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文
新课文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常用外国语、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专利文献33673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教育文汇、湖南教育(中旬刊)、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等;
新课文的相关文献由91位作者贡献,包括许朋俊、邓兴旺、严书林等。
新课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673篇
占比:99.76%
总计:33755篇
新课文
-研究学者
- 许朋俊
- 邓兴旺
- 严书林
- 于敏
- 何捷(执教)
- 冀一涵
- 冯小燕
- 刘世智
- 刘真福
- 叶菁
- 吕莉
- 吴勇前
- 吴友丽
- 吴琳
- 吴琳(点评)
- 周卫红
- 周志良
- 周韫轶
- 夏云陶
- 夏熔亮
- 姚立军
- 娄静远
- 孟祥森
- 宋庄
- 宋淑霞
- 宋祥梅
- 宣卫东
- 崔一阳
- 崔峦(评析)
- 帅晓梅
- 干亚群
- 廖金嫦
- 张凤飞
- 张天香
- 张宗明
- 张淑艳
- 张黎闻
- 彭为成
- 彭玉英
- 徐红芳
- 戴树琴
- 易志军(执教)
- 曾晓洁
- 朱伯荣
- 朱前珍
- 朱文荣
- 朱桂金
- 朱永芳
- 李伟忠(执教)
- 李慧敏
-
-
宋淑霞
-
-
摘要:
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皆是精选的文采情感兼美之文,品读赏析课文,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马跃著的《初中语文新增课文解读与教学设计》一书,针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几十篇新课文,展开文本解读,形成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具有借鉴价值。
-
-
宋庄
-
-
摘要:
您是从什么时候爱上语文的?梁晓声:我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偏科于语文的。上学期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山羊和狼》。它是那么地吸引我,以至于我手捧新课本,蹲在教室门外看得入神。语文老师经过,她好奇地问我看的什么书,见是语文课本,什么也没再说,若有所思地走了。几天后她讲那一篇课文。“我们先请一名同学将新课文的内容叙述给大家听!”--接着她把我叫了起来。我毫无心理准备,一时懵懂,但很快就镇定了下来。我几乎将课文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了。那一堂语文课对我意义重大。以后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更爱上语文课了。
-
-
曾晓洁;
田地
-
-
摘要: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吸纳了人教版及其他版本中的一些课文。这些课文,跟首次出现于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新课文相比,是老面孔,故称老课文。为方便比较,本文对照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统编教材编排体系中,有一个全新单元--阅读策略单元,三、四、五、六年级上册各有一个,但只有第四、五年级两个单元中出现了老课文,共4篇。课文还是那4篇课文,但它们在统编教材体系中的功能却发生了极大转变。
-
-
帅晓梅;
杨飞霞
-
-
摘要:
"不只是新课文要认真去读,老课文在备课时也要重新读。"对比研读两个版本的老课文,在横向对比中关注内容调整点。通过层层对比,领悟编者的变动意图,发掘老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思考教学时如何把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保留了不少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中的传统篇目,谓之老课文。笔者做了统计,1-12册311篇课文中,老课文有164篇,约52.7%,占据了统编教材的半壁江山。这些老课文,有无新变化?注入了哪些新元素,担当着怎样的新使命?
-
-
罗树庚
-
-
摘要:
从小学到高中,每教学一篇新课文,教师大多都要求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熟悉的情景: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个别活跃的学生高高举起手。这时,教师会让一两位学生先说一说。等学生说过之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环节就算完成了,然后进行下一个环节。这样的教学,看似教师教过了,学生也回答了,可学生是否真正懂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过程,我戏称它为“课堂漂移环节”,因为这里至少遗漏了两个步骤:第一,个别学生说过之后,应该安排一个同桌相互说一说的环节;第二,等同桌交流过之后,还应该安排一个再次请个别学生汇报的环节。这样才能确保面向全体,让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经历从“学过”到“学会”。
-
-
杨伟
-
-
摘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下册共收进11篇新课文.论文对此进行逐篇阐释,研究其内容形式的特点,探究选收这些新课文的意图,分析新课文在"学习任务群"单元结构中的功能,并对教学中如何设计和处理这些新课文提出一些建议.同时论文对某些新课文在教材中的适切性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
-
李慧敏
-
-
摘要:
一节优质语文课往往有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好的课前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作铺垫。下面,笔者就谈谈导入新课的几种方法。一、适时迁移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迁移,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或课文,再为他们介绍新知识或新课文,让他们将新旧知识、新旧课文联系起来。这样导入会让他们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熟悉感。比如,在讲解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之前.
-
-
-
于敏;
阎素红
-
-
摘要:
一、导入课题,指导认写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一起读课题《一封信》。学生读课题。师:一封信的“封”是这节课要学习的一个生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生:左边两个“土”,右边加一个“寸”,就是“封”。师:你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字。“封”这个字还要求会写,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生:左边两个“土”,第一个“土”下面的横最长,第二个“土”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寸”的起笔横跟左边第二横对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