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范式

审美范式

审美范式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71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北方论丛、新华文摘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的新视野第一届会议、“外国文论的当代形态:实绩与问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学会年会、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等;审美范式的相关文献由23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勇、傅守祥、万晓高等。

审美范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6 占比:56.0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1.49%

专利文献>

论文:171 占比:42.43%

总计:403篇

审美范式—发文趋势图

审美范式

-研究学者

  • 张勇
  • 傅守祥
  • 万晓高
  • 刘世文
  • 刘音
  • 姜晓娟
  • 孟醒
  • 宋学清
  • 寇鹏程
  • 李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跃华
    • 摘要: 自胡适首倡“新诗革命”以来,中国现代诗歌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逐渐形成了新的传统。中国现代诗歌自诞生以来便一直饱受质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古典诗歌建构起一套完整的审美范式,影响了研究者与接受者的审美习惯,这种文化心理上的“隔膜”导致现代诗歌面临无法被有效阐释的困境。罗振亚先生秉持“深挖一口井”的学术精神,在新诗领域耕耘三十余年,新见迭出,成果卓著。其著的《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一书,以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的三次自律运动为框架,对早年的“断代史”研究重新进行整合、架构,以“先锋”为核心语汇,为现代诗歌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与路径。
    • 王亚芹
    • 摘要: “赛博格”这个词语是新兴范畴,但赛博格思想却有着悠长的知识学创生历史。实际上,“赛博格”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对西方传统二元论的反叛和对人类身体的重塑。赛博格身体是后人类时代审美范式变革的一种典型,无论是“具身化”的人机混合形态或是“离身化”的身心分离形态,都是当前审美景观的多元化呈现。因此,面对后人类时代的不确定性和生存风险,我们的审美观和价值标准也应该发生相应变化,实现由“人机共存”向“审美共生主义”的转变,这不仅意味着人类身体的敞开与延伸,意味着人类与具身世界的交织互融,更意味着美学未来发展的开放性姿态。
    • 倪贝贝
    • 摘要: 人称代词作为中国新诗词汇中的新元素,不仅是新诗内容与语言形式变革上的一种外在体现,其背后折射出的诗人个体意识更参与了新诗诗思建构的全过程,反映了诗歌创作观念和构思方式的现代转型。人称代词对新诗情境的有机构建,推动了新诗独特情感体验方式的建立生成,增强了诗歌中人物(事物)的相互对话性与叙事意味,扩大了新诗的题材范围和表达范畴。多种人称在新诗中的身份立场和叙述视角的不同,产生了多层次观察和叠加叙事的效果,使主体人物之间关系的多样性和诗歌的逻辑关系趋于复杂化,促进了新诗审美功能的现代转变。
    • 吴井泉
    • 摘要: 小海作为当代著名诗人,其先验与经验融合的诗歌审美范式,为现代诗歌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形而上生命力的创造与形而下生活经验的拥抱,体现了小海诗歌建构的主体性。小海诗歌的审美范式有三种:一是以先验为主与经验为辅的融合范式,二是先验与经验较为平衡发展的融合范式,三是以经验为主与先验为辅的融合范式。其审美范式虽有差异,但无不表明诗人的创作实践在不断地变化和突破,体现了诗人的创造精神和多元探索世界的能力。
    • 王平; 周悦三
    • 摘要: 《红旗谱》作为“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经典,所蕴含的历史意蕴、文化内涵和叙述方法等显示了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创作在权力规训下独特的审美范式,潜在地影响了我们认识历史的方式。以“农民革命”这一眼光再次审视《红旗谱》时,必然要以现代历史观和审美价值取向为依托,把作品当成一个历史性文本来解读,力求挖掘作品经典化过程中被忽略的声音和视角。
    • 韩小龙
    • 摘要: 语文阅读的审美范式分为主客二分、主体间性两种形式,主客二分审美范式适用于传统教学,将语文知识、学生主体视为与教学过程主体对立的客体;主体间性以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为主体和目标,将主客互动视为客体。主客二分阅读范式强调知识的客观性、真理性和权威性,知识作为主体的对立面而存在,关注主体对知识客体的主动性与干预性,阅读过程强调机械调用主体储备图式覆盖新知识,重积累,强调结论的标准性。
    • 陈寅
    • 摘要: 探索政治与文艺相互交融、彼此激发的文艺创作模式,创造政治与文艺辩证统一的审美范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创新实践的题中之义。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识性文艺形式,中国电视文艺晚会在其演变创新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人民性”审美取向和“民族化”审美风格,并在遵循“政治—抒情”传统及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以“春晚模式”为代表的大型电视节庆文艺晚会、重大主题晚会和实景演出等晚会形态及其审美范式,不断赋予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政治—抒情”传统以新的表现形式与时代内涵,彰显出电视文艺晚会的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 李可欣
    • 摘要: 广西壮族歌圩凝结着壮族人民的审美思维与诗性智慧,是一种动态的、活泼的文化习俗,它经历了原始文化符号、民俗节庆信仰、民族文化产业的演变过程。作为审美活动的壮族歌圩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神俗叠合的时空场境,寄寓了壮族的诗性传统。歌圩凝聚着壮族民众的审美愉悦,更慰藉着人们的美生欲求。因此,审视壮族歌圩的审美范式的文化表征,从承与变、显与隐、神圣与世俗三重审美视域探析歌圩的审美意蕴,对于促进新时代广西壮族歌圩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刘剑虹
    • 摘要: 舞蹈文化在汉代发展到顶峰,民间和官方各种舞蹈形式争奇斗艳,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汉代的舞蹈恢宏大气、气势豪放、优雅刚劲并存,展现了治世的开放和博大,为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遗产。汉舞艺术文化的特征在于刚柔并济、神秘奇异、意境深远等三个方面,而汉舞的审美表现在于审美自觉的实现和基本审美范式的形成。
    • 谢雯雯
    • 摘要: 新疆舞蹈艺术从生成到发展经历了众多变化演进,已成为新疆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代表。对新疆舞蹈作品的审美范式、演进特征与当代表现进行探究,既能够准确发现其创作发展的内生性因素,也能看到新疆社会文化发展对艺术带来的重要影响。所谓范式(paradigm),指的是在一种理论体系框架内,被普遍接受所形成的基本模式、基本定律、基本结构、基本功能等。“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①是某一领域内科学共同体在长期探索、教育与训练中形成的共同信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