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法

文法

文法的相关文献在1950年到2022年内共计654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9篇、专利文献85篇;相关期刊395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评价与管理、上海教育等; 文法的相关文献由789位作者贡献,包括孙良明、刘楚雄、吕健等。

文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9 占比:87.00%

专利文献>

论文:85 占比:13.00%

总计:654篇

文法—发文趋势图

文法

-研究学者

  • 孙良明
  • 刘楚雄
  • 吕健
  • 蓝伟文
  • 袁庆霓
  • 陆德海
  • 李军
  • 周杰
  • 周红
  • 宋秋英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乐进进
    • 摘要: 黄庭坚文名不显,他的文法随之湮没无闻。实际上,他的作文理论对南宋文章学的成立影响深远。伴随着古文运动的发展,黄庭坚从作品典范中抽绎出文章法度,用来指授后学,开时代风气之先。他的文法涵盖双重面向,针对入门的初阶技法与引领自成一家的终端旨趣。基于对科举作为仕进之阶的体认,黄庭坚教导士子通过修习古文法获取时文写作技能,是为南宋借由剖析古文来充当时文教科书的先声,。同时,黄庭坚以法则为门径却极力摆脱前人窠臼的尝试,衍化为吕本中的活法理论。以之为媒介,黄庭坚从有定法到无定法的作文旨趣辗转生成南宋文章程式化的救弊之资。
    • 于晓川
    • 摘要: 有宋一代,士人博才勤学,曾巩亦好读百家之书,但在他看来百家之书"知偏一方""道偏一用",只有儒家经典适天下之用。曾巩作文以六经为本,源于以文明道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以儒家经典为师法对象。他认为,六经等儒家经典发明圣人之道,思想玄奥深邃,体大言微,长于叙事,在文法上亦有可借鉴之处。以儒家经典为研习对象,曾巩为文根柢经义,引"经"据"典"多出于儒家六经,议论、叙事从容严谨,完备透彻,自有法度,法三代两汉之文,使曾巩自壮其气,获得审美愉悦,其论合于儒道,是为一代名家。
    • 赵俭杰
    • 摘要: 历代评点中对《庄子》灵动飞驰、不可抟控的艺术风格多有赞语,其中又以刘熙载“得飞之机”的点评最具代表性。这种文风当形成于《庄子》多样的文法策略,如“文断意续”与“意断文连”的“断续之妙”,以及忽现忽隐、文势倍增、构成互文的“影写之法”,还有脱卸、撇转、跌落、陪说、移步换影等“转化之术”。结合相关评点,深入细致分析文本,可以深化对《庄子》文章作法、文学风格及哲学内蕴的理解。
    • 吴竺轩
    • 摘要: 文言词汇按照表意之不同,可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实”与“虚”是相对而言的,区分的关键在于某词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作为没有实意的虚词,其重要性是通过文法意义得到凸显的。所谓“文法意义”,又称“语法意义”,是语法单位在组合和聚合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意义,是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
    • 张一凡
    • 摘要: 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胡适清晰地表明了文学改良的具体做法,称为“八事”。除了“须讲求文法”之外,胡适对其他的七事都做了详尽的举例和解释,对文法的表述只用“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尤为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a带过。胡适到底为何认为文法一事不需过多解释呢?本文从古文和白话文在作文规范上的对立关系、国语的文法与各地方言的文法的区别以及“死文字”和“活文字”这三个方面对此缘由进行分析。
    • 蔡燕
    • 摘要: 整本书阅读是对单篇阅读的有力补充,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有效路径.阅读时需要留下印记,前后勾连,才能形成对作品的深度认知.因此,评点法是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好方法.评点者可以从诸多方面对作品进行评点.本文总结前人在文章"规矩绳墨"上的评点经验,主要分析"草蛇灰线法""背面铺粉法""极不省法"与"极省法"这几种文法,以期给学生的评点提供指导,以提高其阅读素养.
    • 谢文惠
    • 摘要: 南宋谢枋得提出的"放胆"与"小心"学文概念,具体内涵有二:一是两者统一为学文的经典范式,主要包括学文内容、学文心理、学文程序和学文方法等;二是发展成"放"与"收"的辩证作文法思想,揭示了"无法―有法―变法"的文法观点,也贴合了"出体—入体—合体"的写作心理,更表明了"辨体―尊体―破体"的文体学发展路径.谢氏更多的是将学文思想与作文法度融为一体,从文法学意旨上来说,"放胆"与"小心"是将学文、作文过程划分为"放—收—放"前后阶段,具有写作指导纲领的内涵;而从文章学角度来看,"放胆文"与"小心文"又是文集编纂下文章划分类别的新创.这一系列互相关联的术语群的提出,在文章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
    • 严智鹏
    • 摘要: "常山之蛇"本是传说中的双头异兽,只要攻击它身体的某一部分,其他部分就会立即做出反应.梳理历代"常山之蛇"的相关话语可以发现,"常山之蛇"因孙武用以论兵而进入人文领域,至宋代赋予了文学批评的含义.此后,这一象喻广泛出现在诗、词、曲、小说等各体批评之中.古代文论中使用"常山之蛇",主要用以强调篇章结构的首尾圆合和语意脉络的前后一贯.从称名的角度看,兵家与文论家对"法"的重视成为蛇喻从军事领域拓展到文学领域的沟通桥梁.从内涵的角度看,前代使用动物象喻的批评形式与强调文本结构意脉的批评经验是蛇喻形成的先导.
    • 胡松涛
    • 摘要: 注重修辞和文法大家知道“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其实他“用笔更有神”“神”从何来?讲究文法与修辞,是他文章出神入化的一大法门。他曾经批评说:“写文章要讲逻辑……还要讲文法。许多同志省掉了不应当省掉的主词、宾词,或者把副词当动词用,甚至于省掉动词,这些都是不合文法的。还要注意修辞,怎样写得生动一点。”
    • 李季
    • 摘要: 引导学生寻找诗文独特的情思,赏读意象组合艺术,品鉴诗文章法、行文技法,是古诗文赏读教学的重要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