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乳

人乳

人乳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60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轻工业、手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72770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奶牛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八次学术会议、全军第十一届儿科专业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全国儿科热点会议等;人乳的相关文献由749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文皓、靳艳、叶明亮等。

人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3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72770 占比:99.92%

总计:272977篇

人乳—发文趋势图

人乳

-研究学者

  • 于文皓
  • 靳艳
  • 叶明亮
  • 王兴国
  • 金青哲
  • R.巴克
  • 吴圣楣
  • 邹孝强
  • N·斯普伦格
  • 张伟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惠茹; 郭军; 古斯愣图; 王越男; 张春华; 孙海洲
    • 摘要: 采集荷斯坦牛(牛)、蒙古马(马)、双峰驼、山羊、水牛和牦牛6种家畜乳代表性样品55份,测定18种氨基酸,进行传统描述性统计、营养学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种家畜乳氨基酸绝对含量(mg/g)差异极显著(P<0.01)。总氨基酸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人乳数据的1.7~5.4倍,其中牦牛和水牛最高,山羊和骆驼次之,牛次低,马的最低。氨基酸百分含量(%)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6种乳样在三维空间自然聚类中符合物种远近,牛、牦牛、水牛和山羊4种牛科聚类同一个相区,而驼乳和马乳远远分布另外2个相区,人乳与马乳最接近。人乳色氨酸、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含量(%)在家畜乳中相对不足;山羊色氨酸含量最接近人乳。家畜乳及人乳间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模式差异极显著(P<0.01),6种家畜乳PCA相对集中,而人乳游离较远,说明人乳EAA模式与动物差异大;山羊和马乳与人乳相对最接近。以家畜乳氨基酸百分含量数据建立软独立建模分类物种判别模型,内部和外部验证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2.76%;外部验证错误出现在牛科动物乳判别中;人乳与6种家畜乳都不符合,再次说明人乳氨基酸与动物的差异很大。化学计量学聚类分析比传统描述性统计和营养学评价更能直观全息地呈现乳的氨基酸整体特征,研究可为评价乳品营养和真实性提供创新策略、原理和方法。
    • 揭良; 苏米亚
    • 摘要: 婴儿大脑的快速发育对膳食中营养物质的供应有极高需求,尤其是早产儿。唾液酸是脑神经节苷脂和修饰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聚唾液酸链的重要成分。人乳唾液酸含量较高,主要形式为N-乙酰神经氨酸。相比之下,婴儿配方乳粉中含有低水平的唾液酸,包括N-乙酰神经氨酸和N-羟乙酰神经氨酸,N-羟乙酰神经氨酸与一些人类炎症性疾病有关。本文综述唾液酸在人乳、牛乳及婴幼儿配方乳中的分布、纯N-乙酰神经氨酸唾液酸的来源以及唾液酸对婴幼儿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为缩小配方乳与婴幼儿营养需求的差异提供科学依据。
    • 张丽娜; 瞿婧妍; 尹利昂; 刘君; 孙赵娜; 周鹏
    • 摘要: 以新鲜人乳为对照(0 d),设置-18、-60°C和-60°C快速冷冻(-60°C(Q))3种冻藏条件分别冻藏60 d与180 d,通过测定脂质含量、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s,NEFA)含量、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LPO)含量、脂肪酸组成、乳脂肪球微观结构及挥发性风味物质为指标,考察冻藏温度和时间对人乳脂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8°C冻藏60 d和180 d后,脂质含量显著下降,NEFA及LPO含量持续显著上升,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180 d后有所下降,贮藏期间乳脂肪球膜破裂及脂质聚集现象明显,醛类与酸类等异味物质显著增加;与-18°C相比,-60°C及-60°C(Q)对人乳脂质成分影响较小:脂质含量与新鲜样品均无显著差异,NEFA与LPO仅少量增加,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在180 d后少量下降,乳脂肪球结构损伤较小,异味物质增长幅度缓慢。在维持人乳原有风味方面,-60°C(Q)可能比-60°C更具优势。因此,快速及深低温恒温冷冻对人乳脂肪酸组成及风味物质影响较小,能更好保护脂质生理作用,保障人乳喂养质量,是人乳贮藏条件的最佳选择。
    • 汪之顼; 孙嘉琪; 冯罡
    • 摘要: 母乳(人乳)是人类母亲用于哺喂婴儿的乳腺分泌液,它既是婴儿出生后能量和营养的来源,更是母体为新生婴儿提供的全方面延伸保护。母乳作为一种自然演化的产物,其成分复杂,构成物质种类繁多,包括支持婴儿物质代谢的营养物质和帮助婴儿功能发育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母乳成分在含量、亚组分构成及化学和生物学状态等方面,能完美地吻合婴儿解剖、生理、生化特征和能量、营养、免疫功能、微生态发展等需求,是婴儿存活和健康成长必需的生物学体系。母乳成分是奠定母乳喂养健康优越性的基础之一。正是由于母乳成分与婴儿需求之间的天然一致性,使母乳喂养对促进婴儿早期健康生长发育和降低成年期慢性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母乳喂养可确保喂养婴儿获得健康的体格生长状态,有利于其脑神经生长和认知功能发育,有利于免疫系统平衡发展,提高抵抗力,降低感染性疾病风险,同时对过敏性疾病具有防护效应。在远期健康效应方面,母乳喂养可降低喂养婴儿的儿童期和成年期肥胖风险,可明显降低成年期代谢综合征(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等)的风险。对母乳成分的持续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婴儿的营养需要,也是推进婴儿配方食品技术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科学支撑。
    • 王筱迪; 周金杭; 曹雪; 高文浩; 尹乾隆; 任皓威; 刘宁
    • 摘要: 为深入了解婴儿时期人乳中复杂的脂质含量的动态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及具有高采集命中率的顺序窗口采集所有理论质谱模式(sequential window acquisition of all theoretical mass spectra,SWATH)对不同泌乳阶段人乳中的脂质进行鉴定及相对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3个泌乳阶段的人乳中共检测到229种脂质。根据“脂质代谢途径研究计划”中的分类,共检测到五大类物质:甘油酯类(glycerolipid,GL)主要包括24种甘油二酯和28种甘油三酯;甘油磷脂类(glycerophospholipid,GP)主要包括33种磷脂酰乙醇胺、21种磷脂酰胆碱、8种磷脂酰丝氨酸、13种磷脂酰甘油、10种磷脂酸和7种磷脂酰肌醇;鞘脂类(sphingolipid,SP)化合物共22种;甾醇脂类(sterol lipid,ST)化合物共10种;脂肪酸类及其衍生物(fatty acids,FAs)共4种。随着泌乳期的延长,GL、SP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而GP、ST、FAs的相对含量逐渐下降。本研究实现了人乳中脂质的全面定性与相对定量分析,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及稳定性良好,同时搭配SWATH采集模式,为科学模拟各阶段人乳及开发不同段龄婴幼儿奶粉的研发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任荣; 杨博睿; 彭海帅; 王毕妮; 张富新; 惠媛媛; 贾蓉
    •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羊乳、牛乳和人乳3种乳样蛋白质相关信息,对其基本成分进行测定,并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所含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羊乳和牛乳的蛋白质含量高于人乳,人乳的脂肪和乳糖含量较高;3种乳中共鉴定出3370种蛋白质,乳中蛋白质的生物过程主要集中在细胞和代谢过程,细胞定位主要分布在腔体和细胞器上,分子功能表现为结合功能和催化活性;KEGG通路在3种乳中富集程度和种类有明显差异,共有的高富集通路为蛋白质在内质网的加工过程;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的共有蛋白质(307种)主要集中在碳代谢、糖酵解/糖异生、氨基酸生物合成等通路。
    • 于文皓; 于洋; 王雯丹; 李依彤; 司徒文佑; 靳艳
    • 摘要: 人乳内源肽是乳蛋白在乳腺中被降解形成的具有生理功能的肽,是人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乳内源肽对于婴儿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联用技术的应用,促使人乳内源肽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乳中内源肽含量低、干扰组分多,样品制备方法是影响分析结果的关键步骤.为了研究样品制备方法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分别采用不变性超滤法(UF 1)、热变性超滤法(UF 2)、化学变性超滤法(UF 3)、三氯乙酸沉淀法(PCPN 1)、乙醇沉淀法(PCPN 2)、强疏水性碳介孔材料(highly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OMC)富集法等6种方法从人乳中提取内源肽,利用LC-MS/MS研究样品制备方法对人乳内源肽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UF 1和UF 2法制备的样品中可鉴定到的肽段数目分别为1161±8条和1017±91条,两种方法制备的样品中肽序列的重合率大于70%,UF 1在所有方法中鉴定到的肽的数目最多.UF 3法制备的样品所能鉴定到的肽段数目最少,仅为366±18条.PCPN 1和PCPN 2两种沉淀法制备样品中的内源肽分别为779±69和876±55条,但内源肽差异较大,仅有约50%肽段序列重合.OMC法制备样品中肽的数目为549±151条,与其他方法相比,虽然鉴定的肽数量上没有优势,但该方法制备的样品中肽在等电点(pI)和亲水性平均系数(GRAVY)等性质上没有偏倚,说明该法可用于制备特定人乳内源肽.6种方法制备的样品中鉴定到来源于 β-酪蛋白、免疫球蛋白受体、骨桥蛋白、αS1-酪蛋白、κ-酪蛋白和胆盐激活脂肪酶的肽,并且源于以上蛋白质的肽段总数在该样品中均超过88%,说明6种方法制备的样品都可以满足鉴定一般人乳内源肽的需求.UF 2、UF 3和OMC法制备的样品中鉴定到源于乳铁蛋白的内源肽的数目分别为21、38和19条,内源肽在乳铁蛋白上的覆盖率分别为14%、16%和19%,而文献常用的PCPN 1法制备的样品则会丢失此类内源肽.综上,UF 2法制备的样品不仅肽段数量多、母体蛋白质种类丰富,还可鉴定到源于乳铁蛋白的肽,可作为人乳内源肽组学研究中的首选方法.
    • 张超越; 张雪颖; 胡锦华; 周鹏
    • 摘要: 人乳脂肪球(human milk fat globule,HMFG)膜结构的完整性对于乳脂的消化和吸收有积极的影响,该文主要探究不同储存条件下HMFG微观结构的变化及其对人乳风味的影响.将新鲜人乳混匀后进行分装,分别于-18°C冻藏和4°C冷藏,检测人乳中的菌落总数、脂肪及非酯化游离脂肪酸(non-esterified free fatty acid,NE-FA)含量、pH值、HMFG粒径及其微观结构、风味等指标随储存时间(2、4和7 d)的变化,新鲜人乳指标于采样当日完成检测.结果表明,人乳的菌落总数在4°C 冷藏7 d时显著增加,超过人乳库制定的标准(1×105 CFU/mL),其余储存条件下无显著变化.-18°C冻藏7 d,人乳的脂肪含量、NEFA含量和pH值无显著变化;4°C冷藏人乳的脂肪含量在7 d时显著降低,在2 d时NEFA含量显著增加,而pH值显著降低.-18°C冻藏人乳,在4 d时HMFG膜即出现破损,7 d时HMFG堆积融合,粒径增加,粒径分布范围增大;而4°C冷藏人乳的HMFG在4 d之内无显著变化,7 d时粒径分布变宽.GC-MS和电子舌分析人乳的风味(气味和滋味)显示,-18°C冻藏人乳的风味物质含量变化较小,4°C冷藏人乳的酸类物质含量显著升高;电子舌味觉信号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表明,相较于4°C冷藏,-18°C冻藏人乳的滋味与新鲜样品较为相似.研究表明,-18°C短期冻藏后人乳风味与新鲜样品更为相似;4°C冷藏则更有利于保持HMFG膜微观结构.
    • 李唯迪; 金青哲; 余仁强; 姜善雨; 周勤; 韦伟; 王兴国
    • 摘要: 支链脂肪酸(BCFA)是乳中微量但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物活性成分.利用GC-MS对人乳和4种动物乳(牛乳、羊乳、牦牛乳、骆驼乳)中BCFA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5种乳中共有64种脂肪酸,其中含15种BCFA,17种饱和脂肪酸(SFA),18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BCFA含量呈现出很大的物种间差异,动物乳中的支链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人乳(p< 0.001),牛乳、牦牛乳、羊乳、骆驼乳和人乳中BCFA多为异构(iso)和反异构(anteiso)BCFA,含量分别为2.82%、4.90%、3.35%、8.00%和0.28%;人乳中BCFA受孕龄影响显著(p<0.01),足月儿乳母的母乳中含有丰富的BCFA.
    • 任荣; 杨博睿; 彭海帅; 王毕妮; 张富新; 惠媛媛; 贾蓉
    •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羊乳、牛乳和人乳3种乳样蛋白质相关信息,对其基本成分进行测定,并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所含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羊乳和牛乳的蛋白质含量高于人乳,人乳的脂肪和乳糖含量较高;3种乳中共鉴定出3370种蛋白质,乳中蛋白质的生物过程主要集中在细胞和代谢过程,细胞定位主要分布在腔体和细胞器上,分子功能表现为结合功能和催化活性;KEGG通路在3种乳中富集程度和种类有明显差异,共有的高富集通路为蛋白质在内质网的加工过程;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的共有蛋白质(307种)主要集中在碳代谢、糖酵解/糖异生、氨基酸生物合成等通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