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纳米硒

纳米硒

纳米硒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3年内共计802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242809篇;相关期刊172种,包括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老年保健、动物营养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等;纳米硒的相关文献由175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填烽、成钢、成进学等。

纳米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42809 占比:99.90%

总计:243057篇

纳米硒—发文趋势图

纳米硒

-研究学者

  • 陈填烽
  • 成钢
  • 成进学
  • 张胜义
  • 吴文良
  • 郭岩彬
  • 刘杰
  • 李斌
  • 赵桂慎
  • 叶锡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梁祎; 郝文琴; 石玉; 王训军; 韩瑞锋; 成永三; 张毅
    • 摘要: 本试验以'意大利耐抽薹'生菜为试材,采用水培法,设置12 h/12 h(对照)、16 h/8 h、20 h/4 h 3个光周期和叶面喷施0μmol?L-1、24μmol?L-1和48μmol?L-1纳米硒,两者完全随机组合,共9个处理,以此探究两者对生菜生长和品质提升的交互作用,并筛选出适宜生菜生长的最适处理,为植物工厂在光环境下施加纳米硒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结果表明:1)16 h/8 h光周期叶面喷施48μmol?L-1纳米硒处理对生菜株高、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和根系活力的促进效果较佳.2)20 h/4 h光周期叶面喷施48μmol?L-1纳米硒处理对生菜光合色素含量的促进效果最佳.3)16 h/8 h光周期处理生菜中可溶性糖、K、Na、Fe含量显著增加,硝酸盐含量显著下降(P<0.05).20 h/4 h光周期处理有利于提升可溶性蛋白质、还原糖含量,但较长的光照处理不利于生菜中氨基酸、Ca、Mg、Zn、Fe、Mn含量提高,甚至出现抑制效果.与对照(12 h/12 h光周期)相比,16 h/8 h、20 h/4 h光周期处理均有利于生菜品质的提升,而且叶面喷施纳米硒后进一步提升了生菜品质.此外,本试验通过对生菜生长指标和部分品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并对其综合排序,结果表明16 h/8 h光周期下叶面喷施48μmol?L-1纳米硒对生菜生长和品质的提质效果最佳.
    • 张小萱; 任国栋; 刘畅; 陶文超; 张笑迎; 刘欢; 闵婷; 梅运军
    • 摘要: 为了探究Pseudomonas sp.J1生物合成纳米硒的机制,采用电镜技术、X射线能谱分析法(EDS)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法(XPS)对Pseudomonas sp.J1合成纳米硒过程及产物进行表征;通过添加谷胱甘肽抑制剂、改变培养基中NO_(3)^(-)、亚硒酸钠浓度以及培养温度等条件研究各因素对生物合成纳米硒的影响。结果表明:Pseudomonas sp.J1在胞质内合成纳米硒并向胞外转运;在生物合成纳米硒中谷胱甘肽起到了重要作用;亚硒酸钠浓度越高对细胞毒性越大;NO_(3)^(-)与SeO_(3)^(2-)形成竞争关系,不利于纳米硒的合成;当培养基中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5 g/L且发酵温度为30°C时,Pseudomonas sp.J1转化效率最高,达到(47.73±2.15)% 。
    • 翟媛媛; 贾志远
    • 摘要: “寒旦”稻米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硒含量为0.18~0.26 mg/kg。“寒旦”稻米是由商城县长青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稻鸭共作模式生产的一种安全水平高、品质优的香型粳米。在河南省科技特派员、信阳市优质水稻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宋世枝研究员及彭波博士、李金涛博士、周伟博士、赵金会博士等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应用纳米硒技术,提升了“寒旦”稻米品质。
    • 刘韫滔; 李林键; 李诚; 李琴; 曾珍; 刘爱平; 李小林; 唐自钟; 纪昌联
    • 摘要: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由于其安全域值较低,极易导致硒中毒。研究发现,硒化多糖和纳米硒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生物活性,是理想的补硒制剂。本研究以黄牛肝菌伞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Suillellus luridus,SLPC)为原料制备硒化黄牛肝菌伞多糖(selenide polysaccharides from Suillellus luridus,Se-SLPC)和纳米硒-黄牛肝菌伞多糖(nano-selenium-polysaccharides from Suillellus luridus,SLPC-SeNPs),比较硒化修饰前后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观察SLPC-SeNPs的表面形貌并测定其稳定性,同时,评价两种富硒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Se-SLPC的硒含量为1.62 mg/g,是由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的多糖,平均分子质量8.2 kDa,核磁共振分析显示取代反应发生在C4和糖苷键连接位点C3处。SLPC-SeNPs粒径为55.46 nm,表面呈均匀球状,在4°C下能稳定保持至少80 d。此外,Se-SLPC和SLPC-SeNPs的抗氧化活性均明显高于SLPC。本研究可为研发安全高效的补硒制剂提供理论支撑。
    • 赵世宇; 仝璐遥; 代文静; 郭佛钦; 李文龙; 周梦; 高尚; 汤菊香; 单长卷
    • 摘要: 为明确新型纳米硒(Se^(0)NPs)对我国主栽草莓品种‘章姬’果实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及叶面喷施的方法,共设置4个浓度Se0NPs溶液处理(0、10 mg/L、20 mg/L、40 mg/L),研究不同浓度Se^(0)NPs对成熟草莓果实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Se^(0)NPs处理能够显著提升草莓果实中总酚、花色苷、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果实平均单果重,且各浓度处理中以20 mg/L处理提升最为显著。此外,草莓果实色泽指数和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会随Se^(0)NPs浓度的提升而上升,以40 mg/L处理提升最为显著。Se^(0)NPs处理会对草莓果实的果形指数、可滴定酸含量及果实糖酸比带来积极影响,但并未达显著水平,各浓度处理中均以20 mg/L处理提升最为明显。10 mg/L、20 mg/LSe^(0)NPs处理能够提升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以20 mg/L处理提升最为显著,而40 mg/L处理则会显著降低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综上,20 mg/L Se^(0)NPs处理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草莓果实品质,可以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以达到优化草莓栽培措施、提升果实品质的目的。
    • 李瑞; 梁鸡保; 张瑞; 刘冬梅; 高成平
    • 摘要: 分析了喷施不同浓度的纳米硒对黑豆生长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黑豆纳米硒喷施适宜浓度为1.6~2.4 g/667m^(2),喷施纳米硒显著增加黑豆地上部分生长量及产量,黑豆喷施纳米硒后达到富硒标准,可提前7~9 d成熟。
    • 叶大天; 任祥雨; 夏磊; 林昌宇; 肖云玉; 闻正顺
    • 摘要: [目的]优化壳寡糖纳米硒的合成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探究壳寡糖与亚硒酸钠的比例、乙酸质量浓度和反应时间对纳米粒子粒径、PDI和电位的影响,并以PDI为主要判断依据,电位为次要判断依据,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反应的条件。[结果]最优工艺条件为壳寡糖与亚硒酸钠的比例为16∶1,乙酸质量浓度为3%,反应时间为2.5 d,得到壳寡糖纳米硒的PDI为0.238,电位为50.36 mV。通过方差分析可知,反应条件对PDI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壳寡糖与亚硒酸钠的比例>反应时间>乙酸质量浓度,反应条件对电位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反应时间>壳寡糖与亚硒酸钠的比例>乙酸质量浓度。[结论]该研究优化了壳寡糖纳米硒的合成条件,为壳寡糖纳米硒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支持。
    • 王丽红; 杨辉; 耿涌喆; 苏文; 孔阳
    • 摘要: 植物乳杆菌在生长繁殖中可转化合成低毒、高效的纳米硒,常见的营养基质对植物乳杆菌转化合成纳米硒具有较大的干扰。试验通过改良培养基、洗涤前处理避免基质对纳米硒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葡萄糖、乳糖具有还原性,可将亚硒酸钠转化合成纳米硒。改良MRS培养基适合菌体生长,且利于纳米硒的合成,当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4 g/L,富硒率较高,合成的纳米硒颗粒均匀、稳定、分散性好。采用植物乳杆菌菌体洗涤后接种于磷酸缓冲液中可促进亚硒酸钠转化合成纳米硒,胞内可见纳米颗粒,既可避免基质干扰,也为研究植物乳杆菌转化纳米硒奠定基础。
    • 周娇娇; 吕旭琴; 魏凌峰; 蔡杰; 程水源
    • 摘要: 纳米硒具有易吸收、低毒性、生物活性高等特点,在农业、医疗、生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纳米硒不稳定、易聚集、难以回收利用。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探索制备新型纳米硒材料,并深入了解可能的有助于开发新型高效的纳米硒的调控方法。本文主要总结了纳米硒活性调控方法,介绍了近年来纳米硒在生物传感、成像、抗菌、抗病毒、癌症治疗、抗氧化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纳米硒材料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旨在为纳米硒在营养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王丽红; 杨辉; 苏文; 孔阳
    • 摘要: 采用益生菌植物乳杆菌LP21合成纳米硒,为抑制水产养殖中溶藻弧菌感染提供一种新的方法。通过植物乳杆菌LP21绿色合成纳米硒,对所得纳米硒进行透射电镜形貌及能谱分析,粒径仪测定粒径,红外光谱分析纳米硒表面生物分子的分布,并研究纳米硒对溶藻弧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P21还原的纳米硒呈球形,分散性良好;纯化的纳米硒平均尺寸为184.6 nm,其表面包裹蛋白、多糖等生物分子,呈无定形态;纳米硒对溶藻弧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较强,对溶藻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86μg/mL,在亚抑制剂量下对溶藻弧菌的生长、运动性、生物膜有显著抑制,并引起菌体细胞形态发生变化,此抑菌研究为纳米硒在水产养殖业感染菌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