忆常常为某种外在的理论或观念所主导,呈现出观念僭越历史的特征。对创造社同人的创造社回忆作“重构主义”意义上的解读,用意不在颠覆其历史的真实向度,而在揭示回忆、历史以及二者关系的复杂性,这对我们重新认识创造社,认识创造社同人,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是大有裨益的。
    • 魏建
    • 摘要: 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是现代文学史上特别重要的论争。此课题的先行研究留下了一些误以为解决、其实悬而未决的重要学术问题。本论文对这些问题做了新的考论。一、创造社何以称为“异军”?主要不是因为与文学研究会之“异”,而是从一开始就自“异”于新文学主流派。二、研究论争起源不应纠结于与谁关系更大,而应认真辨析各种相关矛盾恩怨的具体内涵和相互纠缠,从而深化对后来矛盾扩大升级的认识。三、论争发难的矛头只看到指向文学研究会是不够的。创造社更想挑战的是陈、胡、刘、钱、周。对号入座的应战者成了表面上的挑战对象。四、文人相轻和“才子+流氓”的印象遮蔽了对深层问题的认识。创造社的挑战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为新文学突破新的话语霸权提供了机遇,给新文学思想价值格局带来了结构性的改变,以新“文学”修补“新”文学,带来了新的美学原则。
    • 韩宇
    • 摘要: 成仿吾(1897~1984),湖南新化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他曾和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共同创办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 凌孟华; 周心怡
    • 摘要: 关于创造社成立时间,所见九十余年来出版的一百余种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之书写可谓众说纷纭,大致可分为五类:1922年类,有数种;1921年7月类,多达60余部,超过50%;1921年6月类,有近30部;避而不谈月份类,有十余种;其他说法类,也有几种.究其原因,当是文学史家在材料掌握、学术视野、敏锐程度、创新能力、统摄功夫上的差异,反映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惰性问题、滞后问题和沿袭问题,也凸显了文学史与学术史的互动关系.
    • 宋伟伟
    • 摘要: 本文主要着眼于成仿吾在新诗发展初期时的警惕性,重新去阐释他防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发掘其批评对新诗发展的意义.首先,成仿吾关注诗歌本体的艺术性,尤其强调新诗主情的艺术特色.成仿吾对新诗的防御为创造社同人的新诗创作开拓新阵地,并防止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新诗走向一种新的封闭性.其次,成仿吾以一种纵深的眼光去审视旧诗对新诗的价值,打破"单一进化论"的思维模式,提醒全面反传统的新诗创作者们进行反思.成仿吾还对新诗创作中简单化的"拿来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 咸立强
    • 摘要: 现有"左联"研究倾向于以鲁迅为主线梳理筹建及发展脉络,创造社同人代表的则是关门主义思想倾向,具体的表现便是不想邀请郁达夫等参加"左联",这样的叙述遮蔽了创造社在"左联"筹建和初期发展中真正的价值和意义.革命文学论争时期,创造社同人猛批鲁迅,这是事实;"左联"筹备及成立初期,一些创造社同人不服鲁迅,这也是事实.但是这些都不能减损创造社乃是"左联"筹建的主导力量这个事实,也不能否认曾经的创造社同人实际上也保证了初期"左联"的某种开放性."左联"开除郁达夫、周全平、叶灵凤、周毓英等创造社成员,不宜简单地将其视为党团行动,他们不是党员,开除的决议用的是常务委员会而非党团的名义,初期常务委员会的事务基本操控于创造社同人之手,"左联"成立初期的系列开除行为大多集中在曾经的创造社同人身上,在很大程度上实为创造社内部矛盾的重演,也是创造社同人进入"左联"后快速党团化的结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