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
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

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5-10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会议文集: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现代汉语语气词“嘛”有着丰富的语用功能和语气意义.传统的对于“嘛”的研究侧重于结合“嘛”的语法分布来分析说明其语气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关于“嘛”的语用意义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其研究成果更为成熟,角度也愈加多样化.总体来看,关于语气词“嘛”的本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对留学生的语料进行研究后发现,“嘛”仍然是对外汉语语气词教学中的难点.本文以从现代汉语经典白话文著作中查找到的语料为研究依据,根据“嘛”在句中出现位置的不同,从句中和句末两个方面对“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同时对其在句中的语法分布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嘛”的语用功能和语气意义,进一步论证了“强传信”是其核心的人际功能.
  • 摘要: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是对外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中,对外汉语教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其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的基础上,笔者阅读了前人的相关论述,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感受,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和建议.笔者认为,面对外界的质疑,对外汉语教师当下最实际的需要是努力增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使自身在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上具有独特优势,并树立自信心.就具体途径而言,“持续地发展自己”和“努力提高文化修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 摘要:双语儿童的句法发展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对于双语儿童句法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证研究进行了大致梳理,归纳为三个问题:(1)语言习得的机制.简要介绍Chomsky基于生成语法“普遍语法理论(UG)”和Krashen基于功能主义的“语言监控模式”,并指出双语儿童句法发展研究之于理论假设的意义;(2)双语儿童的句法发展.在评介De Houwer(1990)的分离发展假说(SDH)的基础上,列举了一系列实证性研究说明双语句法发展的交互作用、因素和产生的影响;(3)“句法”在儿童语言习得中的地位.采用Krashen(2004)的观点,指出句法的习得并非核心,只起到自然语言习得的辅助作用.
  • 摘要:本文从图式理论出发,探讨了写作教学中对图式理论的运用,论述了写作中的阅读是加强学生图式建构与完善的好方法,并以《体验汉语写作教程》(高级2)第9课《两只眼睛看世界》为例,设计了基于图式理论的写作课教案,详细阐释了在写作课堂中运用图式理论进行教学的实施过程,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实际操作后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模式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习作中能够更好地吸收课堂上通过阅读、与同学交流、教师的讲解而产生新图式,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对图式理论在写作课堂上的运用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对于这样的课堂模式是否能长期保持热情,基于图式理论的教学是否适合所有题材的写作课,课堂的最终效果是否能达到教师与学生的预期,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运用语法化研究对完善对外汉语教学大有裨益.本文以“再说”的语法化为例,尝试将语法化研究成果用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再说”是由表示短语“再说”凝固成虚化而来的,由于短语的“再说”在句子中句法位置不同,产生其分别发展出了助词和连词的两个用法,这表示位于句首的短语“再说”固化成为连词,位于句末的短语“再说”固化成为助词.因为作短语“再说”的和作虚词“再说”的在用法和意义上存在着演变和同源关系.通过“再说”的语法化过程,提出针对留学生习得的“再说”教学建议,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
  • 摘要:本文从汉语会话中关于人称代词“你/我”+“亲属词”这一格式的使用背景入手,总结其使用语境与使用规律,并引用会话分析理论中的“关联与独立礼貌策略”和“礼貌体系”来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将其归于“等级礼貌体系”中,进而讨论此格式的省略形式,即直接以亲属词来称呼对话双方都已知的第三方或说话者本人,说明此时的移情作用在对话中的运用.最后,通过对其他几种语言使用者的访问调查发现这一格式在各国语言中均有使用,并存在一个蕴涵关系。
  • 摘要:动态助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而针对动态助词“过”的考察相对比较薄弱.本文考察了《博雅汉语·起步Ⅱ》、《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二册、《当代中文》第一册和《中文听说读写》Level 1 part 2四本教材中动态助词“过”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在相关课文中的呈现、讲解、练习、再现以及在整本教材中的再现,提出针对留学生偏误的汉语语法点“过”的教材编写建议.rn 可以看出这四本受欢迎的教材在语法点的设计与编写过程中基本上充分考虑了对外汉语语法体系、学习者的需求,符合科学性、循序渐进的编写原则。但各教材在语言点的整体顺序设计、语言点的呈现方式、讲解方式、练习及再现方式上仍有可以互相借鉴、进一步完善的地方。rn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但教师要有能够补充教材不足的能力。通过对四本教材中关于“过”语法点的考察,可以窥见不同的教材因为编排出发点的不同会有各自的特色和优点,但也有一些肯定不能兼顾到的部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熟悉地掌握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的相关知识,自主地完善教材,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以“过”为例,教师应该熟悉地掌握教学语法中有关“过”的搭配和针对学生偏误总结出的知识,在教学的适当阶段做出补充。同时应该熟悉与“过”相关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教材知识的再现率,将新旧知识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摘要:词汇学习是中高级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难点.本文以“效果”为例,借助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相关语料,全面描述了“效果”一词的使用情况.认为“效果”一词指“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对某一特定目标的实现情况”,常用来表示评价.而在留学生的使用中,“效果”的语义范围更大,指“某一动作行为发出后产生的东西”,从而也导致了句法表达和语用功能上的偏误.以此出发,对词汇教学效果进行了思考,认为应该重视学生用书中的注释问题,用功能法讲解词汇,重视词汇的用法教学等.
  • 摘要:“汉语桥”在华留学生中文比赛是为数不多的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国家级语言文化赛事,目前鲜有全面分析比赛试题内容的文章,提出针对性建议的文章更少.本文通过结合第六届比赛的11场赛事有关环节,开创性地将试题进行系统分析,并指出有待完善之处及提出针对性建议,期待对今后“汉语桥”中文比赛的赛事策划及题目设计有所提高,并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有所启发.rn 本届比赛,开创性地设置了“知识类试题”,是第六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中文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内容全面,包括了“汉字、词汇、熟语、语句和文化”等多个角度,难免出现区分度不太合理的问题。在今后的赛事中,建议继续保留“知识类试题”,但需注重试题内容设置的合理布局,适度提高部分考察角度试题的难度,从而保证比赛的效度。rn 本届比赛的“综合类试题”既融入了以往历届比赛的经典环节,又设置了新创环节,由于题目涉及环节多,既要考虑环节之间的平衡,又要考虑环节内部各道题目内容的设置,难免出现难易度差异偏大的问题。在今后的赛事中,建议加强对“综合类试题”的科学论证,增强题目效度,减小同类试题的难度差异,以便保证比赛的公平性,激励在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 摘要:本文基于先前学者的研究趋势和“后方法”的视角,呼吁对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予以重视,并从“后方法”视角对对外汉语教师角色进行审视思考和再认识.本文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投入自己对教学热情,并能够根据来自不同社会需求下不同环境的不同教学目标,结合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和反馈,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协商和合作,能动自主且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按照合理的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进行高效的教学,提供学习者所需要的学习材料,并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能动、协商式的学习.
  • 摘要: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新词语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百态的承载体起着越来越重要.学术界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新词语的界定、新词语研究的意义、新词语的构成方式、对外汉语教学新词语教学现状及问题展开.本文以访谈法和教学观察法的形式,基于对两名中级以上汉语学习者进行了个体观察,提出新词语教学要更加重视新词语的词汇选择、词语课后巩固练习、词语讲解策略.
  • 摘要:本文以构式“VPt+QM+NP”为基础,从名量、动量、时量成分组成的三类句式的同构和异构入手,通过功能、语序、标记三个角度研究构式中量成分的异同.首先从功能视角研究句式的同构性,通过考察构式历时演变及比较一组同义格式,说明量词个体化功能的一致性.其次从语序方面研究句式的异构性,主要体现在动量、时量成分与宾语的组合中.CCL语料库的检索结果证明前人的解释不够充分,本文用蕴含通性进一步概括了语序差异.再次从标记词“的”在构式中的隐现角度探讨了句式的异构性,并从量词本身及语用两个层面解释“的”在不同句式中的隐现差异.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rn 构式中的名量、动量、时量成分的对称性及标记度差异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首先,名量、动量、时量短语构成的句式标记度渐增。从认知习得角度看,无标记句式是优先习得的格式。其次,从使用频次来看,三类句式以同构为主,异构为辅,因此动量、时量成分构成的句式可以通过认知类推的方式习得。因此,对于动宾结构带时量成分构成的句式,可以在初、中级阶段通过类推辅助习得,而在高级阶段使学生明确不同句式差异性及语用因素影响,以避免过度类推造成的偏误。
  • 摘要:褒贬感情色彩是词汇语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成语语用褒贬现象的研究,将语义学和语用学相结合,为语义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解释语言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成语一直是外国留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到了高年级阶段,成语的大量增加使之成为学习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成语教学中,如果仅仅孤立地列举理性意义而忽略成语的褒贬义使用语境,就会缺乏科学和系统性,从而导致学生使用成语的疑惑,最终形成回避使用成语的后果.rn 成语“守株待兔”的一些语用意义是语言运用者在特定语境下赋予它的临时意义,这就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渗透了个人的独特观察、思考、感受的结果,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个人特点。陈述者为了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常常要在特定的语境下选择恰当的情景来表现,因此当“守株待兔”被运用于不同的语境中展现不同的语用意义时,是为了帮助表达者达到一定的语用目的,这也恰恰是词汇语用意义的根本功能。
  • 摘要:本文以复合趋向补语“起来”为研究对象,将复合趋向补语“起来”划分为7类语法意义,根据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将“起来”趋向补语句划分为4大类8小类结构类型.基于北大CCL语料库和北语首都外国留学生文本语料库,分别研究汉语母语者和留学生趋向补语“起来”各结构类型和各语法意义的使用频率、使用正确率,进而构拟出留学生“起来”趋向补语句各结构类型和“起来”各语法意义的习得顺序.针对偏误语料进行留学生的偏误分析,归纳出“起来”趋向补语句存在冗余、误代、遗漏三种偏误类型,最后根据留学生偏误类型和各结构类型、语法意义的习得顺序,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重视趋向动词“起来”与其他趋向动词的区分,注重“起来”结构、语法意义的巩固、复现,重视补语“起来”前搭配动词的特征讲解.
  • 摘要: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2004-2013年发表在《当代语言学》、《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中文信息学报》七类期刊中与汉语语料库相关的论文,以语料库的类型及语料库的建设加工为脉络,梳理了汉语语料库近十年的发展与研究现状,以期为将来语料库的开发、建设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 摘要:美国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在美国的传播不断发展完善.其中由著名测试研发机构ETS主导的Praxis系列考试以其专业性、综合性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而受到美国各州的广泛认可,并逐渐成为美国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统一化的重要环节.Praxis系列考试特别是其针对汉语教师的专项考试的考核标准以及评价要求对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建设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摘要:汉语课堂教学风险是伴随课堂教学活动始终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教学风险在汉语课堂中的呈现并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此培养汉语教师的教学风险意识,引起教师在教学设计和不同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加快国别化汉语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从而有利于汉语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 摘要:现代汉语中涉及到“给”字,及其相关句式结构的问题有很多,本文对以往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变换分析等方法,对“给”字的词性、“给+(NP)+VP”,包括“把……给+(NP)+VP”、“被/叫/让……给+(NP)+VP”等相关的句法结构,以及“给”字的语用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以期对后来学者的研究有所帮助.rn 笔者研究后发现,“给+(NP)+VP”结构,包括“把……给(NP)+VP”、“被/叫/让……给+(NP)+VP”等相关的句式结构,正在经历着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给”字的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由最初的可以介引施事、受事、与事等一系列语义角色的介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凸显结果或者影响的语用标记词。如果说作为介词的“给”字与它原来的动词义“给予”还稍微有一些联系的话,作为助词的“给”字则几乎斩断了与“给予”义的所有联系,自身的语用意义已经超过了它在句法结构上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被……给+VP”结构和由无标记被动句转换而成的“给”字句中的“给”字在句了中并没有充当任何句法成分,而只起到了连接句了结构的作用,是一个助词;而对于由有标记被动句转换而来的“给”字句而言,“给”字却相当于被动句中标记词的作用,这样的“给”字一般情况下都是不能省略掉的。同样都是“给+VP”结构,“给”字也同样都是用作助词,整个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却会有所不同,理应看作是两类不同的句式,两者差别的关键就在于原始句式属于有标记被动句还是无标记被动句。此外,虽然一些学者认为,直接加在动词之前的“给”字在很多时候都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但使用之后却有着特殊的强调和焦点凸显作用。该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将“把/被/叫/让……给”与结果成分隔开,可以起到舒缓语气和听话者紧张心情的作用,其中所传达出的说话者的情感意图也值得研究者们注意。
  • 摘要:本文选择了3个课堂教学案例并以课文讲解前的词汇教学环节为研究对象,采取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对其词汇教学环节进行考察.试图通过实录转写和归纳,对这3个案例的词语教学环节的结构以及结构中各部分教师的教学步骤和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能够较为客观地呈现目前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上词语教学的一般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目前课堂上词汇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和词汇教学技能方面值得借鉴之处.rn 本文提出,初级阶段的词汇教学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这不仅可以对所学词汇进行生动讲解,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加强交际性练习。这可以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调动和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习效果。要针对学生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要有层次地进行复习操练。rn 教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水平,可以让其持续保持强烈的汉语学习动机。这也是初级阶段汉语综合课上的词汇教学应该重视的问题。
  • 摘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说明“字本位”理论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领域的适用范围,并依据综合本位观剖析汉语的层级性,以及汉字在其中所起的枢纽作用.认为,单个汉字及以下层级属于文字学的研究领域,单个汉字及以上层级属于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两者分别为书写单位和结构单位.而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单个汉字的字义和功能处于游离态;进入到语境中则处于凝固态.其次,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定位问题,指出汉字教学应当以“据字写词”为目标,使学习者掌握汉字的游离态和凝固态的不同性质.最后,通过分析《新编汉字津梁》这部汉字教材的特点和问题,提出,系统的汉字教学应该渗透进基础课的教材编写之中,汉字教学不仅要在初级阶段打好基础,更需要在中高级阶段长期而深入地持续进行.希望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元语言知识方面的渗透应能让学习者从汉语而非外语的角度出发,认识汉语语言体系中汉字的独特地位和存在方式.
  • 摘要: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教学重要载体的教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在这其中,对外汉语高级教材的文章选择、话题选择作为一架桥梁,能够在无形中影响着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有一定理解能力的求学者研究的深入性,甚至影响中国在他们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同时从学术上来说,综合课的教学也能够直接影响听说读写专项的学习,对学习系统的形成起到提高挈领的作用.本文以《博雅汉语飞翔篇》和《发展汉语高级汉语》这两套书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两套书的词汇、语法、编写原则等进行简述,进而重点展开对课文话题选择的对比分析,且根据数据显示出来的特点分析两套教材并在重点话题导入、话题序列、话题在主课文和阅读课文分布等方面的得失,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议,以便日后对外汉语高级综合教材的编写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至关重要,这一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态度和跨文化交际技能.跨文化交际策略的运用作为一项技能,对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和生活中与留学生的交往和沟通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笔者遇到的跨文化交际矛盾个案为例,以自身感受和实践经验分析并提出了不同情境下可运用的回避矛盾、争取理解,协调认识、陈清事实,宽容分歧、深化认知等策略,并从知识、意识、态度等方面对对外汉语教师培养提出了设想.
  • 摘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仅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依赖于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本文从课堂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出发,通过对近年发表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有关课堂管理的文献分析,在教师背景和课堂管理内容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有关课堂管理研究的现状,分析出这些研究目前存在的四大特点:研究成果多面化,个案研究新颖化,问题行为重点和文化冲突主因;探讨了中国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有关课堂管理研究存在的三个问题: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撑,缺乏相应教师培训,研究面狭窄.
  • 摘要:本文穷尽考察了CCL语料库中“一概”1246条和“一律”4826条语料.通过它们与不同词语的搭配情况,来考察二者的语用差异.在句子主语的选择上,“一概”选择人称代词,“一律”选择“的”字或“者”字结构;在动词的选择上,“一概”选择心理动词,“一律”选择处置动词;在情态助动词的选择上,“一概”选择“能”,“一律”选择“得”和“准”;在形容词的选择上,“一概”选择评述义形容词,“一律”选择处置义形容词.对不同词语选择倾向性的差异,体现了“一概”和“一律”语用表达上的主观差异.即:“一概”在表达上的主观倾向高于“一律”.
  • 摘要:国际汉语师资培养的对象之一是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下,“国别化能力”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一环.本文以汉语教师志愿者为对象,从现有培训机制在“国别化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拟构建一个“自我培养”加“官方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并为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草拟了调查问卷、培训日志模板,以期通过问题导向、探寻答案的方式,切实提高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国别化能力”.
  • 摘要:本文以《商务馆学汉语词典》正文和附录对姓名信息的收录情况为切入点,首先探讨是否应该收录姓名信息,之后通过数据统计来了解词典收录姓名信息的现状,同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最后就词典附录和正文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提供参考.rn 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应该更加重视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不仅仅将相关内容作为附录收录于正文之后,更应该将相关内容在正文中进行动态的呈现,扩大文化内容的收录范围,通过义项、标注或专栏对文化义进行解说;同时通过完善参见系统构建正文与附录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字词、义项的收录范围时,务必周密设计,综合考虑,依据清晰明确、科学严谨的标准进行操作。
  • 摘要:本文结合致使范畴相关理论,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免得”、“省得”和“以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以免”更倾向于隐去后接被使者成分;“省得”表示外向致使的比重高于其它两词;三词在语气上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试用认知语言学距离象似性与篇章回指等相关理论解释所得结论,并对三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可将“免得”、“省得”与“以免”打包一同向学生讲解,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更好地体会三者的差别。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2001)中,“省得”与“免得”为丙级词,“以免”为丁级词。由此推断,学生在学习这三词时,汉语已达到一定水平,故教师应以让学生理解这一组近义词在语用层面的差异为目标,教学不应拘于语法层面,而应将重点放在三者致使结果程度及语体、语气的差异上。
  • 摘要:文章以中高级阶段的缅甸华裔留学生为对象,以汉语双音节上声调为内容,考察缅甸留学生对上声调的声调感知和实际发音能力.运用听辨测试法和声学实验法,归纳分析出其主要的偏误类型和特点为:调型趋平,调域过窄,起点音高值偏高终点音高值偏低以及调长过长等.然后分别从母语和当地华语方言的负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训练迁移等方面对偏误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 摘要:在过去的一二十年当中,欧美风和日韩范的歌曲大行当道,许多年轻人对这些外来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自觉地学习这些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中国风歌曲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国内年轻人追求潮流的愿望,而且还给外国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华文化的新渠道.因此,中国风歌曲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播的一种新形式.鉴于此,本文将围绕中国风歌曲的出现、及其文化内涵和对文化教学的辅助作用展开论述,以期待中华文化传播的道路越走越宽广,真正走到“千里之外”.rn 中国风歌曲不仅仅只是作为艺术,更可以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新形式,同时也可以运用于文化教学的课堂当中,呈现出更生动更立体的中华文化。中国风歌曲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不仅存在于古代,也存在于现代,可以与西方元素相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风歌曲都适合于文化教学,更不是简单运用就可以达到效果,提出所选的中国风歌曲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选取歌曲时要避免常识性的错误,课堂上展示歌曲时要结合老师的讲解,播放中国风歌曲时最好能配合视频。
  • 摘要:本文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的统计,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对“省得”、“免得”和“以免”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省得”和“免得”都可以用作动词、连词和副词,但用作副词是无标记的,用作动词和连词时有标记的,“省得”和“免得”在语法功能、语义上基本上一致,但语用上存在差异;“以免”是连词,语义和语用上和连词“免得”类似.
  • 摘要:语气副词“并”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虚词.语气副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语义和语用上.“并”既然被公认为是“语气副词”,其语法意义无疑主要体现在语义和语用上.本文基于大规模语料库CCL,重点考察了“并”的语义与语用两个方面,从“并”出现的语义背景入手,分析“并”字使用的语义条件,探讨其语用功能,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谈谈“并”的对外汉语教学.rn 提出“并”具有极性语义,同时讨论了“并”两种语用功能。认为“并”的这两种语用功能与“并”的使用条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话语中使用“并”,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话语中存在预设,一是存在与预设相反或不一致的情况。这两个条件都具有主观性,“并”的主观性内涵体现在这两个条件中。“并”表示的是两个命题之问的一种抽象的“关系”,其作用是针对一种命题(话语中的预设),提出还同时并存着一个与预设相反的负命题(实际情况或说话者认定的事实)。“并”反驳、辩解功能正是在“摧毁话语预设,提出另一种否定性说法”的这一过程中实现的。而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指导外国留学生更好地掌握“并”。明确了“并”的语义背景、使用条件,无论是教与学都会事半功倍。
  • 摘要:近年来,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研究逐渐成为硕士学位论文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关键词“汉语”和“学习词典”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共计30篇。通过统计分析,本文发现这30篇论文的研究视角分布呈现出小均衡的状态,主要集中于对词典的批评方而(共23篇),目前学习词典的研究热点—词典使用研究和词典信息技术研究,反而分别只有2篇和1篇;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存在普遍性。为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建议,包括研究视角拓展、研究方法改进等方而。最后,本文指出了今后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需要深入研究的两个方面:词典使用研究、词典信息技术研究和词典历史研究是今后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领域;对外汉语词典研究不仅建立在对已有词典文本的具体分析和总结上,还要不断吸收语言习得、外语教学以及白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从理论上创新和发展(如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学习性”探索),使其真正符合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 摘要:对动态助词“过”的空间认知首先要求考察趋向动词“过”到动态助词“过”的虚化过程.空间隐喻及相关认知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助词“过”仍在不断虚化,“过1”、“过 2”的句法环境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二者在表达时体信息上也存在着重要差异.对于后者,本文又通过初步界定及认知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助词“过”所传达的时体信息进行了空间识解,并构拟了相应的意象图式.本文认为:(1)动态助词“过”主要是趋向动词“过”基于空间隐喻虚化而来;(2)“过1”、“过2”跟不同动词搭配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助词“过”对搭配背景的“有界性”要求;(3)“过1”虚化为“过2”的过程可以由对应的意象图式揭示出来;(4)“过2”比“过1”的使用环境更为复杂,且“过1”表示过去时、完成体;“过2”表过去时、经历体.由是,本文希望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为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本体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摘要: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副词“才”在普遍公认的时间、数量、逻辑三种义项之外尚有一种作为语气副词的用法,能够传达强烈的感情和特定的语用意义.但现有的研究对表达语气的“才”的地位和性质看法不一,教学和习得情况亦不容乐观.本文从语用角度出发,利用“会话分析”的方法考察实际语料,对语气副词“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才”的核心语用功能及语境中的两大类4种具体用法,着重揭示了“才”所出现的会话模式及其语用效果,探讨了“才”的语气义与逻辑义、程度义之间的语义关联,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高级阶段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进行词汇联想实验,分析学习者联想反应的相关特点,希望为词汇联想测试在对外汉语界的应用提供启示.实验随机抽取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中国学生及中、高级班的留学生,以笔试的形式测试其对36个刺激词的熟悉程度与词汇联想,最终回收的30份有效试卷中汉语作为母语者、高级阶段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中级阶段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各完成了10份.通过计算各受试者的每种反应类型占其所熟悉的词的比例,进行组间、组内分析,发现了中、高阶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词汇联想类型分布上的发展特点:在学习的中级阶段,学习者心理词库的联想反应类型处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平衡分布中,而高级阶段时,联想反应类型的分布已向聚合类偏移,且有进一步偏向以至于接近汉语作为母语者情况(心理词库的联结关系中聚合类占优势)的趋势.此外,实验也显示了词汇联想的一些其它特点:学习者对已学词语的掌握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词的联想反应类型;学习者在对单音节词进行联想反应时一般难以区分词与语素,且易出现词性混乱的情况.根据这些特点,词汇联想测试在对外汉语界有应用价值,但需进行适当的调整.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