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命历程

生命历程

生命历程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6241篇;相关期刊1022种,包括思维与智慧、妇女研究论丛、中国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国第二届内观疗法学术大会、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四川“5·12”地震后心理援助第二届国际论坛等;生命历程的相关文献由1574位作者贡献,包括白岩松、陈忠实、林清玄等。

生命历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7 占比:19.9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6241 占比:79.98%

总计:7803篇

生命历程—发文趋势图

生命历程

-研究学者

  • 白岩松
  • 陈忠实
  • 林清玄
  • 刘霞
  • 孙文中
  • 何晓红
  • 冯健
  • 刘望保
  • 刘涛
  • 包蕾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许琪; 彭湃
    • 摘要: 婚姻匹配中的第三方影响婚姻作为个人生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始终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年龄、地域、民族、宗教、教育、职业、家庭背景等多个维度对婚姻匹配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量的研究发现,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夫妻双方在各种社会经济特征与人口特征上的同质性匹配是婚姻匹配的主流。对此,已有研究从偏好与结构两个角度给出了理论解释。
    • 章超
    • 摘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格局的过程中,践行可持续消费和绿色消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等收入家庭的日常消费和实践以健康、舒适和品质为核心诉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上趋向适度消费和满足内在需求。这也构成了当下中等收入群体日常生活安排的可持续逻辑。以往的研究大多将可持续消费置于道德的框架下,可持续被认为是利他的、自我克制的,忽视了可持续实践是与日常生活紧密镶嵌的而并非一个既定的、独立的范畴。当下,环保意义为主的可持续性尚未成为普通中等收入家庭日常实践的系统性构成和作用机制。因此应通过推动产业的绿色变革和市场供给、制定常态化的规则等方式促进可持续消费习惯的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的社会组织、围绕可持续生活方式建立的网络以及多样的消费者教育也应得到重视和鼓励,从而推动家庭可持续实践从主体利益为主的考量向公共性社会观照转变。
    • 杜亚伦; 朱玉江
    • 摘要: 生命哲学是对于"主客二分"主体性哲学的一种逾越,强调个体发生的主体与主体间的生命世界。生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在进行对话理解时需同时面对"客观世界、主体世界、社会世界"这3个世界,而生命哲学则是跨越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式,将3个世界看作一个有机生命整体,形成一种既无主体也无客体的内部联系,达成对事物的整体理解。
    • 闫辰聿; 和红
    • 摘要: 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17年五期数据,利用年龄、时期和队列(APC)分析方法探索我国居民性别角色观念的变迁,重点探讨队列效应和其在性别、城乡上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年龄与性别角色观念呈现“U”型关系;性别角色观念随时期呈现单调递增,稳定向现代转变;性别角色观念随着出生队列的推迟先向传统回归后向现代转变,并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时期出现效应高峰;城乡居民和两性间的性别角色观念在队列维度上有显著的差异。建议加强男女平等国策落实中的政策和法律保障,有效缩小两性性别角色观念的差距,推动性别角色观念向现代转变。
    • 史艺姝
    • 摘要: 求学历程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一部分,城乡教育差异亦是学界研究和社会各界着力破除的重点问题。低龄寄宿于城市的农村学生群体,其求学历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探索城乡教育差异提供了一条现实线索。文章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结合叙事分析法,对该群体求学经历进行过程性的探究,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将个人的生命历程与更广阔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探寻个体求学经历背后更加深刻的社会与时代背景,并为城乡教育的平衡发展及探寻其未来走向做出有益的思考。
    • 尹海洁; 李茁; 刘妍希
    • 摘要: 伴随着社会变革,职业流动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产业工人数量庞大,但是他们职业流动特征尚未可知。基于产业工人状况调查数据,在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下,采用事件史分析的方法,对产业工人的职业变动与职业持续期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产业工人群体具有超强的职业稳定性,产业工人职业的快速变动期主要发生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个体时间维度中,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对产业工人的职业变动及续存影响显著,不同入职时期的产业工人职业稳定性情况反映了历史时间维度的作用,社会时间维度上,户籍制度的二元分割使产业工人内部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职业流动特征。上述发现对于工人群体的再认识、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沈慧
    • 摘要: 29年前,我从华东师大心理系毕业后进入中学工作,先后担任过政治教师、德育教师、专职心理教师。生涯路上,我在坚定的信念中寻找机会和支持力量,在专业发展中进行自我蜕变和成长。一、寻找本真自我做好心理调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心理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确立较为合理的理想自我,看清自己、认同自己,才能更好地成为自己。
    • 王殿玺
    • 摘要: 本文回顾了传统生命历程研究的发展脉络、基本观点以及困境,介绍了国外生命历程研究的新范式和分析方法,并对生命历程的中国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当前,国外生命历程研究强调整体(Holistic)范式,突出生命历程的多维性视角,试图全面、整体地概念化生命历程,以描述社会变迁过程中个体一生所经历的生命事件和状态变化,即研究个体随时间变化的纵贯一生的整体轨迹。生命历程研究的整体范式以序列分析方法为实现工具,该方法可以描述个体生命历程状态的年龄分布和轨迹形态,测量生命历程轨迹的复杂性,通过最优匹配计算生命历程轨迹的距离(差异)以及通过聚类分析刻画生命历程轨迹的模式类型。
    • 刘树云
    • 摘要: 昌耀是一个把生命和诗歌融为一体的诗人,呈示生命是昌耀诗歌的根本目的——这是我们理解《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起点。独特的生命历程、独特的青春经历,让诗人有了独立于时代的冷寂和沉闷,也让诗人得以用理智清醒地审视时代、现实,包括自己。《峨日朵雪峰之侧》是诗人对自己青春的冷静审视,诗里张扬着对生命强力的确认。
    • 切排; 余吉玲
    • 摘要: 老人进城陪读是县域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家庭追逐优质资源以及家庭资源与角色策略性调整下的产物。由于进城陪读,老人从熟悉的农村社会脱域,嵌入陌生的城市社会。进城陪读时,老人会因城市消费模式的不同、家庭内部新的矛盾产生、居住空间与人际关系空间的改变,对"时间规训"的不适应以及陪读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心理不适或心理压力。但是这种心理不适或心理压力不会一直持续。随着陪读时间的持续,陪读老人会调整自己的角色、生活模式以及心理状态,从而逐步地适应城市环境与生活模式。等到老年人陪读结束时,部分老人会返回农村,而有一部分老人会继续在城市生活甚至定居。对于继续留在城市的陪读老人来说,尽管他们会具有城乡二元性特征,但总体来说,他们已经较好地完成了角色与行为方式的转换,即完成了由农村到城市的身份转换与社会适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