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人类

后人类

后人类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篇、专利文献3637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内蒙古社会科学、学术论坛等; 后人类的相关文献由246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富瑞、黄鸣奋、刘晓华等。

后人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9 占比:5.68%

专利文献>

论文:3637 占比:94.32%

总计:3856篇

后人类—发文趋势图

后人类

-研究学者

  • 姚富瑞
  • 黄鸣奋
  • 刘晓华
  • 张进
  • 王坤宇
  • 王峰
  • 韦施伊
  • 丁婕
  • 伍文妍
  • 何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帆; 冯溢
    • 摘要: 石黑一雄的小说《克拉拉与太阳》展现了人类和以克拉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之间的后人类社会图景。作家以文本为话语场域,解构了传统人文主义:人工智能体(AI)在服务人类方面得到了持续性提升,而人类自身的智能增强(IA)也在试图实现人机交互共生。石黑一雄通过观照生命权力,进行跨物种的共情想象,反思生命价值,引发了对人类本体论和后人类主义的思考,操演着基于人类身体和机器及历史共性的“世界政治”,同时启发读者在看待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下的“真实”时能够持批判态度。
    • 李俊
    • 摘要: 美国动画电视短剧《爱、死亡与机器人》在内容上是用一种非常隐喻的方式去探讨人类和他们的身体的关系,从而试图去揭示人类这个物种的命运走向。本文尝试着从后现代的场域出发,从人文批判的角度去反思人类的主体性,探讨后人类及其社会可能具备的一些特征和形态。因此本文从身体的被解构、后泛灵论视角下的科技和人类演化的终极归宿这三个方面去发掘该剧所隐藏的对人类身体的后人类式思考。
    • 向林; 田海霞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晚期,后人类主义这一重要"后学"逐渐占据学术话语阵地,其承接了后结构主义理论家们对启蒙理性的质疑,又不同于后结构主义对人类理性中心地位的解构。后人类主义是在新技术革命的语境中将"科技"作为一个中心议题,探讨赛博主体性的哲学问题,其最直接的理论贡献就是模糊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界线。
    • 郑孝熙
    • 摘要: 当后人类将身体与技术相结合,势必衍生出关于人类情感、技术走向等命题的重新探讨。导演斯派克·琼斯在电影《她》中构想了一个资产阶级普通员工的后人类社会图景。一方面,主人公西奥多陷入了与操作系统的恋爱关系,引发了关于"肉身"缺席的思考;另一方面,西奥多的情感投射也因此转向,面对触不可及的恋人,如何相处和接纳。由此,势必引起技术主义的反思,引起后人类语境下,对电影《她》所存在的意义探析。
    • 商建辉; 董子尧
    • 摘要: 元宇宙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虚拟现实世界的概念,如今被看作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方向。相对于手机、电脑等智能媒介而言,元宇宙是一个建立在更加复杂的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虚实融合的数字世界。在未来的元宇宙中,每个用户都可以将自己的意识上传到计算机之中,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虚拟化分身,在元宇宙发展到一定阶段用户甚至可以在虚拟数字世界中生存,例如美剧《上载新生》中的湖景庄园。但元宇宙的发展也会反过来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形态的变化,人们的血肉之躯出现在设备的一侧,而人们的意识则以各种信息符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自己创造的虚拟世界里。未来元宇宙的发展与成熟或许会导致人们意识与肉体的脱离,不仅改变人体存在的形态,同时也使得人类的传播实践发生相应的变化。
    • 李冰雁
    • 摘要: 科幻电影的后人类图景不仅满足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也为日益技术化的现代社会提供审美反思空间。在科幻电影中,赛博格身体跨越人与机器、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实现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合一。后人类场域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融合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元宇宙成为后人类现实。从“赛博格身体”到“元宇宙”,后人类打破人类与非人类、身体与意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壁垒,走向超人类未来。后人类伦理主体凸显、人-机交互、虚实融生等特征,改变了身体感知世界的方式,有助于建构一种以身体为原点、实现人与万物交融互通的后人类审美形态。
    • 周伟薇; 王峰
    • 摘要: 后人类快乐伦理关乎人类共同体,但又远远超过人类这一物种,趋向更为广大的生命共同体。布拉伊多蒂以新斯宾诺莎主义活力物质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普遍生命力的整体性为基本原则,提出一个由人类和非人类、生态基础和技术中介的共同物质构成生命共同体的大胆理论架设。在一个充满了负面恐慌情绪的时代,她以行动主义的姿态,提出超乎人类单纯物种、趋向生命统一体的后人类快乐伦理。这一伦理观念倡导平等、积极、喜悦、肯定、和平和可续性,探求集体主体的快乐本质,以及各主体间强化合作、增强潜能的实现路径,倡导将负面影响进行积极转化以创造未来,彰显了后人类伦理的肯定、创造、联合与转化的特性,并导向新的生命共同体的质的飞跃。
    • 彭伟
    • 摘要: 随着全球互联网巨头争相布局虚拟现实领域,“元宇宙”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元宇宙不仅是互联网生活的下一阶段,更是触发后人类生态建立的原点和场域。电影关于未来数字化生存的创想由来已久,其中所涉诸如建构模式、空间样貌、身份代理和人机情感等问题,对于元宇宙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将以电影《失控玩家》为例,从影片对于“自由之城”的元宇宙建构,以及智媒与人的乌托邦式虚拟共生关系等角度,对元宇宙影像化表达、叙事成因和启示影响等问题展开探讨。
    • 李小杰
    • 摘要: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与机器的交互性成为现实,也重构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后人类视域下的科幻作品中,非人类作为“他者”叙事,一方面呈现了人类对技术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是人类自我和欲望的投射,而通过探讨西方科幻电影在后人类时代的“他者”叙事下人机互动的关系,虚幻与真实边界的模糊,不断被拓展人类的生活维度,这正改变我们对未来的认知,有助反思所谓“他者”实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具身化。
    • 于婷; 邱永旭
    • 摘要: 石黑一雄的小说《克拉拉与太阳》展现了机器人融入人类生活、陪伴人类成长的后人类图景,其中机器人的身份问题是小说后人类书写的核心之一。一方面,机器人不断感知、体察和学习人类的情感,逐渐建构起一种“类人”的身份,与人类的界限变得模糊;另一方面,人类利用自身权力对机器人进行隐秘的规训,使其处于“非人”的境遇,机器人的身份追寻最终幻灭。在“类人”与“非人”的困境中,机器人克拉拉始终坚持自己的使命,因其利他化的选择而比人类更具尊严,从而真正获得了自身的主体地位。通过人与机器人的复杂隐喻关系,石黑一雄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恶果,启发着读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伦理道德层面的反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