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荧光光谱
同步荧光光谱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轻工业、手工业、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40029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白城师范学院学报、化学与生物工程、食品工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2008年全国化学及光谱分析学术会议、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色谱学术交流会等;同步荧光光谱的相关文献由509位作者贡献,包括崔凤灵、张强斋、卢雁等。
同步荧光光谱—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0029篇
占比:99.93%
总计:240192篇
同步荧光光谱
-研究学者
- 崔凤灵
- 张强斋
- 卢雁
- 渠桂荣
- 刘木华
- 袁海超
- 赵进辉
- 冯玉英
- 孙艳辉
- 王俊丽
- 王丽
- 王春
- 王春艳
- 肖海斌
- 闫迎华
- 陆天虹
- 冯素玲
- 刘伟华
- 吴波
- 周家宏
- 张前前
- 张寒俊
- 徐将
- 李文东
- 李耀群
- 杨培慧
- 洪茜
- 王志
- 秦利霞
- 蔡继业
- 贾小丽
- 郑荣儿
- 郝二军
- 顾晓天
- 乔华
- 何丽君
- 何小松
- 刘婷婷
- 刘少民
- 包慧芳
- 向国强
- 吴丰昌
- 吴勇权
- 吴晓红
- 吴秋华
- 唐波
- 姜铁民
- 孙体健
- 孙祥德
- 孙霞
-
-
杨莹;
李佳伟;
王书琴;
杜萍;
童文华
-
-
摘要:
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研究牛血清白蛋白(BSA)和甲氧苄啶(TMP)的相互作用,应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及Fö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获得3个不同温度下的猝灭常数(K_(SV))、结合常数(K_(q))、结合距离(r)及热力学常数(ΔH,ΔG,ΔS)等参数。结果表明:3个不同温度下,BSA和TMP均能发生反应生成络合物,属于静态猝灭;结合距离小于7 nm;同步荧光光谱显示TMP对BSA的构象产生影响,主要是对其中酪氨酸残基的影响更为显著,紫外吸收光谱中BSA的最大吸收峰向较短波长偏移,表明BSA与TMP分子之间形成了基态配合物;圆二色谱显示TMP主要结合在BSA的主要多肽链的氨基酸残基上;分子对接结果表明TMP和BSA之间结合的主要作用力是疏水作用力和π-π作用。
-
-
叶凤凌;
职士淇;
贾利蓉;
王琴;
董怡
-
-
摘要:
将油茶籽油、大豆油、菜籽油、食用植物调和油分别在不同温度(100~200°C)条件下加热2h,测定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变化,研究4种食用油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稳定性.结果 表明:4种食用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TBARS值均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4种食用油的氧化程度均明显增加.与未加热油样对比,4种食用油各指标增量从大到小顺序分别为:酸值,油茶籽油>菜籽油>食用植物调和油>大豆油;过氧化值,食用植物调和油>油茶籽油>菜籽油>大豆油;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菜籽油>大豆油>食用植物调和油>油茶籽油;TBARS值,食用植物调和油>菜籽油>大豆油>油茶籽油.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在高温下4种食用油自身所含有的酚类吸收峰(360~390 nm)下降或峰形变窄,表征氧化产物的峰(413~520 nm)升高(除调和油),说明4种食用油在发生氧化的同时组分也发生了改变.
-
-
-
裘兰兰;
李金贵;
李芳
-
-
摘要:
研究探讨了薯蓣皂苷(DS)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机制.运用dock6.0分子对接法、荧光发射光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DS同人体HSA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DS与HSA之间有8种结合方式,再结合Grid打分值和Internal energy水平,选择第8种优势构象,Grid分数为-75.9787 kcal/mol,作用力为疏水作用,结合的氨基酸残基主要是色氨酸Trp214.荧光光谱显示DS浓度增大,HSA-DS荧光强度降低且波长蓝移,表示在DS作用下,HSA所含色氨酸(Trp)的荧光强度出现猝灭现象.波长差△λ=15nm和△λ=60 nm条件下测定的同步荧光现象说明两者结合后,HSA所含Trp残基的附近环境随即出现了变化.根据Stem-Volmer方程计算得出双分子碰撞常数Kq均大于2.0× 1010 L/mol·s和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a均大于5×104 L/mol,证实猝灭机制属于疏水作用影响的静态猝灭,结合位点为1,与分子对接结果一致.紫外吸收图谱显示DS浓度增加,吸光度升高,进一步阐明彼此发生了作用.分子对接及光谱表明两者主要在色氨酸Trp214位置处通过疏水作用结合,HSA构象和微环境产生变化.从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能够阐明薯蓣皂苷对HSA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理解薯蓣皂苷在人体的贮藏运输过程中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提供新依据.
-
-
-
陈爽;
王小丹;
李瑞;
孙洪蕊;
王喜波;
江连洲
-
-
摘要:
利用多重光谱技术(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VD3与大豆分离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 表明:VD3能对大豆分离蛋白的内源荧光进行静态猝灭.VD3与大豆分离蛋白在不同温度下相互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1.245×104 (293 K)、1.250×104 (298 K)、3.531×104 (306 K) L/mol,对应的结合位点数分别为0.973 3、0.992 4和1.094 2;结合距离r=2.92,其结合时通过非辐射能力转移而促使蛋白质荧光猝灭.热力学数据分析结果表明:VD3与大豆分离蛋白的反应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其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力是静电相互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结果显示,VD3的添加使大豆分离蛋白构象发生改变,芳香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由疏水性向亲水性变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表明VD3引起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
-
-
耿世雄;
李振宇;
李海斌;
李国莲;
岳先名;
谢发之
-
-
摘要:
本文利用普通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了合肥南淝河流域水体中溶解有机质(DOM)的荧光特性,考察了科学岛、董铺水库、植物园等各采样点水体DOM的荧光指数f450/500、Flu340/430和不同波长下的荧光强度值;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分析了类腐殖酸、类富里酸及类蛋白质在库区上游与下游水体中的来源、组成、分布及环境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科学岛2和植物园处的f450/500值分别为1.574、1.573,代表了其陆源输入的特点;科学岛1、科学岛3、董铺水库、董铺水库站牌、逍遥津、大东门处f450/500值维持在1.60~1.80左右,处于两个端源中间,表明这些地方可能受污水纳入影响或微生物活动活跃,DOM主要表现为陆源输入和内源生物来源共同组成;在四里河、亳州路桥、五里庙处f450/500值在1.83~1.91左右,表明DOM主要由生物来源输入.三维荧光光谱显示,多数水体的荧光图谱中不存在富里酸的荧光峰,而腐殖酸(峰B)和类蛋白(峰A)的荧光峰较为明显,说明合肥南淝河流域水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城市生活污水或其他来源的污水污染的影响.
-
-
-
温馨;
张淑荣;
白乙娟;
丁爱中
-
-
摘要:
分析废水中特征污染物质的组成、性质、来源等对于水污染控制、应急事故处理、环境质量责任认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荧光光谱技术利用物质的荧光特性,构建物质的特征光谱图,并以此分析物质特性,可用于分析废水中腐殖质、氨基酸、荧光增白剂、木质素、多环芳烃等多种有机污染物质.文章从荧光光谱技术的原理出发,主要对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和同步荧光光谱技术在研究废水溶解有机物特征组成物质中的应用及环境因子对其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废水溶解有机物特征组成物质提供完善可靠的分析方法.
-
-
栗婷婷;
宋凡浩;
冯伟莹;
郭飞;
王凯;
白英臣;
吴丰昌
-
-
摘要:
为探究土壤FA(富里酸)的结构组成及其腐殖化和芳香性特征,采用SFS(同步荧光光谱)技术结合FRI(荧光区域积分)、DSFS(导数荧光光谱)及PCA(主成分分析)对土壤FA亚组分的荧光光谱特征及荧光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利用XAD-8吸附树脂结合初始pH为3、5、7、9和13的Na4P2O7(焦磷酸钠)缓冲溶液逐步洗脱技术将土壤FA分别分级得5种亚组分(FA3、FA5、FA7、FA9和FA13).结果表明:①FA3-FA13的SFS体现3类荧光峰,分别代表类蛋白、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FA3和FA5含有含量相近的类蛋白、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而FA7-FA13含有的主要成分是类蛋白物质;同时,FA7-FA13的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较FA3和FA5更为复杂,且FA7-FA13含有更多易降解的单环芳香族化合物.②FA3和FA5的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物质被识别,且FA7-FA13的类色氨酸含量明显大于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含量.③FA3-FA13光谱荧光强度指标(I240/I340、I240/I450、I340/I270、I450/I270和I450/I340)的对比分析表明,FA3和FA5的腐殖化程度和芳香性均大于FA7-FA13.④荧光指标AFLR/A、AHLR/A、S270-340、S270-450、A2/A1和A3/A1可作为指示亚组分芳香性的优化指标,且AHLR/A、A2/A1和A3/A1可作为最佳指标反映亚组分的腐殖化程度.研究显示,土壤FA亚组分的结构表征及荧光指标分析为后续FA亚组分与环境污染物相互机理研究提供依据,为探究有机质的结构特性和环境行为提供理论支撑.
-
-
Fan Lu;
范璐;
Huo Quangong;
霍权恭;
Li Xu;
李旭;
Gu Keren;
谷克仁;
Xiang Guoqiang;
向国强
-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
| 2016年
-
摘要:
基于不同油脂的同步荧光光谱不同,研究冷榨花生油荧光光谱特征.收集几十种花生油、玉米油和棕榈油样品,设置激发光波长范围和发射波长范围分别为220nm~350nm和230nm~750nm,波长差设为10nm间隔连续变化,狭缝宽度为10nm,试样以1∶19(v∶v)溶于乙酸乙酯中,扫描油脂三维同步荧光光谱.结果显示,3种油脂的同步荧光光谱有着部分相同的发射区,但荧光峰的波长差、波长分布范围、峰的数量、峰的强度和峰的形状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荧光强度最强的是棕榈油,花生油的最弱,此现象说明三种油脂中可能具有相同的荧光物质或结构类似的荧光物质,但种类分布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同是花生油但加工方式不同,其同步荧光光谱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冷榨花生油的同步荧光光谱比较弱,研究添加玉米油和棕榈油后荧光光谱的改变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其荧光强度在322nm,348nm处,随添加玉米油和棕榈油量的不同,同步荧光光谱发生一定规律性改变.
-
-
-
宋继梅
-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荧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的特点,是芳烃分析最常用方法.近十年来,固定波长同步荧光、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石油化学勘探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982年,Inman等提出固定能量同步荧光光谱分析法.与常规荧光光谱相比,在克服拉曼光、散色光,提高分析灵敏度和选择性方面效果显著,具有比经典发光分析和固定波长同步荧光光谱分析更为优越的特点,能反映芳烃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特征.恒定能量同步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石油样品,将能够有效的改善和提高荧光光谱的分辨率,有助于混合物中芳烃特征的研究.为此,本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