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型综合课程
活动型综合课程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18年内共计8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专利文献1059282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学园、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四川教育等;
活动型综合课程的相关文献由86位作者贡献,包括吴选连、谢小琴、丛德慧等。
活动型综合课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59282篇
占比:99.99%
总计:1059367篇
活动型综合课程
-研究学者
- 吴选连
- 谢小琴
- 丛德慧
- 余寿华
- 傅春莺
- 刘亚丽
- 刘新兴
- 刘晓玲
- 刘黔敏
- 吕小萍
- 吴珍
- 周强
- 周耀虎
- 姜明
- 孙小秋
- 孙景福
- 季小香
- 康晓燕
- 廖向阳
- 廖经春
- 张咏萍
- 张彩苹
- 张昕
- 张柳青
- 张锦芸
- 徐忠德
- 徐立明
- 景兵
- 曾志伟
- 朱美岚
- 李均
- 李宝权
- 李建萍
- 李晋凤
- 李淑丽
- 李淑革
- 李爱霞
- 李长青
- 杨邵玲
- 梁孔平
- 楼江红
- 汪明珠
- 沈晓芸
- 沈洪鹏
- 温滢滢
- 湛义宽
- 焦艳霞
- 王丽
- 王以利
- 王会哲
-
-
李淑丽
-
-
摘要:
我区积极响应国家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号召,主动创设国家课程下的《学科区本化新课程体系》,经过近3年的国家课程区本化的研究与实践,第一部具有我区政治学科特色区本课程——《文化河北》应运而生,此课程针对我区"近代中国看天津、百年天津看河北"的鲜明文化特点,充分体现了我区高中政治课程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突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精髓,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
-
陈圣妹1
-
-
摘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现象停留在书本知识点传授,看图说话,口头的德育教育,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有很多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配合度不够,家长学校社会对这门学科的重视度低,课堂上经常要停下来整顿。
-
-
罗永虹1
-
-
摘要:
一、教材分析学做小雄鹰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第三个主题的内容。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学做小雄鹰》这一主题旨在培养儿童愿意做勇敢坚强的孩子,不娇气,不怕吃苦,勇于向生活中的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品质。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但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候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去做,这节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勇于去试一试的决心,帮助学生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
-
廖向阳
-
-
摘要: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资源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
-
-
陈永慧
-
-
摘要: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_、模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教师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健康、向上、积极的人格发展.
-
-
-
麻启健
-
-
摘要: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在教学这门学科时,我们要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法与策略,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本文,笔者将试着从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角度探讨一下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一、联系生活,让教育落到实处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学课的性质决定了她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
-
白秀萍
-
-
摘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有机融合,重视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