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免疫印迹法

免疫印迹法

免疫印迹法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2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0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139247篇;相关期刊401种,包括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2013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等;免疫印迹法的相关文献由3078位作者贡献,包括仲人前、梁清华、杨波等。

免疫印迹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0 占比:0.61%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39247 占比:99.36%

总计:140145篇

免疫印迹法—发文趋势图

免疫印迹法

-研究学者

  • 仲人前
  • 梁清华
  • 杨波
  • 蔡颖
  • 彭志勤
  • 李炜
  • 李臻琰
  • 熊新贵
  • 王秉
  • 邓安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建伟; 薛春宜; 曹永长
    • 摘要: 为了解决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变异毒株纤突蛋白(S蛋白)分子质量大、难以表达的问题,研究采用Signal 4.0软件预测S蛋白信号肽,构建表达替换信号肽S蛋白的重组质粒,鉴定正确后重组质粒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并进行蓝白斑筛选,挑取白斑进行菌落PCR检测,检测无误后提取Bacmid DNA转染Sf9细胞,制备重组杆状病毒。采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目的蛋白,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串联式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技术鉴定表达蛋白,采用SDS-PAGE半定量方法测定蛋白含量;以Balb/c小鼠为材料进行免疫试验,应用中和试验、ELISPOT试验测定小鼠抗体滴度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S蛋白氨基端20个氨基酸为蛋白信号肽,重组质粒经双酶切鉴定构建成功,经菌体PCR检测验证表达骨架构建完成,转染Sf9细胞后获得重组病毒rB-PEDV-S;重组病毒表达蛋白经Western-blot和MALDI-TOFTOF鉴定为目的蛋白,蛋白质量浓度可达0.008 6μg/μL;替换原有信号肽可有效提高S蛋白产量,以0.86μg/只剂量免疫小鼠后,可刺激小鼠产生IL-4,但血清抗体水平与PBS组无明显差异。替换信号肽有助于S蛋白表达,利用表达蛋白免疫小鼠可有效刺激IL-4产生。
    • 李光敏; 吕松琴; 徐丽萍; 黄岗; 张娟; 段洪芬; 施金丽; 黄山
    • 摘要: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确证试验快速检测替代策略的适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12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艾滋病确证实验室143例HIV感染待确定样本。采用快速检测替代策略(至少2种进口快速试剂和任意2种国产试剂)进行HIV抗体确证试验,满足4种快速检测试剂强阳性,报告“HIV-1抗体阳性”;若出现其中1种快速检测试剂弱阳性或者阴性,用免疫印迹法进行抗体补充试验,按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提供的标准判别。同时检测143例样本血清HIV抗体S/CO值,抗凝血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血浆HIV病毒载量,统计分析快速检测替代策略阳性样本和不确定进行免疫印迹法抗体补充试验阳性样本间HIV抗体S/CO值、HIV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差异。结果143例HIV感染待确定样本中107例样本快速检测替代策略结果阳性(替代阳性组);36例出现1种或以上快速检测试剂弱阳性及阴性,其中的30例试验结果为3种快速检测试剂阳性1种弱阳性,占比高达91%(30/33),用免疫印迹法进行抗体补充试验,33例结果阳性(免疫印迹法阳性组),3例结果为不确定,快速检测替代策略不确定而免疫印迹法阳性的33例选用的4种快速检测试剂阳性率加拿大麦美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90.91%)和日本美艾利尔医疗有限公司(87.88%)远远高于韩国标准诊断股份有限公司(57.58%)和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7,P<0.01;χ^(2)=8.250,P<0.01)。替代阳性组与免疫印迹法阳性组的S/CO值、HIV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0.238,P<0.01;Z=0.403,P<0.01;Z=0.518,P<0.01)。结论我们的研究显示最终确诊的阳性样本中约有1/5在快速检测替代策略中检测结果不确定而二次采用免疫印迹法试验才确诊,而这1/5的样本快速检测替代策略3种阳性1种弱阳性的不确定结果占比很高,主要由于不同的快速检测试剂敏感度之间差异大,造成这样二次试验,这种情况发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极大地拖延了检测时长,我们建议采用快速检测替代策略时,在快速检测试剂的选择上应根据自身实践及文献研究综合选择一些敏感度、特异度及性价比更佳的试剂。
    • 高永伟; 宋建刚; 强跳; 任亚亚; 庞随军; 李元霞
    • 摘要: 目的 了解延安市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分布特点,为过敏性疾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5年8月至2019年6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过敏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欧蒙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结果 752例过敏性疾病患者中检测出特异性IgE 204例(204/752,27.12%);检出率占前5位的过敏原分别是艾蒿、淡水鱼、螨虫组合、大豆、海洋鱼;吸入性过敏原检出率前3位的是艾蒿、螨虫组合、屋尘/普通肠草;食物过敏原检出率前3位的是淡水鱼、大豆、海洋鱼。不同季节过敏原分布存在差异,秋季的检出率最高,且秋季以艾蒿为主,夏季以淡水鱼检出率为主。13~18岁年龄段人群sIgE检出率最高,60~81岁检出率最低。结论延安市常见的过敏原是艾蒿和淡水鱼,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过敏原存在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延安市过敏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 杨小娇; 郁金红
    • 摘要: 目的评价各种检测方法对HCV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免疫印迹法(RIB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酶法(ELISA)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4份HCV样本。结果31份CMIA法检测HCV抗体为0.40~10.0的样本,RIBA再测有14(45.16%)是不确定,8(25.81%)是有反应性,9(29.03%)是无反应性。不确定样本中的2份可能与RF,IgG和IgA有关。根据ROC曲线分析,抗-HCV(ECLIA)、HCV-Ab(CMIA)、HCV-Ag(CMIA)和HCV RNA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000、0.997、0.753和0.679,此时cut-offs分别为15.85 COI、3.31 S/CO、3.32 fmol/L和3.94E+03拷贝/mL。HCV RNA的对数值与HCV-Ag呈正相关(R=0.91,P<0.01)。RIBA实验有反应性的标本中,97.5%Core抗原和NS3抗原都有条带,其次37.5%NS4-1或NS5抗原有条带,仅有2.5%NS4-2抗原有条带。结论低水平HCV抗体需要有两种以上的方法来提高诊断准确性,电化学推荐的参考值分别为15.85 COI(ECLIA)和3.31 S/CO(CMIA)。一定程度上HCV Ag检测可以替代HCV RNA检测。
    • 夏曼曼; 罗珍; 顾承杰; 李雪惠; 刘静; 卢怡; 郭晓芹
    • 摘要: 目的了解上海市松江区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探索HIV抗体确证假阳性结果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艾滋病(AIDS)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2019年上海市松江区各医疗机构送检的HIV抗体初筛阳性标本,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确证假阳性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17年—2019年松江区HIV初筛检测标本共656955份,其中阳性934份,初筛阳性率为1.42‰。将其中526份初筛阳性标本进行确证试验,发现假阳性170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7.804,95%CI:4.540~13.783)、≥60岁(OR=2.671,95%CI:1.267~5.740)、上海户籍(OR=3.532,95%CI:1.935~6.658)、已婚/离异(OR=2.263,95%CI:1.487~3.494)、医疗机构送检(OR=4.552,95%CI:1.321~17.081)和被动检测(OR=3.788,95%CI:1.408~11.437)是确证假阳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应加强AIDS的健康宣教,动员高危人群主动检测的同时,重点关注性别、年龄及是否为被动检测等检测前的流行病调查,降低HIV筛查的假阳性率。
    • 战映璇; 王环; 汤潜; 玄超; 于建立; 张霞; 王清
    • 摘要: 目的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获得具有可溶性、免疫原性的重组PD-L1蛋白。方法根据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密码子使用偏好,优化人PD-L1基因序列,将优化后的序列构建至质粒pPIC9K,合成重组质粒pPIC9K-PDL1。使用SacⅠ-HF将pPIC9K-PDL1线性化,然后通过电击法将pPIC9K-PDL1上的PD-L1基因序列整合至巴斯德毕赤酵母基因组中,依次使用MD平板(无组氨酸)和遗传霉素G418从电击处理过的菌液中筛选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然后使用PCR和测序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利用甲醇体积分数为0.005的BMMY培养基诱导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表达,使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菌株培养基上清液中的表达产物。结果筛选得到了稳定表达PD-L1蛋白的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表达的PD-L1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4700,可以与抗PD-L1抗体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PD-L1蛋白的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菌株表达的PD-L1蛋白可用于开发血清PD-L1检测试剂盒。
    • 孙胜平
    • 摘要: 目的探讨在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初次筛查中应用胶体层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的临床价值,为艾滋病(AIDS)的诊疗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汉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利用全国艾滋病实验室检测管理系统于2017年3月至2021年10月收集的汉川市620例疑似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疑似患者均采用胶体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免疫印迹法进行了HIV抗体初次筛查。将免疫印迹法作为金标准,比较胶体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HIV抗体的诊断效能;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阳性样本带型分布状况;对比3种方法的检测时间。结果620例疑似AIDS患者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后,194例为阳性,426例为阴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查结果显示192例为阳性,428例为阴性,其中有187例为真实AIDS患者,阳性检出率为30.97%(192/620);胶体层析法检查结果显示190例阳性,430例阴性,其中182例为真实AIDS患者,阳性检出率30.65%(190/620)。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的阳性检出率高于采用胶体层析法,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胶体层析法检测,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阳性样本带型分布情况显示,194例AIDS患者中,gP160、gP120出现率为100%,其次为P24(98.97%)和gP41(97.94%),而P39、P55的出现率较低,分别为44.33%、31.44%;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胶体层析法的检测时间均显著短于免疫印迹法,且胶体层析法的检测时间显著短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均P<0.05)。结论胶体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各有优点,这两种检测方法在HIV抗体初次筛查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相对较高;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的检测时间显著长于胶体层析法,因此,在进行HIV初抗体筛查时,应根据检测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两种检测方式。
    • 王勇; 童华诚; 王蓓; 于慧; 吴萍萍
    • 摘要: 目的:探究采用免疫印迹法(IBT)检测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在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6例。采用IBT对观察组患者进行ENA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ENA抗体检测。比较两组患者ENA抗体的检出率,统计观察组患者室内质控抗体的检出率。结果:在观察组36例患者中,有29例(占80.56%)患者检出至少2种ENA抗体。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所患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类风湿关节炎(RA)。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中的PM/DM、RA、SLE、MCTD、SS患者其ENA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IBT对观察组患者进行ENA抗体检测时,其抗Jo-1、Scl-70室内质控抗体的检出率均为100.00%,抗SS-A室内质控抗体的检出率为97.22%,抗U1-nRNP室内质控抗体的检出率为97.22%,抗SS-B、Sm室内质控抗体的检出率均为94.44%。提示采用IBT进行ENA抗体检测可靠、准确。结论:采用IBT检测ENA抗体对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宋正阳; 施晓倩; 田云娜; 王新雨; 张赛; 王肖婷; 张聪聪; 王万铁
    • 摘要: 目的:探讨在低氧高二氧化碳(hypoxia and hypercapnia,HH)条件下,基于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的细胞自噬的变化及其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大鼠PASMCs为研究对象,饥饿24 h后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组、模型组(HH组)、溶剂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组(D组)、AMPK激动剂阿卡地新(acadesine;5-aminoimidazole-4-carboxamide riboside,AICAR)组(AI组)和AMPK抑制剂dorsomorphin(compound C,CC)组(CC组)。N组置于常氧环境(21%O_(2)、5%CO_(2)和74%N2)下培养24 h,其余4组预先加入相对应的干预药物置于HH条件(5%O_(2)、6%CO_(2)和89%N2)下培养24 h进行造模。造模结束后用CCK-8法测各组细胞活力;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U)法检测细胞增殖;TUNEL检测细胞凋亡;qPCR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p62及caspase-3的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AMPK、p-AMPK、mTOR、p-mTOR、LC3、p62、caspase-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结果:与N组相比,HH组PASMCs活力增强,EdU阳性率增加,凋亡率降低;LC3的mRNA表达上调,p62和caspase-3的mRNA表达下调;p-AMPK/AMPK比值、LC3-II/LC3-I比值和PCNA蛋白表达上调,p-mTOR/mTOR比值及p62和caspase-3蛋白表达下调;电镜下观察到细胞内有少量自噬小体。与HH组相比,AI组PASMCs活力进一步增强,EdU阳性率增加,凋亡率降低;LC3的mRNA表达上调,p62和caspase-3的mRNA表达下调;p-AMPK/AMPK比值、LC3-II/LC3-I比值和PCNA蛋白表达上调,p-mTOR/mTOR比值及p62和caspase-3蛋白表达下调;电镜形态表现为细胞自噬小体数量增加。而CC组较HH组PASMCs活力和EdU阳性率显著降低,凋亡率显著升高;LC3的mRNA表达下调,p62和caspase-3的mRNA表达上调;p-AMPK/AMPK比值、LC3-II/LC3-I比值和PCNA蛋白表达下调,p-mTOR/mTOR比值及p62和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自噬小体数量减少。结论:在HH环境下,基于AMPK/mTOR信号通路的细胞自噬启动可能是大鼠PASMCs增殖增加、凋亡减少的机制之一。
    • 毕胜; 朱红艳; 余亚玲; 沈燕迪; 李文润
    • 摘要: 目的IIFA、LIA和ELISA检测抗ds DNA抗体的性能。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93例SLE患者、84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上述3种方法检测血清中的抗ds DNA抗体。结果在SLE患者组中,抗ds DNA抗体检测阳性率最高的是ELISA法(60.2%),其次为LIA法(46.2%),最低的为IIFA法(38.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与阳性预测值最高的是IIFA法(99.3%、97.3%),灵敏度与阴性预测值最高的是ELISA法(60.2%、77.7%),ROC曲线下面积最大是ELISA(0.782),其次是LIA法(0.724),IIFA法(0.690)。IIFA法和LIA法(Kappa=0.881,P<0.001)、LIA方法和ELISA(Kappa=0.804,P<0.001)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IIFA方法和ELISA方法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693,P<0.001)。结论推荐ELISA法联合IIFA法检测抗dsDNA抗体,对SLE诊断和病情活动监测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