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生素耐药性

抗生素耐药性

抗生素耐药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62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04338篇;相关期刊281种,包括微生物学通报、中国卫生产业、四川生理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二届动物营养与环境国际会议、第七次全国医学分子微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花粉资源与开发利用研讨会等;抗生素耐药性的相关文献由106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显志、杨永弘、俞桑洁等。

抗生素耐药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8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4338 占比:99.58%

总计:104776篇

抗生素耐药性—发文趋势图

抗生素耐药性

-研究学者

  • 李显志
  • 杨永弘
  • 俞桑洁
  • 张静
  • 沈叙庄
  • 刘又宁
  • 刘跃华
  • 姚开虎
  • 李宏胜
  • 李新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绿琴; 闫雪锋; 文心田; 曹三杰; 黄小波; 伍锐; 赵勤; 文翼平
    • 摘要: QseBC双组分系统(QseBC 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rn)与细菌中的群体感应相关,是肠杆菌科和巴斯德氏菌科中的全局性毒力调控因子,但在副猪嗜血杆菌(Glaesserella parasuis)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利用自然转化法构建SC1401的双基因缺失株(ΔqseBC)。比较缺失株(ΔqseBC)与野毒株(SC1401)的抗血清杀菌能力、生物膜形成、抗生素耐药性以及压力耐受能力。结果表明:ΔqseBC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明显弱于SC1401。缺失株ΔqseBC的在猪血清中的存活率为55.12%,低于野毒株SC1401(83.76%)。ΔqseBC对恩诺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呋和青霉素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明显下降。ΔqseBC对39和42°C高温,1、2、4、8和16 mmol·L^(-1)H2O2,以及50、100和150 mmol·L^(-1)NaCl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综上表明,QseBC双组分系统在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抗性、抗生素抗性和胁迫耐受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QseBC可能与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能力密切有关,但其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刘鹏; 王少林
    • 摘要: 肠杆菌科细菌是社区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相继出现极大地增加了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难度,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耐药性的维持通常会对细菌造成一定的适应性代价,表现为细菌生长速率、毒性和传播的减弱,而补偿性进化[1]、无适应性代价和适应性增加的耐药突变的出现[2]、耐药基因与其他基因的遗传连锁和协同选择[3]以及质粒的稳定性机制[4]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稳定遗传。本文综述了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现状和传播现状、耐药基因适应性代价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以及耐药性稳定遗传的驱动因素,以期为解决肠杆菌科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持续存在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 陈嘉鑫; 张明萍; 段恒
    • 摘要: 胃溃疡(Gastriculcer,GU)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消化性溃疡疾病[1],70%的GU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有关[2],Hp在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GU癌变的重要危险因素[3]。尽管目前相关的临床治疗不断更新,但随着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增加,使根除Hp疗程延长,且出现较多不良反应[4],致Hp相关性GU病程迁延,溃疡复发率增高。中医辨证论治,治疗Hp相关性GU具有独特优势,中药不同剂型治疗Hp相关性GU在临床广泛应用,疗效值得肯定。
    • 匡宝晓
    • 摘要: 目前由于公众对抗生素耐药性和食品安全的担忧,呼吁养殖业停止使用抗生素,而很多不明就里的从业者也赶时髦似的加入无抗养殖的大军。那么,养猪业真的能做到无抗吗?有的养猪人宣称,他养猪不用任何疫苗,更不用任何抗生素,可养殖成绩如何,只有他自己知道。1无抗养殖的概念关于这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简单地理解,无抗就是不使用任何抗生素,也称“过程无抗”;而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可食用的畜产品没有药物残留,也称“结果无抗”。
    • 摘要: 抗生素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它对一些特定疾病能产生一定的疗效。然而,如果在养殖业过度地使用抗生素,会引起令人担忧的问题。它会对动物和人类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会增强抗生素耐药性。近日,一项关于超级细菌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的研究表明,有抗生素耐药性的细菌可以通过猪传播给人类。在研究了多重和共享耐药基因后,研究人员发现,艰难梭菌是抗菌耐药基因的储存库,其可以在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
    • 王晓峰; 朱慈根; 顾华兵; 王冬; 梁忠; 张丹; 张静
    • 摘要: 1兽用抗菌药减量化使用是大势所趋现代畜禽养殖业投入成本高,企业和养殖户为了追求高产出和高收益,在生产中经常会过量使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抗生素药物,使得药物残留超标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抗生素耐药性增强导致的生物安全问题倍受关注。为切实加强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整治兽药残留超标,有效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
    • 蔡慧; 刘浩; 孙一鸣
    • 摘要: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经口腔、气道较多,围手术期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易导致呼吸道及切口感染[1]。当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患者应用抗生素药物,其主要是用于防治围手术期感染。抗生素在防治感染的同时,如果用药不合理、时间过长,将会给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者带来不良影响,如皮疹(0.3~2.1%)、急性肾功能衰竭、肺炎、艰难梭菌感染(5%)、假膜性结肠炎(10%克林霉素)、“二次感染”,以及抗生素耐药性增加等一系列不良影响[2-4]。
    • Lawrence Gasman
    • 摘要: 新冠病毒疫情对消费者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正在重塑抗菌涂料的市场。过去,智能抗菌剂的最大驱动力是医疗获得性感染(HAI)和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扩大了需求量,并突出了“智能涂料”的作用,即功能最强大的涂料。最近,行业分析公司N-tech Research发布了一份题为《2020年智能抗菌和抗病毒市场》的报告。
    • 亓菲; 樊晓旭; 刘蒙达; 孙淑芳; 范伟兴; 温建新
    • 摘要: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BC)的成员包括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bTB)、非洲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fricanum)、田鼠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icroti)和山羊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caprae)等。其中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分别是人结核病、牛结核病的主要病原菌。至今,结核病仍是威胁人类社会及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人兽共患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2019年全球有1000万(890万~1100万)人感染了结核病,近年来这一数字相对稳定。在所有结核病病例中,8.6%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地理分布上看,2019年结核病病例大多分布在东南亚(44%)、非洲(25%)和西太平洋(18%)。从全球分布看,印度(26.0%)、印度尼西亚(8.5%)和中国(8.4%)所占比例较高[1]。近年来,由于抗生素过度和不当使用,出现了多种耐药结核菌,包括对一线结核药物异烟肼(Isoniazid,INH)和利福平(Rifampicin,RIF)具有耐药性的耐多药结核菌株(MDR)及在MDR基础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及二线抗结核注射剂(卷曲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中的至少1种耐药的广泛耐药结核菌株(XDR)。抗生素耐药性(AMR)已成为全球结核病防控的难点。据WHO统计,2019年3.3%的新结核病例和17.7%的先前治疗的病例是耐多药结核病。2019年,新发利福平耐药结核病病例约50万例(其中78%为耐多药结核病)。全球结核病负担最大的3个国家分别是印度(27%)、中国(14%)和俄罗斯联邦(8%)。联合国报告预计,如果对抗生素耐药不加控制,到2050年每年可能导致多达1000万人因患结核病而死亡。鉴于此,本文综述了常见抗结核药物及其耐药研究进展,总结了结核耐药监测与检测方法,为结核病耐药性研究提供参考。
    • 方晢伊; 祝雯珺; 黄葭燕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厘清大量抗生素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领域内以人类为主题的研究所揭示的研究经验和未来趋势,并分析主要科研合作关系,为中国未来开展抗生素耐药性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Web of Science为检索数据库,检索获取1990—2021年的研究文献,根据全球相关重要政策和行动计划,划分三个时间阶段,使用Citespace、Hiscites和VOSviewers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1990年至今,AMR领域内以人类为主题的研究同全球AMR治理行动的发展方向基本一致。研究形式上,表现为多学科交叉程度不断增加。研究内容上,表现为流行病学的相关研究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基因层面研究纵深发展的特点。同时,国家间的研究合作网络逐渐扩大。近10年来我国的发文量快速增长,但对外合作程度仍然相对较低。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方面,可能会继续维持强化多学科、多部门和多国合作的发展方向,重点关注高质量流行病学数据收集与分析的研究。结论:未来应继续重视“One Health”理念在AMR领域的治理和研究中的重要性,加强我国国内研究和治理能力的同时,与各国开展更有针对性地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AMR治理行动中的参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