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主客二分

主客二分

主客二分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28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中国哲学、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篇、专利文献512051篇;相关期刊191种,包括中国哲学史、美与时代(下旬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主客二分的相关文献由230位作者贡献,包括朱立元、林可济、赵红梅等。

主客二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12051 占比:99.96%

总计:512279篇

主客二分—发文趋势图

主客二分

-研究学者

  • 朱立元
  • 林可济
  • 赵红梅
  • 陶渝苏
  • 马小茹
  • 余晓龙
  • 刘军
  • 卢风
  • 宗益祥
  • 康中乾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亚伦; 朱玉江
    • 摘要: 生命哲学是对于"主客二分"主体性哲学的一种逾越,强调个体发生的主体与主体间的生命世界。生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在进行对话理解时需同时面对"客观世界、主体世界、社会世界"这3个世界,而生命哲学则是跨越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式,将3个世界看作一个有机生命整体,形成一种既无主体也无客体的内部联系,达成对事物的整体理解。
    • 韩小龙
    • 摘要: 语文阅读的审美范式分为主客二分、主体间性两种形式,主客二分审美范式适用于传统教学,将语文知识、学生主体视为与教学过程主体对立的客体;主体间性以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为主体和目标,将主客互动视为客体。主客二分阅读范式强调知识的客观性、真理性和权威性,知识作为主体的对立面而存在,关注主体对知识客体的主动性与干预性,阅读过程强调机械调用主体储备图式覆盖新知识,重积累,强调结论的标准性。
    • 严春友
    • 摘要: 对象化不仅不毁灭美,反而是某些种类的美产生的一个条件。非对象化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个要求非对象化的人是一个认识着、感知着的主体。超越主客二分或主客融合的状态被描述为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物我两忘、万物一体等,可是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主体性都是不可消除的,一旦消除了主体性,美感也就无存身之地。主客二分和天人一体只是心灵的两种不同状态,有着不同的意义,是不可相互取代的。主客融合并不是超越了主客二分才可以达到的。在审美状态中,主体(自我)始终是存在的,只是其存在形式与认识主体、道德主体不同而已。
    • 程天宇
    • 摘要: 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思想是西方哲学的重要内容,对当代社会也有着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代哲学的消极影响已经逐渐盖过了积极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近代哲学产生的背景,并且肯定了它起到的积极意义,然后分析了近代哲学的理论困境以及这些理论困境背后的一些思维方式,最终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找到近代哲学的缺陷之处。
    • 胡敏中
    • 摘要: 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把传统西方哲学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模式概括为"主客二分",并加以超越,甚至否定、批判和消解.这一学术动向也影响到我国,有学者在否定和批判"主客二分"的同时,隐喻式地否定、批判主客体及其关系,把主客体关系的思维模式等同于"主客二分",认为这种思维模式也一样有片面、静止、僵化和二元对立的特征.其实,主客体关系是多面相的,从而能被建构多维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自然为人立法、人与自然互为立法、人为自然立法、更高形态的人与自然互为立法就展现了主客体力量对比变化的人类历程.可以说,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成果都是对人和世界关系的追寻,所以,人和世界、主体与客体是人类历史和哲学的永恒主题.
    • 旭杰
    • 摘要: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基本范畴,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主要是"实践主体—实践中介—实践客体"的模式,即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这一双向改造的过程.这里的主体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客体是指客观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现实对象.马克思"实践"范畴通过批判地继承以往旧哲学的"实践"范畴,以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解决了西方哲学对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和分裂所带来的难题.
    • 夏静
    • 摘要: 在《人间世》篇解释"心斋"时,庄子有"三听"之论:"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此,庄子提出了认识世界的三种方式。"三听"之中,若假以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二分或物质精神二元,将"听之以耳""听之以心"作感性和理性之分,倒也是不难理解的。
    • 耿波
    • 摘要: 黄药眠的"美是评价"说,是超越"主客二分"的知识论模式而从价值论谈论美的独特创造."美是评价"说的实质是审美客体回到生活整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是"评价"关系而非"认识"关系."美是评价"说的背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责任意识,建国初美学家对国家的"至诚"是这种责任意识的来源."美是评价"说与李泽厚的"积淀说"、朱光潜的前期艺术观念似非而是,被童庆炳的"文体"说传承.
    • 旭杰
    • 摘要: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基本范畴,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主要是“实践主体—实践中介—实践客体”的模式,即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这一双向改造的过程。这里的主体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客体是指客观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现实对象。马克思“实践”范畴通过批判地继承以往旧哲学的“实践”范畴,以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解决了西方哲学对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和分裂所带来的难题。
    • 陈奕渲
    • 摘要: 当今,"和谐"一词在中西方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然而,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是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哲学背景;西方文化中的"和谐"是以"主客二分"为哲学基础的,在西方文论中,"和谐"一词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对于"和谐"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儒家和道家思想中,所以,通过对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中国的儒家道家学派中的"和谐"思想进行比较,可以用来揭示中西方文论中关于"和谐"的异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