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活性肽

活性肽

活性肽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2147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生物化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5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134788篇;相关期刊227种,包括水产科学、安徽农业科学、广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抗病毒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氨基酸研究开发暨综合应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交流研讨会、第八届全国创伤修复(愈合)与组织再生学术交流会等;活性肽的相关文献由407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少辉、林刚、王伟明等。

活性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5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34788 占比:99.67%

总计:135228篇

活性肽—发文趋势图

活性肽

-研究学者

  • 张少辉
  • 林刚
  • 王伟明
  • 占文静
  • 张伯宇
  • 林峰
  • 王娟
  • 郑镕池
  • 金银美
  • 于志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会刚; 陈志轩; 周中驰; 李凡松; 王继良; 张传丽; 陈学红; 李同祥
    • 摘要: 用碱提酸沉法从大豆中提取大豆分离蛋白,并经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法确定大豆分离蛋白最佳提取工艺为碱提时间60 min、碱提温度60°C、碱提pH值11.0、酸沉pH值5.0。使用最佳提取工艺提取大豆分离蛋白提取率为29.25%。用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分别酶解大豆蛋白产生的肽均具有抑菌活性,而采用胰蛋白酶与糜蛋白酶复合酶解大豆分离蛋白,产生的活性肽抑菌活性比单酶酶解产生的更高,且对蜡样芽孢杆菌抑菌活性最高,抑菌圈直径可达19.8 mm。通过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检测复合酶解获得活性肽的抗氧化活性,发现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37.5%,比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单酶酶解获得的活性肽抗氧化活性都强,说明大豆分离蛋白经复合酶解后产生了具有较高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的活性肽
    • 常畅; 闫巧娟; 江正强
    • 摘要: 豆类蛋白源活性肽具有抗氧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Ⅳ,DPP-Ⅳ)抑制和抗炎等活性,在防治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中起积极作用,对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目前国内外豆类蛋白源活性肽的酶法制备及其活性予以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健康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 王江玥; 吴刚; 田野; 白丁
    • 摘要: 目的:设计并探究仿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小分子活性多肽是否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作用,及其抑制破骨的可能机制。方法:以OPG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RANKL)结合位点氨基酸序列为依据设计小分子活性多肽OPGL 1、2、3,以50μmol/L浓度加入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前体细胞,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数目,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破骨表型基因TRAP、CTSK和通路基因NFATC1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破骨表型蛋白TRAP和C-fos表达情况。结果:3条小分子活性多肽中,OPGL2有效抑制破骨分化,下调TRAP、CKST、NFATC1基因并抑制TRAP、C-fos蛋白表达。结论:仿OPG小分子活性多肽OPGL2可以有效抑制破骨向分化,其可能通路为NFATC1。
    • 葛莹; 张雷; 王欢欢; 楼立峰; 李庆海; 黄沁; 章学东
    • 摘要: 为了观察乌骨鸡活性肽对糖尿病小鼠的功能作用,本研究通过酶解、离心、超滤和冷冻干燥等步骤,从乌骨鸡胸肌中制备得到分子量小于5 kDa的活性肽;并将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随机分成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药物组和阳性对照组(n=10),分别灌服100 mg/kg乌骨鸡活性肽、400 mg/kg乌骨鸡活性肽、30 mg/kg阿卡波糖和生理盐水安慰剂;另设正常小鼠对照组并灌服生理盐水。测定各处理组的起始体质量和空腹血糖水平,以及连续灌服30 d后的终末体质量和血液生化指标,并切片观察组织病变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终末,阳性对照组的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而其他4组均增加。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药物组的终末空腹血糖水平较低(高剂量组和药物组,P<0.05);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高(高剂量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而丙二醛含量较低(高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药物组的胰岛素水平和胰岛面积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3组肝、肾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但细胞肿胀、空泡化等病理变化少于阳性对照组。综上所述,乌骨鸡活性肽具有一定的降血糖、降血脂和保护胰腺、肝、肾等器官组织的功效,且400 mg/kg乌骨鸡活性肽的灌服效果优于100 mg/kg。
    • 杨新柱; 赵效国; 马依拉·买买提; 吕逸霏; 李莉
    • 摘要: 目的观察活性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活性肽低剂量组、活性肽中剂量组、活性肽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入D-半乳糖建立AD模型,空白组腹腔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入60 d;多奈哌齐组及活性肽低、中、高剂量组建模同时分别灌胃给予多奈哌齐0.9 mg/(kg·d)及活性肽420、630、840 mg/(kg·d),1次/天,连续60 d。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力(逃逸潜伏期及进入有效区域的次数),HE染色后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改变,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大鼠海马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逸潜伏期、GSK-3β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进入有效区域的次数、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和活性肽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GSK-3β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较多神经细胞体积缩小,出现细胞核固缩,并且神经元数量明显下降,锥体细胞也出现较多损伤。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及活性肽低、中、高剂量组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形态较完整,其中活性肽高剂量组与多奈哌齐组海马区锥体细胞大多数形态较正常、细胞排列较为整密、核仁结构清晰、着色均匀。结论高剂量活性肽可通过激活海马组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对AD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 林泽鑫; 杨美莲; 吴超; 洪华贵; 杜明
    • 摘要: 本文使用碱性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水解中华鳖骨和肉、壳和裙边制备中华鳖功能性肽,并对其主要构象变化、粒度等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测定各酶解物对MC3T3-E1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对其潜在的骨密度调节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中华鳖壳和裙边干粉蛋白含量为54.18%,骨和肉干粉蛋白质含量为80.38%。酶解2 h后,碱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酶解产物分子量集中分布于1000 Da以下,胃蛋白酶酶解产物分子量分布较为均匀。酶解产物的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粒径集中分布于20和200 nm区域,说明酶解较为充分。酶解产物中赖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和苏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较高,非必需氨基酸中甘氨酸、丙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相对较高。其中,胃蛋白酶酶解中华鳖骨和肉后必需氨基酸的总量达39.81%。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六种酶解产物均有一定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壳和裙边酶解物的增殖活性强于骨肉酶解物,其中胃蛋白酶酶解的壳和裙边产物活性最强,说明中华鳖酶解产物具有潜在的骨密度调节活性。本研究对于中华鳖等产品的深加工提供了可行性分析和理论参考。
    • 刘尊海; 申振通; 赵立秀; 袁欢; 曹敞; 黄若澜; 杨梦豪; 孙超
    • 摘要: 生物活性肽是由20个氨基酸以不同方式形成的肽类总称,对生物体有促进营养吸收与代谢、抗菌、抗氧化、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在畜禽生产中能够优化动物福利、改善饲料利用率、提高畜禽生产力,具有广阔的研究及应用前景。本文旨在总结畜禽生产中常见的生物活性肽,对其结构功能进行概述,系统阐释各类活性肽的功能型调节机制,探究不同活性肽对畜禽生产的作用,以期为畜禽生产中活性肽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周怡君; 杨梅; 王懿璞; 胡薇
    • 摘要: 【目的】分离和鉴定梅花鹿鹿角盘活性肽,并研究其抑菌活性,为其制备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酸提醇沉法从梅花鹿鹿角盘粉末中提取总蛋白,过0.45μm滤器后,用凝胶过滤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方法,从鹿角盘总蛋白中分离、纯化天然活性肽,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方法对其进行鉴定,通过二倍稀释法分析天然活性肽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MIC);在此基础上,以不添加活性肽的菌悬液为对照,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天然活性肽处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菌液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和电导率,分析天然活性肽对病原菌菌体生长曲线以及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影响。【结果】从梅花鹿鹿角盘总蛋白中成功分离出纯度为93.70%的天然活性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543.14,序列与抗菌肽(UNIPORT:A8QJ91)相似,并将其命名为梅花鹿鹿角盘活性肽(sika antler plate bioactive peptide,SAPBP)。SAPBP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0.5和1 mg/mL,对以上2种病原菌的生长曲线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相比,不同质量浓度SAPBP作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菌液电导率均明显上升,可知SAPBP对病原菌菌体细胞壁和细胞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2 MIC SAPBP对病原菌的破坏作用最为明显。【结论】从梅花鹿鹿角盘总蛋白中分离纯化出了天然活性肽,该活性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李守江; 孔祥佳; 刘智禹; 赵峰; 苏永昌; 陈晓婷
    • 摘要: 目的:研究鲣鱼活性肽酶解工艺,探讨鲣鱼活性肽对小鼠抗疲劳的影响。方法:以鲣鱼活性肽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对鲣鱼鱼糜最佳用酶进行筛选,考察料液比、加酶量、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对酶解工艺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响应面法进行优化设计,得到酶解鲣鱼活性肽的最佳工艺。构建递增负荷式游泳训练所致的疲劳小鼠模型,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安静空白组、运动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鲣鱼活性肽低剂量组(200 mg/kg,简称低剂量组)、鲣鱼活性肽中剂量组(400 mg/kg,简称中剂量组)、鲣鱼活性肽高剂量组(800 mg/kg,简称高剂量组)。除安静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以训练时间为变量进行递增负荷式游泳训练。采用负重力竭游泳实验检测小鼠的负重游泳力竭时间;检测小鼠血清尿素氮(BUN)含量、乳酸(LD)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以及肝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1)风味蛋白酶酶解鲣鱼活性肽得率均高于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在固定料液比1∶1(g/mL)的基础上,风味蛋白酶酶解优化条件为加酶量4400 U/g,酶解时间6.5 h,酶解温度42°C;该条件下鲣鱼活性肽得率为33.166%。(2)运动模型组小鼠的BUN、LD、MDA含量和LDH、SOD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安静空白组(P<0.01)。与运动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及鲣鱼活性肽低、中、高剂量组均极显著延长小鼠力竭游泳时间(P<0.01),减少运动后小鼠血清BUN、LD和肝脏MDA含量及降低血清LDH活性(P均<0.01),提高肝脏SOD活性(P<0.01)。结论: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风味蛋白酶酶解鲣鱼活性肽的工艺,验证了鲣鱼活性肽具有减轻力竭游泳小鼠疲劳的作用。
    • 郭鸿儒; 宫田娇; 张春杨; 孙继红; 王茹; 杨淑芳
    • 摘要: 为研究纳米蛹虫草活性肽靶向型微囊的制备工艺及性能情况,分别以明胶、乙基纤维素、聚乳酸(PLA)为囊材制备蛹虫草肽微囊。以包封率、载药量及48 h的释药量为主要指标做评价,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微囊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对微囊进行了包封率、成球率、载药量、平均粒径测定,电镜形态观察,红外光谱分析,稳定性分析及毒性分析,利用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进行了降血糖活性检测试验。结果表明:以聚乳酸为囊材制备蛹虫草肽微囊性能最优,在PVA质量分数为3.56%,温度为40.8°C,PLA质量分数为8.11%,油水比为1∶8时蛹虫草肽聚乳酸微囊包封率可达到87.2%±0.02%,成球率为86.90%,载药量为58%。聚乳酸微囊圆而规整,平均粒径为50.4μm,电镜下观察聚乳酸微囊外形椭圆,表面光滑,包封率良好,符合微囊要求。降血糖活性检测试验证实纳米蛹虫草活性肽靶向型微囊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且稳定无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