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肌群
核心肌群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篇,主要集中在体育、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8072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健与美、当代体育科技、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学术年会、“急诊医学临床学术探讨研究会”会议、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核心肌群的相关文献由57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传秀、周江波、姜国峰等。
核心肌群—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8072篇
占比:99.33%
总计:28261篇
核心肌群
-研究学者
- 吴传秀
- 周江波
- 姜国峰
- 杨新华
- 张春涛
- 王晓震
- 秦宏平
- 陈静
- 伍少玲
- 王新
- 顾伟
- 马超
- 刘振寰
- 罗宇君
- 郑耀超
- 史艳
- 司马振奋
- 吕青
- 吴月峰
- 宋敏
- 张帆
- 张成旻
- 张芳
- 戴剑松
- 杜诗宇
- 杨旭晨
- 杨森
- 林彩娜
- 栗晓
- 武文杰
- 王建华
- 王飞
- 罗飞
- 顾忠科
- 龚剑秋
- 丰利
- 任彦军
- 何亚
- 刘文伟
- 刘晓瑞
- 刘浩
- 刘翠翠
- 包大鹏
- 吴文
- 吴旻
- 孙建芳
- 孙晓龙
- 孙武东
- 孟凡英
- 尤彦伟
-
-
陈科奕;
王定宣;
张梦瑶
-
-
摘要:
背景:加压四肢低强度训练能对四肢产生肌肉肥大的作用,但是加压四肢低负荷训练能否对核心肌群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加压四肢低负荷训练对核心肌群的表面肌电、等速屈伸肌力的影响,旨为各类需要提高核心肌群力量人群的运动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6名在校大学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压组(n=8)和对照组(n=8).加压组进行加压四肢低负荷训练,在四肢加压条件下进行3组25%1RM的5个训练动作;对照组进行低负荷训练,7周后比较表面肌电、等速肌力的变化.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和成都体育学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受试者为自愿参加,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结果 与结论:①躯干屈曲动作训练后,加压组腹直肌、腹外斜肌的肌电信号均方根值显著大于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P<0.05);②躯干伸展动作训练后,加压组的竖脊肌、多裂肌的肌电信号均方根值显著大于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P<0.05);③站姿腿伸展动作训练后,加压组的竖脊肌、多裂肌的肌电信号均方根值大于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P<0.05);④卧推和坐姿伸膝动作训练后,核心肌群的肌电信号均方根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加压组在测试角度为30,90和120(°)/s时躯干屈肌峰力矩显著小于训练前,伸肌峰力矩显著大于训练前(P<0.05);⑥7周规律的加压四肢低负荷训练能对核心肌群达到肌肉锻炼效果.
-
-
盛卓娴
-
-
摘要:
(1)目的:观察核心肌群训练对围出院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影响;(2)方法:共选取脑卒中患者3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康复治疗方案。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核心肌群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躯干控制能力、平衡障碍能力、步行能力进行评定,以及使用Zebris平衡测试仪对椭圆中心轨迹分析;(3)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均显著性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实验组的改善幅度相对显著,与对照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核心肌群训练对围出院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具有积极效果,可以显著降低跌倒风险,增强行走能力。
-
-
谢丽娜;
李秒红;
李洁清;
李坤;
吴名德;
刘明阳;
粟泽升
-
-
摘要:
目的研究生物学教育结合核心肌群训练预防下腰痛(LBP)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LBP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生物学教育组(A组)、核心肌群训练组(B组)和生物学教育联合核心肌群(C组),每组30例,每周干预2次,共干预8周。在干预后3、6、12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量表(RMD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疼痛、功能及情绪情况。结果干预后3个月,C组SAS、SDS评分较B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C组VAS、RMDQ评分较A组明显改善,且其SAS及SDS评分较B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个月,C组VAS、SAS、SDS评分较A、B组明显改善,而RMDQ评分好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生物学教育结合核心肌群训练预防LBP复发的效果更显著。
-
-
袁伟;
梁育磊;
杨艳婷;
廖国权;
俞军卫;
吴成如
-
-
摘要:
目的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SLBP)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核心肌群锻炼,超声测量其锻炼前后的腹部核心肌群厚度,分析其变化情况与腰痛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3月~9月在本院就诊的68例CNSLB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理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理疗的基础上再进行核心肌群锻炼8周。观察两组患者干预8周前后的NRS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评分(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DQ)得分情况,和腹外斜肌(external oblique abdominal muscle,EO)、腹内斜肌(internal oblique muscle of abdomen,IO)、腹横肌(transverse abdominal muscle,Tram)等长收缩时的厚度。对观察组患者以NRS变化差值中位数为分界点,比较腰痛改善程度不同患者的EO、IO、Tram差值。结果核心肌群锻炼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EO、IO、Tram厚度较锻炼前显著增加(P<0.05),且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NRS评分和RDQ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锻炼8周后,观察组中NRS评分差值≥5分的患者EO、IO、Tram厚度增加量均显著高于NRS评分差值<5分的患者(P<0.05)。结论核心肌群锻炼可改善CNSLBP患者的腰痛症状,减轻功能障碍,通过超声检测腹部核心肌群变化情况可作为观察病情转归的重要途径。
-
-
王飞;
王建华;
史艳;
解庆凡
-
-
摘要:
目的:观察普拉提运动联合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方法:收集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采用普拉提训练联合推拿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McGill疼痛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两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情况,并进行患侧竖脊肌表面肌电检查评测两组患者竖脊肌的功能状态。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MPQ评分及ODI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MPQ评分及ODI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RMS及MF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拉提训练联合推拿可更显著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
-
-
陈琼星;
罗伟华;
彭红霞
-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对性核心肌群康复训练联合疼痛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专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核心肌群康复训练联合疼痛护理,持续4周。比较2组腰背肌力、疼痛及腰椎功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腰背伸峰力高于对照组(t=3.340,P=0.001);腰背屈伸低于对照组(t=3.326,P=0.00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4.946,P<0.001;t=6.789,P<0.001),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assessment of treatment scores by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高于对照组(t=7.244,P<0.001)。结论针对性核心肌群康复训练联合疼痛护理能够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腰背肌群生物力学及腰椎功能。
-
-
王飞;
王建华;
史艳;
解庆凡
-
-
摘要:
目的:观察揿针按压夹脊穴治疗小脑梗死共济失调的疗效。方法:60例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揿针按压。采用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评价疗效;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和中位频率值(MF)的变化以评测竖脊肌的激活状况。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ICARS、BBS、BI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CARS、BBS、B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iEMG、RMS和MPF值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揿针按压夹脊穴可显著改善小脑梗死患者的协调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
李慧;
朱霄霄;
蒋利平;
严雅兰;
张耿标
-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的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12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ERAS理念下的核心肌群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ERAS理念的核心肌群训练能够有效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
-
叶长青;
黄娜
-
-
摘要: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核心肌群稳定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稳定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4周,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核心肌群稳定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可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
-
-
江潭耀;
许秀
-
-
摘要:
目的:探讨易罐疗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对照组),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B组同时给予核心肌群训练,A组同时给予核心肌群训练结合易罐疗法,比较三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E)评分、10 m步行测试(10-MWT)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FAC)均有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治疗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明显优于C组(P<0.01),同时A组优于B组(P<0.05),B组优于C组(P<0.05)。结论:易罐疗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为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步态提供有效治疗方法。
-
-
张春涛;
王晓震;
刘振寰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34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2017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10日至2012年10月20日在本院就诊的脑瘫患儿100例,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传统脑瘫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3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的得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88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A、B、C、D各能区评分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传统脑瘫康复的基础上加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
-
-
吕青
- 《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
| 2017年
-
摘要:
从运动解剖学角度来看,躯干支柱包括双肩、躯干和髋部.躯干支柱力量的水平对四肢动作稳定性具有决定作用,人体在运动时所需的动量主要是从躯干支柱发出的,并通过躯干传递和分配到四肢.大量的训练实践证明,发展躯干支柱力量不仅能够提高核心区域的稳定性,而且能使近端的肌肉得到固定,进而保证远端肌肉产生良好的运动效果.尽管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等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各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研究方法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教练员、体育教师和运动员对诸多练习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及动力学原理知之甚少,对于实验性研究成果极为罕见.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法研究和分析不同训练负荷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核心肌群影响程度,以期能为科学确定躯干支柱力量研究方法提供实证依据,为丰富运动训练理论与研究方法做出应有的贡献。
-
-
张春涛;
王晓震
- 《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10日至2012年10月20日在我院就诊的脑瘫患儿100例,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传统脑瘫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3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的得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88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A、B、C、D各能区评分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传统脑瘫康复的基础上加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
-
刘文伟;
曾海涓;
覃艳玲;
吴旻
- 《“急诊医学临床学术探讨研究会”会议》
| 2016年
-
摘要:
目的:观察PDCA循环管理及核心肌群-平衡训练对预防老年病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治疗的老年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评估方法及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PDCA循环管理及核心肌群-平衡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次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BBS评定及跌倒发生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实验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及核心肌群-平衡训练能有效提高老年病患者平衡功能,降低跌倒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
-
蒋文明;
聂开迪;
廖远朋
-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本研究通过测试,对比正常人在稳定界面下与非稳定界面下的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核心肌肉群肌肉的肌氧含量与表面肌电的变化特点,了解不同状态下核心力量训练过程序中核心肌群的动员程度与激活情况,分析两种状态下核心力量训练时,核心肌肉群活动的差异性,探讨其活动特点,并结合心率的变化,揭示不同核心力量训练模式训练时,核心肌群肌氧含量和表面肌电、心率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证明对于健康运动员,应建议稳定界面下与非稳定界面下的核心力量训练交替进行,从而使肌肉能够坚持至力竭最大时间的同时充分的调动核心肌群的活动度;对于处于康复阶段的伤患,建议在自我条件允许的最大可能下进行非稳定界面下的康复训练,旨在短时间内最大范围的调动肌群参与活动,最大范围激活全身肌肉,加速血氧变化,提高新陈代谢,从而促进损伤的修复;对于普通锻炼人群,稳定界面下与非稳定界面下核心力量训练相比,由于持续至力竭时间的积累,稳定界面下的核心力量训练对整体核心肌群的活动动员效果更好,在以安全自我锻炼为前提的条件下,建议选择稳定界面下的核心力量训练。
-
-
张春涛;
王晓震;
刘振寰
- 《第三届中西医结合儿童康复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10日至2012年10月20日在我院就诊的脑瘫患儿100例,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传统脑瘫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3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的得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88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A、B、C、D各能区评分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传统脑瘫康复的基础上加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
-
-
张春涛;
王晓震;
刘振寰
- 《第十五届全国儿科神经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10日至2012年10月20日在我院就诊的脑瘫患儿100例,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传统脑瘫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3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的得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88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A、B、C、D各能区评分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传统脑瘫康复的基础上加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
-
陈俊琦;
彭琪媛;
刘刚;
徐敏鹏
- 《第五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4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腰背膀胱经腧穴、腰夹脊穴和薄氏腹针腹部配穴都是临床治疗腰痛的常用穴位,在核心肌群分布的区域.腰痛会造成患者稳定脊柱的核心肌群运动控制机能发生障碍.临床上,深刺腰夹脊穴和腹部大横穴,直达深层核心肌群,同时通过针刺手法、电针不同波形等刺激,或增强其肌力,或缓解其痉挛,以保持腰椎局部的稳定性;同样,浅刺腰背膀胱经腧穴、腹部天枢穴等,直达表浅核心肌群,可以维持脊柱整体的稳定性.如此,合理利用层次不同的核心肌群,可以有效持续地缓解非特异性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