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离效率

分离效率

分离效率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0篇、会议论文165篇、专利文献279435篇;相关期刊542种,包括油气田地面工程、流体机械、动力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36种,包括“十二五“工业污水、污泥重金属污染防治大会、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六届世界磷矿加工大会等;分离效率的相关文献由3842位作者贡献,包括蒋明虎、金有海、李建隆等。

分离效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0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16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79435 占比:99.50%

总计:280840篇

分离效率—发文趋势图

分离效率

-研究学者

  • 蒋明虎
  • 金有海
  • 李建隆
  • 赵立新
  • 王伟文
  • 王振波
  • 孙国刚
  • 张勇
  • 袁惠新
  • 时铭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锐尧; 李军; 柳贡慧; 郝希宁; 何玉发; 周云健; 王宁
    • 摘要: 为了研究注空心球双梯度钻井过程中空心球破碎对井筒压力分布的影响,首先,利用分形强度理论与碰撞动力学,建立了空心球在钻井循环过程中的碰撞破碎概率模型,研究了在钻柱内、分离器内部、分离口及环空中的破碎概率分布规律;然后,利用双梯度钻井室内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过滤分离器在不同排量及空心球注入体积分数时的分离效率;最后,结合碰撞破碎概率模型与分离效率,建立了空心球破碎条件下的深水双梯度钻井井筒压力预测模型,结合钻井数据进行了数值计算和敏感性分析,同时利用室内实验对井筒压力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排量增加,空心球破碎概率逐渐增加,在分离器内及分离口处破碎概率较大;空心球的破碎概率、破碎数量及分离器位置等都会对井筒压力及钻井液密度产生显著影响。该研究可提高井筒压力预测的精度,降低因空心球破碎导致的钻井风险。
    • 胡大鹏; 刘利民; 赵一鸣; 张恒瑞; 刘凤霞; 穆思明
    •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的附壁分离元件,其具有操作气速范围广、结构紧凑、分离效率高等优点.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了分离弧内直径、入口气速和液滴粒径分布等因素对附壁分离元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附壁分离元件在低入口气速时即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入口气速大于1 m/s时附壁分离元件对于10μm的液滴能够达到80%以上的分离效率,对于15μm及以上的液滴可以100%分离;分离效率随着入口气速的增大而增大,但在一定的粒径分布条件下,存在一个临界入口气速,大于临界入口气速后分离效率反而下降.在入口气速、液滴粒径分布相同时,分离弧内直径越小,分离效率越高.附壁分离元件的压降随着气速的增大呈现二次方增大的关系.
    • 王宗勇; 林茹亭; 李权; 李航; 刘家栋
    • 摘要: 运用CFD方法对不同入流含油率、动力黏度以及油滴粒径下的紧凑型油水分离器进行研究,以得到油水分界层高度的变化规律,为工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随着入流含油率的增加,分界层高度逐渐变大,当入流含油率达到20%时,分界层高度趋于稳定。通过改变油相粒径及油相动力黏度发现,随着两者的增加,分界层高度逐渐减小,分离器上方的油相区域增大,有利于油水分离过程的进行。在入流含油率及油相物性一定的情况下,分界层高度与流动长度(x/D)的呈反比关系,表明分界层高度与分离效率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 周发戚; 邓贵文; 付双成; 袁惠新; 胡一龙; 曹国桢
    • 摘要: 现有油水分离用碟式分离机相关研究均忽略了液滴的聚并与破碎行为,以及其对内部流场和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致使碟式分离机理论难以深化,严重制约着碟式分离机的发展及应用。为此,采用CFD-PBM耦合模型研究油滴在碟式分离机内的聚并、破碎行为以及该行为对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口油滴的粒径主要为8~40μm,而预分离区和轻相出口的油滴粒径在80μm以上,说明油滴在这两个位置主要发生聚并行为。在碟片间隙和底部流道,油滴粒径由预分离区的80μm降低至70μm左右,说明油滴在这两个位置主要发生破碎行为。将模拟所得分离效率与实验所得结果对比,发现其误差最大仅为5%,表明PBM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揭示油滴在碟式分离机中的聚并与破碎行为。通过研究发现油滴在碟式分离机中的确存在着明显的聚并与破碎行为,并且以聚并为主。研究结果不仅能为深入研究碟式分离机的分离性能奠定基础,也能为碟式分离机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 赵震
    • 摘要: 本期《化学科学与工程》栏目共收录论文3篇。论文《Ag@ZnFe_(2-x)Ce_(x)O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ZnFe_(2)O_(4)光催化剂,通过负载贵金属Ag和稀土元素Ce^(3+)掺杂的方式,探究了铁酸锌复合材料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性能;论文《V/silicate-1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丙烷脱氢性能》采用嫁接法制备了不同V负载量的V/silicate-1催化剂,研究了钒负载量对丙烷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论文《Zr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光催化分解水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近10年来Zr基配合物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相关研究工作,从扩大可见光吸收范围和提升光生电子和空穴分离效率2个方面阐述了高效Zr基配合物光催化剂的设计思路,为光催化领域更多科研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 李贝贝; 戴石良; 谢海
    • 摘要: 为了减少卷烟机组在生产烟支过程中烟丝的浪费,运用悬浮分离和惯性分离原理设计一种特殊的悬浮分离腔体结构。利用CFD数值模拟,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模拟腔体内气流速度及轨迹,拉格朗日离散模型(DPM)模拟颗粒相运动轨迹,得到悬浮腔体内部气流流动轨迹、颗粒相运动轨迹,并在进风口处设定不同的气流速度,进行仿真模拟,得到烟丝和烟梗的捕捉率。
    • 郭卫国; 董鹏飞; 朱治平; 孙国刚; 魏宸明
    • 摘要: 针对循环流化床煤气化装置在工程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返料回路受炉膛压力波动而出现气固分离效率下降、返料不畅的问题,使用两级分离返料循环流化床装置进行冷态试验,研究不同床料粒径分布、一级分离器入口固气质量比、一级分离器入口气速对一级分离器分离效率和二级返料器压力波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入口固气质量比从3.5增大至6.2,一级分离器分离效率从90.78%增大至94.12%,二级返料回路受炉膛压力波动影响小,压降标准差维持在0.044 kPa左右;入口风速从8 m/s增大至15 m/s,一级分离器分离效率从92.06%增大至95.20%;运行床料中位粒径从499.9μm减小到78.1μm,系统分离效率维持在大于99.98%的前提下,一级分离器分离效率从97.02%减小87.06%;运行床料中位粒径小于107.3μm时,二级回路Geldart C类颗粒体积分数大于35.56%,二级立管内物料流化较差,包含较多的细床料,影响系统稳定运行。
    • 郑加洲; 汪秋桐; 赖栋; 丁晓明
    • 摘要: 近年来,船用主机厂家、船舶制造厂商和船级社都需要一个数据指标来判断分离机对船用残余燃料油中催化粒子和其他污染物的去除能力,CWA15375就是针对这一需求制定的一种可重复试验方法。该方法使用特殊的测试油和测试粒子来测定分离机的分离性能。文章对试验性能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分析CWA15375试验方法的先进性和其在分离机领域的重要意义。
    • 张锐尧; 李军; 明瑞卿; 杨宏伟; 高热雨
    • 摘要: 多梯度控压钻井技术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井下分离器对空心球的高效分离是成功实现该技术的关键。为了对新研制的井下过滤分离器的分离效率进行研究,基于该分离器搭建了多梯度钻井室内模拟试验系统,阐述了其结构与功能,并对该系统的试验原理和过滤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测试的试验流程进行了说明。然后基于该室内试验系统,分别研究了排量、空心球质量浓度、流体黏度、空心球密度和空心球直径对井下过滤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现有试验条件下,随着上述多梯度钻井关键参数的变化,过滤分离器的最高分离效率为87%;同时,分离效率随着排量、空心球质量浓度和直径的增大而提升,随着流体黏度和空心球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该研究验证了井下过滤分离器具有高效分离的特性,并且显著提升了多梯度钻井方式的可行性。试验研究结果可为多梯度控压钻井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 苏建海; 王仲霞; 杨海强; 袁方
    • 摘要: 基于工业实际分离设备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充分解析分离设备改造前后流场特征,结合群体平衡模型求解得到的气泡运动及尺寸分布发现:采用隔板或折流板等构件能有效地促进小气泡的聚并作用,聚并后的大气泡通过浮力作用能快速从油相分离。研究结果针对流场调控技术提出基于两相物性参数差别的直接分离法和基于气泡行为调控的强化分离法,并指出基于气泡行为调控的强化分离法具有更高的油气分离效率,但会增加分离系统能耗。最后,以实际工业分离设备改造为例,综合分析对比了设备改造前后分离效率和能量损耗情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