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过敏原

过敏原

过敏原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315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1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19566篇;相关期刊829种,包括中国免疫学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等; 相关会议50种,包括2015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七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华东地区第13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第三届东北三省暨内蒙古自治区免疫学学术会议等;过敏原的相关文献由6226位作者贡献,包括何韶衡、刘志刚、陈红兵等。

过敏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91 占比:10.45%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19566 占比:89.29%

总计:21913篇

过敏原—发文趋势图

过敏原

-研究学者

  • 何韶衡
  • 刘志刚
  • 陈红兵
  • 蒋琳
  • 李振兴
  • 林洪
  • 高金燕
  • 何萍
  • 李欣
  • 吴志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莉娜; 许士娣
    • 摘要: 目的探讨学龄期哮喘患儿的诱发因素以及基于避免诱发因素方法的护理策略对其哮喘控制情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学龄期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学龄期哮喘患儿的诱发因素。选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4例学龄期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避免诱发因素方法的护理策略。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干预前后的ATC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干预前及随访1个月期间的哮喘发作次数与急诊次数。结果哮喘的最主要诱因是上呼吸道感染,其他因素包括天气变化、心身障碍、过敏原刺激等。干预2个月后,两组ATC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的AT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1个月期间的哮喘发作次数与急诊次数均较干预前减少(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的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天气变化、心身障碍、过敏原刺激等是学龄期患儿哮喘发作的主要诱因,针对诱因实施针对性护理策略可强化哮喘控制效果,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减少哮喘发作,值得推广。
    • 闫永凤
    • 摘要: 近年来,坚果过敏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呈不断升高的趋势,一旦患病,将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由于多种坚果过敏原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反应,因此,《过敏性疾病诊疗指南》提出,一旦患者被确诊为坚果过敏,应严格避免食用所有类型的坚果。目前,临床已知核桃和山核桃以及腰果和开心果均存在高度交叉反应,但尚不清楚在其他坚果中免疫球蛋白E(IgE)所介导的交叉反应程度,因此,最安全的方法是避免食用所有类型的坚果。现阶段,针对食物过敏的免疫疗法已取得了新进展,例如,可采用口服免疫疗法(OIT)、舌下免疫疗法(SLIT)和表皮免疫疗法(EPIT)治疗对牛奶、鸡蛋和花生过敏的患者。然而,目前关于对坚果过敏免疫疗法的研究较少,但有研究表明,当坚果过敏原存在时,动物模型以及过敏患者体内均会出现T细胞交叉反应,因此认为免疫疗法亦可以用来治疗坚果过敏患者。该研究回顾了流行病学、过敏原同源性以及坚果间交叉反应的相关文献,并对如何将现有的研究结果有效地用于临床治疗进行了探讨。
    • 徐雯; 王振南; 蒲仕文; 杨燕; 王慧; 刘军; 艾合买提江·艾海提; 吕慎金
    • 摘要: 体外消化是对消化过程中生理条件的模拟,是研究食品中营养物质的有效工具。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植物次级代谢物等营养物质的消化研究中。目前从静态的单室到动态的多室,各种各样的体外消化模型被开发出来,但各模型的技术复杂性和体内外的生理相关性不同。该文从静态、半动态、动态的角度概述了几种常见模型的起源、结构、机制及局限性的研究进展,简述了体外消化在食品中的应用,包括营养物质的消化研究和功能性食品开发、生物活性物质消化后的抗氧化性评价以及食品过敏原研究等,分析了应用中矛盾结果出现的可能原因,重点强调了相似研究需求下体外消化模型应用时标准化的重要性。
    • 马春雷; 石元春; 肖吾开特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2013年与2021年新疆伊犁地区哈萨克族变应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方法采用欧蒙免疫印迹法检测系统检测2021年新疆伊犁地区哈萨克族300例变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sIgE)和总IgE抗体(TIgE),筛查过敏原,将2021年与2013年过敏原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300例变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率89.67%(269/300),其中吸入组中以屋尘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出比例最高达33.67%(101/300);其次是户尘螨,达22.0%(66/300)。在食物组中以牛奶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出比例最高,达9%(27/300),其次是花生,达3.67%(11/300)。从性别上来看,男女在一些过敏原上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从年龄上来看,年龄≤14岁组和年龄≥14组在一些过敏原上,经统计分析有统计学意义。从时间上看,2013年和2021年在屋尘、户尘螨、牛奶变应原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21年伊犁地区哈萨克族变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阳性率较2013年有明显升高,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文海军; 谭汝宏; 韦僖雯
    • 摘要: 目的探究儿童过敏性结膜炎的过敏原状况,以及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发生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8年11月—2021年5月主诊断为过敏性结膜炎的105例患儿的结膜炎过敏原检测结果。所有患儿经静脉采血,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对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进行检测。分析患儿过敏原状况、不同年龄及季节的发生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在105例患儿中,过敏原阳性例数482例。其中,户尘螨阳性率最高,为12.03%,其次是粉尘螨的9.96%。鱼的阳性率最低,仅有0.41%,芝麻与蚕丝的阳性率也均仅有1.04%。(2)不同年龄组情况: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儿童组的阳性率分别是70.00%、82.46%和92.86%。经组间比较,婴幼儿组与学龄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9,P0.05)。(3)不同季节情况:从不同季节来看,春(1—3月)、夏(4—6月)、秋(7—9月)、冬(10—12月)阳性率分别是100%、73.81%、83.87%和86.67%。经组间比较,仅有春、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3,P<0.05)。结论结膜炎过敏原检测可以准确判断儿童过敏原类型,其中户尘螨、粉尘螨占主体,且学龄儿童(年龄)、春季(季节)的儿童阳性率最高,应根据过敏原类型、年龄及季节分布,积极做好相关的防治工作。
    • 摘要: 《舆论监督与制度自信》张春林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舆论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度反腐和传媒发展实践中亟待进一步完善的重要课题。《舆论监督与制度自信》一书站在中国特色舆论监督的制度自信高度,从探寻舆论监督过敏原入手,在对比中西方国家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对舆论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与时代意义、如何在反腐制度中正确运用舆论监督等议题,做了较充分的辨析与思考,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 高永伟; 宋建刚; 强跳; 任亚亚; 庞随军; 李元霞
    • 摘要: 目的 了解延安市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分布特点,为过敏性疾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5年8月至2019年6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过敏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欧蒙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结果 752例过敏性疾病患者中检测出特异性IgE 204例(204/752,27.12%);检出率占前5位的过敏原分别是艾蒿、淡水鱼、螨虫组合、大豆、海洋鱼;吸入性过敏原检出率前3位的是艾蒿、螨虫组合、屋尘/普通肠草;食物过敏原检出率前3位的是淡水鱼、大豆、海洋鱼。不同季节过敏原分布存在差异,秋季的检出率最高,且秋季以艾蒿为主,夏季以淡水鱼检出率为主。13~18岁年龄段人群sIgE检出率最高,60~81岁检出率最低。结论延安市常见的过敏原是艾蒿和淡水鱼,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过敏原存在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延安市过敏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 高亚东; 张珒珒; 刘光辉
    • 摘要: 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及2型炎症反应的重要效应细胞之一。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模拟体内Ⅰ型超敏反应的过程,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过敏原刺激后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以反映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程度及状态。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作为一种过敏原体外试验,具有安全性好、特异性高等优点,在临床上可用于食物或药物过敏、气道过敏性疾病、膜翅目昆虫毒液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等的辅助诊断,以及不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监测。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相关过敏原试剂、操作流程及解读方法尚需进一步标准化,以促进该方法的推广应用。
    • 王倩怡; 欧阳琦; 韩建平; 吉建; 曹文俊
    • 摘要: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常见过敏原分布特征,为防治过敏性结膜炎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检测试剂盒,对2015~2020年在本院眼科就诊的797例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检测过敏原,总IgE阳性或常见过敏原阳性视为总阳性,通过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其在不同性别、不同季节的分布特征。结果男性患者总阳性率、总IgE阳性率和常见过敏原阳性率均高于女性患者,总阳性率和总IgE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的总阳性率、总IgE阳性率和常见过敏原阳性率均高于全年,总阳性率和常见过敏原阳性率在四季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季粉尘螨/屋尘螨有显著差异,以秋季65.31%(96/147)最高,春季45.98%(40/87)最低,夏秋季与春季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原检测有利于了解上海地区常见过敏原分布,对过敏性结膜炎患者诊疗及预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彭文
    • 摘要: 春天万物复苏,绿叶抽出新芽,花朵竞相绽放。可有这么一群人却在这个季节里频繁“感冒”——打喷嚏、流清涕、眼痒、咳嗽等症状困扰着他们。难道他们真的“感冒”了吗?不,确切地说,他们是对春季花粉过敏了。致敏花粉以风媒花为主过敏是一种机体的变态反应,是人对正常物质(过敏原)的一种不正常反应。只有当过敏原接触到过敏体质的人才会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原有花粉、粉尘、异体蛋白、化学物质、紫外线等几百种,有些过敏甚至查不到过敏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