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
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

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09-11-12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这给本病的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近年来,不少专家认为SLE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不同病因引起的一个综合征。多年来的大量研究,提示本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紊乱、内分泌异常及环境因素有关。本文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SLE的基本原则与治疗方法。指出不少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SLE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或单用中药的治疗效果。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除皮肤损害外,常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患者体内存在着多种自身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抗ds-DNA抗体,其在免疫复合物形成中起着首要的作用,此种抗体与其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广泛存在于患者的组织器官,如肾的基底膜、小血管的内壁及循环的血液中,起着对自身器官的破坏作用,而导致本病的病理变化与功能损伤,不同程度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值得提出的是:治疗本病不能仅仅依赖于药物治疗,还要注意保护机体恢复健康的能力。过度治疗抑制了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破坏了机体的平衡状态,结果导致了患者非因红斑狼疮致命,却因药物的副作用而伤身。这也就是众多学者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追求、探索中西医结合的诊治方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SLE的优势,简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SLE的方法与思路,并对选择中药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hematosus,SLE)是一种可累及多器官、多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预后与受累脏器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有关。近20年来,我国SLE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但重症SLE的死亡率仍很高。2005年本科成功地救治了1例以“重度肺动脉高压、肢端坏疽及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重症SLE患者,随访4年病情仍保持平稳。本文现对治疗体会进行总结。
  • 摘要:本文从9个方面讨论了运用金匮的理法方药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体会:感受毒邪、风湿侵袭、瘀血阻滞、正气亏虚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病因病机:清解毒邪、祛风胜湿、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扶正祛邪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用治法。
  • 摘要:目的:探讨解毒祛瘀滋阴中药对MRL/lpr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其caspase2、caspase3蛋白的影响。rn 方法:80只MRL/lpr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0只,灌胃生理盐水;中药组:20只,灌胃解毒祛瘀滋肾中药煎剂:西药组:20只,灌胃强的松混悬液;中西药组:20只,中西药分别灌胃;正常组:昆明小鼠选用20只,生理盐水灌胃,均每日1次,每次0.5ml。连续饲养用药12周后取血,以梯度离心法分离提纯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培养48小时,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另Western blot法检测PBLC Caspase2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rn 结果:正常组、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PBLC 0和48小时凋亡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0小时西药组、正常组与中西药组的凋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中药组和模型组与中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8小时西药组与中西药组的凋亡率有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和模型组与中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aspase—2蛋白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西药组>西药组>中药组>正常组>模型组;Caspase—3蛋白水平被激活的由高到低依次为:西药组>中西药组>中药组>正常组>模型组。rn 结论:解毒祛瘀滋阴药对MRL/lpr小鼠的PBLC凋亡率及Caspase2、3蛋白表达均有影响,能协同糖皮质激素对PLBC凋亡障碍起调整作用。
  • 摘要:目的:总结60例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临床、肾脏病理、实验室指标的特点及相互联系。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0例经肾活检LN患者的临床资料、肾脏病理、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rn 结果:Ⅳ型LN最常见(占57%)。Ⅱ、Ⅲ型LN多表现为隐匿性肾炎、肾炎综合征,Ⅳ、Ⅴ型LN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Ⅳ、Ⅳ+V型LN贫血、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和病变积分最高(P<0.05)。血肌酐与肾间质受累程度呈正相关。rn 结论:LN临床与病理表现有一定的联系。对于LN患者应积极行肾活检。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受损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终身治疗,病情严重的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该病的确诊对患者是一个强烈的精神刺激,患者必然会出现许多程度不同的负性情绪反应,会感到恐惧、焦虑不安,并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人际关系紧张,以至产生敌对情绪。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因为治疗效果、治疗费用,疾病的进展以及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的变化等使患者心理上屡次受创,每次负面影响都给病人一次应激,特别是病情加剧时,病人面临严重的心理应激。现有研究表明,心理状态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心理状态良好,会提高免疫系统功能;心理状态差,会使免疫系统功能进一步恶化导致病人病情加重,更加不利于疾病恢复。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重心理治疗,以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尽管心理治疗本身不能治愈风湿病,但是国外研究已表明,心理治疗可以提高常规治疗的效果,有效地减轻症状,减少功能障碍,改善预后,并且可以降低医疗支出,节约医疗资源。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系统和多脏器损害的自身免疫疾病,血管炎是其基本的病理改变,但是受累血管多为小血管,中等血管和大血管受累少见,而表现为胸腹主动脉瘤的更是罕见,本文现报道一例资料完整的SLE合并胸腹主动脉瘤并最终瘤体破裂导致患者死亡的病例。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的联合方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效果。rn 方法:对照组采用激素、环磷酰胺、双嘧达莫、盐酸贝那普利、厄贝沙坦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硫酸羟氯喹治疗。rn 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76.2%,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1%和23.8%,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激素与环磷酰胺、硫酸羟氯喹等联合应用治疗狼疮性肾炎,在提高缓解率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 摘要: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中医“毒证”的范畴并由“毒邪”所致。根据中医相关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关于SLE与感染关系的研究,探讨和分析毒邪与SLE的相关性,指出“外感风、寒、湿、热毒邪是引起SLE的先决条件;禀赋不足及虚毒由生是引起SLE的内因;痰、瘀、虚毒互致为患是SLE发病的基本病机病理:SLE的临床表现可因毒依所邪属性的不同而有风、寒、湿、热、痰、瘀、虚之分:主张采用SLE可用毒攻疗法即祛毒、泄毒、解毒、制毒、搜毒、攻毒(简称以毒攻毒疗法)的治疗原则及方法进行治疗。对早期SLE的风、寒、湿、热毒邪所致SLE可用祛毒、泄毒、解毒的方法治之。对中期SLE的痰毒及瘀毒痹阻证可用制毒及搜毒之法治之。对晚期SLE的虚毒痹阻证,则在扶正基础上行攻毒之法治之。以便抵御和消除毒邪对人体的致病毒力,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CD28/B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及解毒祛瘀滋阴方治疗SLE的分子免疫学机制。rn 方法:63例SLE患者随机分为2组:西医组(32例)采用强的松、环磷酰胺治疗;中西医结合组(31例)采用滋阴解毒通络联合强的松、环磷酰胺治疗,均治疗3个月。另选20例健康女性作为正常对照。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CD28、B7-1、B7-2的表达水平。rn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不同病情SLE患者PBMC表面CD28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B7-1和B7-2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能显著降低B7-1、B7-2的表达(P<0.05,P0.01),升高CD28的表达(P<0.01),且B7-2分子的的改善优于治疗后西医组(P<0.05)。同时SLE患者PBMC表面B7-2分子表达水平与SLE病情活动指数呈直线正相关(r=0.76,P<0.01);B7-1及cD28与SLEDAI无明显相关性。rn 结论:CD28/B7共刺激途径在SLE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影响CD28/B7共刺激信号传导可能是滋阴解毒通络治疗SLE的机理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昆仙胶囊对狼疮性肾炎尿蛋白的影响。rn 方法:将48例L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24例,对照组(B)24例。对照组以糖皮质激素为主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加昆仙胶囊。疗程均为3个月。rn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A优于B,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两组24h尿蛋白定量进行比较,A明显优于B,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rn 结论:昆仙胶囊能显著减低24h尿蛋白、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评价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治疗Ⅳ型和V型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rn 方法:按1982年WHO LN肾脏病理分型标准符合Ⅳ、Ⅴ型LN者共54例,女53例,男1例。其中Ⅳ型36例,男1例,女35例;Ⅴ型18例,全部为女患。根据病情轻重和体重的差异给来氟米特0.8-1.2mg.kg-1.d-1共3-7d,然后减量至0.4-0.8mg.kg-1.d-1。口服激素者逐渐减量至2.5-15mg/d,其中3例曾用过环磷酰胺、骁悉等多种免疫抑制剂系统治疗无效或复发者均停用原来的免疫抑制剂而改用来氟米特治疗。初治患者用激素加来氟米特治疗,不用任何其它免疫抑制剂。对10例有大量蛋白尿的重症SLE患者用药20mg/d持续3-4个月蛋白尿仍较多(最高可达16.2g/24h)者,加大剂量至30-40mg/d。观察来氟米特治疗前后SLEDAI评分、免疫指标的变化和不良反应。rn 结果:Ⅳ、Ⅴ型LN来氟米特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改善,Ⅴ型尤著。Ⅴ型3个月时尿蛋白己明显减少,Ⅳ型尿蛋白3个月时有所下降,6个月时明显下降,9、12、15-30个月基本稳定,平均1.2g/24h左右,有时因劳累、感染、精神等因素尿蛋白可出现一过性升高,但总趋势是逐渐减少。rn 血清肌酐水平两型均在3个月时开始下降,6个月以后明显下降并恢复正常,反复的现象不多。同样,来氟米特对Ⅳ、Ⅴ型LN者ALB的回升影响也较大,3个月时即有上升,6个月后明显升高并趋于稳定。来氟米特治疗后对免疫指标的影响较明显,1个月时两型的ANA均开始下降,3个月时Ⅳ、Ⅴ型ANA明显下降。Ⅳ型LN者1个月时抗-dsDNA开始下降,3个月时明显下降,Ⅴ型LN者3个月时亦开始下降,6个月后明显下降,可见来氟米特对Ⅳ型LN抗-dsDNA的作用强于Ⅴ型。对C3、C4的影响两型无明显差异,均在3个月时回升,6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且能维持稳定。rn 结论:来氟米特能较好地控制Ⅳ、Ⅴ型狼疮肾炎的病情活动,尤其对Ⅴ型,且副作用较小、较轻,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治疗狼疮肾炎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 摘要:通过分析狼疮性肾炎(LN)的病因病机和近年各医家治疗该病的遣方用药,探讨解毒法在治疗狼疮性肾炎中的意义,从而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 摘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多基因复杂性疾病进行研完的关键是要采取中医的整体性策略,完整地把握人体水平的病理生理变化特性,并进行“自上而下式”的还原分析.直至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疾病的炭生和发展机斜。“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是符合多基因复杂性疾病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扬中医擘的优势,有力推动中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研究的汇聚和融合。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由于遗传、激素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免疫调节紊乱所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部位在全身的结缔组织,可累及皮肤、粘膜、关节、肌腱和骨骼、心、肺、胃肠道、肾、血管、中枢神经等器官和组织。基本病理变化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本病病因不明,发病年龄以20~40岁最多,幼儿和老人亦可发病,男女之比为1:7~9。肾功能衰竭、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病的性质是本虚标实,肾阴亏虚为本,郁热、热毒、风湿、瘀滞、积饮、水湿为标,晚期则五脏与气血阴阳俱虚。本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瘀热痹阻证、气阴两伤证、脾虚肝郁证、脾肾阳虚证的辨证、治法及方药等进行了介绍,并例举了典型病例以供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成功妊娠的关键。rn 方法:通过回顾分析5例SLE合并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rn 结果:5例患者中,4例剖宫产,1例平产。除1例放弃胎儿外,其余均获活产新生儿,母婴平安。rn 结论:SLE患者妊娠的关键是妊娠前病情的控制,妊娠时机的选择,妊娠中晚期药物的保障及专科医生的随诊和病情监测。
  • 摘要:目的:探讨痹肿消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arthritis,CIA)大鼠滑膜组织膜联蛋白-1(Annexin-1)表达的影响。rn 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模型组、痹肿消汤治疗组及正常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滑膜组织Annexin-1的表达,运用ImageTool 3.0灰度扫描软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rn 结果:模型组Annexin-1表达在25天、35天和45天递减,45天Annexin-1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痹肿消汤组Annexin-1表达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模型组及正常组(P<0.05,P<0.01),在25天、35天和45天水平,表达呈递增趋势。rn 结论:痹肿消汤具有上调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Annexin-1表达的作用,这可能是该药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程发展的重要机制。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及垂体雌激素受体αmRNA表达的影响。rn 方法:Wistar雌性大鼠60只,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手术组(n=50)。手术组在卵巢切除术后2周复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2mL/d:补肾活血组:补肾活血方煎液2mL/d;甲氨蝶呤组按2.6mg/kg剂量1次/周,其余时间生理盐水2mL/d;补肾活血方+甲氨喋呤组按甲氨蝶呤2.6mg/kg剂量灌胃1次/周,另外补肾活血方煎液2mL/d;各组均持续6周灌胃给药。rn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活血方+甲氨蝶呤组雌激素受体α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活血方+甲氨蝶呤组雌二醇提高明显,接近正常水平(P<0.01)。雌二醇与垂体雌激素受体αmRNA呈显著正相关(r=0.483,P<0.05)。rn 结论:自拟补肾活血方具有拟雌激素样作用,可提高雌二醇水平,上调垂体雌激素受体αmRNA表达。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以高滴度抗核抗体为免疫学特征的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至今未明,现代医学目前主要以激素和或免疫抑制为主要治疗手段,近年的临床研究表明,辩病与辩证结合,中西医合并用药,临床疗效可能较单纯西药要高,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SLE在国内似乎己成为较多的治疗选择。但是,由于西药的应用,对于中医临床工作者来说,也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本证的认识,往往是已用激素的狼疮和未用激素的狼疮病机认识混淆不清,给中医临床对狼疮病机认识带来困难,本文就此及狼疮轻重等对病机的影响作一粗浅讨论。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舆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现代医学多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往往存在毒副作用大、患者不易接受等问题。近年来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SLE取得较好疗效。笔者根据近来实验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就中医诊治SLE的思路与方法作一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变化的关系。rn 方法:383例SLE患者,根据中医从“毒”辨证,将其分为6型:热毒炽盛型,瘀热蕴毒型,浊毒壅阻型,热毒灼阴型,肝郁毒结型,正虚邪恋型,分别检测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IgM、IgG)、ALT、24 h尿蛋白定量、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以及计算SLEDAI积分等。rn 结果:各证型IgA、IgM水平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热毒炽盛型、瘀热蕴毒型IgG水平较正常值为高,分别为18 713.81mg/L和23 131.54mg/L,且瘀热蕴毒型与浊毒壅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毒炽盛型补体C3均值最低(586.32mg/L),正虚邪恋型与其余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比较,热毒灼阴型均低于其余5型,与其余5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较正常值为高,其中浊毒壅阻型(2.78g/24h)水平最高:肝郁毒结型ALT(112.75U/L)水平高于其余5型。rn 结论:中医证型不同,则各实验室指标不同,这些规律可为SLE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SLE的临床疗效。rn 方法:80例SLE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结合组(48)和西药组(32例),西药组以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中西结合组在激素、免疫抑制剂基础上结合中医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中药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观察6个月。主要观察实验室指标变化。rn 结果:治疗6个月后,中西结合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尿蛋白、血尿、肝功能、肾功能、补体C3等实脸室指标方面均显著优于西药组(P<0.05)。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乃西医之名,中医学虽无系统性红斑狼疮一名,但对其相似或相关论述甚广,历经数千年之积淀,对其论述涉及本病诸多方面,但其论述分散,若此,欲窥本病之全貌则难矣,本文拟从该病之病名、文献、病机、治法等方面做一粗浅阐述。
  • 摘要:滋阴法首创于《内经》,属八法中的补法的范畴,“虚者补之”“损者益之”是滋阴法的理论依据。临床实践源于汉代医圣张仲景之“急下存阴”法,盛于朱丹溪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经张景岳、李中梓乃至清代名医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派对养阴法之临正发微,渐形成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滋阴学说。这一疗法应用范围颇广,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中常用的滋阴方法有滋阴清热法、滋阴凉血法、滋阴清营法、滋阴疏肝法、滋养肝肾法、滋阴清肺法、滋补肺肾法等七法。但在具体应用时应视疾病所处之阶段而区别用之。急性进展期清热解毒、凉血散血为主,佐以养阴、护阴;稳定缓进期益气养阴为主,佐以活血解毒:慢性迁延期应观其脉证,随证治之而区别应用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温补脾肾之法,但应注意阴中求阳,随阴阳虚损不同而调之,以平为期,切记“缓中补虚”,慎防急功进利而不利于病之康复。总之,结合狼疮患者的体质特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力求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滋阴疗法,将利于病之早日康复。
  • 摘要:目的:观察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滑膜血管新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及姜黄素对其干预作用,探讨姜黄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能的机制。rn 方法:取SD大鼠,制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姜黄素组、甲氨喋呤组。造模后d9起分别予腹腔注射姜黄素50mg·kg-1·d-1,连续14d:甲氨蝶呤0.5mg·kg-1·3d-1,连续5次。计算d9、d23各组大鼠的AI积分。于d23处死大鼠,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取膝关节滑膜,行免疫组织化染色,观察滑膜微血管密度,半定量计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rn 结果:①在d9,各组造模后大鼠表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炎症,其AI积分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d23姜黄素组和甲氨蝶呤组大鼠AI积分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模型组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甲氨蝶呤组和姜黄素组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③模型组大鼠滑膜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较正常组增加明显(P<0.01),治疗后甲氨蝶呤组和姜黄素组的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甲氨蝶呤组、姜黄素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rn 结论:姜黄素能有效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抑制滑膜血管新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这可能是姜黄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 摘要:尫痹因其发病率高(0.1~1%)、致残率高(40%),而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认为,其理在虚,其因在邪,其的在五脏,其侯在六腑及肢体关节肌肉。邪之所客,经络闭阻,气血壅滞,脉络绌急此病因之所在。因其证候表现复杂多样,且常累及他脏,故治法繁多,本文对临证四要与代表经方进行略述。
  •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采用传统成方及经方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概况,对于指导临床辨证分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提出“不荣则干,不通则干”为干燥综合征病机之纲。根据这一纲要,其下所辖诸病机为目,则能较完整的概括干燥病的病理机制。这将有助于临床医学工作者从全局的观点把握干燥综合征的病理过程,从而提高临床辨证论治的准确性。
  • 摘要:目的:观察正常人以及痹肿消汤(BZXD)干预前后的早期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蛋白质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并分析其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寻找RA疾病相关蛋白,分析痹肿消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能的作用机制。rn 方法:选取9例早期活动期RA患者以及9名健康正常成年人对照,健康正常成年人及RA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血10ml。痹肿消汤煎液制备:白花蛇舌草25g,肿节风30g,丹参15g,络石藤20g,骨碎补15g,苡米30g等15味中药,两煎混合,每日两次,疗程为三个月。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抽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蛋白,采用固相pH梯度(IPG)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正常人及RA患者PBMCs总蛋白质。凝胶经考染显色后,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对差异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鉴定。同时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验证部分差异蛋白质。rn 结果:获得正常人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556、579和563,匹配率分别为89.4%、88.5%和87.3%,通过比较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数为23,选取18个点进行质谱鉴定,成功鉴定14个蛋白质,治疗前后比较,有5个蛋白质存在明显差异表达。rn 结论:① RA患者PBMCs存在一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是RA发病的内在因素:②痹肿消汤可能通过对RA病人PBMCs中某些蛋白质表达的调控达到治疗目的。
  • 摘要:根据《素问·痹论》的论述,类风湿性关节炎间质性肺病(rheumatoid arthritis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应归属于“胸痹”,其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都符合传统中医“痰”和毒的特点,“痰积毒蚀”是其主要的病机,以散痰攻毒法治疗RA-ILD,以自拟代表方雄附散为主,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未发现毒副作用,可脱离或减少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作用。观察雄附散治疗博莱霉素诱导的肺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其组织的病变特征及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生化指标,都有明显改善,揭示了“痰积毒蚀”过程的部分病理机制,为临床上雄附散治疗RA-ILD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本文指出RA-ILD属于肺痹,“痰”、毒是RA-ILD的主要病机,中医药治疗RA-ILD具有良好前景。并对以散痰攻毒法治疗RA-ILD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的治疗方案。rn 方法:设治疗组与对照组共70例患者,采用随机等量对照研究方案,对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疼痛,关节功能(关节屈伸度,关节稳定度,与上下楼梯分值)进行评估。rn 结果;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疼痛、关节功能比较,其中疼痛、关节屈伸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活血补肾中药内服及药渣加酒外敷的治疗方案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关节屈伸度,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 摘要:目的:研究痹肿消汤(Bizhongxiao decoction,BZXD)拆方(简称小复方)对小鼠体外T细胞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免疫抑制作用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的作用机制。rn 方法:无菌制备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淋巴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小复方(0、12.5、25、50、100mg/L),并用佛波醇酯(Phorbolester,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Ion)刺激T细胞活化增殖;48h后用MTT法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6h后用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mRNA和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mRNA表达。rn 结果:48 h后,PMA+Ion组细胞MTT吸光度(Absorbance,A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的小复方组MTT吸光度均较PMA+Ion组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PMA+Ion刺激6h后,IL-2mRNA和IFN-γmRNA均呈高丰度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的小复方组的上述各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与PMA+Ion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呈不同程度的抑制。rn 结论:小复方对T细胞的活化、增殖及IL-2mRNA和IFN-γmRNA表达具有抑制作用,提示小复方具有免疫抑制及调节作用,为痹肿消汤治疗RA的有效成分。
  • 摘要:硬皮病(scleroderma)是一组病谱性疾病,由于该病发病率较低,医生总体对其诊断意识不足、经验缺乏,同时国内外相对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无论重视程度还是研究深度均不够,因此目前对该病基本认识和概念方面均存在很多不足和模糊之处,许多书中说法也并不统一。本文从硬皮病的病名、分类及诊断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 摘要:目的:通过对NOD小鼠应用大剂量的黄芪注射液,来观察黄芪对于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情况。rn 方法:随机将20只NOD小鼠分成4组,每组5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环磷酰胺注射液、黄芪注射液、黄芪联合环磷酰胺注射液各0.6ml,连续给药2周后,取小鼠脾脏制成脾细胞悬液上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水平,取小鼠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小鼠血液中的IL-10、IL-6的变化情况。rn 结果: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结果为黄芪注射液组及联合用药组较空白对照组和环磷酰胺组有显著差别(P<0.05),而环磷酰胺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IL-10的检测结果为,黄芪注射液组与联合用药组较空白对照组和环磷酰胺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的检测结果为,其余三组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IL-6的含量(P<0.05)。rn 结论:大剂量的黄芪注射液产生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Treg细胞的水平而达到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同时提高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降低IL-6的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共同达到免疫调节的作用。
  • 摘要:目的:考察蠲痹颗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以甲氨蝶呤(10mg/w)为基础治疗,分别以蠲痹颗粒45g/d或正清风痛宁缓释片120mg/d,治疗4周。rn 结果:两组疾病疗效总进步率分别为82.5%和67.5%(P>0.05),治疗组在证侯疗效、关节压痛数、疼痛VAS评分及ESR、RF等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rn 结论:蠲痹颗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 摘要:雷公藤自30年代赵承锻从雷公藤中得到了雷公藤红素。50年代后Acree和Berozo等从其根部中提出多种六环脂生物硷。70年代后分离出的3种二萜三环氧内脂化合物,认为有较强的抗白血病和抗肿瘤作用。1969年,福建省三明市医院采用木质部煎药服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来,它的资源急剧减少,在市场上有许多药材与它相似,须掌握雷公藤的特征加以鉴别。
  • 摘要:目的: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CIA大鼠滑膜、关节中的蛋白表达和血清中含量的变化,以研究HMGB1在CIA大鼠发病中的作用;并通过观察经甲氨喋呤和雷公藤多苷治疗后HMGB1表达的变化情况,来探讨HMGB1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及雷公藤多苷治疗RA的可能机制。rn 方法:CIA大鼠模型建立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甲氨喋呤治疗组、雷公藤多苷治疗组、雷公藤多苷和甲氨喋呤联合治疗组进行药物干预,四周后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MGB1在正常组、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大鼠的滑膜与关节中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HMGB1在正常组、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大鼠血清中的含量。rn 结果:HMGB1在模型组大鼠滑膜、关节中的蛋白表达以及血清中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三个治疗组大鼠滑膜、关节中HMGB1的表达和血清中HMGB1的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但又高于正常组(P<0.05)。rn 结论:HMGB1参与了CIA滑膜增生、软骨和骨质破坏的病理过程;甲氨喋呤与雷公藤多苷治疗RA滑膜炎和骨质破坏的分子机制与其降低HMGB1的表达相关。
  •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难治性疾病,目前学术界对其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本文就目前动物模型的研究情况,拟从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模型、卵蛋白诱导的关节炎模型、中医病证结合模型等方面作一简要阐述。
  • 摘要:目的:研究木犀草素(luteolin)对佛波醇酯(Phorbol ester,PMA)+离子霉素(Ion)体外诱导的小鼠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影响。rn 方法:以佛波醇酯+离子霉素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来源的T细胞,以不同终浓度的木犀草素与T细胞共培养,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药物对PMA刺激作用下的T细胞中Th1/Th2细胞因子IL-2mRNA与INF γ mRNA表达的影响。rn 结果:PMA+Ion刺激48h后,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MA+Ion刺激48h后,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浓度为30 μM/L、20 μM/L、10 μM的木犀草素能明显抑制PMA+Ion诱导的T细胞的增殖:30 μM、20 μM的木犀草素能显著下调IL-2mRNA、INF-γmRNA的表达,提示木犀草素可通过抑制IL-2mRNA与INF-γmRNA的表达,从而下调T细胞的生物活性;10 μM的木犀草素能显著下调IL-2mRNA的表达,而对于INF-γmRNA的表达的下调没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木犀草素抑制小鼠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可能与抑制IL-2mRNA、INF γmRNA的表达有关,提示木犀草素具有机体免疫调节作用。
  • 摘要:目的:本研究对来氟米特+甲氨喋呤及单用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照。rn 方法:74例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分为甲氨蝶呤(MTX)+来氟米特组及来氟米特组治疗,在6周、12周时对疗效进行评估。rn 结果:甲氨蝶呤(MTX)+来氟米特组在6周、12周时的有效率分别为72.2%和91.7%,来氟米特组分别为63.2%,和89.5%,显示两种方案对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相当(P>0.05)。但在安全性方面:来氟米特+甲氨喋呤组肝毒性及胃肠道反应明显大于单用来氟米特组(P<0.05)。rn 结论:两种治疗方案对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均有效。来氟米特+甲氨喋呤组起效快,但毒副作用亦较大。
  • 摘要:对164例类风湿关节炎(RA)从四季气候变化及相对环境与发病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RA炎夏和寒冷季节发病最高,并与气候变化中相对湿度呈正相关。
  •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属于痹证范围,用于治疗RA的内服药物不乏30-40种,但真正治愈RA却很少,且内服药物副作用大,寻求一种对RA有效的药物,特别是外用药,对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内服药的副作用,降低药物费用,尤为重要。本院风湿科采用千山治血膏加硫磺粉外敷,配合针灸合谷,外关,阳池,阳溪,腕骨穴,治疗活动期RA36例,疗效显著,现进行总结报告。
  •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rn 方法:对62例接受局部封闭和中药熏洗等效果欠佳的患者采用针刀治疗,术后3d开始配合膝关节松动术治疗。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膝关节功能评定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行走能力、上下楼能力、膝关节活动度以及关节肿胀等方面进行评测。最后再对治疗后的膝关节功能情况分别进行综合评定。rn 结果:治疗后综合评定在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75分以下为差。本组优48例,良10例,差4例,总有效率93.5%(58/62)。治疗时间28~52d,平均38d;随访12~28个月,随访结果未见关节疼痛加重或新出现任何不适。rn 结论: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高峰年龄为20-30岁,一般将16岁以前发病的病例称幼年强直性脊柱炎(JAS)。本文对31例JA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认为JAS临床并非少见,其不同于成人AS的临床特点是多先以外周关节受累发病,而后逐渐出现腰骸疼痛,少数患者仅感臀部及腹股沟处疼痛,且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较多。因此临床对于出现下肢非对称性关节疼痛或肿胀、特别是臀部及腹股沟处疼痛的患者,应认真询问患者有无腰骶疼痛,仔细进行包括肌键端炎在内的体检,及时作HLA-B27及骶髂关节CT检查,防止误诊与漏诊的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加甲氨蝶呤治疗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rn 方法:78例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加甲氨蝶呤治疗)和对照组(单纯糖皮质激素加甲氨蝶呤治疗)各39例。糖皮质激素加甲氨蝶呤治疗方案均采用糖皮质激素1~2mg/kg.d静脉滴注;甲氨蝶呤10mg/w口服。观察组同时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21天后进行疗效评价。rn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近期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86.1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ST、ALT、HBDH、CPK、LDH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肌力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和χ2=6.91,P<0.05):两组同期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06和χ2=0.24,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21%,对照组为53.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rn 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能有效减轻糖皮质激素加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的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摘要:目的:检测划分NZB/W F1小鼠体质,将其划分为寒、常、热三种体质,并证实这些体质差异的客观性。rn 方法:采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医学教研室方肇勤教授课题组建立的“实验小鼠四诊工作站”,检测158只NZB/WF1小鼠体重、体温、心率、小鼠35秒活动度、爪尾色泽(r值)等指标,根据公式:权重总值=爪校正值×1+尾校正值×0.2+腋温校正值×0.7+心律校正值×0.05+跨格数×0.025计算总权重,根据“总权重值高,体质越热;总权重值低,体质越寒”的原则将NZB/WF1小鼠划分为寒体、常体和热体三种体质小鼠。分别检测不同体质小鼠肾组织羟脯氨酸含量、CTGF、TGF-β1基因表达差异和肾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情况。rn 结果:在158只NZB/WF1小鼠中,共分出热体小鼠33只。寒体小鼠34只,常体小鼠91只。常体和寒体小鼠的肾组织羟脯氨酸含量高于热体组(p<0.01),而常体和寒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寒体小鼠CTGF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常体小鼠(p<0.05),寒体与热体,热体与常体间无显著性差异。寒体小鼠TGF-β1基因表达量低于常体及热体小鼠,但尚未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体质小鼠肾组织免疫荧光染色也存在一定的差异。rn 结论:NZB/WF1小鼠存在体质差别。
  • 摘要:本文介绍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命名,对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进行了简述。指出从发病学角度来看,血瘀是疾病发病过程中产生的,其始动因素最关键的是热毒阴虚,故而得出热毒阴虚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键病机的结论,其中热毒是SLE发病的主要病邪。
  • 摘要:目的:益肾蠲痹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rn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应用“益肾蠲痹法”对54例曾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因副作用而改用益肾蠲痹法治疗3年以上的患者,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症状积分、激素剂量、血沉、C反应蛋白、ENA系列等指标变化。rn 结果:54例SLE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显著下降,ESR、CRP明显下降:激素用量逐渐撤减至停服,ENA系列指标阴转率最高达96.3%。rn 结论:益肾蠲痹法对难治性SLE,具有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明显等理想疗效,是一种易于推广使用、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治疗方法。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的、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近年来SLE在疾病控制和预后上已大为改观,SLE已不再认为是妊娠的禁忌证,但SLE和妊娠相互影响,临床病情复杂。妊娠易诱发SLE活动,同时妊娠本身是一种免疫变态反应,妊娠过程中由于性激素的变化,尤其是雌激素、泌乳素水平的升高,使机体免疫反应持续增强,使SLE的病情亦发生变化,结果导致SLE活动或加重,本文现对两例SLE患者妊娠后的典型表现进行了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对雷公藤多苷(TG)治疗狼疮肾炎(lupusnephritis,LN)小鼠的减毒增效作用。rn 方法:建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LN小鼠模型,设模型(LN)组、TG组、TG+TGP组,另设正常对照组。观察、比较各组小鼠的尿蛋白排泄率(UPE)、肝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变。rn 结果:与LN组相比,TG组、TG+TGP组小鼠的UPE、尿素(BUN)、肌酐(SCr)显著降低(P<0.05或P<0.01),TG+TGP组显著低于TG组(P<0.05或P<0.01)。与正常对照组、LN组相比,TG组小鼠的ALT、AST、MDA均显著增高(P<0.01),SOD、GSH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TG组相比,TG+TGP组的ALT、AST、MDA均显著降低(P<0.01),SOD、GSH均显著增高(P<0.01)。TG+TGP组对LN肾脏病理改变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TG组(P<0,05或P<0.01)。rn 结论:TGP对TG治疗LN具有减毒增效作用。
  • 摘要:SLE的命名是由国外传入的一种临床症候群。它以发病因素诸多,累及多脏器,各系统,易侵犯五脏六腑,重者出现肾衰竭,感染中枢神经损伤。多见于女性,呈渐进性发病,病因复杂,治疗棘手。笔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发展,主要是患者自身抗御外邪功能低下,正如《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临床治疗中西医结合方法手段诸多,传统中医倡导“病异病,异病同治,标本兼有是证、用是药”。在汗牛充栋的医籍中,筛选具有疗效贴切,少毒副作用之品,为病人安全、有效、缓解症状、减轻痛苦,“进与病谋‘退与己谋。”笔者强调在大队治疗SLE的药物中,莫忘顾及脾胃,保后天之本,培土育阴、健脾益胃,治病必求于本,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同治攻补兼施,病症结合,先期攻邪排毒,后期扶正使气血得充,疾病康复可望。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范师认为,SLE的发生主要是先天肾阴亏虚,以致五脏之精生化乏源,形成以阴虚内热为本的狼疮体质。复因外邪侵袭,与痰、瘀胶结,变为邪毒随经脉气血散布全身,产生复杂多变的狼疮症候群。狼疮素体以虚热为主,易感受阳热之毒邪而发病,感受寒邪,也易从热化。结合SLE的病机特点,范师总结出以解毒、祛瘀、滋阴为主的狼疮治疗七法,本文现进行简述。
  • 摘要:红斑狼疮是一种大多数患者面部常发生状似蝶翼形之红斑,或身体皮肤发生红斑,并可伴有关节疼痛、脏腑损伤等全身病变的系统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变症百出。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患病率为75/10万人,妇女中高达115/10万人,以生育期女性多见,女性男性之比约7~8:1。近年来,红斑狼疮的发病有日渐增多的趋势,越来越受到临床各科医师的重视。本文对红斑狼疮的诊断及中医治疗方案进行了介绍,对其中医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治疗难点的中医治疗思路。
  • 摘要:研究采用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30例狼疮性肾炎(LN)患者进行临床整体护理的效果,总结方法为狼疮性肾炎患者提供更好的系统化整体护理。rn 方法:对患者执行CTX 8~~12 mg/(kg·d)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滴注时间>1 h,连续2天,每隔2周冲击一次,待缓解后改为每月冲击一次,累计剂量为150 mg/kg,以后改为每隔3个月冲击一次的治疗方案,治疗期间实施周密细致的整体护理,追踪观察疗效,计算缓解率。rn 结果:CTX冲击疗法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疗效满意。结论系统的整体护理措施是冲击疗法取得满意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好心理护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密切观察及时处理,避免诱发因素,有针对性的出院健康教育指导对提高患者生存治疗至关重要。
  • 摘要:目的:观察来氟米特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狼疮样小鼠肾组织中骨形成蛋白-7(BMP-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干预作用,探讨来氟米特对狼疮肾炎(LN)的保护机制。rn 方法:B6D2F1杂交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均n=6):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泼尼松组和来氟米特组。建立cGVHD LN小鼠模型后,泼尼松组、来氟米特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观察、比较各组小鼠的尿蛋白排泄率(UPE)、肾功能、肾脏病理改变以及肾组织中BMP-7、TGF-β1的表达情况。rn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UPE、尿素(BUN)、肌酐(Scr)显著升高,肾脏病理改变明显加重,BMP-7表达显著减少、TGF-β1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0.01)。与模型组相比,泼尼松组、来氟米特组UPE、BUN、Scr显著降低,肾脏病理明显改善,BMP-7表达增加、TGF-β1表达减少(P<0.05或0.01)。狼疮样模型小鼠肾组织中BMP-7表达水平与UPE、BUN、SCr均呈显著负相关,r=-0.814、-0.555、-0.766(P均<0.01),TGF-B1表达水平与UPE、BUN、SCr均呈显著正相关,r=0.800、0.684、0.740(P均<0.01)。rn 结论:上调BMP-7、下调TGF-β1在肾脏的表达,可能是来氟米特对对LN的保护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狼疮样小鼠模型肾组织中骨形成蛋白7(BMP-7)的表达并探讨雷公藤多苷(TG)对其影响。rn 方法:以泼尼松为阳性对照,观察TG对模型小鼠肾脏BMP-7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对肾脏病理和功能损害的影响。rn 结果:TG具有与泼尼松相似的防止和减轻狼疮样小鼠肾功能恶化、。肾组织病理改变的作用(P<0.05或p<0.01),这种作用与上调狼疮小鼠肾组织中BMP-7表达相关(p<0.01)。rn 结论:TG减轻狼疮肾炎病理改变的机制与其显著上调BMP-7的表达有关。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以免疫紊乱为突出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主要是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治疗,使部分SLE患者的预后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副作用较大,重要脏器损害及感染成为SLE的主要死亡原因。临床多年实践认为以立足中医西结合辨病辨证治疗SLE,拟立三环叠浪抗毒祛瘀免疫(阴阳)平衡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临床论治每多效验,现进行介绍。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机复杂,糖皮质激素为主要用药且有导致闭经副作用,西医西药不尽如人意,中医中药通过辨证施治收效颇佳,分析一例如下。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是SLE的两个主要临床特征。阎小萍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风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医术精湛,学术造诣颇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现就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通过对SLE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rn 方法:对58例SLE患者分别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心理调护、用药护理及做好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健康护理,观察其焦虑程度、悲观情绪等心理变化情况。rn 结论: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焦虑程度普遍降低,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配合治疗的程度明显提高。
  • 摘要:本文综述了2004年以来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系统治疗研究现状。主要从中医、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了SLE的病因病机:从中医辨证分型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专法专方治疗及名医专家经验等四个方面概括了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SLE的概况,指出了在治疗方面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中医辨证分型,纷繁复杂,多依据个人经验及认识,缺乏规范性;疗效评定方面缺乏规范的量化评价指标;临床实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不够;rn 中药复方所发挥疗效的机理研究尚感不足,传统中医针灸外治等手段和方法的临床研究未见报道,以上问题均影响了中医药治疗SLE的发展。因此,进一步以中西医结合理论为基础,研究和探讨SLE的病因病机,制定统一和规范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辨证分型标准,制定切合病情的诊疗方案及规范的的疗效评价体系,筛选疗效确切的中药复方和单体制剂,并进行药理学和毒理学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名老中医、知名风湿病专家的临床经验,搜集和验证民间治疗SLE的单方验方,挖掘传统中医的外治法和其它方法,以便从整体上提高SLE的治疗效果是我们目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免疫介导性、炎性多系统疾病。本病可累及血管,引起多器官多系统病变。血管的损害可以是SLE本身的一种表现,也可以是其他类型血管病综合征的临床征象。所以,SLE血管病变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损害和这些损害的组合,如动脉粥样硬化、白细胞或血小板聚集引起的血栓形成(可伴有或不伴有抗磷脂抗体)以及炎症。血管损伤时,评估这些潜在的病因所占的比重十分重要,因为正确的治疗应该基于SLE血管炎的发病机理之上。SLE血管损伤主要由IC在血管壁沉积介导的,从而导致补体活化引起的炎性级联(cascade)性反应。本文重点探讨了SLE相关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活及生命。应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分清标本缓急合理治疗,较之单纯应用西药疗效为佳。笔者将治疗本病的点滴体会,总结为:中西互参,病证结合,扬长避短;整体论治,扶正祛邪,不囿西说;名方为主,灵活加减,融汇新知:病情恶化,留人为先,疗疾为次48个字。
  • 摘要: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辨证分型与实验室微观检查指标的关系进行研究,以便寻找其基本规律,是目前中医基础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表明SLE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的免疫学、基因学、微观检查指标如抗核抗体(ANA)谱、补体系统、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Ⅱ型干扰素)、易感基因(基因表达谱、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DR基因)、可溶性黏附分子、外周血FaS及sFas1、核仁组成巨噬银蛋白和CD8+调节性T细胞亚群等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SLE中医辨证分型亦与实验室一般检查如血常规及尿常规、血沉及类风湿因子、肝功及其它指标的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笔者认为,关于SLE“证”与“微观”研究,首先应制定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应以提高诊疗水平为基点,故应侧重于辨证分型与各项客观、敏感指标的研究,在求同存异中做文章,以便为提供诊断依据和疗效判定客观指标打好基础。另外,还应继续采用或引进生物芯片技术、基因学、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及内皮祖细胞研究技术,加大对SLE发病机制以及SLE中医证候的研究,以便为建立合理而科学的诊疗方案打下良好的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变化的关系。rn 方法:383例SLE患者,根据中医从“毒”辨证,将其分为6型,分别检测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IgM、IgG)、ALT、24小时尿蛋白定量、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以及计算SLEDAI积分等。rn 结果:各证型IgA、IgM水平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型、瘀热蕴毒型IgG水平较正常为高,分别为18713.81mg/L和23131.54mg/L,且瘀热蕴毒型与浊毒壅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毒炽盛型补体C3均值最低(586.34mg/L),正虚邪恋型与其余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比较,热毒灼阴型均低于其余5组,与其余5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证型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较正常为高,其中浊毒壅阻型(2.78g/24h)水平最高;肝郁毒结型ALT(112.75U/L)水平高于其余5型。rn 结论:中医证型不同,则各实验室指标不同,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关系,这些规律可为SLE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采用养阴清热法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rn 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中医辩证施治,西医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联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9例。rn 结果: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获显效6例(31.58%),好转11例(57.89%),无效2例(10.53%)。总有效率:89.47%。rn 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因先天肾阴亏虚,瘀热内盛,形成以阴虚内热为本的病理本质。治疗上以养阴清热法为主,辩证配合清热、生津、活血化瘀、健脾滋肾利水蠲饮等方法,能提高疗效,减少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毒副反应,具有较好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益肾颗粒剂联合霉酚酸酯(MMF)对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神经肽Y(NPY)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rn 方法:将54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即益肾颗粒剂联合霉酚酸酯组,共28例)和对照组(即单纯用霉酚酸酯组,共26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rn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血浆神经肽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生化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益肾颗粒剂联合霉酚酸酯对LN患者血浆中神经肽Y水平有明显降低作用,并对LN患者有明显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rn 方法:将符合选择标准的SL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按中医分4型辨证施治。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rn 结果:治疗组46例,临床缓解28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8%:对照组50例,临床缓解11例,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rn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较好。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较常见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遍及全身,以皮肤和肾脏尤为突出。此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血液中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特别是抗核抗体,是本病的特征性标志。本文介绍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病情活动的判断,指出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此病,收到较好的效果,应严格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给药时机,选用切实可行的中西医结合治法,使中西药物相得益彰,互补长短。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目前世界尚无良好的根治方法。现代医学常采用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能够稳定病情,但治疗中可产生许多副作用,甚至能带来致命的危险。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配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减轻和消除其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从而提高疗效。本文介绍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对实验研究情况及名医经验进行了简述。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已充分证实,中医药对狼疮及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是确切的,尤其在减少西药毒副作用、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存在诸多问题。SLE的作用机制的思路基本是沿着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来进行。因此,如何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争取中医在理论上对SLE的治疗研究取得突破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1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病情复杂,侵犯的系统、器官较多,表现多样,个体化很明显,治疗难度大。本文结合文献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介绍了SLE中医分期分型的方法,调节免疫中药、中成药的研究成果和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并对SLE妊娠时以及不同系统、器官损害时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SLE的中医治疗需要一个较好的策略与方法,就是首先要熟悉疾病的病因病机,根据不同的分期分型,充分利用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来组方选药,结合患者的不同状况、不同表现进行病、证、症结合的辨证论治,并根据病情需要采用中西医联合用药,配合调节免疫中成药的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近30年来广大的中医临床医师基于自己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和临床经验提出了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证候进行了归纳分类,这对临床研究和治疗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为AS证候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证候的分类比较混乱,不够规范,本人查阅了与辨证治疗AS的30篇文章,涉及到中医证候有65个之多,其中有的是表述不同,而内函相似。有的对病因病机认识不同:有的以病位来证候;有的以患者全身表现来确定证候;也有的证候内涵模糊等。为了中医深入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治疗,便于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规范强直性脊柱炎证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rn 依据中医理论对AS临床表现的分析归纳,结合以往老中医中医治疗该病的经验,本人认为。肾虚督亏证、肝肾不足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瘀血痹阻证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证候。其中肾虚督亏内涵是肾虚偏于肾阳虚,肝肾不足偏于肾阴虚,由于肝肾同源,肾阴不足可以导致肝阴不足,理论上肾阴不足与肝肾不足是有所区别的,但在AS难以区分,故不在设立肾阴不足证。湿热痹阻证和湿热毒盛证,这两者的区别在于热邪的程度的不同,故以湿热痹阻作为基本证候,湿热毒盛可作为湿热证的一个亚型。痰瘀相关,在AS的病机中是以血瘀为主,故不把痰瘀互阻作为AS的基本证候。气血不足证是反映患者的全身情况;邪痹肢节是疾病累及的部位;寒热错杂证内涵模糊,它可能是指某一兼挟证候。因此,在AS中气血不足证、邪痹肢体证、寒热错杂证不是其基本证候。证候的兼挟主要有:肾虚寒湿证、肾虚湿热证、肾虚夹瘀证、寒湿夹瘀证、湿热夹瘀证等。
  • 摘要: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探讨AS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相关机制。rn 方法: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WHOQOL-BREF表)、疼痛目测类比法(VAS法)、Bath强直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脊柱炎整体指数(BAS-G)、症状分级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nt/hiCD127lo调节性T细胞表达频率,测定57例AS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并进行相关分析。rn 结果:1.57例AS患者中,生活质量及其生活环境、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关系、自我健康评价各维度平均分比例均明显较低,有45.6%的患者生活质量平均积分低于60分;SAS标准分和SDS标准分两者均高于我国常模组,有焦虑、抑郁情绪者分别占33.3%、42.1%;血沉、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组;CD4+CD25nt/hiCD127lo调节性T细胞表达频率为3.46±1.06%,低于健康人组。2. AS患者生活质量及各维度平均积分与SAS和SDS标准分、BASDAI、BAS-G、BASFI、症状总积分、疼痛VAS评分、疾病活动性指标呈负相关。rn 结论:AS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部分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以抑郁为主:与症状体征、病程、疾病活动、情绪等密切相关,其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频率低于健康人组;提示AS的疾病活动及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频率的降低是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机制。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化瘀中药干预治疗RA继发骨质疏松的有效性。rn 方法:通过观察治疗组服用自拟补肾化瘀方3个月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前后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HAQ,休息痛/病情控制VAS评分,以及骨密度,血沉和C反应蛋白,血钙,血磷,25羟维生素D,骨钙素,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类风湿因子等水平,通过统计分析,验证补肾化瘀方干预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的有效性。rn 结果:治疗组的血钙,骨钙素,皮质醇,25羟维生素D提高均优于对照组有差异(P<0.05),休息痛VAS评分降低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rn 结论:本组方可能具有提高性腺分泌、促进成骨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提高血钙浓度,调节钙代谢促进钙吸收和利用的作用。并对类风关的治疗有辅助作用,可改善关节肿痛及晨僵。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CTD)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肾脏受累最常见大量的毛细血管床、带负电荷的基膜、复杂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的功能,形成一个对自身抗体及免疫复合物引起炎症反应高度易感的环境。由于多数狼疮肾炎(LN)隐匿起病,不易早期发现,迄今仍是影响SIE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十年来,LN的预后有了很明显改进,使其十年存活率已提高到85%,这主要归功于早期诊断、合理治疗。20年生存率已达70%,使我们对SLE的认识有了改变:从多年前认为SLE是急性致死性疾病转变为目前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本文对LN的诊断标准与分类进行了介绍,提出治疗应注意调节免疫平衡和抑制炎症反应,其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对临床进展迅速,病理活动指数较高和慢性指数较低的LN应予积极的免疫抑制治疗。
  • 摘要:本文通过外治法在粘膜皮肤病变上的运用、在关节炎上的运用、以及灌肠通腑法治疗肾功能不全等方面说明外治法不失为风湿病治疗的较为有效的一种辅助疗法,且补充了内治法的不足,与口服、静脉给药相得益彰。
  • 摘要: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甲氨蝶呤及柳氮磺吡啶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的影响。rn 方法:6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32)采用三七总皂甙+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治疗,对照组(n=31)采用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治疗,比较两组间患者治疗前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评分DAS28-3的变化,及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指标变化的相关性。rn 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DAS28-3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治疗组DAS28-3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沉、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血沉、C反应蛋白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两组的血沉变化值均与C反应蛋白变化值有相关性,其中治疗组两者间的Y=0.511,P<0.01,对照组两者间的Y=0.580,P<0.01。rn 结论:三七总皂甙+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有助于在短期内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的活动性。
  • 摘要:目的:研究雄附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病临床效果并探讨对抗大鼠肺间质纤维化发生的机制。rn 方法:治疗组32例患者服雄附散加付方,对照组仅服付方,连续治疗3月。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组(5.6mg/kg)、雄附散高、中、低剂量组(1.4g/kg、0.7 g/kg、0.35g/kg):各组大鼠于造模后的第2天开始连续4周灌胃(ig)给予生理盐水(0.014L/kg)或相应药物(0.014 L/kg),28天后取右中肺组织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及MDA含量、SOD和GSH-PX活性的测定。rn 结果:临床显效5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1.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X2=5.50,p<0.05)。实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均提示雄附散高剂量组肺组织中无明显形态学病变,肺组织中SOD和GSH-PX酶活性明显高于其它各药物治疗组(P<0.01),MDA含量明显低于其余各药物干预组(P<0.01)。rn 结论:雄附散对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病有较好疗效。可能通过提高受损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水平来有效对抗肺组织纤维化过程。
  • 摘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yndrome,pSS)是一种丰要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唾液腺和泪腺的症状为主,也可出现现腺体外病变。但以视力损害为主要表现的SS少见,本文现报道了1例,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为pSS,结合患者视力、眼底及视野检查,急性球后视神经炎诊断成立。针对本例患者予以及时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视力恢复正常,显示对于pSS合并视神经炎患者早期予以积极治疗在神经损害功能恢复是有效的。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多肌炎样综合征(polymyositis-Like syndrome,PLS)患者的诊断与治疗。rn 方法:对肌肉酸痛、肌无力伴水肿的患者查甲状腺功能、肌酶谱、抗核抗体(ANA)、抗Jo-1抗体,必要时查肌电图、肌活检,了解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除外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对于明确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给与服用左旋甲状腺素或甲状腺片,有黏液性水肿视病情酌情适量给与氢化可的松治疗。rn 结果: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导致类多发性肌炎样表现,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下降,游离T3、T4下降,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肌酶谱升高。经过治疗多数可以恢复至正常范围,继续予以维持量治疗,定期复查。rn 结论:该病在早期极易被误诊,需多加关注。下面通过一个典型病例对这类患者的诊治作探讨。
  • 摘要: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取SD大鼠,制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姜黄素组、甲氨蝶呤组。造模后第9天起分别予腹腔注射姜黄素50mg·kg-1·d-1,连续14d:甲氨蝶呤0.5mg·kg-1·3d-1,连续5次。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实验前后体重增长率及第9天、第12天、第15天、第19天、第23天不同时间点疼痛反应和关节炎指数。rn 结果: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增长率与正常组及姜黄素组、甲氨蝶呤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和正常组比较,各时间点疼痛反应评分和关节炎指数积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姜黄素组大鼠疼痛反应评分和关节炎指数积分在第15天(P<0.05)、第19天(P<0.01)、第23天(P<0.01)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甲氨蝶呤组关节炎指数积分在第19天、第23天,疼痛反应评分在第23天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姜黄素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具有治疗作用,可以降低疼痛反应和关节炎指数,且起效时间较甲氨蝶呤更早。
  • 摘要:目的:探讨抗gp210、Sp100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意义。rn 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129例PBC以及1206例其他患者的AMA-M2、抗gp210抗体及抗Sp100抗体,分别计算AMA-M2、抗gp210抗体及抗Sp100抗体对PBC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rn 结果:129例PBC患者中,抗gp210、Sp100抗体及AMA-M2阳性者分别为49、34、84例,抗gp210、Sp100抗体及AMA-M2诊断PBC的敏感性分别为:38.0%、26.4%、65.1%,特异性分别为:99.4%、99.0%、97.7%,与国内外报道类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7.5%、73.9%、75.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7%、92.6%、96.3%。AMA-M2阴性的PBC共45例,其中26例(57.8%)gp210抗体阳性,27例(60.0%)Sp100抗体阳性。rn 结论:抗gp210抗体以及抗Sp100抗体对PBC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高度的特异性,与AMA-M2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PBC的检出率并增加对PBC诊断的特异性,抗gp210及Sp100抗体对PBC的诊断尤其是AMA-M2阴性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全身性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滑膜反复炎症,并形成RA特征性血管翳,破坏骨和软骨,最终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RANK)与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基(RANKL)为新近发现的一对细胞因子。RANK(属于TNFR超家族。破骨细胞的前体细胞、成熟破骨细胞、软骨细胞及乳腺上皮细胞内均有RANK表达。RANKL可通过膜结合型和可溶型两种形式结合RANK而发挥生物学作用。雷公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通络,舒筋活血,除湿消肿止痛的中药。雷公藤多甙(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TWH)是从雷公藤根部提取的有效成分。本实验通过建立佐剂性关节炎(adjuyant induced arthritis,AA)大鼠模型,探讨TWH抑制关节炎大鼠软骨破坏的作用机制,为其有效治疗和控制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观察雷公藤酒合活血壮筋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n 方法:12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予雷公藤酒合壮筋活血片治疗,30天一疗程,均观察2个疗程。rn 结果:临床缓解47例,占39.17%,显效50例,占41.67%,好转21例,占17.5%,无效2例,占1.67%。总有效率98.33%,对关节疼痛,外周关节肿胀指数、功能障碍等,治疗前后均值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并且CRP和血沉值均下降。rn 结论:雷公藤酒合壮筋活血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明显,副作用少,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痹肿消汤(Bizhongxiao decoction,BZXD)有效成分之一芹菜素(Apigenin,AP)对小鼠体外活化T细胞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免疫抑制作用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方面的可能机制。rn 方法:无菌制备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淋巴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AP(0、20、40、80、120、160 μmol.L-1)并用多克隆刺激剂佛波醇酯(Phot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Ion)刺激T细胞活化增殖;48 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法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6h后用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mRNA、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mRNA及IL-4mRNA的表达。rn 结果:48h后,PMA+Ion组细胞MTT吸光度(Absorbance,A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40、80、120、160 μmol.L-1浓度的AP组各MTT吸光度均较PMA+Ion组减弱(P<0.01)。rn 在PMA+Ion刺激6h后,IL-2mRNA,IFN-γ mRNA及IL-4mRNA均呈高丰度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均P<0.01)。40、80、120 μmol.L-1浓度的AP组的上述各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均较PMA+Ion组明显减弱(均P<0.01),且呈不同程度的抑制,具有浓度相关性。20 μmol.L-1浓度的AP组的IFN-γmRNA及IL-4mRNA的表达较PMA+Ion组表达明显减弱(P<0.05),但20 μmol.L-1浓度的AP组IL-2mRNA的表达较PMA+Ion组无明显减弱(P>0.05)。rn 结论:AP对T细胞的增殖及IL-2mRNA、IFN-γmRNA及IL-4mRNA表达具有抑制作用,提示AP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为痹肿消汤治疗RA的有效成分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清痹散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护理。rn 方法:按就诊顺序分组,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洛索洛芬钠)口服加清痹散外敷32例,并与对照组非甾体抗炎药(洛索洛芬钠)31例口服比较,治疗时间为一周。rn 结果:清痹散外敷组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缓解率96.77%:对照组的疼痛缓解率为90.32%。rn 结论:清痹散外敷结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满意,经济适用,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 摘要:是糖尿病性骨关节炎还是骨关节炎合并糖尿病,有时临床上很难分辨,因此,笔者称糖尿病合并骨关节炎,指患者既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又符合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这和糖尿病性骨关节病多发生于四肢骨端,尤其是足部的趾端溶骨、而周围又无或很少有骨膜反应等特殊表现等症状所指的糖尿病性骨关节病变不同。旨在重视这两种经常一起出现的疾病,因为这两种疾病相互影响,在治疗骨关节炎时,不能忘了这是一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易患骨关节病变,在糖尿病鼠的动物实验中发现,软骨胶原和其他蛋白产物减少,应用胰岛素治疗后,这一现象可以逆转。糖尿病对肌肉、骨骼、神经等方面的影响干扰骨关节炎的治疗,笔者通过多年来的临证体会,认为这两种疾病在治疗上应该统筹兼顾,现对其辨治经验进行简述。
  • 摘要:目的:观察尪痹片治疗肝肾阴虚、瘀血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为此药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客观的临床资料。rn 方法:40例AS患者按2:1:1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治疗组予尪痹片,4片/次,1天3次,对照Ⅰ组予以柳氮磺胺吡啶片,0.5g-0.75g/次,1天3次,对照Ⅱ组予以尪痹片,4片/次,1天3次,柳氮磺胺吡啶片,0.5g-0.75g/次,1天3次。观察疗程共8周,在治疗前后,按症状体征分级记分法评估关节痛、晨僵、关节功能活动程度,按证候轻重程度用记分法评估关节疼痛、僵硬、肿胀、腰膝酸软、骨蒸潮热、头晕耳鸣、舌象脉象等;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rn 结果:治疗组、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对AS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30%、90%。每组治疗前后ESR、CRP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均有效,但三组之间治疗后ESR、CRP比较,治疗组与对照Ⅰ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Ⅱ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20例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均出现有胃肠道不良反应,但较轻。rn 结论:尪痹片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中医证候表现,能起到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和迅速降低炎症指标的作用,其疗效显著优于柳氮磺胺吡啶片,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尪痹片与柳氮磺胺吡啶片联合用药临床疗效又显著优于单纯使用尪痹片或柳氮磺胺吡啶,但副作用也有所增加。
  • 摘要:血浆置换术(Plasmapheresis,PE)是采用正常人新鲜血浆置换出患者体内血浆,达到去除患者血液中有害物质的一种治疗方法。近年来PE在自身免疫病的治疗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对于常规方法疗效不佳的重症自身免疫病(Autoallergic disease AD)有较好的效果,为患者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本文旨在探讨PE对于常规方法疗效不佳的重症难治性自身免疫病的价值,本科对住院的9例常规方法疗效不佳的AD患者采用美国血液技术公司生产的MCS加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PE,共进行22次,取得显著疗效,现进行总结报告。
  • 摘要:目的:研究三七总苷(PNS)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的影响。rn 方法: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诱发大鼠AA模型,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AA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的NO。rn 结果:体外给药PNS 0.4mg/ml,作用4h时,增加从大鼠NO释放(P<0.05);体外给药PNS 0.2mg/ml及0.4mg/ml,作用8h时,抑制AA大鼠NO释放(P<0.05,P<0.01);体外给药PNS 0.8mg/ml及PNS 1.6mg/ml,作用24h时,增加从大鼠NO释放(P<0.01,P<0.05)。rn 结论:PNS体外给药随浓度及作用的时间变化,对从大鼠释放NO有双向调节作用,PNS抑制AA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NO可能在从治疗中起一定的作用。
  • 摘要:本文对HLA-B51与白塞病表型相关、促血管生成因子基因SNP与巨细胞动脉炎GCA患者的临床表型相关等基础研究进行了介绍,指出血浆置换可改善血管炎(AAV)患者肾脏预后,CYC静脉冲击优于口服,伴肾损害获肯定。最后简述了对原发性中小血管炎诊治的建议。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是学术界同仁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多方面仔细观察,认真总结原类风湿关节炎中分离出来的并具有独特特点的疾病。它好发于青少年男性,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其危害性大,给患者工作、学习、生活造成极大痛苦。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案。为寻找探索合理有效治疗方法,郭来旺主任医师经过长期摸索,在应用蚂蚁通痹丸(原名复方蚂蚁丸、旺龙蚂蚁丸2号)为主,同时自拟顽痹汤,结合功能锻炼,推拿按摩,进行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确切,本综合疗法,不仅没有通常使用甾体类、非幽体类抗炎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可以使长期使用激素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患者逐步减少直至停用这些药物,避免了副作用的产生。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汽疗对类风湿关节炎(RA)疼痛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将2008年收住院的80例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汽疗组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汽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中药汽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及入院后第7天患者关节疼痛的总数及程度。rn 结果:入院时两组关节疼痛总数及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汽疗7天后,汽疗组患者关节疼痛、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两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合并中药汽疗比常规的内服药物治疗及护理对缓解RA关节疼痛效果较好。
  • 摘要:目的:观察佐剂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行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关指标的变化及新风胶囊(XFC)对其的影响。rn 方法:将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和新风胶囊(XFC)、甲氨喋呤(MTX)、雷公藤多苷片(TPT)共5组,每组12只,用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诱发大鼠产生关节炎(正常对照组除外)。观察各组大鼠行为、脑组织氨基酸、血清皮质醇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大鼠胸腺中CD4、CD25、CD127的表达情况;电镜下观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及胸腺淋巴细胞超微结构。观察中药新风胶囊(XFC)对以上指标的影响。rn 结果:1. 大鼠行为的变化及新风胶囊对其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跳台训练期和测试期的错误次数均明显增多、大鼠跳下平台的时间(step down latency,SDL)缩短而反应时间(escape latency,EL)延长(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XFC组大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增加、跳台错误次数明显减少、SDL延长、EL缩短(P<0.01)。2.脑组织氨基酸、血清皮质醇的变化及新风胶囊对其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脑组织中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及血清皮质醇含量均升高(P<0.05),而谷氨酸/γ-氨基丁酸(GLU/GABA)值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XFC组脑组织中GABA含量降低(P<0.05),GLU/GABA值升高(P<0.05),而MTX、TPT组改善不明显(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XFC组血清皮质醇也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MTX、TPT治疗组(P<0.05)。3.脑皮质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新风胶囊对其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神经细胞内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嵴突破坏,闰盘结构不完整,粗面内质网扩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XFC组神经细胞整体结构完整,大部分嵴突完整,个别线粒体嵴紊乱,粗面内质网无扩张。4.胸腺CD4、CD25、CD127表达情况、胸腺淋巴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新风胶囊对其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胸腺中CD4、CD25及CO127的阳性表达率均有所下降(P<0.05),模型对照组胸腺超微结构破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XFC、MTX、TPT组均能升高CD4、CD25及CD127在胸腺中的阳性表达率(P<0.05或P<0.01),改善胸腺超微结构破坏程度:各治疗组相比,在升高CD4、CD25及CD127在胸腺中的阳性表达率及改善胸腺超微结构病变方面,XFC组均优于其余两治疗组。rn 结论:从大鼠在产生关节炎的同时可出现行为改变及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有关指标的一系列变化,新风胶囊能下调从大鼠脑组织GABA、血清皮质醇,上调GLU/GABA;升高胸腺CD4、CD25、CD127的阳性表达,改善神经细胞及胸腺淋巴细胞超微结构,从而维持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平衡,这是其改善AA大鼠行为及病情的重要机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