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油茶籽油

油茶籽油

油茶籽油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3年内共计631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1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6323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湖南林业科技、粮油加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等;油茶籽油的相关文献由1363位作者贡献,包括费学谦、罗凡、王亚萍等。

油茶籽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1 占比:4.96%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6323 占比:94.81%

总计:6669篇

油茶籽油—发文趋势图

油茶籽油

-研究学者

  • 费学谦
  • 罗凡
  • 王亚萍
  • 李维
  • 邵家焰
  • 郭少海
  • 姚小华
  • 金青哲
  • 吴苏喜
  • 王兴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唐后乐; 马骥
    • 摘要: 为了保证油茶籽油生产和加工的安全性,对其中的苯并(a)芘含量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保证了油茶籽油的高质量生产。相关的研究发现,如果在精炼工序中出现了问题,会增加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含量,影响油茶籽油食用的安全性。因此,要加强对不同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降低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含量。
    • 刘国艳; 李思童; 梁丽; 朱雯绮; 周婉丽; 徐鑫
    • 摘要: 为阐明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机理及利用其协同增效作用延缓油脂氧化,对油茶籽油中游离酚(free phenolics,FP)、酯化酚(esterified phenolics,EP)及不溶性结合酚(insoluble-bound phenolics,ISP)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单独或复配作用对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FP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5、提取温度45°C、提取时间1.5 h、提取次数3次,EP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碱解液与乙酸乙酯体积比1∶1、萃取次数3次,ISP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NaOH浓度0.25 mol/L、料液比1∶3、碱解时间6 h、碱解温度45°C。在最优条件下,油茶籽油中FP、EP及ISP含量分别为(43.43±2.05)mg/kg、(28.67±1.51)mg/kg及(65.87±1.34)mg/kg。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均具有抑制氧化产物生成,增强油脂氧化稳定性的作用,其中EP+ISP的抗氧化性最强。各互作组分在油脂中均呈一定的拮抗作用,其中FP+EP+ISP的拮抗作用最强。
    • 罗春花; 刘亚男; 左靖文; 杨静
    • 摘要: 本实验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茶油中的Pb、Cu、As、Zn、Se和Mg等6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测方法。优化样品消解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选择同位素^(187)Re、^(103)Rh、^(45)Sc、^(72)Ge作为内标元素来校正基体干扰。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26~1.291μg·kg^(-1),加标回收率为83.81%~111.00%,精密度RSD为0.3%~1.7%(n=7)。该方法用于测定衡阳地区茶油中有毒重金属的含量,结果准确,耗时短,效率高,初步判断该地区茶油中有害重金属含量较低,同时含有微量有益元素。
    • 吴雪辉; 何俊华; 翁依洵; 魏端
    • 摘要: 通过测定从油茶籽油加工厂采集的毛油和脱酸、脱色、脱臭、脱蜡等精炼阶段的油茶籽油样品的理化指标、有益脂质伴随物、脂肪酸组成,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探讨精炼过程中油茶籽油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毛油相比,油茶籽油精炼后除去了油脂中大多数杂质,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但油茶籽油中的有益脂质伴随物VE、甾醇、黄酮、多酚、类胡萝卜素显著下降,从毛油到脱蜡油,损失率分别为79.57%、46.45%、65.05%、65.14%、90.63%,特别是脱臭和脱酸两道工序影响最大;脂肪酸组成在精炼各阶段变化较小;精炼过程,理化指标与有益脂质伴随物之间的相关性较大,与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较小。因此,油茶籽油生产过程中,减少精炼工序,改进脱酸、脱臭工艺,对较好地保留油茶籽油中的有益脂质伴随物,提高营养功能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 刘海; 王进; 许杰; 陈瑶; 缪明胜; 郭少海
    • 摘要: 以贵州不同产地及物种的油茶籽为原料,分别采用烘制和炒制对其进行预处理后压榨制油,并对油茶饼进行二次压榨制油,对不同预处理及不同压榨阶段油茶籽油的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和物种的油茶籽油的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形成不同品质特征的油茶籽油;与烘制预处理相比,炒制可以显著提升油茶籽油中锰、铁、铜含量(P<0.05),但同时增加油茶籽油中的重金属含量;不同压榨阶段油茶籽油的微量元素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二次压榨可使油茶籽油中的锰和铁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蒸制处理可以提升二榨油茶籽油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锰和锌、铅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锌和铅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镍和铬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 吴苏喜; 周东蓉; 王彦心; 黄艳慧; 李普选; 李昌珠
    • 摘要: 为了获得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高品质油茶籽油,采用湿法提取油茶籽仁中油脂,并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水量12%、提油助剂添加量1%、提取温度55°C、提取时间5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油茶籽仁的提油效率达86%以上,所得油脂基本不含固杂,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维生素E、角鲨烯和谷甾醇含量分别高达189.0、221.9 mg/kg和385.2 mg/kg,高于T/LYCY 001—2020《特、优级油茶籽油》中优级油茶籽油的相应指标值,为高品质油茶籽油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 程明焱; 王玫; 张远聪; 赖小燕; 张磊; 沈乐丞
    • 摘要: 基于质量标准对油茶籽油和橄榄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特征指标和质量指标相似,油茶籽油具有碘值低、抗氧化能力强、稳定性好、烟点高等特性;油茶籽油与橄榄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油酸均是最主要的脂肪酸,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甚至比橄榄油的高;油茶籽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约10%,比橄榄油的低;油茶籽油中含有多酚、黄酮等活性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高。另外,指出了现行油茶质量标准体系亟待完善的问题,为油茶籽油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吴雪辉; 何俊华; 王泽富
    • 摘要: 通过气相色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86个油茶籽油样本的脂肪酸组成和红外光谱图,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BP人工神经网络(ANN)的非线性建模方法,构建油茶籽油中主要脂肪酸的定量回归模型。结果表明:ANN建立的油酸和棕榈酸定量回归模型精确度比SVM高,校正集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87和0.9451,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7和0.926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1%和5%;SVM和ANN建立的亚油酸定量分析模型精确度都非常高,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说明红外光谱用于油茶籽油中主要脂肪酸的快速检测是完全可行的。
    • 董熠辉; 吴苏喜; 李彪; 李普选
    • 摘要: 利用S-8大孔树脂对油茶蒲醇提物进行纯化,再采用HPLC对油茶蒲醇提纯化物(POSE)中的功能组分进行鉴定,然后研究油茶蒲醇提纯化物对3种不同类型植物油的抗氧化作用,并与TBHQ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油茶蒲醇提物经过S-8大孔树脂纯化后,总黄酮含量由22.41%提高到66.86%,总黄酮回收率达89.14%,总黄酮得率达4.68%;油茶蒲醇提纯化物中初步鉴定出5种功能成分,其中没食子酸含量为18.83 mg/g,儿茶素含量为26.12 mg/g,表儿茶素含量为27.64 mg/g,芦丁含量为16.13 mg/g,槲皮素含量为0.52 mg/g;油茶蒲醇提纯化物能有效抑制油脂的氧化酸败,与对油茶籽油和菜籽油的抗氧化作用相比,油茶蒲醇提纯化物对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核桃油抗氧化作用较好。因此,油茶蒲醇提纯化物具有作为高不饱和脂肪酸型油脂的抗氧化剂开发的潜力。
    • 黄安香; 王忠伟; 杨守禄; 柏文恋; 邬能英; 张彦雄; 黄安平; 邓召勇
    • 摘要: 为明确浸提法和冷榨法对油茶籽油营养成分的影响。通过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微量养分及营养元素等进行分析测试,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油脂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油茶籽油冷榨法和浸提法两种制油方式对贵州5个主产区的油茶籽油的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压榨法和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油茶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约90%,以油酸含量79%~81%为最高,其次,亚油酸约为5%~8%。压榨法制油的微量养分角鲨烯和维生素E 5个主产区的平均含量较浸提法分别高12.56%和115.76%。不同产地油茶籽油的营养元素含量差异性较大(PK>Na>Mg>Fe>Mn>Zn>Ni>Cu>Se。压榨法制油Ca、Fe、Ni、Cu、Zn、Se等元素含量较浸提法高,其中,Ca、Fe、Zn分别高18.77%、461.66%、78.09%,Ni、Cu、Se在浸提法中未检出。而浸提法制油K、Na、Mg、Mn等含量较压榨法高,依次高66.75%、48.24%、79.16%、75.46%。品质评价结果表明册亨的本地红球老油茶和松桃的小果油茶综合得分分别为0.902和0.560,品质最好,其次,为黎平的本地老油茶和天柱湘林系列,玉屏的湘林210次之。此外,在仅考虑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角鲨烯及元素等营养的情况下,压榨法所制油茶籽油品质高于浸提法。该研究丰富了油茶品质分析的基础理论,同时为贵州产油茶品质的科学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