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偏瘫步态

偏瘫步态

偏瘫步态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847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体育科技文献通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黑龙江科技信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届运动疗法暨第六届创伤康复全国学术会议等;偏瘫步态的相关文献由216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涛、孙天宝、张儒志等。

偏瘫步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 占比:1.3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4847 占比:98.52%

总计:4920篇

偏瘫步态—发文趋势图

偏瘫步态

-研究学者

  • 于涛
  • 孙天宝
  • 张儒志
  • 张通
  • 方璐
  • 王煜
  • 胡骏骎
  • 邓小倩
  • 严隽陶
  • 于灵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单莎瑞; 黄旭明; 张明兴; 王秀坤; 郑翔; 鲍赛荣; 洪峰
    • 摘要: 背景:目前国内外可见大量关于健侧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或者患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均具有提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研究,而对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参数,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偏瘫步态的影响.方法:36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伪刺激组,每组各18例,均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试验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Magneuro100型经颅磁刺激仪进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8字形线圈与患者颅骨健侧对应的第一躯体运动皮质区域脑部表面相切,设定刺激频率为1 Hz,刺激强度为运动阈值的90%,20次脉冲/序列,30个序列/次,序列间隔2 s,每次治疗持续刺激20 min;伪刺激组给予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6 d/周,1次/d,连续3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周采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采集2组患者步态参数评估疗效.研究方案经过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前,试验组和伪刺激组各项步态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步速、步幅、步频、步行周期、健患侧支撑相比值、患健侧摆动相比值改善程度均优于伪刺激组(P0.05);②结果说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提升了患者步速、步频、步幅及步态对称性参数,但对平衡性相关参数如双支撑期、步宽等无改善作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偏瘫步态.
    • 单莎瑞; 黄旭明; 张明兴; 王秀坤; 郑翔; 鲍赛荣; 洪峰
    • 摘要: 背景:目前国内外可见大量关于健侧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或者患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均具有提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研究,而对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参数,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偏瘫步态的影响。方法:36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伪刺激组,每组各18例,均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试验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Magneuro100型经颅磁刺激仪进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8字形线圈与患者颅骨健侧对应的第一躯体运动皮质区域脑部表面相切,设定刺激频率为1 Hz,刺激强度为运动阈值的90%,20次脉冲/序列,30个序列/次,序列间隔2 s,每次治疗持续刺激20 min;伪刺激组给予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6 d/周,1次/d,连续3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周采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采集2组患者步态参数评估疗效。研究方案经过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前,试验组和伪刺激组各项步态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步速、步幅、步频、步行周期、健患侧支撑相比值、患健侧摆动相比值改善程度均优于伪刺激组(P0.05);②结果说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提升了患者步速、步频、步幅及步态对称性参数,但对平衡性相关参数如双支撑期、步宽等无改善作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偏瘫步态
    • 江潭耀; 许秀
    • 摘要: 目的:探讨易罐疗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对照组),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B组同时给予核心肌群训练,A组同时给予核心肌群训练结合易罐疗法,比较三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E)评分、10 m步行测试(10-MWT)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FAC)均有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治疗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明显优于C组(P<0.01),同时A组优于B组(P<0.05),B组优于C组(P<0.05)。结论:易罐疗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为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步态提供有效治疗方法。
    • 张孟利; 李庆; 孙建淼; 吴琳娜
    • 摘要: 目的探讨骨盆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时空及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7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常规步行训练)和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骨盆控制训练)。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步速、患侧步长、步频大于对照组,步宽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干预后的健侧支撑期百分比大于患侧支撑期百分比,健侧摆动期百分比小于患侧摆动期百分比(P<0.05);干预后,两组的健侧支撑期百分比小于干预前,患侧支撑期百分比大于干预前,健侧摆动期百分比大于干预前,患侧摆动期百分比小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患侧支撑期百分比大于对照组,患侧摆动期百分比小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骨盆横断面旋转度、矢状面倾斜度、冠状面倾斜度均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盆控制训练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时空参数及关节运动学参数。
    • 王雨辉; 杨玉凤; 闫润润; 王艳君; 李艳红
    • 摘要: 阐述了脑卒中致残率之高和康复机器人在辅助康复训练中的重要地位,详细介绍了不同康复机器人辅助脑卒中患者改善偏瘫步态的可能机制、临床研究以及关键技术,指出了康复机器人辅助脑卒中患者步态重建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展望了康复机器人未来应向智能化、精准化、便捷化、家庭化发展,以更好地辅助脑卒中患者步态重建训练.
    • 陈宏; 王新
    • 摘要: 目的:分析人体螺旋动力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姿势异常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组在行常规康复的同时,以人体螺旋动力疗法抑制痉挛期肌肉失衡而引发的姿势异常.比较两组入组前、治疗后3周、治疗后3个月改良Ashworth、Berg量表、Brunnstrom分期量表、步行指数量表评定结果.结果:3周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两组之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人体螺旋动力学疗法可改善痉挛期偏瘫患者姿势异常,可用于改善脑卒中痉挛期姿势异常,促进和加快偏瘫患者功能改善.
    • 胡填; 古剑雄
    • 摘要: 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是其回归家庭、重返社会的基础,为了更准确地量化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临床工作者引入了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本文总结了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步态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旨在为三维步态分析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更多参考.
    • 朱明天; 戴宇涵; 许雷
    •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早期应用佩戴踝足矫形器(AFO)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6月-2021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10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研究,其中52例患者早期应用AFO进行康复训练,设为观察组,另52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设为对照组,观察对比治疗三个月后两组临床疗效指标.结果:观察组步长、步频、步速指标显著大于对照组,步态周期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FMA下肢运功功能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AFO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能显著改善偏瘫步态、平衡能力以及下肢运功功能,从而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改善预后,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裴圣辰; 温学志
    • 摘要: 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是中风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分析偏瘫后遗症期步态异常的原因,可以加深对偏瘫患者步态的认识,有效指导患者的运动训练.本文主要阐述了偏瘫步态的形成原因,临床康复,经常通过异常运动模式的纠正来改善偏瘫患者的步态,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因此分析和识别的关键因素影响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将有助于明确重点训练方向,可以对患者功能恢复产生重要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