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0篇,主要集中在汉语、常用外国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6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023篇;相关期刊510种,包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辞书研究、语文研究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4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论坛、第十二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等;语法意义的相关文献由103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红英、刘芳、乔全生等。
语法意义
-研究学者
- 刘红英
- 刘芳
- 乔全生
- 刘叔新
- 李爽
- 陈山青
- 高育花
- 伍和忠
- 刘景宪
- 刘沛霖
- 史冬青
- 吴晓莉
- 周有斌
- 宋玉柱
- 尹百利
- 张定京
- 张家骅
- 文马虹
- 易仲良
- 曾国章
- 李经纬
- 特图克
- 罗庆云
- 胡毅
- 范干良
- 金立鑫
- 高洁
- 黄大祥
- 丁石庆
- 丁雪欢
- 于洪志
- 何亮
- 何洪峰
- 余志鸿
- 侯颖
- 兰玉英
- 兰英
- 冯英
- 刘公望
- 刘大伟
- 刘斐
- 刘月华
- 刘永耕
- 刘耀武
- 刘钦荣
- 华玉明
- 单曼曼
- 卢英顺
- 吕士良
- 吕春燕
-
-
文马虹
-
-
摘要:
金堂方言中的形容词重叠是重要的构形和构词手段,通过计量考察发现,金堂方言形容词重叠主要有“二A二A”“A眯(眉)A眼”“焦A吧A”以及“ABB”等四种构成形式。文章对这四种构成形式进行了详尽描写,并从句法功能、语法意义及语用特点等方面揭示了其特征。
-
-
陈钰丹;
朱庆阳
-
-
摘要:
“V又V不C”结构时现代汉语的常见结构,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很高,论文尝试把这一结构作为主体进行描述和分析。首先,从动词“V”、补语“C”和“V不C”三个方面描写“V又V不C”的结构形式;然后,在领会基本意义的基础上,从三个层面分析“V又V不C”的语法意义;最后根据上述两个章节对“V又V不C”结构的描写和分析,提供这一结构的教学策略。
-
-
吴竺轩
-
-
摘要:
文言词汇按照表意之不同,可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实”与“虚”是相对而言的,区分的关键在于某词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作为没有实意的虚词,其重要性是通过文法意义得到凸显的。所谓“文法意义”,又称“语法意义”,是语法单位在组合和聚合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意义,是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
-
-
倪霓
-
-
摘要: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参考译文很大程度上引导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对教材课文的学习。而现有教材中的译文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衡量和评价标准,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点的掌握和对课文的整体的理解。本文选取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教师手册》中课文的参考译文,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语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两个方面,对参考译文展开了分析和评价。在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符合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标准之处进一步进行了鉴赏;不符合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标准之处,提出了修改意见,以期让教材中课文的译文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重要语言点,进而更好地理解教材课文,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
-
-
冯丽丽
-
-
摘要:
在哈萨克语中名词有格的语法范畴,格表示词在词组或句子中与其他词相结合时的各种结构关系。比较分析哈萨克语助格与维吾尔语后置词bilεn,是语言研究中值得探究的问题。该文介绍了现代哈萨克语助格的附加成分特点和现代维吾尔语后置词bilεn的分布特点,论述了哈萨克语助格和维吾尔语后置词bilεn的意义及用法;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哈萨克语助格和维吾尔语后置词bilεn的特点、意义及功能等几个角度来进行比较分析。
-
-
-
杜道流
-
-
摘要:
《朱子语类》中"V得来"形式的结构关系和表达的语法意义较为复杂,主要有五种情况:"得"为体助词,"来"为动词;"得"为结构助词,作补语标记,"来"为补语;"得"为结构助词,作补语标记,"来"为语气助词,标示焦点;"得"为结构助词,作转指标记,"来"为语气助词,作话语标记;"得来"为黏合性结构,"V得来"相当于"V起来".
-
-
-
潘纪龙
-
-
摘要:
武都城关镇中“上”既有和普通话中相同的方位名词与动词用法,又受地域文化影响而产生方言义。其中,“上”的方言义主要类型分为作结果补语、趋向补语与表示方式、时态的助词,较少用形容词义。笔者试图通过搜寻文献,观察实际,归纳出城关镇地区方言“上”的独特用法,梳理“上”用法的流变过程,并与其他方言中“上”的用法进行对比,从中一窥武都区城关镇语言特点与地域文化。
-
-
Rui Song;
宋锐;
Junping Zhang;
张俊萍;
Ting Zhu;
朱婷
- 《第十一届中文教学现代化国际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留学生来说,准确、扎实地掌握连词“而”的用法难度很大,连词“而”也是留学生习得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而”连接的前后两项之间的语义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分析古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连词“而”的释义、从消失、沿用、发展三个角度对“而”的义项变化进行梳理整合,得出现代汉语中“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有如下七种:1.并列,2.承接,3.递进,4.目的,5.转折,6.因果,7.方式或状态(修饰).本文以语义关系为着眼点,总结归纳了“而”的部分固定格式如“不A而B”“不是……而是……”“A而不B”等所表达的语法意义.
-
-
-
刘明佳;
王景辉;
徐全民
- 《第十二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汉语兼语句在本体研究方面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但是对于兼语句习得方面的研究就相对较少.而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兼语句又是教学的难点,所以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对日本留学生习得汉语兼语句产生的偏误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教学建议,充分利用日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使役表达普通形式直接对应的正迁移作用,让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汉语兼语句的主要表达形式。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条件,让学生从已有的母语语法中关于使役表达的知识基础出发,来理解和掌握汉语语法中关于兼语句的知识。但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兼语句的结构之后,要对“使、叫、让、令”进行区分练习,从刚开始接触兼语句开始,就让学生明白“使、叫、让、令”之间是有区别的,并不能完全相等。教学中应以汉语中与日语使役表达的特殊的形式间接对应的表达形式为重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们意识到虽然它们在语法形式上不对应,但语法意义上是对应的,要克服母语的干扰,深入理解汉语兼语句的语法意义和使用方法。
-
-
李子月
- 《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本文以复合趋向补语“起来”为研究对象,将复合趋向补语“起来”划分为7类语法意义,根据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将“起来”趋向补语句划分为4大类8小类结构类型.基于北大CCL语料库和北语首都外国留学生文本语料库,分别研究汉语母语者和留学生趋向补语“起来”各结构类型和各语法意义的使用频率、使用正确率,进而构拟出留学生“起来”趋向补语句各结构类型和“起来”各语法意义的习得顺序.针对偏误语料进行留学生的偏误分析,归纳出“起来”趋向补语句存在冗余、误代、遗漏三种偏误类型,最后根据留学生偏误类型和各结构类型、语法意义的习得顺序,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重视趋向动词“起来”与其他趋向动词的区分,注重“起来”结构、语法意义的巩固、复现,重视补语“起来”前搭配动词的特征讲解.
-
-
马海五牛
- 《2014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彝语作为分析型的语言,重叠是彝语常见的一种语言手段.彝语的重叠现象、重叠形式相当丰富,其中形容词、动词的重叠最多.本文在从词类及构词的角度详细描写彝语重叠现象的基础上,简要对彝语重叠的语法意义和量性特征进行分析描写.彝语重叠现象的研究对彝语的认识及对彝语语法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
王泉
- 《第二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与比较文字学研究》
| 2011年
-
摘要:
字义的变化会影响字形的变化.通过对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碑刻文献中的例字进行细致分析,从增加意符、更换意符、笔画讹变、语法意义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字义对字形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在汉字字形发展过程中,字义对书写字形产生影响的方式和结果,同时也为字形发展规律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材料.
-
-
-
-
-
傅晓莉
- 《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的统计,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对“省得”、“免得”和“以免”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省得”和“免得”都可以用作动词、连词和副词,但用作副词是无标记的,用作动词和连词时有标记的,“省得”和“免得”在语法功能、语义上基本上一致,但语用上存在差异;“以免”是连词,语义和语用上和连词“免得”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