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特点
学生心理特点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5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体育、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6篇、专利文献25199篇;相关期刊287种,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学、云南教育:小学教师、山西教育:高中文科版等;
学生心理特点的相关文献由48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凯、付仕涛、伍成伟等。
学生心理特点—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199篇
占比:98.22%
总计:25655篇
学生心理特点
-研究学者
- 张凯
- 付仕涛
- 伍成伟
- 凌梅
- 刘文利
- 刘淑慧
- 吴叶萍
- 姚亮
- 应启才
- 张立
- 徐骏
- 朱桂林
- 李占山
- 温春生
- 王玉琴
- 田德久
- 缪丽
- 苟剑波
- 赵雪洪
- 郭红燕
- 金世斌
- 黄桂林
- 黄焰均
- 严东荣
- 严景东
- 乔万虎
- 于玲
- 付志民
- 付晓影
- 任丽敏
- 任庆
- 任莉
- 伍芬香
- 何元桂
- 何奇伟
- 何晓文
- 何木叶
- 余守贤
- 余慈榕
- 余礼
- 侯杏葵
- 俞军元
- 倪继美
- 储菊华
- 兰炯
- 关秀凤
- 冯传明
- 凌秋红
- 出志雄
- 刘中伟
-
-
-
-
摘要:
本刊讯3月18日,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天津市15所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举办“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主题网络公益讲座,来自京津冀高校的7600多名教师在“云”上共话心理调适与对策,以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升心理育人质量,并使教师能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有效教育。
-
-
曾凡忠
-
-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和方法。以学生为本,一方面要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充分了解和深刻把握来更好地开展教学,而另一方面,也应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之中更好地照顾学生的心智成长。
-
-
-
刘小明
-
-
摘要:
心理分析是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与需求的重要方法。心理学研究认为,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是两种主要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给学生积极心理暗示,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
-
-
魏晓亮
-
-
摘要: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养成正确“三观”、塑造品格道德的黄金时期,也是大学生思想迷茫,容易被误导的关键时期。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其心理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代大学生,没有吃过苦,情感脆弱、容易冲动,敏感、抗挫败能力差,虚荣、冷漠,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他们没有社会阅历,对自我认识片面,对社会形势认识难免会有偏差,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自我意识很强烈,自尊心极强。
-
-
黄颖;
饶晓炜
-
-
摘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语文学科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更应当担负起这一重要责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学科德育”的理念。统编版教材中红色经典课文选文经典,选编的内容及人物适合各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将此类文章加以细致思考,让“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真正落实,让语文学科德育润物细无声地走入学生心中。
-
-
高晓靓;
涂雪梅;
卫艳新;
江乐霄
-
-
摘要: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资源整合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即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科大概念上,以大单元方式进行教学,构建学生完整的认知结构。高中化学是一门分散、繁多而复杂的学科,这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倍增,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解、迁移和应用所学知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难以落实。
-
-
李继光;
刘莉霞;
张济清
-
-
摘要:
汉川市实验中学创办于1998年,二十多年的发展史,沉淀出了“验历惟实,学兼中西”的办学理念。近年来,针对学生隔代监护或委托监护越来越多,学生敬畏心、责任心越来越欠缺等现象,学校全力推进以“重实际、强实践、求实效”为核心内涵的“惟实德育”,重实际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学生心理特点,既抓整体共性,又抓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基.
-
-
宋蓓
-
-
摘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教师比较关注知识的传授,心理健康教育常常被忽视,这是片面的教育观念。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阶段,各科教师均肩负着培养他们健康心理的重任,这也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新时代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依据学生心理特点科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英语知识与心理学有机整合,深入发掘教材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升华英语课堂,发展他们的心理品质、道德修养与认知能力。
-
-
宋伟
-
-
摘要:
在我国中职教育工作中,物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学生未来就业中可以应用物理知识对实践工作予以有效指导。但在现阶段中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学生往往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不高,没有充分参与到物理课程教学中,难以实现较为理想的物理教学效果。因此,在当前阶段中职物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如何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对物理教学质量予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