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六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第六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第六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苏州
  • 出版时间: 2016-11-18

主办单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

会议文集:第六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120条结果
  • 摘要: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涵盖人文底蕴、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尽管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和素质教育相比,核心素养的目标更清晰,内涵更丰富,而且可操作性也更强.《素养》的颁布,不仅明确了学生的发展方向,也为教师的教学明确了目标.
  • 摘要:"地理核心素养"是当下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诸多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其内涵、内容、价值等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普遍是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出发,以目标为导向,着眼于学生最终应该获得什么样的地理核心素养,而对于学生获得这些核心素养的途径及所能够达到的程度,则少有谈及.本文将从地理认知的角度,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教学方式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地理核心素养的获得途径.
  • 摘要:初中地理新课程的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期望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用评价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集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包括了: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常用地理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对地理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目前,我市初中阶段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主要采取书面评价形式,分别在初一进行统考,初二进行会考,考核结果以等级形式纳入中考的考核范围.
  • 摘要: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引入重激趣,启发学习自主;概念学习重生成,促进学习自主;实验边学边做;实现探究自主;例题先做后学,运用知识自主;物理学史巧渗透,自主提高科学品质,其宗旨都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并终身学习。同时,重现科学家们的实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能让学生们在分享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培养了科学的态度和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境界,培养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 摘要:笔者跳出物理看物理,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提炼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本真物理.笔者提出的本真物理,尚处教学主张形成的初级阶段,它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凝练。
  • 摘要: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因时间不长,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目前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实践研究者更是寥寥无几,笔者希望通过浅薄的实践研究,能引起更多同仁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与研究,能为物理学科的教学实践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献计献策。
  • 摘要:文化视野下提升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必然要求与之匹配的变革行动.不过,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思潮及"工具理性"思想的影响,当下的物理教学许多时候仅以知识为线索展开,而忽视了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多地侧重于物理知识的认知,剥离了物理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思想与创新智慧,淡化了科学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人文启示等科学本质,从而使学生难以全面地体会物理文化的精髓.这既使教师身心疲惫,也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为解决上述问题:物理教学应以文化为根基进行课堂建设,把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目标,以情境激发热情,以问题唤醒思考,用思想启迪智慧,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要素的培养落实于教学活动中,通过教材重构,强化基础,搭建台阶,渗透方法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科学源流,品味科学成就,掌握科学方法,欣赏和体验科学理论本身和谐对称的意蕴.本文拟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的相关案例为蓝本,谈谈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做法及思考.
  • 摘要: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应重视知识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建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的素质。
  • 摘要:从教初中化学近30年,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实验稿)》到《课程标准(2011版)》,经历了教材的不断修订,也见证了学科改革与创新!2011版《课程标准》的修订出台,让清醒认识到学科的实质与发展方向.本次修订的重点放在如何应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和中国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着力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课程性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2)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资源、人类健康等方面的联系,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摘要:通过三年多来对微课教学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高中化学无机板块进行微课教学,可以克服学生难以记住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建立了微课微教学资源库,当然并不是非常完备,正在完善中。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教学方法,确定微课教学的辅助地位,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并与常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相互弥补不足的地方,以强化高中化学教学效果。进行高中化学微课设计制作时,应合理把握微课教学特点,有效利用微课教学资源.保证微课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尽力争取把传统化学课堂教学与微课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 摘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结合具体学科内容,教师在数字化实验的开发中,可以带领学生从对课本实验结论的质疑与验证、传统实验方案的评价与改进、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着手。在这些具体问题情境中,教师加以引导,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又提倡学生严密推理、分析,即支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又倡导合作交流、倾听评判,给学生创设出重视和激发批判性思维的机会与空间。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数字化实验最大的特点就体现在它的“数字化”,学生最终需要通过对这些数字的分析才能产生解释、得到结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关键数据、有效数据、异常数据等,启发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反思,要求学生自己发现信息、活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式学习,将学生对事实的理解作为激发批判性思维的源泉。倡导多元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功能要重在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化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更应该侧重动手能力、参与热情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能力等多角度考查。评价应该注重诊断、激励、发展,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重点关注学生的解释、分析、评估、推理、判断和自我调节,以多元评价发现学生“多元成功”,不断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 摘要:目前中国使用范围较为广泛的语文教材有语文版、人教版、江苏版三个版本.在对这些语文教材进行归整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些教材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存在着数量不等的交叉篇目.这些篇目大多都沉淀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屈的民族精神,被列为必读的经典"定篇".要提高定篇教学的质量,真正把定篇的课程价值体现出来,教师在对这些篇目进行教学处理时,应当将其置于人文底蕴的视野下,充分考虑到定篇解读素养的构成来进行课堂的有效建构.
  • 摘要: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文中有关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虽各有特点,但却不可截然分开,四大核心素养间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对各大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的选择也不能顾此失彼,只是培育的路向各有侧重罢了。
  •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带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厘清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辩证关系,更要在教学和科研中把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切实贯彻下去。辨明是非,坚持真理。切不可简单置换,生硬绑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全面发展的人而服务的,只有不忘初心、辨识前路,才能脚踏实地、阔步前行。远方景色旖旎,付出与探索终会洗尽铅华,尘埃落定。只盼未来蓦然回首之时,亦是教育灯火阑珊之日。
  • 摘要:文体繁多,分法各异,简而言之,大致有文章体裁、文学体裁、教学体裁几类。“教学文体”对我国当代语文教学影响深远,对此学界已有评价和反思,此不赘述。在强调通过文学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文学体裁”越来越显示出在民族个体素养提升和语文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重要性。本文试图借助教材史视闽考察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文体意识”并作学科反思。
  • 摘要:语文CCA课程,作为一种以学科素养培育为指向的新课型,其实施与研究目前仍处于初创性阶段.本学年,课题研究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一是巩固已开设的语文辅助性课程,二是进一步优化语文CCA课程具体方案,开展实践活动,展现活动成果,以形成具有"花山"特色的一批精品课程.如何实现课程"创新+精品",将成为更深入研究、提高水平的努力方向.
  • 摘要: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新近发布.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聚焦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三个方面.其下分支子项,"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分别对位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所谓Qu∶Est教学策略是专为筹划和实施由有效提问组成的教学而设计的.该教学策略是一系列以过程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总和,旨在帮助教师筹措提升学习者(主要是学生)形成概念意识和概念理解的有效提问,从而实现把思考问题与有助于学习者自我觉知的追问融为一体.
  • 摘要:多维度个性化学业诊断方法为小学语文词汇学习的诊断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其中,诊断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判断优劣。该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在词汇学习中树立信心,让其看到自己更多的潜能,同时能够掌握正确的词语学习方法,增加学习兴趣。本文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词汇学习和评价的要求,围绕情境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针对小学生的语文词汇学习提出了多维度个性化学业诊断方法并最终实现了在移动终端上的教师出题、评价,学生进行专题学习和获取学业诊断结果的功能。总而言之,本文探索的宗旨是为了提升小学生语文词汇学习能力,帮助其树立自信,提高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后续工作将完善实验环节并根据使用的效果进行优化。
  • 摘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习上,指引其自学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阅读是吸收,生发;表达是倾吐、深化。阅读和表达互为表里。怎样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吸收,生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明阅读中动笔的重要性。学生做笔记的习惯培养又分为课前独立阅读预习课文、课上学习笔记、课后的笔记整理。阅读又有精读和略读之分。良好的阅读习惯也需要从精读和略读两方面入手。根据阅读要求不同,对于文中记笔记的内容需要灵活掌握,有所取舍。
  • 摘要:拓展阅读的实践,是一种“大阅读”观的实践。发现传统教学活动中习惯性地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权威”者出现时,学生只有较为被动地作为一个容器,去“吸收”。而在语文拓展阅读新方法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了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深度变化。这一变化,必将培养更多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 摘要:在小学中年级,为了落实“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目标,就更多地需要考虑抓住准确科学地表达了事物“外在客观特征”的词句、对事物特点进行概括的词句;到了高年级,教学重点是在“表达了作者主观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方面,教学时,“关键词句”教学的重点放在“主观表达”、“主客观表达兼有”、“文章主旨概括”、“在文章结构上起到提升表达效果作用的词句”上。当然,不同文体,教学侧重点也会不同。确定“关键词句”的“侧重点”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情况下,几个方面可能会兼顾。只是,教学过程中,是要凭借这些关键词句的教学,“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的能力,锻炼学生凭借关键词句的研读形成自己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还是仅仅是“指导学生读懂关键词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要求是不相同的,这应该是另外一个话题,此处不多探讨。
  • 摘要: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人文底蕴核心素养成了学生在文化基础维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落实学生的人文底蕴核心素养,成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难点.在小学语文学科人文底蕴落实的过程中存在学生与教师的人文底蕴不够、人文底蕴内涵界定不清与理解浅显、人文底蕴与语文学科关系不清晰、人文底蕴在小学语文学科的表现形式与主要内容未明确、人文底蕴课程评价不到位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探究人文底蕴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的落实途径,进而为一线语文教师落实人文底蕴核心素养提供参考性的策略.
  • 摘要: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环节是一个涉及面广泛而又有深度的教学行为,它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因重视不够,或是认识不清,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抑或单一的评价手段,抑或乏味的评价语言——使得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岌岌可危.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有关核心素养的系列研讨所引起的连锁探究形成方兴未艾之势.本文旨在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契机,从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的弊端和局限着眼,借鉴相关理论,提出几点有益于建构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建议.
  • 摘要: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终极目标.基于此终极目标,不同学段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也应有各自的侧重与取向,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规范学习语文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由于其身心发展特点与小学语文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符合612岁儿童本身发展的要求,而不能只以成人的视角来考虑要"教什么",关注儿童想"学什么"、"想怎么学"是更重要的.
  •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培养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优质课堂的构建,需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要求。
  • 摘要: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成的动力系统,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相应地,也可以说,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真实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诸多能力的综合体现.
  • 摘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光是一句口号,更是新课改的要求、新教育的需要、时代的呼唤.把语文试题的出题权让给学生,在充分预学、温学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教材内外、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现实与虚拟世界中自主搜编或小组创编语文题目,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自觉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然后通过现实传递和网络传送汇集而成电子或文本式"语文题库",再由教师从中撷精取华,形成试卷,用于学生的自测、互测、共测等过程性学习检测.通过自编题活动的试行、发展、成熟三个阶段的专项训练,锻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主动认知语文、欣赏语文、享受语文,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期收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 摘要:“快乐书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丰富了校本特色课程群的建设,为省、市教材的推行实施做出了适当的拓展,为特定年龄段的小学生开发了发现中国传统文书法化的智慧之眼。同时它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在发展书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更是实现了课程体验品质的有效提升。
  • 摘要: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情境话题习作教学应运而生,正是契合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 摘要:二年级的孩子刚从写话进入到三年级,以篇的形式来习作,他们往往不知所云.这是大多三年级的语文面临最棘手的问题.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项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 摘要: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综合性学习"要求以后,相应的讨论、研究、实践就风起云涌,各种文章见诸媒体,可谓热热闹闹,"语文综合性学习"受到了高度重视.《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颁布后,这种局面有增无减.这无疑是小学语文之幸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落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凭借,在《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热"起来是理所应当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这一表述强调了"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两个综合,也为指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的区别.但是,经过研究各类出版物、网络文章,调查周围同事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情况,笔者发现:在热热闹闹的实际操作中,却大量存在着"有综合无语文"的现象,所以,小学语文需要冷静审视当前的综合性学习热.
  • 摘要:读书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如,低年级的儿童大都爱读情节生动有趣、语言较简单、人物个性鲜明、形象可爱、善恶易辨、想象力丰富的故事。即使选对了书,没有恰当的读书方式,孩子们也很可能不爱读这些精神大餐。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更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孩子们手捧馨香四溢的图书,在阅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品味书中的意境,以读书为荣,从书中获知,让书香浸润他们的一生。
  • 摘要:笔者所认为的文本细读的内涵是在课文中的经典文本中,从文本实际出发对其字、词、句、段以及空白处进行细致分析的解读,结合其写作背景和篇章结构分析语境,找出其隐蔽的含义,清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揭示其内涵,并能够根据文章手法、内容、表达等方面,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依据文本升华出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就其外延来说,首先文本细读的姿态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论是作者崇拜还是读者崇拜或是文本崇拜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应根据文本而定。其次文本细读方法是多样的,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寓语言符号于推敲法中,寓写作手法于还原法中,寓整体结构于比较法中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方法,除此之外诵读法、想象法、体验法等可根据文本的情况而定。最后文本细读的作用及结论是兼容并包的,文本细读不仅要做审美分析层层剥离字词含义,还用做应用实践反映其实用价值。吸收容纳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并启发学生的思想形成其独特的感悟。
  • 摘要:语文课堂要以文本为载体,教学生学习语言,学作者是用怎样的言语形式来承载文本思想内容的。语言是一种技能,在课堂上,只有扎实地学习,积极参一与建构,才会有所习得。文章不是无情物,“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试想:语言如果脱离了情感,那它就是静的、冷的、僵的、死的抽象符号。语文课堂如果远离了情感,也只能是断翅的小鸟和无水的枯井。语言大课堂,应该尽情点击情感、燃烧情感和释放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地以对错评判学生,以个人喜好评价学生,而应该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进行师生对话,生本对话,让学生在无拘无束地氛围中塑造、表达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是学生在神思飞扬的对话过程中,思想不断碰撞,不断生成,真正展现自我,释放本真,尽情绽放学生最美丽、最精彩的思想火花。
  • 摘要:基于同文同语和根脉相连的文化,台湾和大陆语文教学参考书有宏观课程理念和微观教学活动的共性,而不同政治制度和价值取向,给两岸母语教学打上了"各美其美"的烙印,但美美与共、教学卓越是两岸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母语教学参考书是承载教育理念和教师实践智慧的载体,台湾国语教学参考书的评鉴能让感受台湾基础教育的精髓,体验教学参考书编者的匠心和一线教师教学卓越的追求.
  • 摘要: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一名一线的教学管理者、一名区域工作室的主持人,在一个班级的课堂、一所学校的引领、一个区域的辐射上立足于“传统”和“现实”,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向.进一步凝练、整合“整体数学”学科能力模型,并建立实践操作体系在具体教学中践行。
  • 摘要:高中数学教师,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职责,正确计算是学生学习的一项基本功,如果运算能力不过关,就会严重影响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不仅对数学的学习不利,而且还会影响到相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的学习,不仅对当前的学习不利,甚至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近几年来,高考特别重视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学生运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高中学生应在高一年级补习十字相乘法,配方法,立方和差公式,做一些多项式相乘和分解因式的练习。专门花些时间让学生在高一时弥补这些运算能力是值得的,教学经验告诉人们。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项长久而细致的工作,应该贯彻于整个高中,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只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认真指导,井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永不放弃,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摘要:“特教普学,殊途同归”就是在特殊教育中.针对残疾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运用普通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教育残疾孩子,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以不同的途径实现残疾孩子回归主流的特殊教育目标。作为25年来一直坚持在特殊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在课堂中坚持“聋校数学6+1教学法”,即坚持普特融合这个原则,坚持实施六种教学方法,努力实现“特教普学,殊途同归”的教学主张。
  • 摘要:数学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数学史料,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应充实自己的数学史知识。然后,做好数学史料筛选、加工、改进、组合与设计工作,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史素材,将所选数学史自然地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更好的思维品质和更高的道德情操,以实现新课程理念提出的“学有用的数学”“提高全民数学素养”“弘扬数学文化”的崇高目标。将对学生的终身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 摘要:201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基于数学学科特点,正式提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塑造与形成的主要渠道.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中,如何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线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笔者参与了一些教学研究活动,听了几位专家教授的讲座,自己也看了一些书,有自己的实践与体会,结合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塑造与形成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的环境下,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联系日益密切,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什么是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哪些;教师信息素养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起着怎样的作用.基于以上问题,本文结合数学学科,探讨了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摘要:如何优化不同学段的数学课程体系,如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来设计数学教学,这是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中小学教师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从调整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加强课程整合等方面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同时也需要在操作层面进行实践,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等分阶段、分层次从数学意识(数的意识、数感、推理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抽象分析、推理论证、数学模型、数学审美)、数学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直观想象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文化、数学价值观(应用价值、智力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等维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并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和分析。
  •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而一个人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在中学阶段养成的.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尝试多从生活中挖掘贴合生活,贴合学生思想的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摘要:本文希望通过比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A版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在函数概念章节内容编排的共性和区别,让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有更深的认识,为课堂的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素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作为叶圣陶先生的母校——草桥中学校,一直以来,倡导"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想,致力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培养合学生合作、团队、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使课堂充满活力,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摘要:e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娱乐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学习无所不在”的客观条件,自然需要灵活多变的学习空间。而StarC平台的出现,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极富空间的技术支撑,给学生带来了深刻而丰富的学习体验,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它在数学教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功能延展,教师个体技能的提高,学校教育思想的验证和应用、推广方面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恰当地运用该技术,能发挥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效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符合核心素养下的育人目标,符合21世纪创造性人才的要求。客观合理的将StarC平台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StarC平台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法,积极总结自己的教育理念,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是数字化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修为。
  • 摘要: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发展等挑战,世界各国都在根据各自的国情和发展目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核心素养的内涵。我国已经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全而发展,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怎样将这些核心素养落实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怎样基于真实生活情景,选取并建构指向核心素养的内容主题,将是未来数学教学研究的方向。对比PISA考试中对数学索养的测试试题,我国当今初中数学教科书中体现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习题还不多,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总体来说,还处于向注重数学素养的过渡阶段,还需要更艰苦的付出。
  • 摘要:本文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视角,考察国际上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相对领先的国家和地区,分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心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方式,以期对中国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有所裨益.
  • 摘要:"图形的运动"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源于旧课标(2001年版)的"图形与变换",是21世纪以来中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新增加的内容,旨在突出用运动变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索和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与教师习惯从传统的静止的观点来研究几何的相关问题相比,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认识图形与几何却是相对比较陌生的,这更需要教科书在编制时尽可能为教师们提供优化的课程内容,为教师理解和钻研教材提供明确的指引和实施便利.基于以上考虑,以全国使用范围较广的经由教育部2013年审定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制出版的1-6年级12册小学数学教科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图形的运动"为研究内容审视三版教科书编制的异同.首先通过量化统计分析三版"图形的运动"的广度和深度以获得整体概况;然后运用比较研究法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总结研究发现并寻找可供借鉴的"图形的运动"设计建议.
  • 摘要:就小学数学而言,落实"走向核心素养"这一相对宏观的教育理念,一方面需要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其与学生整体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努力探索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养的途径和策略.2016年,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为二句话: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由此可见,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依靠知识的积累而习得,而是学生在其头脑中已经被内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化的心智模式,具体表现在清晰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积极的数学情感和优质的数学思维品质,它具有内部的生长性.
  • 摘要:学生解题的实质是基本问题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形式,对教材中的例习题进行拓展,使之貌似原题、又不同于原题,并拾级而上。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和探索问题,加深对知识内涵、外延的理解,以求在变化中拓宽知识面、激发数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能力。
  • 摘要: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然,宏观层面的核心素养要落地,就需要与基于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比小学十大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本文着眼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最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建模”的奥妙和价值。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就曾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素质教育落实到数学层面就是数学素养.一方面,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素养,且这样的数学素养要伴随人的一生,所以具有基础性;而且是要求人人掌握的,因此具有普遍性:还要通过数学的学习迁移到其他学科甚至生活中去,所以这样的数学素养又具有关联性.这说明社会乃至国家对于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如何贯彻落实有效的培养小学生具有数学核心素养迫在眉睫.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在接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之后,将知识、能力、情感进行整合的思维能力.具有数学核心素养的人能够具有在当下或者未来的生活中会思考、会创新的意识,并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能够做出数学判断、积极参与和数学有关的活动的行为.另一方面,在小学阶段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于学生今后发展已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从事新闻、法律、出版、历史等工作的人文性的工作都要求对待工作的严谨性与缜密性.虽然在数学能力方面要求并不算高,但是却必须具备现代化的数学素养,能够欣赏数学的美,了解数学发展的文明.所以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人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摘要: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也正是应为如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则更为重要,只有打好根基才能进行枝繁叶茂的学习,才能经历考验而屹立不倒.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应完全来自于《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 摘要:小学数学翻转课堂设计错误样例,可以为翻转课堂在线学习资源提供支持,并通过共享整合的方式使其进入实施翻转课堂的学校,既可以保证在线资源的优质高效,又能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翻转课堂的其他教学环节的设计当中。
  • 摘要:应用题以其运用知识的综合性,文字叙述的抽象性,分析方式的多样性,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面对应用题,教师"头痛",学生"恐惧",家长"犯难",这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这一难题往往成为阻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拦路虎.为了提高应用题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题教学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施步骤.基于这一认识,在应用题教学上,进行了长期的实践研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整体把握,分散、突破应用题教学难点"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解放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双手,使之能做;解放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嘴巴,使之能谈;解放空间,使之能飞;解放时间,使之能闲."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关注教学内容的可测性.而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转化技能,发展思维的基本活动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它也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的主要渠道.所以作业设计要注重现实性、趣味性、富有思维性,则为课堂效度提升,提供了量化的依据.
  • 摘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由于受认识水平、知识储备等因素的影响,在利用选择性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可能会有一定的挑战,会出现很大的主观性,也会存在很多误差,所以需要老师不断学习提高理论的水平,以解决理论应用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原本低效、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充满活力。
  • 摘要: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英语学习的特点和方式决定了英语教育必须重视思维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译等技能中的思维能力是英语学习者必修的内功。“为思维而教”应该成为高中英语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因为正确地思考比掌握知识更有价值。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英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训练学生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语言材料。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石。总之,在英语课堂上,老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多一些耐心的等待,多一些科学的指一导和系统的训练,让英语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乐园。
  • 摘要:本课例多方位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既突出“导入、呈现、运用”三个教学环节之间的情感纽带,又重视各环节内“话题导入、情感创设、语言运用”等教学手段的内在联系。通过热身活动(Warming-up )导入话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然后通过文本学习(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实现情感共鸣;最后通过话题的延伸和拓展(Development),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在此课例中,情感的发生、发展和升华既是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学推进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顺畅、积极,学习自主愉悦,教学目标在语言感悟、运用中得到实现。当前,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外语教学目标更由原来的的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扩展到认识世界、启迪心智、创造思想的能力;语言的功能也在扩大,由原来的交际工具发展到认知和思维工具及文化载体。情感作为影响认知、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中要自觉运用核心素养理念重构教学日标和过程,使教学不仅能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还能关注学生的内在思想、思维能力和情感世界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
  • 摘要:在提倡核心素养培养的今天,宏大的共同核心素养蓝图将走向学科核心能力培养的教育实践当中,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深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活动将围绕这个目标实施开展。素养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育需要耐心;但是一代人的受教育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审时度势积极深入地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教学改进。一线教师是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执行者,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正确理解核心素养本质内涵是关键,领会其教育价值,而不能是“换汤不换药”。对英语学科来说,还要厘定清楚四项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它们是联通关系融为一体的,避免教学目标的刻板效应而将其豁裂开来;第二,教学相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也是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的过程,教师发展自身的教师专业素养才能够胜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后,有学者提出素养随社会的发展而动态变化,但是笔者认为随着社会变迁其表现出来的某些能力可能会发生改变,而核心素养作为最基础最内核的素养要素具有稳定性,仍具有培养价值,只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活动设计、教学手段等具体培养措施会有所改变。因此,一线教师既要抓住核心的内容,又要跟随时代步伐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 摘要:为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新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要从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出发,将两者统一起来。通过深挖教材的人文信息,在教学设计中渗透人文信息,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人为本,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形成基本的英语素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摘要:英语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属于二语习得的范畴,在二语习得理论的指导下,讲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纳,英语作业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作业错误,那么学生的作业中的错误将会成为英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
  • 摘要:高考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高考改革势必牵一发而动全局。因此,作为高考改革先锋的高考英语学科改革的成功与否,必定对高考其他学科的改革乃至整个高考改革的成败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仅仅就英语学科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命题的这一环节来说,就需要认真把好关口,充分考量各方面积极因素,从我国国情的实际出发,从公平与质量的最佳效益上把命题工作做好,为高考英语学科社会化考试的成功实施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 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简言之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品格和能力。笔者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学法》科目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理念构建和课程顶层设计等深奥理论知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在实践中融入核心素养对师范生进行培养,希望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这种品格和能力,走上讲台的时候把这种品格和能力传承下去。但无论是学科、课程、还是科目,通过它们具体实践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并非易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有所侧重,因此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有待探索。
  • 摘要:自文字发明以来,读写就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读写不仅是语言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一种跨学科素养.人们广泛地应用读写能力获取知识、创造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们也通过读写表达自我,形成个人价值认同和社会价值认同.如果说20世纪各国的教育均充分重视了知识与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那么21世纪,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全世界都将目光转向了跨学科领域——素养的培养.中国发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致力于探究作为关键能力之一的读写能力促进价值认同这一品格养成的可行性.
  • 摘要:在全球教育改革正深度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为宗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这一体系对于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还需加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基于全球课程教学改革亦提出了八字指导方针,即:全球视野、本土行动。这一方针对外语教学尤具要义。一方面,外语教学是基于两种甚至多种文化的互动性语言教育体验,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多从多元文化尤其是输出国文化的视角面向教学主体;另一方面,外语教学作为一种非原生性语言输人他国并传授研习,最终应在输入国独特文化下开花挂果以满足该国教学之需。这就意味着对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尤其是对英语教师核心的探讨应基于本土英语教学理论来开展,而非其他来自异域他邦的教学理论。在核心素养体系和本土英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英语教师核心素养涵盖英语知识和能力、英语教学知识和能力、跨文化认识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基本包括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关键品格与能力。四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织,互相影响渗透,体现了英语教学各因素间互动融合的特质。对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必然回答。我们应在以德树人的核心价值体系下,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以文化自觉与自信为动力,进一步探究和建构完整的英语教师核心素养体系,并开展多种样态的实践教学,为更好地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尽应有之力。
  • 摘要:建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诵读唱教学,需要解决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中诸多的问题,仍面临许多挑战。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教师自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理论修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无法实现,因此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与时俱进。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还将继续探索,不断完善。
  • 摘要:自主发展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一方面的具体体现.那么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学生的自主发展学习就尤为值得探讨的了.自主发展学习模式一直是一线老师们努力完善的研究对象.自主学习能力也被列入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成为一个健康的终身学习者,学习者的学习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放的选择和自我学习评估的调控都将直接影响到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 摘要: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版)即将颁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学科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基本途径。英语学科,可以基于SPOC平台,构建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两种课堂的优势,为学生设计层次不同的学习任务,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英语学科基础。
  •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由现行的英语教育模式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并非是轻而易举的,教师和学生也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才能找到核心素养落实的方法。当然,在实施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各个层面的障碍也是存在的,现行的考试制度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核心素养的落实,家长、教师依旧看中孩子的书面成绩而忽视其素养的形成。因此,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全人教育势在必行。
  • 摘要:针对导致外语专业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通过重新审视外语教学的任务,摆正思维品质发展的重要位置,设定思维目标、加强教学活动中的思维训练、进行知识的系统化梳理、区别对待教学内容和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应用图文结构、同步发展思维与外语语言技能、利用阅读手段宽厚知识背景和增强个体体验和实践等路径,可以有的放矢地解决外语专业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问题,系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有效性,输送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 摘要: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推动着课程、教学等的改革.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英语学科教学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可以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学习英语目的,不仅是学习一项语言技能,更是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综合素养的提高,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 摘要: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锻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最有用的知识是综合性的核心知识,跨学科的学习。所以,在英语教学设计中要以探究性活动为原则,要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突出实践性和融合性。教学设计中突出实践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如在上述教学实例中设计地震演习这一活动,既是考验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应用,如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是对学生在地震中如何组织自救和救他的领导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跨学科性的综合学习,整合课程;加强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类和实践类(校内外实践、社团活动)课程的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高考改革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其中一参考是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见如今对人才的衡量是将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更加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所以,要培养高中英语核心素养,英语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 摘要:深度学习作为当代学习科学理论领域的重要概念,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参照,也是学习与评价设计、实施的手段诉求。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基于理解,进行批判性思维,又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也因此,深度学习的思想理念为英语学科教学意旨的实现提供了支点,即是说,它成为实现“以人文本”、关注“人”内在的发展的有效途径,亦是中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经之途,也是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生长点。由是观之,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条值得探究的路径。
  • 摘要: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中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科素养落地,培养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教学策略的优化突出强调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的教与学的方法、路径、行为等程序性知识,对于落实三维目标是一种优化和改进,是落实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 摘要:当前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核心素养直指教育的真正目的——育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过程,更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当前思想政治课堂中,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形式展开的活动教学已经较为普遍,但活动教学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教师如何将课程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自身成长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把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生动、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自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 摘要: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已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中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 摘要: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与国家人才发展战略、高考政策、教材编排以及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高考改革背景下,对思想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趋于多元化,在此情况下,广大政治教师应该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革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 摘要:本文以辽宁省使用的北师大版与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析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与“社会参与”素养的契合度,证明“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对核心素养目标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教材的质量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决定了学生们形成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乃至最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希望国家逐渐通过课程改革,领悟和解读“核心素养”精神,跟随时代的步伐,更加的完善小学德育教材,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做出最大的努力。
  • 摘要: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教育界一直在追寻“培养什么人”与“如何培养人”的答案。核心素养语境下,公民教育应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理念指导下,确立自身的专业定位,通过多元化的课程实施方式,致力于培养符合个体发展需要、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并能胜任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
  • 摘要:公民知识、公民情感、公民能力与公民行为四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公民素养课程内容必须实现公民知识教育、公民情感教育、公民能力教育以及公民行为教育的有机统一,并共同作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学生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学生公民素养的全面培养与提升,从而造就现代合格的未来公民。
  • 摘要:《小学公益实践教程》以学习公益的知识,践行公益知识的活动为课程特点。在实施课程时,按照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经验特点,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以递进的方式从家庭、班级、学校、社区和社会开展公益教育认知和公益实践活动。例如,一年级的活动是“做一个体贴家人的人”“要为集体做事情”等,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二、三年级开始关注社区、社会的公益问题,例如,“做对社区有益的事情”“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做世界公益日的宣传者和行动者”等更大视野的公益活动。四、五、六年级开始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又如,“共情受助者的难处,伸出援助之手”“尊重受助者给以受助者自信”“创造性地做公益”“制订公益活动计划”“评价和反思公益行动”等。
  •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科或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具有综合性。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一词本义是“合作研究”,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各学科知识,以开放的视野进行研究,发展综合交叉的知识及方法。核心素养是要通过不同学科的课程学习而获得,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核心素养就其本质是“寻找人性”,其中历史学科是寻找“人”在时间中的位置,地理学科是寻找“人”在空间中的位置,政治便是寻找“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同课程的学习是获得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新时期历史教学的必然,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水平、教学技巧上全面提高才能顺应这一潮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历史教育真正为国民素质的提高,适应世界发展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 摘要:国学大师钱穆曾说:“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历史就像一座充满着人类激情与智慧的文化宝藏,静静地待在每一个人的身旁,而历史课堂的价值就在于去开发、整理和运用它。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是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必然方向和路径。只有把历史课堂转化成为学生内在的核心素养特质,才能帮助学生打开这一宝藏,真正感悟历史的真谛,那历史就不仅是一门课程了,它更是终生追求的一种文化品位、一种精神境界、一种追求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历史选择题创设也逐渐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考查.题目设计过程中为了突出题目的灵活生动,检验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归纳鉴别能力,将史料在题干部分呈现成为一种命题趋势.总结起来,其史料类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文字史料,考查学生文字阅读归纳分析的能力;图表数据,包括地图和一些统计图等,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些统计图或者历史地图的识别和运用能力,以及一些数据的计算和处理方法,并结合学科知识解答历史问题;图片史料,这类史料包括反映历史事件的照片、人物形象,历史文物等.
  •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引入了一个新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核心素养,在教育一线和学术界引起了探讨和共研的热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成为历史研究者和历史学科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课题.何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公民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品格与价值观以及创新、反思和自律的能力,公民因此而能够实现自我发展、适应和融入社会,并形成能够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力与潜质.
  • 摘要:初中科学实施“观念为本”的教学是落实学科德育的有效途径,六年的实践研究,初步建立初中科学学科基本观念体系,厘清基于观念建构的学科德育教学设计思路,提炼出基于观念建构的科学学科德育的实施方式,把德育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建构了相对完整的初中《科学》学科德育样式。要使学科德育成为有意识的教学行为,成为教学目标追求,必须对科学教材的德育因素进行研讨,分析每一内容的德育价值,以确定哪些内容与哪些具体德育目标要素相联系、联系较紧,或通过组织呈现的再加工可以产生联系,分析它们如何能同具体的学习资源整合,真正为每一德育目标要素找到着力点,据此,还需设计形成科学学科德育的计划序列表,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
  • 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需求."核心素养"的关键就是立足于学科研究、知识技能研究的基础上,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转变.从本质上讲,"核心素养"强调的是知识能力的获取而不是知识和技能.核心素养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来构建的,使之素质教育一并产生新的价值与意义.音乐核心素养指向的不是单纯的音乐知识,也不是单独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思维。而是几个方面的综合。音乐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之一,与人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音乐课程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载体。
  • 摘要:在中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当下,中小学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方式和培养体制的改革导向,突出关键能力、品格养成和感性精神的培养,切实增强学生感性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的稳步发展。为此,中小学音乐教学应做到六个坚持:(1)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根本原理,正确认识音乐教学的问题本质;(2)坚持系统培养,立足音乐素养指标体系,推进全要素改革;(3)坚持创新驱动,立足体制机制,提倡多样开放培养;(4)坚持科研导向,立足精益教学,深刻转变教学方式;(5)坚持优秀经典,立足素材供给,让教学更加方便;(6)坚持质量管理,立足素养标准,确保过程结果质量。这六项主张,不仅有助于抓住中小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问题本质,落实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亦有助于改进美育教学,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和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
  • 摘要: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体验——创造既各自有独特的魅力,又相互交融混合,在音乐教学中去体验美、创造美也是提升音乐学科素养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前国标音乐教材出版机遇与挑战并存。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既需要出版单位认清形势,深入研究,不断修订教材,也需要外力的支持与监督。教育行政部门和出版(业)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在宏观上引导国标音乐教材循序发展,一方面也要制定更为细化的行业规范、要求,要应用新的信息检索工具,推进监管,同时不断完善教材的选用制度。
  •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以任务为导向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集中体现了自主发展中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素养.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课堂实践当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出了"以情景为支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以合作为原则"的架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标既任务达成为标准,以小组完成预设任务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为此,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 摘要:儿童、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年龄通常是儿童成熟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年龄本身并不对发展的进程起作用.变化是与时间相关,但与时间相关的遗传、经验、教学和身体特征等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发展特征能更清晰地认识受教育个体的特征,对于体育教师、教练员等职业意义重大.为了补充课程设置中以身心、认知发展规律的不足,本文拟采用用动作发展理论体系来完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的设置.
  • 摘要: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特征和构成的理论解析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既关注核心素养的发展性、整体性特征,又注重各个学段的纵向梯度衔接和相关学科的横向关联,力求实现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系统化、全面化,体现了体育与健康学科自身特点和多维健康观。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体育与健康学科作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有着重要的特殊意义。只有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国情现状,不断完善和发展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优化体育课程改革,从而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进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摘要:为实现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必须坚持核心素养的理念.对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进行重新认识,发挥学校体育具有的外在身体素质培养和内在生命价值提升的双重功能,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体会体育的文化教育内涵,使学生自愿走上终身“修行”的道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
  • 摘要:青少年时期的体育运动会对孩子未来的心理发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竞技性体育,是帮助学生建立成熟、积极的心理所必不可少的方法。要多组织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积极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团队协作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所推崇的体育运动项目中,绝大多数都是团队项目,如:拔河、篮球、足球、板球等等。集体项目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及能力的最佳途径。当然培养参加体育锻炼兴趣、爱好与习惯,绝不是一般意义的体育教育过程,更是养成教育的过程,不仅要做好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还要做好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发挥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并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达成,忽视这一点就难以实现。常说:习惯成自然。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生,也是奠定学生未来美好生活的开始。
  • 摘要:美术课堂的学习是一个产生兴趣、进入学习和实现创造的过程,而这一切都和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美术教学过程中,每一部分都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这需要灵敏地、不失时机地,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美术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就感的时候,创新之美也就得以实现了,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才能真正体现,才能将美术事业推向一个高潮。
  • 摘要:美育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美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美对人格结构的建构与智能结构的建构起定向、调节与整合作用,一个人的审美层次决定他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及其创造性才能的发展水平。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涵盖各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也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将美育的目标渗透在课程之中,尤其是渗透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当中,必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丰厚的基础,为学生的生命底色描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