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21篇,主要集中在体育、特种医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41749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辽宁体育科技、四川体育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2学校体育科学学术会议(2012 Academic Conferenc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ce(SPES2012)、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等;运动生物化学的相关文献由522位作者贡献,包括翁锡全、郝选明、林文弢等。

运动生物化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0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41749 占比:99.92%

总计:542166篇

运动生物化学—发文趋势图

运动生物化学

-研究学者

  • 翁锡全
  • 郝选明
  • 林文弢
  • 刘承宜
  • 王元勋
  • 肖国强
  • 刘宏骞
  • 张立
  • 徐晓阳
  • 赵金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玲
    • 摘要: 运动生物化学开放性创新实验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改变传统实验内容单一、理论脱离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教学方法,本研究应用"线上研讨,线下实操,自主分析,创新探究"的开放创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开放拓展,实训结合,创新设计,服务运动"的主线改革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采用"实验基础,应用为主,多方考核,综合测评"的实验考核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以生为本,科创融合"的实验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 赵少平
    • 摘要: 目的评价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效果。方法检索Google Scholar、PubMed、Web of Science(WOS)、EMBASE、维普、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期限从各数据库收录时间起至2020年12月。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RCT,826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高血脂患者总胆固醇(TC)(SMD=-0.94,95%CI-0.15~-0.74,P<0.001)、甘油三酯(TG)(SMD=-0.95,95%CI-1.41~-0.50,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MD=0.95(95%CI 0.79~-1.11,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MD=-1.36(95%CI-1.53~-1.19,P<0.001)水平均有显著影响。结论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降低了血清中TC总量、TG和LDL-C水平,升高了HDL-C水平。每周6~7次、每次30~90分钟、坚持24~48周的中等轻度有氧运动可以作为高血脂患者改善血脂水平的运动处方。鉴于该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需高质量的RCT予以论证。
    • 孟艳; 蓝道忠; 翁锡全; 徐国琴; 彭燕群
    • 摘要: 为提高运动训练专业本科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采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实验,文章选取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实施8周(32学时)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其中对照班的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班则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及闭卷理论考试,并对调查问卷结果及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经过8周的教学发现实验班学生对于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显著高于对照班学生(P0.05),但实验班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P<0.05)。实验教学显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 卜祥云
    • 摘要: 运动生物化学是高等教育体育学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石之一。直观上看,“运动生物化学”属于典型的综合学科,它以体育学科为媒介、生物科学为方向、化学研究为工具,最终研究成果作用于“人体的健康保护与人的良好习惯养成”。运动生物化学推动体育科学进入全新的领域,即从宏观视野(运动体能、耐力、技巧等)转入微观尺度(蛋白质、糖类、脂类等),一方面利用生物学知识,探究生命现象与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揭开人体各种反应(合成、分解、催化等)的发生机制。
    • 闫爽; 李占超; 王小鹏; 雷萌萌; 李宁; 高晓平
    • 摘要: 前言运动营养学是一门涉及营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心理学等的交叉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我国高校运动营养学的教学工作开展较晚,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以及实践经验,更多的教学工作偏向于理论方面,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实际工作产生了一定的阻碍。目前,我国运动营养学课程主要在体育类专业和医学院校开设,在食品类专业中开设较少。
    • 陈汇文
    • 摘要: 从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角度出发,体育课程教学的内涵一再丰富、外延也一再拓展,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早已跨越了“技巧”“速度”“力量”等狭隘概念,在理论维度增添了营养学、基因学、神经学、人体工程学等多元知识,由此确立的“运动生物化学”学科形成了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对于现代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具有重要的应用指导价值。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将“运动生物化学”定位成一流本科课程,广东体育学院是该课程的首批建设机构,而课程主要负责人翁锡全教授正是《运动生物化学》一书的编者之一。
    • 朱寒笑
    • 摘要: 了解不同运动模式(累积或持续)以及有和无运动习惯对餐后血甘油三酯(TAG)的影响,为餐后血脂干预提供适宜运动方案。选取有和无运动习惯女大学生各15人,年龄(20.2±1.2)岁,按照随机顺序进行3种测试(静息对照、持续运动、累积运动),每种测试间隔5~7 d。运动后给予一餐高脂饮食,然后监测餐后血TAG的动态变化(0~5 h)。持续运动和累积运动均为65%VO2max强度的跑台运动,持续运动为一次性完成(30 min),累积运动分5次完成(每次6 min,间隔2 h)。结果发现:与静息对照相比,累积运动和持续运动均能降低餐后血TAG(P0.05)。研究认为,累积运动较等运动量的一次性持续运动会导致更显著的餐后血TAG降低效应,而运动降低餐后血TAG的效应主要受急性运动影响,与是否具有运动习惯无关。
    • 刘磊
    • 摘要: 新时代的体育领域高度发达,运动生物化学随处可见,运动生物化学知识处处可用,表现出巨大的潜力。运动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是体育科学的重要基础性学科,是人类生存精神的物化展示,与其他生物化学既有共通点、又有差异性。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运动训练教学中研究的重要课程之一就是如何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从而在完成高质量训练教学的同时加快机体的恢复,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 于滢; 徐海心; 吕克宁; 赵文艳; 王宏坤
    • 摘要: 目的:为适应体育学相关学科教学的发展需求,尝试教学模式的转变,探索TBL教学法在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方法:在2015级和2017级运动人体科学与健康系学生的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机能评定内容中,分别开展了TBL和LBL教学法,探讨学生在两种教学方法授课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实验组对TBL教学方法的认可情况,并通过自评、他评和教师点评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以期分析TBL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结果:(1)两组学生的教学评价表明TBL教学法能很好促进掌握知识点和激发学习兴趣,能够结合实践进行运动员机能评定,并且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2)T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团结互助,可以提高合作能力.(3)自评和他评及教师点评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理论知识掌握和知识的运用能力比对照组好.结论:TBL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运动生物化学机能评定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师生互动.
    • 张平平
    • 摘要: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而传统的运动训练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被淘汰,新时代的运动训练必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运动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运动时身体变化规律的学科,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运动员的专项水平,制定出科学的训练方法并对训练的过程进行生物化学监督。在训练运动员的过程中,教练员自身的竞技体育经验,结合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是运动训练科学化的重要保障,对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