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湿疹

湿疹

湿疹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3年内共计7352篇,主要集中在皮肤病学与性病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34篇、会议论文192篇、专利文献2126篇;相关期刊1045种,包括河北中医、中医外治杂志、皮肤病与性病等; 相关会议118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第八次学术交流大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四届中医皮肤科国际学术大会暨2013年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等;湿疹的相关文献由11447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王芳、王信锁等。

湿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34 占比:68.47%

会议论文>

论文:192 占比:2.61%

专利文献>

论文:2126 占比:28.92%

总计:7352篇

湿疹—发文趋势图

湿疹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王芳
  • 王信锁
  • 李斌
  • 李邻峰
  • 郝振荣
  • 杨天钧
  • 杨志波
  • 陈冠卿
  • 陈洪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朱静娜; 莫慧慧; 梁燕华
    • 摘要: 目的:利用荧光染色法检测健康皮肤和炎症性皮损的真菌阳性率及定植数量.方法:门诊收集正常皮肤及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湿疹和玫瑰糠疹患者,采集每位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皮脂溢出部位(面部、胸部和背部)、干燥部位(双上肢)、潮湿部位(腹股沟、腘窝、肘窝)、头皮及足底部位的皮损皮屑,利用真菌荧光染色试剂快速染色,随机选择30个视野计数真菌(孢子)数量,数据使用R 3.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457例患者和888名健康对照,健康对照头皮和皮脂溢出部位的真菌检出率高分别为95%和96%,足底真菌检出率最低(44.29%).湿疹组、银屑病组和玫瑰糠疹组皮脂溢出部位的真菌检出率分别为77.05%、66.67%、91.42%高于相应的干燥部位58.93%、47.62%、57.89%.在头皮、皮脂溢出部位、干燥部位,疾病组真菌检出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组4个部位真菌分布的数量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脂溢出部位中,18~44岁年龄组孢子数量最多.结论:健康皮肤不同部位的真菌阳性率和孢子数量不同.特应性皮炎、湿疹、银屑病和玫瑰糠疹的皮损部位真菌数量低于正常对照人群.
    • 史可俊; 涂红琴; 孙文洁; 吴伟庆
    • 摘要: 目的:研究莫匹罗星软膏联合糖皮质激素药物外用治疗湿疹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9年1~12月150例湿疹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抽签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接受糖皮质激素药物外用治疗,观察组75例接受莫匹罗星软膏联合糖皮质激素药物外用治疗,持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炎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EA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结束时、停药后1个月DLQI评分分别为(6.57±1.06)分、(4.12±1.13)分,对照组分别为(7.89±1.26)分、(5.72±1.37)分,观察组治疗2周结束时、停药后1个月DL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停药后3个月内复发率为2.67%,低于对照组停药后3个月的复发率12.00%(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25、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莫匹罗星软膏联合糖皮质激素药物外用治疗湿疹特应性皮炎能较单一外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更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治疗安全性良好。
    • 刘晔; 刘彬
    • 摘要: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黄柏治疗湿疹的潜在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获取黄柏的化合物成分及相应靶点;在Gene 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及TTD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出湿疹疾病靶点,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得到黄柏-活性成分-靶标基因的可视化网络图;将湿疹与黄柏对应靶点共同导入Venny 2.1.0生成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最后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通过筛选得到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等黄柏的关键化合物共25个,潜在靶点200个;通过3个疾病数据库检索共获得湿疹的相关靶点1364个,导入Venny 2.1.0生成了54个交集靶点。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黄柏治疗湿疹主要涉及脂多糖反应(respone to lipopolysaccharide)、白细胞黏附调节(regulation of leukocyte cell-cell adhesion)、细胞因子受体结合(cytokine receptor binding)、细胞增殖负调节(negative regulation of cell population proliferation)、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cytokinemediated signaling pathway)、无机物质反应(response to inorganic substance)等生物进程;可能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ierosis)、丙型肝炎(Hepatitis C)、疟疾(Malaria)等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黄柏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方式发挥治疗湿疹作用,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梁波; 张书梅; 高金平
    • 摘要: 目的探讨中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患者与湿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BP180抗体检测对两种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6月收治的40例中老年BP患者及40例湿疹患者的基本信息、病程、临床表现、伴发疾病、血清BP180抗体指数等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中老年BP患者和湿疹患者临床皮损表现不典型,BP组BP180抗体指数显著高于湿疹组(P<0.05),血清BP180抗体指数与BP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BP组和湿疹组最常见伴发疾病分别为神经系统疾病(27.50%)和心血管系统疾病(27.50%)。结论中老年BP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多见,早期皮损不典型,易和湿疹混淆;BP180抗体检测对于早期中老年BP和湿疹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可作为BP病情评估的指标。
    • 薛峤; 范文葛; 陈诚
    •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泛发性湿疹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泛发性湿疹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52例)和研究组(52例)。对照组采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研究组采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统计两组药物安全性及停药后1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IL-4、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研究组复发率(13.46%)低于对照组(30.77%)(P<0.05)。结论采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泛发性湿疹的效果确切,并可有效降低慢性泛发性湿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小复发风险,且安全性良好。
    • 彭钰婷; 邱根祥; 陈伟; 方昉
    • 摘要: 湿疹是一种小儿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皮疹呈多形性损害,可出现红斑、渗出、结痂,继而出现鳞屑、苔藓化、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等慢性过程[1]。湿疹易反复发作、瘙痒难耐,影响了患儿的正常生活乃至生长发育,因此及时诊治尤关重要[2]。邱根祥系浙江省名中医,衢州雷氏医学传承人,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 赵金莉; 钟琪; 李长香; 邢洪霞; 赵琰; 屈会化; 孔慧
    • 摘要: 目的探讨王庆国教授经验方复方参柏煎剂对慢性湿疹ICR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复方参柏煎剂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7只。模型组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致敏建立小鼠耳朵慢性湿疹模型;复方参柏煎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的复方参柏煎剂(浓度分别为0.16 g·mL^(-1)、0.32 g·mL^(-1)、0.64 g·mL^(-1))干预,阳性药组给予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干预。观察各个组别小鼠的耳重量及厚度,并借助HE法观察其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及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复方参柏煎剂高、中、低剂量组均能降低慢性湿疹模型小鼠的耳肿胀度,降低小鼠慢性湿疹模型血清内IL-4的含量,升高IFN-γ的含量;降低小鼠慢性湿疹模型局部组织中IL-4和IL-17的含量。结论复方参柏煎剂对小鼠慢性湿疹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和调整Th1/Th2的比例失衡,也就是通过直接抗炎作用和间接免疫调节作用达到治疗慢性湿疹的效果。
    • 唐亚平; 王鲁梅; 李俊杰
    • 摘要: 挪威疥于临床中又称为痂皮性疥疮,是由人型疥螨所引起的严重疥疮,该病于1848年首次在挪威报告的一种疥疮异型[1-2]。挪威疥于临床中表现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与经典疥疮不同[3-4]。其主要多发于感知功能减退、免疫功能缺陷以及常年卧床卫生差的人群,该病发生后无典型临床症状,同时与湿疹、红皮病类似,从而导致于临床中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另外,该病还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患者及其家属影响较大[5-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14号于东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例挪威疥患者误诊为湿疹的经过,现报道如下。
    • 陈凡; 姚艳玲; 陈佳利; 王丽芬
    • 摘要: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6月在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86例湿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双侧曲池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刺络拔罐(肺俞穴、膈俞穴),隔日1次,7 d为1个疗程;对照组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于湿疹皮损处薄涂,2次/d,两组均在3周后观察疗效。治疗过程中,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起效时间;治疗结束后,对湿疹EASI评分以及临床疗效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对比两组EASI评分,治疗后积分相较于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说明两种方法都能够减轻湿疹的皮损及瘙痒程度;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EASI评分及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积分下降更明显,表明温针灸联合刺络拔罐在湿疹皮损及瘙痒程度改善方面优于丁酸氢化可的松;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IL-2、IFN-γ水平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IL-4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③对比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治疗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揭示治疗组起效快;④治疗3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7%(38/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7%(30/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湿疹起效时间短,调节血清细胞因子,在改善湿疹患者皮损及瘙痒程度方面疗效肯定,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徐雨婷; 万昊悦; 陈文琦; 戴洁
    • 摘要: 挪威疥具有高度传染性,又称其为“结痂疥疮”[1]。笔者总结1例挪威疥患者的诊治经过,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因“反复水肿3年,再发2周”于2020年11月20日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诊断为“狼疮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次日,因“躯干、四肢丘疹、鳞屑伴瘙痒”请皮肤科会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