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长双歧杆菌

长双歧杆菌

长双歧杆菌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73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微生物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71801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老年世界、神州(上旬刊)、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上海市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微生态学学术会议、2009上海市食品学会学术年会等;长双歧杆菌的相关文献由674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建新、陈卫、张灏等。

长双歧杆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1801 占比:99.88%

总计:71889篇

长双歧杆菌—发文趋势图

长双歧杆菌

-研究学者

  • 赵建新
  • 陈卫
  • 张灏
  • 王刚
  • 翟齐啸
  • 田丰伟
  • 于雷雷
  • 崔树茂
  • 徐锋
  • 陆文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惠明; 冯诗诗; 田青; 胡军
    • 摘要: 在前期益生性实验过程中,驯化后的长双歧杆菌F16菌株具有显著的降胆固醇作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其降解机制,实验测定了其产胆盐水解酶(Bile salt hydrolase,BSH)能力并鉴定了胆盐水解酶基因。为提高F16菌株的降胆固醇效果,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原理设计3因素3水平响应面实验,以葡萄糖质量浓度、蛋白胨质量浓度和接种量为自变量,BSH活性OD_(570)为响应值,确定了F16菌株产BSH的优化发酵条件: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0.05 g/L、蛋白胨质量浓度为15 g/L、接种量为1.05%(OD_(600)为1),既定条件下BSH活性OD_(570)可达到0.896,酶活可达到优化前的1.8倍。对F16菌株降解胆固醇的降解率进行了测定,优化后在48 h内的胆固醇降解率可达到72.6%,约为优化前的1.6倍。实验结果表明F16菌株的益生性能在食品、保健和医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吴诗寅; 蔡美琴
    • 摘要: 长双歧杆菌是一种对肠道有益的共生菌,与婴幼儿肠道健康密切相关。文章介绍了长双歧杆菌的生理特性与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水平的生物学特性,在治疗或缓解婴幼儿胃肠道疾病方面的益生功能,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发展前景。分析了不同菌株的长双歧杆菌治疗婴幼儿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炎的功效作用和可能机制。以期为长双歧杆菌应用于临床治疗或缓解婴幼儿胃肠道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为长双歧杆菌功能性菌株的开发及其用于促进肠道健康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 王崇民; 王翠竹
    • 摘要: 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关于莱茵衣藻等36种“三新食品”的公告,其中,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536获批新食品原料,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事实上,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536(以下简称“BB536菌株”)是日本森永乳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森永乳业”)的专有益生菌,该菌株从健康婴儿肠道中分离得到,并已在美国、日本被批准用于婴幼儿食品。森永乳业是一家怎样的企业?BB536菌株具有哪些特性?获批新食品原料后的发展规划是什么?为此,《食品安全导刊》杂志采访了森永乳业海外事业部首席研究助理黄勤雯博士。
    • 周轶平; 任宝军; 农晓翠; 毛勇; 陈铭然; 罗敏; 杨焕芝
    • 摘要: 目的:研究嗜酸乳杆菌(ATCC 4356)与长双歧杆菌(ATCC 15707)上清液对HCT116、SW480人结肠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CT116、SW480、嗜酸乳杆菌和长双歧杆菌,分别提取嗜酸乳杆菌和长双歧杆菌的上清液。通过MTT法分析嗜酸乳杆菌和长双歧杆菌不同组分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嗜酸乳杆菌上清液对SW480细胞抑制作用弱于MRS培养基(F=7.24,P=0.0433);长双歧杆菌上清液与BHI培养基对SW480细胞抑制作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1,P=0.2366),而不同浓度之间细胞抑制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07,P=0.0032);嗜酸乳杆菌上清液对HCT116细胞抑制作用强于MRS培养基(F=10.33,P=0.0236),而不同浓度之间细胞抑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51,P=0.0973);BHI培养基对HCT116细胞促增殖作用强于长双歧杆菌上清液(F=41.12,P=0.0014)。结论:嗜酸乳杆菌上清液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对HCT116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对SW480细胞无抑制作用。长双歧杆菌上清液对SW480、HCT116细胞均无抑制作用。
    • 张旭东; 庄伟清; 李忠磊; 刘蔷; 刘洪岐; 陈代杰; 邵雷; 谭俊
    • 摘要: 为筛选具有潜在益生功能的双歧杆菌,采用MRS培养基,结合菌落形态观察和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从上海地区健康的成人粪便中分离鉴定双歧杆菌,通过7 L发酵罐发酵试验筛选优良菌株,并利用其制备发酵乳,对发酵乳的体内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并鉴定到3株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编号为P-1、P-2和P-3),其中菌株P-2制备的发酵乳在稳定期活菌数最高,遗传稳定性好,被确定为优良菌株,并被命名为DD98.菌株DD98制备的发酵乳能显著增加小鼠胃肠道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的表达(P<0.05),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此外,能维持小鼠正常的体质量、血常规指数,有利于小鼠脏器的生长.
    • 关嘉琦; 邱冀; 岳莹雪; 史佳鹭; MD Masumuzzaman; 冷友斌; 李春; 霍贵成; 李柏良
    • 摘要: 长双歧杆菌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内重要的益生菌,它与机体的许多生理、病理现象密切相关,在缓解代谢综合征、脑肠综合征以及免疫相关疾病等方面的益生功能,更成为各领域专家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长双歧杆菌的亚种分型鉴定、定植方面的生物学特性,在缓解脑肠综合征以及免疫综合征方面的热点益生功能,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与热点应用发展前景,旨在加深和完善关于长双歧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益生功能及应用的认识.
    • 高欣伟; 崔树茂; 唐鑫; 毛丙永; 赵建新; 陈卫
    • 摘要: 为提高长双歧杆菌的培养密度,分别测定了3株菌株在添加不同氮源与微量元素时的生长浓度,确定最适底物,并进一步测定各菌株生长速率被抑制渗透压和生长完全抑制渗透压,通过分析菌株在不同碳氮比、不同浓度微量元素与不同初始渗透压(底物浓度)条件下的最大生物量,确定最优培养工艺.结果表明,长双歧杆菌对酵母类氮源利用率最高,其限制性微量元素是Mg2+;底物碳氮比基于菌株生长速率被抑制时碳氮消耗比、底物浓度,基于完全抑制渗透压计算出的理论碳氮消耗量配制培养基时最利于菌体增殖.另外最高生物量与Mg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以酵母浸粉FM803作为氮源、葡萄糖作为碳源(碳氮质量比为2.5:1),在最适培养pH(5.00)下分批培养,长双歧杆菌CCFM 687、CCFM 1029和FGSZY 17L7最高活菌数分别达到(7.9±1.1)×109、(9.3±0.5)×109和(1.1±0.1)×1010 CFU/mL,是MRS培养的50~70倍.该研究结果的应用将显著提高长双歧杆菌的工业化生产效率.
    • 邱新运; 赵小静; 毛夏琼; 张红杰
    • 摘要: 目的:比较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研究长双歧杆菌对C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CD25+Foxp3+Treg细胞分化以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IL-12和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分泌的影响.方法:收集19例活动期CD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人群的粪便,对16S rRNA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将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上清、长双歧杆菌培养基或PBS分别与CD患者PBMC体外共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IL-12和TGF-β浓度.结果:CD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别.门水平上,CD患者组变形菌门含量显著增加,而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含量显著减少;属水平上,CD患者组大肠杆菌-志贺氏菌、链球菌及韦荣氏球菌属含量显著增加,而柔嫩梭菌属、Gemmiger、双歧杆菌、瘤胃球菌、罗斯氏菌和Fusicatenibacter等菌属的含量显著降低.与培养基和PBS组相比,长双歧杆菌及其上清液均可刺激CD患者PBMC分泌大量抗炎因子IL-10和TGF-β,而对促炎因子IL-12并没有显著的刺激作用.长双歧杆菌及其上清液组IL-10/IL-12比值及CD25+Foxp3+Treg细胞分化比例较培养基组和PBS组明显增高,其中长双歧杆菌上清液组增高最为明显.结论:长双歧杆菌及其上清液均显示出抗炎作用,并且能够诱导外周血中CD25+Foxp3+Treg的分化.长双歧杆菌的代谢产物可能在未来炎症性肠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 赵芳; 赵建新; 张灏; 陈卫; 陆文伟
    • 摘要: 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是食品中常用的益生菌,对其耐药性的判定关系着食品安全.为制定长双歧杆菌抗生素耐药性判定标准,探究其抗生素耐药性的关键基因,参照ISO 10932标准方法,测定了52株B.longum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和万古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Turnidge(T)和Kronvall(K)两种统计学方法制定B.longum六种抗生素的种特异性初始微生物折点值(tentative microbiological cut-off values,TMCOFFs),并从功能基因层面进行耐药机制研究.结果发现:B.longum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和万古霉素的种特异性TMCOFFs分别为8、8、0.25、8/2(T/K)、8和2μg/mL;相应折点值下的耐药率分别为28.85%、25%、28.85%、3.85%/7.69%(T/K)、0和19.23%.通过功能基因和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tet(W)是B.longum四环素耐药性的主要抗性基因,erm(X)则介导菌株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性,并且耐药基因位于可移动遗传元件上;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不同耐药型菌株的tet(W)和erm(X)基因序列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对B.longum在食品中的安全应用以及益生菌耐药性评价标准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