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体制
课程管理体制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1年内共计6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篇、专利文献306055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探索与争鸣、金色年华(下)、历史学习(高考)等;
课程管理体制的相关文献由68位作者贡献,包括和学新、郭晓明、崔琳等。
课程管理体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06055篇
占比:99.98%
总计:306117篇
课程管理体制
-研究学者
- 和学新
- 郭晓明
- 崔琳
- 李思明
- 李硕豪
- 陈树仁
- 魏昌廷
- 丁永霞
- 何松
- 余进利
- 冯生尧
- 凌云
- 刘昌国
- 刘正伟
- 刘黎明
- 卢富斌
- 向凤玲
- 吴言
- 周稽裘
- 周耀威
- 唐春良
- 孙玉华
- 宋戈
- 屠文生
- 岳龙
- 张猛猛
- 张相学
- 张铭凯
- 曹世敏
- 曹卫民
- 曹斌
- 朱德全
- 李剑锋
- 李博
- 李品
- 李培基
- 李慧君
- 李敏
- 李清季
- 李黎明
- 杨昌江
- 杨骞
- 潘景峰
- 王伯康
- 王宏毅
- 王平
- 王金云
- 罗元媛1
- 耿培新
- 董敏
-
-
张猛猛;
阎亚军
-
-
摘要:
我国中小学进入内涵式发展的轨道后,学校课程管理的能力建设逐渐引起重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课程管理体制的变迁过程可以发现,采纳何种体制既源于国家层面的考虑也有学校层面发展需求的推动.各种管理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特定阶段学校建设的独特需求,但也因体制自身的弊端造成学校发展的诸多不便,促使政府再次改革体制.二者间的互动提醒我们,在未来中小学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解决好三对矛盾,即政府加大放权力度与学校课程管理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国家课程要求的统一性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独特性之间的矛盾;对学校课程管理的监督评价与引导学校提升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
-
-
黄泽林
-
-
摘要: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做出了重大调整,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其目的在于增强新课程的选择性,使其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要。随着课程决策的适度分权,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课程方案做适应性的调整。
-
-
罗元媛1;
许志杰1
-
-
摘要:
“以往的课程管理体制过于强调一致性和标准化,地方充其量只是‘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看不到各地、各学校乃至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别,课程缺乏适切性,学生只能在‘大一统’的模式下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格格不入。”[1]为了走出“大一统”的误区,2017年投入使用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强调“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也贯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倡导的“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本文拟从部编本教材中安徽元素的主要类别与分布特征,探讨教师在进行地方元素延伸时所要注意的方式、原则与具体策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