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斋

心斋

心斋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34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623篇;相关期刊284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贵州社会科学、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等;心斋的相关文献由33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凯、沈奇、王红蕾等。

心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3 占比:2.6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623 占比:97.35%

总计:12967篇

心斋—发文趋势图

心斋

-研究学者

  • 李凯
  • 沈奇
  • 王红蕾
  • 余雪
  • 刘旭阳
  • 姚曼波
  • 姜鹏越
  • 尹志兵
  • 张鲲鹏
  • 彦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菊
    • 摘要: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心斋”“坐忘”是指一种自身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排除对生死祸福得失的考虑的一种精神状态,就是要达到“无己”“丧我”的境界,从而就能实现对“道”的观照,游心于“道”。庄子的这种思想对后世的绘画、书法等艺术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当代声乐演唱具有一定的启发。该思想能指引演唱者摆脱自身得失、名利的束缚,使演唱者在台上心无旁骛、专心诠释作品。
    • 徐晨
    • 摘要: 作为庄子思想中两种重要的修养方法,“心斋”和“坐忘”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就其提出缘由而言,“心斋”是要在乱世之中为济世者提供一条济世全生的两全之法,而“坐忘”则是为引导世人破除关于礼乐生死的执念,从而获得与道的融通为一;就其实现路径而言,“心斋”从“心”的方面入手,主张“虚其心”,而“坐忘”则从“心”与“形”两方面入手,主张“离形去知”;就其修养成果而言,“心斋”在达道的过程中对身形进行了保留,而“坐忘”则实现了对身形的超越。
    • 李凯
    • 摘要: 心斋、坐忘属于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所研究的凝神状态,庄子达到这种状态的方式取自养生家的行气之术。庄子将行气所致的凝神体验作为灵感源泉,从中获取某种真理性认识——道。除了行气,庄子后学还将专注外物作为达到凝神状态的手段,因此,《庄子》外杂篇中既有朱利奥·贝穆德斯所谓内部诱导式凝神,又有其所谓外部诱导式凝神。庄子后学不再将凝神体验作为获取真理性认识的源泉,而是以凝神状态标示凝神者境界高深、怀藏真理,进而借凝神者之口说出其所要表达的思想。较之庄子,庄子后学的思想建构方式更趋理性。
    • 赵建建
    • 摘要: 《庄子》一书以《逍遥游》开篇,"逍遥"二字给后学留下了无尽的阐释。有学者主张庄子的"逍遥"是内在逍遥,是一种"退居内在城堡"式的逍遥;另有学者主张它是一种艺术上的境界,在艺术领域达至逍遥的自由之境。然而"逍遥"之义,题中应包含"刚健有为"的向度。庄子试图通过"心斋""坐忘"工夫,达至"吾丧我"之逍遥境地,从而以一种刚健之姿,实现"真人"般的逍遥。
    • 陈中权; 周蓉
    • 摘要: 《齐物论》是《庄子》诸篇中最难理解的一篇,理解的关键在于何为“吾丧我”,学术界对此多有争议。庄子是反知主义者,认为“知”(知识、知觉)越多,越不是真我。从“坐忘”和“心斋”的视角看“吾丧我”,“吾丧我”是一个彻底的“反知”的过程,最终限度是无“无我”,即对宇宙无意识的洞见和冥合。“丧”即“忘”,有“坐忘”、“相忘”、“两忘”等形式。通过“吾丧我”,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游”之境。
    • 雷达
    • 摘要: 《正蒙·大心篇》中张载“成心忘然后可与进于道”之说,明显带有庄学色彩。张载以“私意”解“成心”,又提出“成心忘”的观点,这与庄子的“心斋”之论颇为相近。考察张载所言的“大心”“成心忘”以及《庄子》中“心斋”“吾丧我”之说,可以发现二者皆强调冲破耳目闻见之桎梏,通于天地之心而观照万物。其中,张载“大心”思想的体物心胸论的要义在于以人合天,以天道统人道;《庄子》则强调扬天道而贬人道,试图化人道为天道。因而,张载之“道”与庄子之“道”虽分属儒、道两家,实际上却是相通的。
    • 刘佩德
    • 摘要: 收录王艮诗文最全之本,刊印于明万历三十四年,此后王艮后人及门人弟子不断增补,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天启元年叶凤仪蠲资雕印《疏传合编》二卷,后附六卷本《心斋先生全集》,与年谱、诗文集并行于世.由于传世本王艮集均是在万历三十四年原本基础上增订,因此出现了各卷卷端著录不同的情况,这也反映出王艮集的结集成书过程.
    • 夏静
    • 摘要: 在《人间世》篇解释"心斋"时,庄子有"三听"之论:"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此,庄子提出了认识世界的三种方式。"三听"之中,若假以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二分或物质精神二元,将"听之以耳""听之以心"作感性和理性之分,倒也是不难理解的。
    • 王诗语
    • 摘要: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深入研究了庄子讲的学道,体道以及成道的境界.这与近现代西方思想家关于美与艺术的讨论有许多相似之处.总结出庄子的道正是中国艺术精神这一结论.《中国文化艺术创新精神》对研究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方面具有开创性的作用,被认为是任何有志于治学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人必读的经典之一.
    • 杨柳岸
    • 摘要: 在传统的天命观念中,命一直蕴含不为人力所改易的意涵,但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原儒逐渐认识到人面对命并非完全无力.命的不可抗逆性、无定性,与人能够理解和参与这两个冲突的解释向度长期共存.船山对"君相所以造命"的讨论涉及这对矛盾.因为,如果命是超出主体控制的力量,便是不可"造"的;如果可以"造",就不值得被称作命.通过文本分析以及对文本语境的还原发现,船山的"造命论"是在继承和修正林之奇造命说与批判以王艮为代表的认为人能改变自身命运的明末俗见中展开;"造命论"所涉及两则材料的主旨是受命而非造命.受命的内容是循理与敬畏.船山将"命"理解为"命令",天之所命即理之流行.在命的认定问题上,船山持回溯性的态度,只将实际发生的变化认定为命,反对将可能之趋势视作命,从而得出命只能被接受,而不能被改造的结论.因为人无法改变已然发生的事态,从而消解了"改造命运"的悖论,在肯定人可以积极"有造"的同时维护了"命"的不可抗逆性.王夫之以命为理,以循理为受命,突破了以意志之天与传统德福观念论命的语境,主张以理性的精神面对不可测的外部力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