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毛蚶

毛蚶

毛蚶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5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55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上海预防医学、中国海洋药物、河北渔业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等;毛蚶的相关文献由654位作者贡献,包括郭永军、杜尚昆、杨玉香等。

毛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4 占比:78.6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2.11%

专利文献>

论文:55 占比:19.30%

总计:285篇

毛蚶—发文趋势图

毛蚶

-研究学者

  • 郭永军
  • 杜尚昆
  • 杨玉香
  • 阎斌伦
  • 于荣敏
  • 朱守维
  • 孙雪萍
  • 宋丽艳
  • 张晶
  • 徐国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雅楠; 卜世勋; 陈雅琦; 曹书华; 李永仁
    • 摘要: 为分析壳宽型毛蚶F1代表型性状的相关性,测量其表观性状特征、质量及软体重,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回归分析进行研究。分析相关系数得出,所测表型性状同质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61,最小为0.152,与软体重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46,最小为0.163,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影响毛蚶质量的首要因子是壳宽,而影响软体重的因子是壳长;决定系数表明,影响壳宽型毛蚶质量的决定因子为壳宽,影响对照组毛蚶质量的决定因子为壳长,而影响2组软体重的决定因子均为壳长。最优线性回归方程为,壳宽型:Y_(1)=1.397X_(2)+0.638X_(1)-42.072、Y_(2)=0.471X_(1)+0.198X_(3)-17.279;对照:Y_(1)=0.939X_(1)+0.659X_(2)-34.165、Y_(2)=0.362X_(1)+0.299X_(2)-14.808。综上,壳宽是影响质量的主要性状,壳长是影响软体重的主要性状。
    • 刘伯洋
    • 摘要: 黑沿子毛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共14781公顷,其呈卵圆形,双壳膨凸,壳顶呈黄褐色,壳面白色,放射肋明显,密布褐色毛刺,壳内肌肉及内脏团饱满,色泽赤红。黑沿子毛蚶于春秋汛期上市,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及钾、钠、氨基酸等多种微量元素,不仅营养价值很高,还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祛脂降压等功效。黑沿子毛蚶产自泥质海区,肉质肥嫩无杂质、味道鲜美。
    • 陈丽梅; 李莉; 石栩蔚; 秦艺铭; 刘利华; 郭永军
    • 摘要: 本研究基于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的转录组数据,利用MISA软件对其中的微卫星位点进行挖掘。从35555条unigene中共获得3987个SSR,SSR出现频率达11.21%。SSR重复类型主要以二核苷酸重复为主(58.06%),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19.04%)。共有182种重复基元,不同类型SSR的重复基元分布特征不同,其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元中AC/GT类型比例最高,为45.70%。毛蚶转录组中SSR重复次数主要集中在5~7次,SSR长度主要集中在12~29 bp,多态性均在中等以上。利用筛选出的14对SSR引物在山东潍坊毛蚶野生群体中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a)、平均观测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15.4、0.682、0.852和0.817,从PIC值来看,本研究开发的14个微卫星标记均属高多态性标记(PIC≥0.5)。此外,有7个位点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P<0.05)。结果表明,基于毛蚶转录组数据开发微卫星标记是切实可行的,研究结果丰富了毛蚶的分子标记数量,对毛蚶的种群遗传学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及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张扬; 江天棋; 姜亚洲; 凌建忠; 孙鹏; 唐保军
    • 摘要: 为研究干露对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稚贝生理代谢的影响,利用差减法测定了干露2、4、8、12、24、36、48、72 h后毛蚶稚贝的失水率,以及干露0、2、6、12、24、48 h后全组织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琥珀酸脱氢酶(S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结果显示,持续干露48 h后稚贝失水率达32.4%,死亡率超过33.3%;PK、SDH、ACP活力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24、12、6 h达到最大值;SOD和HK的活力分别在6~24 h、6~12 h显著低于对照组;组织ATP含量在干露后迅速升高,12 h后降至对照组水平,表明稚贝可能由有氧代谢转为无氧代谢。为评估毛蚶稚贝干露胁迫后耗氧率和滤水率的恢复情况,将干露48 h的毛蚶稚贝再放入20°C水中,测定放回后6、12、24、48 h的滤水率和耗氧率。结果显示,滤水率在24 h前维持在较低水平,其后持续显著上升;耗氧率在12 h达到最小值后显著上升。研究表明,干露12~24 h是毛蚶稚贝代谢和相关酶活力变化较大的时期;毛蚶稚贝可调整摄食和生理代谢水平,使机体在干露胁迫后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毛蚶干露胁迫响应机制提供参考,对毛蚶的养殖和苗种运输也有指导作用。
    • 林卓如; 耿慧霞; 唐文娇; 于仁成
    • 摘要: 麻痹性贝毒能够在贝类体内累积,威胁海产品消费者健康。在以往调查中,多次在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体内发现高含量的麻痹性贝毒,但对于毛蚶体内麻痹性贝毒的转化过程及其食品安全风险还缺乏认识。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选择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作为产毒藻种,研究了两种有毒藻种所产麻痹性贝毒在毛蚶体内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毛蚶体内主要出现了三种麻痹性贝毒转化过程,一是R1位羟基的还原反应,二是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R4位磺酸基团的水解反应,三是含羟基苯甲酸(hydroxybenzoate)基团的链状裸甲藻毒素在R4位的水解反应。毛蚶体内麻痹性贝毒的生物转化过程复杂,对毛蚶毒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毛蚶体内毒素累积、代谢、转化过程的研究,同时加强对毛蚶体内毒素含量的全面监测,防范毛蚶可能导致的麻痹性贝毒中毒风险。
    • 茅莹; 张雨茹; 李万梅
    • 摘要: 以毛蚶探寻职业道路为主线,介绍了毛蚶的营养成分和它在人类生活中的丰富作用价值。旨在让读者对毛蚶的营养价值、牛磺酸的制备过程有深入了解,树立环境保护理念。
    • 秦艺铭; 陈丽梅; 李莉; 刘利华; 郭永军; 高金伟
    • 摘要: 采用室内控温试验,设置15、19、23、27°C4个温度梯度,每个温度梯度分别设置急剧升温和缓慢升温2种方式,研究2种升温方式对毛蚶呼吸代谢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温度范围内,2种升温方式下毛蚶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海水温度的升高先增后降,于23°C达到最大值.2种升温方式下毛蚶耗氧率Q10值和排氨率Q10值在19~23°C最大,毛蚶O:N均在19°C最小.急剧升温方式下,27°C处理组毛蚶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6 h达到峰值(P<0.05);23°C和27°C处理组毛蚶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后降,于6 h达到峰值(P<0.05).2种升温方式相比,急剧升温比缓慢升温对毛蚶的影响更加明显.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明确温度变化对毛蚶生理和生化活动的影响机制,为毛蚶的养殖生产提供依据.
    • 阎波; 张欣; 张轲; 陈莉; 田丹
    • 摘要: 采用半静态染毒实验研究了菲和Cd2+单一及复合污染下胁迫9 d和清水释放2 d过程中毛蚶体内活性氧(ROS)、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菲和Cd2+单独胁迫能诱导毛蚶体内ROS含量的增加及GSH含量、GST活性的降低,且随染毒浓度的增加,对各指标影响愈明显,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毛蚶体内GSH和GST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菲和Cd2+复合污染对毛蚶体内的氧化胁迫效应整体大于二者单独污染.在清水释放阶段,单一及复合污染胁迫组各指标均能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表明毛蚶体内抗氧化系统适合作为监测海洋多环芳烃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 许红
    • 摘要: 毛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矿物质含量高,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含量高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为了提高其产量,本文从放流选址、放流时间和方法、稚贝的选择等方面介绍了锦州市毛蚶增殖放流技术要点;简述了锦州市恢复毛蚶资源的意义;总结分析了锦州市2008-2015年毛蚶回捕率.
    • 孙策; 苗晶晶; 李莉; 潘鲁青
    • 摘要: 为探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埋栖贝类的毒性作用,本文研究了甲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幼贝和成贝的急性毒性效应及其物种敏感度分布.研究表明,甲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对毛蚶幼贝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286.5、23.4和17.9 ng·mL-1,对成贝的96 h LC50值分别为3931.9、709.5和737.7 ng·m L-1,说明相较成贝毛蚶幼贝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更敏感.多物种毒性数据比对发现,贝类对3种菊酯的敏感性低于已报道的鱼类和甲壳类,物种敏感度分布模型分析表明,基于保护95% 水生生物种类的甲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毒性阈值分别为0.20、0.01和0.02 ng·m L-1.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近海环境中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使用中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