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麻痹性贝毒

麻痹性贝毒

麻痹性贝毒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药学、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450858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海洋科学、海洋与湖沼、海洋渔业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六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等;麻痹性贝毒的相关文献由33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名江、于仁诚、刘洁生等。

麻痹性贝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0858 占比:99.97%

总计:450978篇

麻痹性贝毒—发文趋势图

麻痹性贝毒

-研究学者

  • 周名江
  • 于仁诚
  • 刘洁生
  • 颜天
  • 杨维东
  • 刘仁沿
  • 李钧
  • 梁玉波
  • 江天久
  • 王云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晓君; 宋秀贤; 张悦; 宋维佳; 张培培; 申慧慧; 俞志明
    • 摘要: 目前,改性粘土技术已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可的有害赤潮治理方法,但在利用该技术治理产毒藻赤潮过程中,对底栖滤食性贝类体内毒素累积和排出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室内实验,考察了聚合氯化铝改性粘土(MC I)絮凝典型产毒藻——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后,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中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含量、组分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期毒素累积阶段,虾夷扇贝暴露于A.pacificum3h后,未添加改性粘土的对照组中虾夷扇贝食用组织毒素水平由空白组的未检出迅速升高至13.24μg STXeq/kg,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由0.68μg STXeq/kg升高至42.97μg STXeq/kg,第4 d时对照组食用组织、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达到最高,分别为258.67和3208.40μg STXeq/kg。添加0.2 g/L MC I的实验组中,3 h后水体中97%的A.pacificum藻细胞被絮凝沉降,此时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远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33和18.39μgSTXeq/kg,第2d时达到98.92和574.54μgSTXeq/k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后呈下降趋势。在随后的毒素排出阶段,实验组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在累积阶段,对照组和实验组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中PSP各组分相对含量差异不大,说明改性粘土未对虾夷扇贝体内的PSP转化造成明显影响。由实验结果可见,改性粘土可有效絮凝去除水体中的A.pacificum藻细胞,减少虾夷扇贝对其的滤食,从而降低了PSP在贝类体内的积累,该研究结果将为改性粘土治理底栖贝类养殖水体有毒赤潮提供科学依据。
    • 林卓如; 耿慧霞; 唐文娇; 于仁成
    • 摘要: 麻痹性贝毒能够在贝类体内累积,威胁海产品消费者健康。在以往调查中,多次在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体内发现高含量的麻痹性贝毒,但对于毛蚶体内麻痹性贝毒的转化过程及其食品安全风险还缺乏认识。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选择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作为产毒藻种,研究了两种有毒藻种所产麻痹性贝毒在毛蚶体内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毛蚶体内主要出现了三种麻痹性贝毒转化过程,一是R1位羟基的还原反应,二是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R4位磺酸基团的水解反应,三是含羟基苯甲酸(hydroxybenzoate)基团的链状裸甲藻毒素在R4位的水解反应。毛蚶体内麻痹性贝毒的生物转化过程复杂,对毛蚶毒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毛蚶体内毒素累积、代谢、转化过程的研究,同时加强对毛蚶体内毒素含量的全面监测,防范毛蚶可能导致的麻痹性贝毒中毒风险。
    • 包振民; 孔令玲; 史姣霞; 李茉莉; 连姗姗; 王慧贞; 魏中成; 胡景杰; 胡晓丽
    • 摘要: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是一类分布广、危害大的海洋毒素.滤食性双壳贝类在摄食、消化产毒单胞藻和细菌等过程中积累代谢PST,并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给人类生命健康和水产业带来不利影响.随着贝类基础生物学和养殖产业的发展,以及基因组学和毒素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各国学者对贝类吸收、转运和代谢PST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养殖贝类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为更全面了解贝类积累和利用PST的研究进展,本文从PST在双壳贝类中的分布、积累转化特征与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刘春莹; 谢丹丹; 韩鹏飞; 迟雪梅; 迟乃玉; 张庆芳
    • 摘要: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PST)是来源于有害藻类的强效神经毒素,可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且易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类健康存在着潜在的危害.以大连黄海海域野生牡蛎为原材料,采用平板涂布法分离出X1,X2,X3,X4等4株可能能够耐麻痹性贝毒-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CRM-C1&2-b毒素)的菌株,进一步将其分别在不含毒素和含有不同含量毒素的海生菌肉汤液体培养基中共培养48 h,绘制生长曲线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X1和X3菌株具有较弱的耐CRM-C1&2-b毒素能力;X2菌株可能具有分解利用CRM-C1&2-b毒素的能力;X4具有较强的耐CRM-C1&2-b毒素的能力.通过形态学观察,判断X2和X4均为革兰氏阴性细菌,X2为杆菌,X4为球菌.本研究旨在为海洋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防治及降解措施的研究奠定基础.
    • 黄奕雯
    • 摘要: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赤潮生物毒素,其主要毒素为石房蛤毒素。本研究对一种石房蛤毒素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卡进行了实际应用测试。经试验,该试纸卡在贝类产品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对石房蛤毒素的检测限为500μg/kg。同时,用试纸卡对30个不同贝类实际样品中的石房蛤毒素进行检测,结果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完全一致,单个样品检测耗时约20 min。结果表明,该试纸卡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操作便捷、稳定可靠,能够满足现场检测需要,可供基层监管部门开展麻痹性贝毒快速检测筛查工作,对提高赤潮期间贝类质量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黄奕雯
    • 摘要: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赤潮生物毒素,其主要毒素为石房蛤毒素.本研究对一种石房蛤毒素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卡进行了实际应用测试.经试验,该试纸卡在贝类产品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对石房蛤毒素的检测限为500μg/kg.同时,用试纸卡对30个不同贝类实际样品中的石房蛤毒素进行检测,结果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完全一致,单个样品检测耗时约20 min.结果表明,该试纸卡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操作便捷、稳定可靠,能够满足现场检测需要,可供基层监管部门开展麻痹性贝毒快速检测筛查工作,对提高赤潮期间贝类质量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张秋美; 陈思; 张小军; 严忠雍; 胡杨杨
    • 摘要: 采用一种同时检测13种麻痹性贝毒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沿海7省的贝类产品进行分析.目标物采用1% 乙酸水溶液提取、石墨化碳黑固相萃取柱净化,氨基柱分离,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方法检出限为4~14μg/kg,回收率为60~105%,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16% 和5~17%(n=3).所检6种99批次的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毒在贻贝、泥蚶、毛蚶、扇贝中检出率分别达38.89% 、23.53% 、23.08% 、16.67%,其毒力水平在66.9~1635.5μg STXeq/kg之间.
    • 王松林
    • 摘要: 爱海鲜的吃货也许不时会为一些海产品的安全事件所困扰。比如近期河北、福建等地出现麻痹性贝毒中毒事件,在国外,赤潮导致挪威上万吨三文鱼减产。而此前,还有真鱈、银鳗、油鱈傻傻分不清的命名事件,有多宝鱼药残、白金枪鱼欺客……桩桩件件,也许会让你感慨:到底要怎样才能好好吃海鲜!
    • 唐莹莹; 樊成奇; 杨桥; 乔玉宝; 蒋志伟; 张静; 张若男; 田晓清; 马丽艳; 张晓玲; 陆亚男
    • 摘要: 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HABs)是全球性的严重海洋生态灾害及重大环境热点问题,其产生的赤潮毒素经食物链传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是已知贝类毒素中分布最广、毒性最强、对人类威胁最严重的贝毒,但PSP来源问题仍悬而未决.藻菌相互作用关系是揭示PSP产生机制的关键,为揭示产PSP典型赤潮甲藻——东海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 LZ1706)的共附生菌群多样性信息,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了LZI706的共附生菌群种类及相对丰度,同时对其可培养共附生菌株进行了选择性分离及其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链状亚历山大藻(LZ1706)共附生菌群包括6门,10纲,19目,25科及34属.其中优势门4个,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3.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7.5%)、蓝藻门(Cyanobacteria,16.8%)及螺旋菌门(Spirochaetae,1.5%);优势属5个,包括Cryomorphaceae科未知属(22.9%)、Cyanobacteria纲未知属(16.8%)、红细菌科(Rhodobacteraceae)未知属(7.9%)、糖螺菌属(Saccharospirillum,14.7%)及Maricaulis 属(5.6%),其未知属种群比例高达50.6%.分离获得的12株可培养菌株中LZ-27及LZ-7分别为Ponticoccus属与Pseudooceanicola属潜在的新种.
    • 吕意华; 熊小飞; 吴加欣; 杨振雄; 杨熙; 董燕红
    • 摘要: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hysiology and toxin composition was performed on a suite of clonal cultures of the potentially toxic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tamarense. These were established from resting cysts or ve-getative cells isolated from sediment or the water taken from the coasts of Greenland, Iceland, Chukchi Sea and Gulf of Maine. Maximum growths were observed between 38 μmol?m–2?s–1and 91 μmol·m–2·s–1. No dcGTX2 was detected in all 12 isolates, toxin content significant variation was observed. In general, toxin contents and toxicity were generally highest at higher irradiation. This may indicate that the genetically de-termined toxin profiles in A. tamarense species are more complex than previously appreciated.%以格陵兰岛西部、冰岛沿海和楚科奇海的芬迪亚历山大藻为受试对象,并以缅因湾的芬迪亚历山大藻藻株做为参照,从沉积物或海水中的休眠孢囊或营养细胞中分离到12株目标藻种,并在实验室建立纯培养系.然后对这些地域的藻种在不同光照下生长特性的比较、对毒素含量进行研究,发现芬迪亚历山大藻在持续光照条件下最适的生长光强范围是38—91μmol?m–2?s–1.另外,在所有分离到的12株藻细胞中均未检测到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2(dcGTX2),大部分藻细胞都在光强较强时,即生长速率低时表现出更高的细胞毒素含量和毒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