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步态异常

步态异常

步态异常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8203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老年世界、晚霞、健康文摘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康复辅助器具学组成立暨全国康复辅助器具学术研讨会、首届实用康复医学论坛、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步态异常的相关文献由161位作者贡献,包括汪昕、王拥军、励建安等。

步态异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8203 占比:99.78%

总计:38289篇

步态异常—发文趋势图

步态异常

-研究学者

  • 汪昕
  • 王拥军
  • 励建安
  • 刘艳成
  • 吉宁
  • 吕振
  • 夏群
  • 孙方敏
  • 张宽
  • 张继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一)震颤特征性的表现是静止性震颤、搓丸样,也可为摆动样或姿势性或运动性震颤;始于一侧肢体,初为间断性,安静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消失,在紧张时震颤加重,入睡后消失。(二)肌强直齿轮样或铅管样,肩带肌和骨盆带肌受累更显著。(三)运动迟缓和步态异常运动迟缓包括启动困难、运动缓慢和随意动作减少;可表现为面具脸、坐位起立困难、发音困难、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等。
    • 无; 罗雯怡; 唐妍敏; 汪昕
    • 摘要: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脑卒中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根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和《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我国脑卒中负担呈爆发式增长趋势,防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跌倒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脑卒中后急性期,14%~65%的患者经历过跌倒,在出院后的6个月内该比例上升至73%^([1])。脑卒中后跌倒会导致老年人恐惧行走^([2])、骨折^([3])、住院时间延长^([4])、残疾、死亡等,严重影响老年人脑卒中后的生活独立性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
    • 王翰麟; 李继平; 魏婧
    • 摘要: 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是一种间歇性发作的步态异常症状,常见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晚期,且被认为是PD的一个独立核心症状。本文中统一将从未出现过FoG症状的PD患者记为PD FoG-,将已有过FoG症状出现的PD患者记为PD FoG+。目前已有许多神经电生理学研究基于可量化的大脑电信号——主要是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和局部场电位信号(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深入探索了PD FoG+神经通路中可能与FoG相关的病理生理变化。本文将分别对近年来以EEG和LFPs为主要分析对象的FoG病理机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李玲; 朱泽宇; 曹立; 田沃土
    • 摘要: 本文报告1例POLR3A基因突变致髓鞘形成不良的脑白质营养不良7型(hypomyelinating leukodystrophy type 7,HLD7)病例。患者为53岁女性,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痉挛性步态和构音障碍,并伴部分感觉功能受累,幼儿时期有运动里程碑发育延迟和牙齿发育异常。MRI提示有脑白质病变和小脑萎缩。基因检测提示患者POLR3A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c.928T>A(p.W310R)和c.3295C>T(p.R1099C),该变异位点既往未见报告。本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本文通过对该病例的报告及文献回顾,期望提高对HLD7及POLR3-HLD疾病谱系的认识,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卢俏丽; 李晨
    • 摘要: 帕金森病(PD)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障碍及姿势步态异常为主征[1]。PD的典型病理改变为黑质部位α突触核蛋白错误折叠形成路易小体的沉积及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受累部位除黑质外,还有苍白球、壳核、尾状核、蓝斑、底丘脑等神经结构[2-4]。特发性震颤(ET)发病形式多样,主要表现为双侧上肢不自主震颤,亦可表现为头面部、下巴和声音的逐渐震颤,震颤可以是运动性、目的性或姿势性等[5-6]。PD及ET的诊断及鉴别多依赖患者的临床特征,缺乏来自实验室及影像学的数据。本文将从磁共振成像新技术方面综述影像学检查在PD及ET诊断及鉴别中的研究进展。
    • 壹图(图)
    • 摘要: 帕金森病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在大家的印象中,该病的临床表现有动作迟缓、肢体抖动、姿势步态异常等.神经科确诊后多以药物治疗.虽不能治愈,但可以延缓病程的进展……但如果说通过皮肤活检来诊断、通过安装脑起搏器来治疗以及运用中医中药改善病情,您可能就不那么熟悉了。这期我们就请中日友好医院的三位医生来和我们说说这些帕金森病诊治的方法。
    • 吕振; 白金柱
    • 摘要: 背景:腰椎间孔镜手术解除了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神经根压迫,而术后康复不仅包括手术创伤的康复,还应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随的腰肌损害和骨盆下肢功能失衡的康复。目的:将基于McKenzie技术的腰椎运动链训练应用于椎间孔镜术后分期康复,评估该康复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均接受侧路椎间孔镜治疗,术后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试验组术后根据预设康复方案进行基于McKenzie技术的腰椎运动链远程分期康复指导,一期术后2-6周、二期术后7-12周,三期术后13-24周;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腰椎术后康复指导。术后康复前及康复训练6,12,24周,评估两组腰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康复训练12周,利用MRI扫描检测腰椎多裂肌横截面积;康复训练24周,利用三维运动采集与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研究通过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2019-011-1)。结果与结论:①康复训练后,两组的腰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JOA评分、SF-36评分均较康复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试验组康复训练6,12周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步态分析显示,试验组康复训练24周的支撑相左右侧比值大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分期康复方案符合该疾病术后恢复特点,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吕振; 白金柱
    • 摘要: 背景:腰椎间孔镜手术解除了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神经根压迫,而术后康复不仅包括手术创伤的康复,还应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随的腰肌损害和骨盆下肢功能失衡的康复.目的:将基于McKenzie技术的腰椎运动链训练应用于椎间孔镜术后分期康复,评估该康复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均接受侧路椎间孔镜治疗,术后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试验组术后根据预设康复方案进行基于McKenzie技术的腰椎运动链远程分期康复指导,一期术后2-6周、二期术后7-12周,三期术后13-24周;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腰椎术后康复指导.术后康复前及康复训练6,12,24周,评估两组腰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康复训练12周,利用MRI扫描检测腰椎多裂肌横截面积;康复训练24周,利用三维运动采集与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研究通过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2019-011-1).结果 与结论:①康复训练后,两组的腰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JOA评分、SF-36评分均较康复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试验组康复训练6,12周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训练6周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训练6,12,24周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腰椎多裂肌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步态分析显示,试验组康复训练24周的支撑相左右侧比值大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分期康复方案符合该疾病术后恢复特点,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杨长燕; 郑良成; 李雪斌; 陈睿智; 郑正婷
    • 摘要: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脑小血管病因其具有起病隐匿、早期症状轻微、临床表现不典型等特点,不易被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发现和识别,因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情呈缓慢进展,直至进展至痴呆才被临床确诊,且此病临床症状具有不可逆性,至今尚无根治方法.面对这一严峻局势,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无创、易于识别的指标早期诊断这一疾病,以便临床早期治疗和防止该病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内外关于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及步态异常相关性的研究极为少见.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项较新的磁共振研究技术,其可用于评估早期神经纤维束微结构的完整性,为探究脑小血管病所致认知功能障碍、步态异常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效、敏感的评价手段,为研究二者是否相关提供了可能,对早期识别并积极预防、干预脑小血管病病程,减缓病情进展具有深远意义.
    • 廖迪; 张其明; 易文俊
    • 摘要: 目的 探究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步态异常的改善作用效果.方法 按照抽样原则对我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步态异常患者开展研究,随机纳入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模式,为期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包括神经功能缺损、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态变化、生活质量状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FMA评分、BBS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步长、步频均长于对照组,但步宽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模式的应用,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步态异常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平衡状态,从而提高患者行走步态,优化患者生活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