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药物靶标

药物靶标

药物靶标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334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基础医学、生物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175225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生物产业技术、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技术进展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第十二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第13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等;药物靶标的相关文献由86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新泳、展鹏、谢建平等。

药物靶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5225 占比:99.89%

总计:175410篇

药物靶标—发文趋势图

药物靶标

-研究学者

  • 刘新泳
  • 展鹏
  • 谢建平
  • 彭绍亮
  • 王洪海
  • 周文霞
  • 王升启
  • 吴建盛
  • 张永祥
  • 陈国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萧磊
    • 摘要: 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新一轮发展的竞争焦点,是推动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它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权威专家分析认为,过去10多年以来,我国医药行业经历了从“跟踪仿制”向“模仿式创新”的历史转变,下一步将从“仿创结合、模仿式创新”逐步迈向“原始创新”的新阶段。
    • 郝润莲; 刘锦腾; 王大勇; 林于今; 王妹妹; 左世亮; 王亚妹; 梁培
    • 摘要: 目的分析曼氏迭宫绦虫中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Sm 6PGDH)的潜在的生物学特征和获得纯化蛋白。方法通过NCBI和ExPASy网站中在线软件,预测Sm 6PGDH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特征。通过PCR技术扩增得到Sm 6PGDH的全长序列和构建pET-28a(+)-Sm 6PGDH重组质粒,利用双酶切和测序手段鉴定重组质粒。利用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和定量PCR分析在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的裂头蚴体内的转录水平。结果Sm 6PGDH蛋白由491个氨基酸组成,理论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3.84 kDa。该蛋白分子中无信号肽。Sm 6PGDH序列与绦虫、人的同源基因一致性分别为75%和65%以上。Sm 6PGDH氨基酸序列中具有39个磷酸化位点、1个O-糖基化位点和9个B细胞线性表位。通过原核蛋白表达,成功得到可溶性的融合蛋白,并且在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的裂头蚴体内Sm 6PGDH的转录水平升高。结论构建了Sm 6PGDH重组质粒并获得纯化蛋白,为在裂头蚴的糖代谢的规律研究中提供了物质保障。
    • 张一川; 张永红; 邵榆岚; 白兴荣
    • 摘要: 【目的】明确家蚕DNA甲基转移酶基因(BmDNMT)生物信息学基本特征及其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前后的表达情况,揭示DNA甲基化在家蚕抗病毒免疫方面的作用机制,为挖掘家蚕抗病毒标志基因和药物靶标蛋白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OrthoDB、MultiLoc2、SherLoc2、PSORTII、SMART、SWISS-MODEL及Schr?dinger等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进行BmDNMT蛋白氨基酸同源比对、系统进化分析、亚细胞定位、功能结构域预测、三级结构同源建模及小分子配体对接口袋预测,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BmDNMT基因在家蚕感染BmNPV后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中的时空表达特征。【结果】BmDNMT基因包含BmDNMT1和BmDNMT2,分别位于家蚕8号染色体和11号染色体上,其推导BmDNMT氨基酸序列均与烟草天蛾DNMT氨基酸序列的亲缘关系最近。BmDNMT1蛋白大量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分布在细胞质;而BmDNMT2蛋白大量存在于细胞质,少量分布在细胞核及线粒体。BmDNMT1蛋白的功能结构域多于BmDNMT2蛋白,二者均含有DNA甲基化酶功能结构域,且具有潜在药物结合口袋。BmNPV感染会影响BmDNMT1和BmDNMT2基因在家蚕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BmNPV感染4 h后这2个基因在家蚕中肠的表达差异已非常明显,说明家蚕DNA甲基化可能在病毒感染早期已发生,且中肠可能是最早响应的组织。BmNPV感染后,BmDNMT1和BmDNMT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和表达趋势并不一致。【结论】BmDNMT1和BmDNMT2基因的染色体位置、亚细胞定位及功能结构域等存在差异,BmNPV感染后二者在家蚕不同组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和表达趋势也不一致,推测BmDNMT1和BmDNMT2基因在家蚕DNA甲基化过程中行使不同的功能。BmDNMT1和BmDNMT2蛋白三维结构具有潜在的药物结合口袋,可能是直接影响DNA甲基化状态的药物靶标
    • 摘要: 致力于信息科技和生命技术融合,共同推进原创新药的研发,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由丁健等4名院士领衔,包括药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领域100余名高层次人才队伍。研究院构建了覆盖新药研发全周期的“人工智能+新药创制”的创新技术体系,包括药物靶标虚拟筛选MIEC-SVM、成药性评价ADMETLab2.0等多项独创的国际领先技术,以及药物靶标数据库TTD等11个原创的人工智能药物研发算法和数据库。
    • 张海燕; 武志佳; 王延之; 曹纪辉; 赵昱东; 朱明双
    • 摘要: 目的 探讨马钱子能否作为治疗骨关节炎(OA)的潜在药物靶标.方法 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中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筛选出马钱子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应的靶基因;检索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筛选OA疾病的相关靶点,应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基因-疾病的网络,最后通过string平台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关键蛋白;同时对靶点基因作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根据OB和DL筛选出13个马钱子主要活性成分,与马钱子治疗OA相关的靶基因17个;并筛选出10个关键蛋白和5条信号通路,而这些靶点和通路主要与镇痛、抗炎、核受体以及雌激素信号通路相关.结论 马钱子治疗OA具有多途径、多成分、多靶点特点,核受体家族可能是马钱子治疗骨关节炎潜在药物靶标.
    • 李秀荣; 闫鸿斌; 李立; 付宝权; 薄新文; 朱兴全; 贾万忠
    • 摘要: 绦虫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寄生虫,每年给人类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绦虫种类众多,生物学特性各异,目前绦虫病的防控和治疗措施尚不完善,对动物和人类的危害严重.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绦虫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和解析,通过对绦虫的生物学特征和调控基因进行深度研究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绦虫病,特别是人和动物的棘球蚴病和囊虫病等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利用绦虫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组学技术,筛选绦虫感染关键的基因和蛋白质,提供绦虫病的诊断参考依据和绦虫病治疗的潜在药物靶标.本文就绦虫基因组测序完成情况和近年来绦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郝舒姝; 姜晨晨; 冯黎黎
    • 摘要: 巨噬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可塑性.在不同类型疾病或者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巨噬细胞能够进行表型转化,从而发挥不同的功能.因此,针对不同疾病对巨噬细胞表型进行干预的治疗策略正在成为攻克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及肿瘤等疾病的新手段,其极化调控机制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IRFs)在调控巨噬细胞成熟及表型分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根据近年的研究进展,对IRFs的蛋白结构以及激活模式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IRFs家族各个分子通过调控巨噬细胞表型参与疾病进程的作用机制、信号调控网络以及靶向药物研发前景展开综述,为相关疾病治疗探索新的潜在靶标.
    • 王子见; 李子恒; 常亦昆; 张甜; 任媛媛; 何凤琴
    • 摘要: 核质转运过程作为真核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之一,对细胞生理和病理过程都至关重要.大量证据表明,核质转运异常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致病因素,而核质转运障碍的调控机制对于阐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搜集20年来核质转运异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相关研究,综述在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前额颞叶痴呆、亨廷顿舞蹈症和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核质转运现象和涉及的调控机制,进一步探讨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机制和药物靶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杨新旺; 尹赛格
    • 摘要: 中风导致严重的神经损伤并造成严峻的社会、经济负担。因其损伤后修复机制的高度复杂性与目前被批准使用药物的极度稀缺,故新型抗中风药物的发现、新的机制解析及新药物靶标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色氨酸羟化酶1(TPH1)参与多种精神和神经行为相关进程,但其对中风的作用未见报道。多肽分子是新药靶点发现与确认的有力工具及重要来源。
    • 徐雨昕; 季静静; 张巧艳; 秦路平; 张泉龙
    • 摘要: 细胞热迁移分析(cellular thermal shift assay,CETSA)是一种在细胞或组织中直接研究配体与蛋白结合的生物学技术,其原理是当靶蛋白与药物分子结合时,靶蛋白通常会变得稳定,不容易发生热变性。该技术可以在细胞裂解液、细胞内及组织中检测非标记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情况。近年来,将CETSA技术与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二维差异凝胶电泳技术及定量蛋白质质谱技术相结合,已成功用于药物靶标验证、临床药物靶标发现、脱靶识别等。随着技术的发展,该方法还用于生物代谢物、核酸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析。本文重点综述CETSA技术的原理、方法演变以及在药物靶标发现中的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