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美学品格

美学品格

美学品格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1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61篇;相关期刊228种,包括江淮论坛、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剧作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的新视野第一届会议、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广州城市公共艺术——城市雕塑论坛等;美学品格的相关文献由287位作者贡献,包括鲁玉庄、何世剑、周熠等。

美学品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7 占比:39.7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52%

专利文献>

论文:461 占比:59.72%

总计:772篇

美学品格—发文趋势图

美学品格

-研究学者

  • 鲁玉庄
  • 何世剑
  • 周熠
  • 肖佩华
  • 谢商精
  • 伏涤修
  • 何玲莎
  • 古东权
  • 宁晓静
  • 封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冬
    • 摘要: 黄梅戏自滥觞起就形成了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民众心声的传统,以及尚柔尚朴、自由灵动、浪漫抒情的美学品格、旦角为主、生旦丑并置、载歌载舞、广纳博取的剧种特性。一批黄梅戏现代戏在现实主义精神的贯注、剧诗品格的追求、现代性等方面大大拓展了自身的美学品格,但仍存在对社会生活表层化、概念化的表达,选材及艺术处理上同剧种特性相错位和非戏曲化的倾向,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忽视了该剧种的美学品格和现代观众的审美期待。
    • 许俊文
    • 摘要: 相较于着笔高简、传神而不求形似的写意,工笔最大的特点是用笔细密、染渍工致。这两种风格迥异的绘画艺术,并无谁优谁劣、谁高谁低之分,其艺术本质都是对美的感悟与表现。工笔能够在诸画种中单立门户,且独成一脉,活水流长,穿越几千年仍枝繁叶茂,摇曳生姿,其首义在“工”。以笔者的理解,工笔之“工”,非单纯的写实功力,亦非仅限于精工细琢的技巧。当然,这些都是必需的,甚至是重要的,但不是核心。
    • 李维
    • 摘要: 画家乔溪岩先生以伏牛山为其创作母题同时兼融南北山水画而自成一家,以苍茫厚重的美学品格和人文情怀确立了自己在山水创作上的主体地位。他的作品无论大小,展示的都是生动清健的意境,关乎自然和心灵之间的默契。这种精神气质和创造方式,体现着画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深入。这正是乔溪岩山水画的内在心理因素.
    • 赵倩
    • 摘要: 一般来说,哲学对艺术本质和美学品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中国绘画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与中国哲学是高度一致的。比如老庄的哲学观念,儒家对“道”的伦理,禅宗对于直觉妙悟的强调,又与中国艺术家的自由、抒发与读书、修养、文思、人品、构成了直觉与认识的统一。
    • 张晓凌
    • 摘要: 笔墨是中国画语言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精神、思维方式、人格理想与哲学观念。正是笔墨独标一格的艺术之美与博大深闳的精神内涵,使得中国画成为世界艺术苑囿中的一朵奇葩。笔墨特性的形成,与作为其艺术参照系统的书法密不可分——易言之,书法的维度和品性,基本决定了中国画笔墨的美学品格与文化高度,这种语言特质在世界绘画中可谓迥绝尘寰。众所周知,中国自古即有“书画同源”的文化观念。唐代张彦远石破天惊地提出“书画同体”论,认为文字与绘画的肇创,起源于远古先民“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的文化创造行为。
    • 包正明
    • 摘要: 昆剧发源于江苏昆山,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最初,中国传统戏曲灯光依靠灯烛照明,运用火彩、灯彩砌未制造效果,形成了“灯彩戏”传统模式。近代以来,戏曲舞台引入西方自来火、煤气灯、煤油灯、电石灯、电光等照明灯具,改善了传统早期舞台灯光效果,特别是镜框式舞台的出现,表演场所的改变,人们观念的更新,服装、灯光、道具运用日渐频繁,促成了戏曲舞台照明的革新。民国年间,更是借鉴和使用新的灯光设备和光色技巧,大造机关布景,颠覆了早期戏曲照明方式,大大促进了近代戏曲舞台灯光的“现代化”历程,并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戏曲艺术的美学品格,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舞台美术新概念。
    • 蔡东亮
    • 摘要: 近年来,出现了一批带有特殊美学品格的影片。它们不仅在主题上与中国现实问题接轨,谈论中国问题,讲述中国故事,呈现出现实主义审美情趣,而且在制作上将"个人"代入"黑色"影像风格,整体上形成一种"严肃""凌厉"之感,有别于其他极具"情绪"感召力的中国高质量电影,为火热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提供了一个"阴凉之地",这既是对以往"流量电影"反转腾挪的反思,也是对今后中国电影正言厉色的私语。
    • 邓安琪
    • 摘要: 言意之辨涵盖了中国哲学命题中一切符号系统与意义的争辩。其中,“意”的胜出以其会通三教之精神而成为根本的思想方法,从而建构着中国美学的基本形态。言意之辨中的美学品格,从言象之内的“写照”转移到了方外的“传神”之上,并拓展了“畅神”的无限领域,最终主导形成了“气韵生动”的终极美学理想,并通过政治的建构达到高度的理论自觉。
    • 何方形
    • 摘要: 王士性一生访奇觅胜,遍历山水,微观细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体验,《五岳游草》《广志绎》《广游志》等作品是人们认识明代乃至中国人文地理、旅游文学、地志创作等成就最为有效的窗口之一.王士性着意于散文新创,去伪饰而取真美,叙写山水的多姿神采,视野开阔,有情有趣,提升了中国山水散文的美学品格.王士性和徐霞客的作品是明代中晚期山水文学的众山之巅,可谓时代文化的极致.然而后人赋予王士性的评价远不及他的实际文学造诣,这一状况亟需改变,争取为重写明代文学史和中国散文史提供切实依据.
    • 邓安琪
    • 摘要: 言意之辨涵盖了中国哲学命题中一切符号系统与意义的争辩.其中,"意"的胜出以其会通三教之精神而成为根本的思想方法,从而建构着中国美学的基本形态.言意之辨中的美学品格,从言象之内的"写照"转移到了方外的"传神"之上,并拓展了"畅神"的无限领域,最终主导形成了"气韵生动"的终极美学理想,并通过政治的建构达到高度的理论自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