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裂肌

多裂肌

多裂肌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5400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健与美、拳击与格斗、环球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等;多裂肌的相关文献由57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莉、刘通、许玥等。

多裂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5400 占比:99.52%

总计:35572篇

多裂肌—发文趋势图

多裂肌

-研究学者

  • 张莉
  • 刘通
  • 许玥
  • 张佳怡
  • 白玉琢
  • 邹德辉
  • 霍则军
  • 刘新宇
  • 徐菁
  • 范顺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超; 张佩佩; 徐朦婷; 李琳琳; 丁江涛; 刘西花; 毕鸿雁
    • 摘要: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腰椎稳定训练可以改善慢性下背痛患者多裂肌的肌肉形态,呼吸训练是否影响慢性下背痛患者的多裂肌形态暂无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腰椎稳定肌(多裂肌)肌肉厚度与横截面积改变的影响。方法: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2)、呼吸对照组(n=32)和核心对照组(n=32),呼吸对照组接受呼吸训练,核心对照组接受核心稳定训练,试验组接受呼吸训练合并核心稳定训练,治疗1次/d,20 min/次,5 d/周,持续10周。3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肌骨超声观察记录患者腰椎稳定肌(多裂肌)的肌肉厚度与横截面积,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多裂肌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1)治疗后双侧L5多裂肌厚度和呼吸对照组与核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试验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治疗后双侧L5多裂肌横截面积和试验组>呼吸对照组>核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01);(2)应用肌骨超声观察治疗前后3组患者多裂肌的形态学变化,证实呼吸训练对腰椎多裂肌的厚度和横截面积均有改善作用,同时肌骨超声技术作为新的疗效观察工具,可以作为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评估及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
    • 林珊珊; 郑逸逸; 王楚怀
    • 摘要: 目的:研究单次多裂肌持续性激活训练过程中,实时超声成像反馈技术对多裂肌激活及收缩效率的影响。方法:将24例健康受试对象随机分为言语指导组(言语组,n=12)和实时超声反馈组(超声组,n=12),分别予以言语指导和实时超声成像反馈下的改良BST等长收缩训练。比较两组受试者在单次多裂肌持续收缩过程中,实时超声反馈对多裂肌厚度(thickness,Th)、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 area,CSA)的影响。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多裂肌Th、CSA的时间因素、组别因素以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持续收缩30s(T 30s)时,超声组多裂肌Th、CSA显著优于言语组(P0.05),超声组Th、CSA在T 30s与T rest相比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实时超声反馈不会增加多裂肌初始激活最大收缩程度,但超声成像可提供实时、持续的动态视觉反馈,有利于受试者在持续收缩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多裂肌最大收缩幅度,从而提高收缩效率、改善训练效果。
    • 徐森明; 覃兴乐
    • 摘要: 多裂肌位于脊柱区的最深层,由许多块分开的小肌肉组成,对称地分布在脊柱两侧,是附着面积最大的椎旁肌。它在腰部最发达,并且具有丰富的感觉受器,是脊柱最重要的稳定肌。多裂肌按解剖层次可分为浅层和深层,其中浅层多裂肌主要参与脊柱的背伸及旋转运动,深层多裂肌则主要参与维持脊柱的稳定。
    • 王伟; 周红海; 陈龙豪; 陆延
    • 摘要: 腰部多裂肌对于维持腰椎稳定至关重要。近年来,关于腰部多裂肌的生物力学研究及病理形态学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腰部多裂肌的生物力学和病理形态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从多裂肌的角度探讨腰部疾患的诊治,为腰部疾患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张宇; 邬慧君
    • 摘要: 目的:观察杠杆定位手法联合强筋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多裂肌(MF)激活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腰椎电动牵引以及对症治疗,研究组则予杠杆定位手法联合强筋功法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腰部功能,采用表面肌电设备检测MF的平均肌电振幅值(AEMG)变化。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和8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ODI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OD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F的AEMG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MF的AEMG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杠杆定位手法联合强筋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可明显提高腰部多裂肌的激活程度,对进一步恢复腰部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 李庆
    • 摘要: 目前,年轻人颈椎病发病率在急速上升。很多年轻人连续十几个小时开着电脑玩游戏、聊天,低着头玩手机游戏、发短信,引发了眼睛发花、颈肩酸痛、头晕目眩等症状。和脊柱其他部位的疾病一样,颈椎病的基本病理也是稳定性下降,上述的动作恰恰是损害了颈椎的稳定性,才导致发病。因此,适度的颈椎功能锻炼是很有必要的。事实上,维持颈椎稳定性的肌肉主要是其深部的多裂肌和回旋肌等,大幅度的转头如米字操等并不能很好锻炼到它们。
    • 蒋晶晶; 陈水金; 刘翔; 陈辉; 苏涌珑; 江煜; 林志刚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配合多裂肌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有2例因治疗1周后未见好转,要求停止治疗而退出试验;对照组有1例因依从性差,违背研究方案,自动退出试验。对照组予健康宣传、多裂肌训练和抗炎止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腰椎前屈和后伸角度和多裂肌稳定躯干能力评分,并比较2组腰痛复发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腰椎前屈、后伸角度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多裂肌训练可改善LDH患者腰椎活动度和疼痛程度,提高双侧多裂肌稳定躯干能力,提高腰椎功能。
    • 张欲燃; 张玉民; 王献印; 孙勇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裂肌横截面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复发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9月由我科开展PETD手术的170例LDH患者资料,术后随访观察1年,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MRI成像中的多裂肌影像学指标[多裂肌的标准化横截面积(standardized cross sectional area,SCSA)以及脂肪浸润度(degree of fat infiltration,DFF)]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PETD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ROC曲线进一步评估多裂肌SCSA与其他风险因素在PETD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后1年内15例出现术后复发,发生率为8.82%。与未复发组患者相比,复发组患者的年龄偏大,BMI指数偏高,且糖尿病的占比偏高,多裂肌SCSA数值偏低、DFF数值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BMI(OR=5.34)、多裂肌DFF(OR=1.87)均为PETD术后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而多裂肌SCSA(OR=0.62)则是独立的保护因素。采用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多裂肌SCSA的AUC值最高(AUC=0.929),其最佳截断值为43.52%,灵敏度=0.836,特异度=0.938。结论 多裂肌退变情况与PETD术后复发之间存在确切的相关性,SCSA可作为PETD术后复发的一项预测指标。
    • 田亚豪; 吴巍; 李锋
    • 摘要: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DLS)患者多裂肌影像学形态表现,探讨影响多裂肌脂肪浸润的因素及脂肪浸润与DL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脊柱外科诊断为L或L/SI°退变性腰椎滑脱的46例患者纳入DLS组;同期于我院体检门诊行腰椎MRI检查的48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统计两组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血浆胆固醇、L和L/S椎间隙水平双侧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脂肪比例、腰椎前凸角(LLA)、骶骨倾斜角(SS)。测量DLS患者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症状持续时间。结果DLS组的LLA、SS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节段多裂肌脂肪比例大于非滑脱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退变性滑脱者L椎间隙多裂肌脂肪比例与年龄显著性相关(r=0.642)。多裂肌脂肪比例是DLS的危险因素(OR=1.216,OR=1.090)。结论DLS患者腰椎多裂肌退变影像学表现为脂肪浸润程度增加,肌组织面积减少,滑脱节段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大于非滑脱节段。L滑脱者多裂肌脂肪浸润与年龄显著性相关,多裂肌脂肪浸润是DLS的危险因素。
    • 覃海霖; 杨萍; 马园; 杨葵; 王虎飞; 焦文勇
    • 摘要: 目的 探究冠状位脊柱退变性侧弯不稳患者其凹侧、凸侧的腰大肌、多裂肌横截面积以及肌肉脂肪浸润率与侧弯角度的相关性,进而为采取措施阻止疾病的发生与进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做X线+MRI检查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冠状位侧弯的凹侧、凸侧的腰大肌、多裂肌改变情况进行比较。根据冠状位脊柱退变侧弯严重程度分为高侧弯组、低侧弯组,并探讨椎旁肌改变与冠状位侧弯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81例脊柱冠状位侧弯患者中低侧弯组(Cobb角10~20°)44例(54.3%),高侧弯组(>20°)37例(24.6%);右侧弯14例(17.3%),左侧弯67例(82.7%)。样本中患者凹、凸两侧多裂肌与腰大肌的肌肉横截面积(CSA)以及脂肪浸润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侧弯组的凹侧多裂肌脂肪浸润率较低侧弯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侧弯严重程度与凹侧的脂肪浸润率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冠状位退变性侧弯以左侧弯(凸侧)居多,其右侧(凹侧)多裂肌脂肪浸润率较左侧(凸侧)高,且与冠状位侧弯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