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过敏性结膜炎

过敏性结膜炎

过敏性结膜炎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49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药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41299篇;相关期刊284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河北)第二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2014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等;过敏性结膜炎的相关文献由1098位作者贡献,包括晏晓明、宋剑涛、陶海等。

过敏性结膜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4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1299 占比:99.86%

总计:441917篇

过敏性结膜炎—发文趋势图

过敏性结膜炎

-研究学者

  • 晏晓明
  • 宋剑涛
  • 陶海
  • 李冰
  • 杨薇
  • 王云
  • 许超
  • 赵建英
  • 邓凤桂
  • 高健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文海军; 谭汝宏; 韦僖雯
    • 摘要: 目的探究儿童过敏性结膜炎的过敏原状况,以及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发生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8年11月—2021年5月主诊断为过敏性结膜炎的105例患儿的结膜炎过敏原检测结果。所有患儿经静脉采血,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对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进行检测。分析患儿过敏原状况、不同年龄及季节的发生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在105例患儿中,过敏原阳性例数482例。其中,户尘螨阳性率最高,为12.03%,其次是粉尘螨的9.96%。鱼的阳性率最低,仅有0.41%,芝麻与蚕丝的阳性率也均仅有1.04%。(2)不同年龄组情况: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儿童组的阳性率分别是70.00%、82.46%和92.86%。经组间比较,婴幼儿组与学龄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9,P0.05)。(3)不同季节情况:从不同季节来看,春(1—3月)、夏(4—6月)、秋(7—9月)、冬(10—12月)阳性率分别是100%、73.81%、83.87%和86.67%。经组间比较,仅有春、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3,P<0.05)。结论结膜炎过敏原检测可以准确判断儿童过敏原类型,其中户尘螨、粉尘螨占主体,且学龄儿童(年龄)、春季(季节)的儿童阳性率最高,应根据过敏原类型、年龄及季节分布,积极做好相关的防治工作。
    • 李晓庄; 殷文静; 范其佩; 刘凤; 吴俊姬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口服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对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口服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07;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对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进行Egger检验,使用RevMan 5.3统计软件对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评分进行Meta分析;对异质性较高的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19篇,全部为中文文献,合计患者1931例2044眼,对照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治疗,试验组在口服氯雷他定基础上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Meta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OR=4.43,95%CI:3.26~6.03,P<0.00001);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32,95%CI:0.2~052,P<0.00001);试验组中患者眼痒评分(MD=-0.36,95%CI:-0.39~-0.33,P<0.00001)、分泌物评分(MD=-0.24,95%CI:-0.31~-0.18,P<0.00001)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可显著降低结膜充血水肿、结膜乳头或滤泡增生、异物感症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Egger检验,结果显示总有效率存在发表偏倚,但通过剪补法分析得知存在的发表偏倚未对结果造成影响。结论:在口服氯雷他定的基础上,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对于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具有一定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眼痒、异物感、分泌物及结膜充血水肿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为今后过敏性结膜炎的药物治疗提供一定循证依据,但由于纳入的研究证据强度较低,未来需要更多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从而提高证据强度。
    • 王倩怡; 欧阳琦; 韩建平; 吉建; 曹文俊
    • 摘要: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常见过敏原分布特征,为防治过敏性结膜炎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检测试剂盒,对2015~2020年在本院眼科就诊的797例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检测过敏原,总IgE阳性或常见过敏原阳性视为总阳性,通过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其在不同性别、不同季节的分布特征。结果男性患者总阳性率、总IgE阳性率和常见过敏原阳性率均高于女性患者,总阳性率和总IgE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的总阳性率、总IgE阳性率和常见过敏原阳性率均高于全年,总阳性率和常见过敏原阳性率在四季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季粉尘螨/屋尘螨有显著差异,以秋季65.31%(96/147)最高,春季45.98%(40/87)最低,夏秋季与春季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原检测有利于了解上海地区常见过敏原分布,对过敏性结膜炎患者诊疗及预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梁丹丹; 臧莉
    • 摘要: 伴随着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每年春天和秋天的换季时节很多人会出现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皮炎.湿疹等。经常出现过敏性疾病的人往往都是过敏性体质。过敏的表现以呼吸道,皮肤表现最为常见,严重时可能会发展成过敏性哮喘等比较危险的疾病。如今,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第六大疾病。
    • 蔡乐琪; 李晔; 柯婉仪(综述); 万鹏霞(审校)
    • 摘要: 过敏性结膜炎经典的发病机制包括了Ig 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以及T淋巴细胞介导的IV型超敏反应,其中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组胺、嗜酸性粒细胞等在过敏性结膜炎病理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临床发现针对上述机制的治疗药物临床疗效欠佳,有相当数量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无法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因此研究和阐明过敏性结膜炎的新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研究发现Th17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和IL-17等细胞因子、过敏原介导神经调节机制、菌群失调机制、脂质介质作用方面可能与过敏性结膜炎发病相关,这对过敏性结膜炎新机制的研究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本文将对过敏性结膜炎发病机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过敏性结膜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王震寰; 刘康; 周鹏翔; 翟所迪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吡嘧司特钾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AC)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英文数据库,纳入吡嘧司特钾滴眼液对比安慰剂或阳性药物治疗A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2月17日。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后,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RCTs、812例患者,偏倚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除1篇盲法为高风险外,其余均为低风险或不清楚。描述性分析结果中,有效性方面:吡嘧司特钾滴眼液与安慰剂相比,可以改善AC患者流泪(P=0.008)、结膜水肿(P=0.030)、眼睑水肿(P=0.032)以及结膜乳头形成(P=0.040),并可降低患者在预计过敏前1~2周使用药物后眼痒症状天数(以7天为周期:高5%~17%;以14天为周期:高5%~13%)和眼痒评分(P=0.034);与阳性对照药物相比,吡嘧司特钾滴眼液治疗AC的症状评分和整体症状改善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每日2次和每日4次给药对于整体症状改善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安全性方面:吡嘧司特钾滴眼液与安慰剂或阳性对照药物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或更低。依从性方面:吡嘧司特钾滴眼液不劣于安慰剂或阳性对照药物。结论:基于当前证据,吡嘧司特钾滴眼液用于治疗AC具有良好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影响,未来还需进一步探讨吡嘧司特钾滴眼液用于AC预防的价值、与抗组胺药对比治疗AC的有效性,以及长期应用的安全性问题。
    • 庄海容; 吴子东; 陈雪红; 李成军
    • 摘要: 目的:探究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对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allergic conjunctivitis,AC)大鼠眼部炎症及Th1/Th2平衡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卵清蛋白(OVA)法建立SD大鼠AC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NCTD低剂量组和NCTD高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诱导AC模型,NCTD低、高剂量组分别按0.05mg·kg^(-1)·d^(-1)、0.1mg·kg^(-1)·d^(-1)给予NCTD灌胃,连续10d;大鼠OVA末次致敏后,观察眼部体征表现并评分,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高碘酸‐希夫(PAS)染色分别观察角膜与结膜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IL-5、IL-10及IFN-γ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内Th1、Th2细胞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膜组织IL-4、IFN-γ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角膜组织VEGF表达,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结膜组织VEGF、VEGFR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鼠造模后出现结膜充血红肿,眼裂变小、流泪、分泌物增多等AC病理现象,炎症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AC动物模型构建成功;经过NCTD低剂量组和NCTD高剂量组处理的大鼠,结膜充血红肿的现象明显缓解,流泪、分泌物均减少,炎症评分下降,角膜上皮细胞排列较为紧密,新生血管减少,结膜中杯状细胞数目有所增加,血清中IL-2、IFN-γ含量升高,IL-4、IL-5及IL-10含量降低,脾脏中Th1细胞比例和Th1/Th2比值均增加,Th2细胞比例则减少,结膜组织中IFN-γmRNA表达上调、IL-4 mRNA表达下调(P均<0.01);同时,角膜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减少,结膜组织中VEGF、VEGFR2蛋白表达均下调(P均<0.01);此外,NCTD高剂量的作用效果优于NCTD低剂量(P均<0.01)。结论:去甲斑蝥素能够缓解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大鼠的病变进程,改善Th1/Th2细胞免疫失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途径相关。
    • 尹妮; 肖湘华; 杨华; 刘先宁; 刘超; 卢海青; 宋金鑫
    • 摘要: 目的:探讨结膜印迹细胞学(CIC)检查在过敏性结膜炎(A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2021-01/02于我科就诊临床诊断为AC的患者40例80眼纳入研究,正常对照组40例80眼,均行双眼上睑CIC检查,观察各组结膜嗜酸性粒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并进行Tseng分级。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分析AC组患者中性别、年龄、病程对CIC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结果的影响。结果:AC患者上睑CIC检查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χ^(2)=57.744,P0.05)。结论:CIC检查简单易行,结果客观精确,在AC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王辉; 周剑
    • 摘要: 过敏性鼻结膜炎是临床中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本文基于“伏于阴,发于阳”理论探讨过敏性鼻结膜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程特点,认为其多具有“少阴虚寒”的体质特点,缓解期以“邪伏三阴”为主,发作期则“转出三阳”,而内外感召及阳气的盛衰为其复发的关键因素。根据三阴三阳传变规律分经论治,采用清透并用,攻补兼施,消托并举的治疗方法,减少过敏性鼻结膜炎的复发,提高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
    • 王禹燕; 阎闯; 李怡; 邱建文; 麦少云
    • 摘要: 目的:观察调体脱敏方加减内服配合眼部冷湿敷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07/2021-03经我院确诊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160例320眼。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0例160眼采用中药汤剂调体脱敏方加减内服配合眼部冷湿敷治疗,对照组80例160眼局部点0.05%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连续治疗14d后,观察两组症状体征评分、过敏性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评分、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E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和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IgE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调体脱敏方加减内服配合眼部冷湿敷治疗能改善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症状,有助于缓解过敏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