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稳定性
腰椎稳定性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8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59938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政协天地、浙江体育科学、健康研究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第十一届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学术研讨会等;腰椎稳定性的相关文献由26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邦忠、李泽兵、王健等。
腰椎稳定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9938篇
占比:99.95%
总计:160024篇
腰椎稳定性
-研究学者
- 刘邦忠
- 李泽兵
- 王健
- 陈岚岚
- 丁祖泉
- 何萍
- 冷晔
- 刘鸿
- 徐向伟
- 杨雍
- 梁轶
- 潘明荣
- 罗勇
- 范贵富
- 韩晓鸣
- Markku K
- Zhao fan
- 万云
- 严凤娇
- 乔全来
- 乔全来2
- 于炎冰
- 于金河
- 仉建国
- 付理强
- 任亮
- 任冬云
- 任秀丽
- 任龙喜
- 何时邨
- 何登伟
- 侯树勋
- 冉林川
- 冯志杰
- 冯金升
- 刘东钱
- 刘丽爽
- 刘光明
- 刘学光2
- 刘尚礼
- 刘忠良
- 刘海恩
- 刘潇
- 刘耀升
- 刘蜀彬
- 原杰
- 双峰
- 史可强
- 叶大歆
- 吕国强
-
-
冉林川;
张可方;
张新安
-
-
摘要:
目的:探究经皮内镜下椎板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25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给予开放式半椎板减压术治疗,观察组63例给予经皮内镜下椎板减压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腰椎稳定性和椎管微炎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椎间隙后缘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MCP-1、IL-1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内镜下椎板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可增强腰椎稳定性,提高治疗效果。
-
-
孟繁亮;
王元;
陈焕林;
章学文;
张建华;
孙晓雯
-
-
摘要: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及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9)和对照组(n=53)。对照组行MIS-TLIF,观察组在MIS-TLIF后第二天进行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矢状曲度、腰椎活动度、植骨融合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腰椎矢状曲度、VAS和ODI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腰椎活动度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两组随访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IS-T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术后再配以针灸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腰腿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治疗后腰椎情况明显好转,有效提高腰椎稳定性,整体效果显著。
-
-
冯志杰
-
-
摘要: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下经皮棘突间动态固定(In-Space)与传统融合内固定(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采集2016年10月~2018年7月本科收治的89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A组(In-Space固定,n=47)与B组(PLIF融合内固定,n=42),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术后1年随访期间的相关疗效指标.结果 ①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B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5),手术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②A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的JOA评分显著高于B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ODI指数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③术后12个月,A组相邻节段腰椎活动度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12个月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与常规融合内固定相比,椎间孔镜下In-Space固定方式可降低手术创伤,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提高脊柱稳定性,并发症少,可行性高.
-
-
张娇娇;
黄德才;
王朝辉
-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DL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8例DL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两组均采取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正骨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和腰椎稳定性指标[腰椎前凸角(LLA)、骶骨水平角(SHA)、腰骶角(LSA)和腰椎曲线指数(LCI)]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腰椎JOA评分、LLA、SHA、LSA和LC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正骨推拿手法治疗DLS患者,可提高JOA评分和腰椎稳定性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正骨推拿手法治疗.
-
-
郑杰
-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研究组实施经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围术期临床指标、手术前后腰椎稳定性及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腰椎曲度指数、椎间角变化及椎间水平位移增大,而腰椎Cobb角度缩小(均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的腰椎Cobb角度、椎间角变化及椎间水平位移均小于对照组,腰椎曲度指数大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能够维持患者腰椎的稳定性,提高临床疗效,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患者预后好,值得临床推广.
-
-
李潺
-
-
摘要: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于术后椎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自2016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且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与术后六月均摄腰椎过伸过屈位片,并测量目标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体滑移度以及Cobb角.结果:手术后与手术前对比,椎间隙高度丢失(11.15±1.13 vs.10.21±0.9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于患者术后腰椎稳定性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
-
苏军强;
赵斌;
王永峰;
徐朝健;
董江;
原杰
-
-
摘要:
目的 应用有限元法分析脊柱内镜不同程度椎间孔一次成形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建立L3~5有限元模型,于L4~5节段模拟经皮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分别在环锯直径(d=7.5 mm)的1/3、2/3及3/3位置处平行于冠状面及椎间盘水平切除L4~5左侧关节突腹侧进行椎间孔一次成形.记录不同程度椎间孔一次成形后模型L4~5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范围和椎间盘最大应力,并与正常模型比较.结果 在1/3 d及2/3 d处进行椎间孔一次成形时,运动范围及椎间盘最大应力在各运动状态下较正常均无明显变化.在3/3d处进行椎间孔成形时,运动范围在右侧屈及右旋转状态下较正常增大;椎间盘最大应力在右侧屈及左右旋转运动状态下较正常增大,但腰椎没有达到失稳状态.结论 应用 ?7.5 mm环锯进行椎间孔一次成形不会破坏腰椎稳定性,但切除较大关节突时存在脊柱侧屈及旋转失稳的趋势,应注意对关节囊和关节面的保护.
-
-
郭扬;
江波
-
-
摘要:
目的探究在椎间孔镜术后患者的恢复中应用综合腰腹肌锻炼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疗的100例椎间孔镜术后患者,以常规锻炼护理(对照组,n=50)与综合腰腹肌锻炼护理(观察组,n=50)进行分组.针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稳定性展开讨论.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3、6个月疼痛评分经观测均低于对照组,腰椎稳定性经观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椎间孔镜术后患者应用综合腰腹肌锻炼护理,患者腰腿部疼痛程度明显减轻,腰椎稳定性增强.
-
-
付理强
-
-
摘要:
目的 研究两种椎板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C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75例LCS患者,根据手术不同将其分为半切组39例和全切组36例.全切组选择的手术为全椎板切除联合PLIF,半切组选择的手术为半椎板切除联合PLIF.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术后1周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腰椎稳定性[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变化,术后1年观察两组复发情况.结果 半切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切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主观症状、临床症状及腰椎JOA评分都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半切组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半切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全切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半椎板切除PLIF治疗手术风险低,并发症发生情况小,腰椎稳定性好,有长期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
-
Zhao fan;
赵凡;
费琦;
杨雍
- 《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模拟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术(后部结构分级切除)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以期初步明确腰椎后路椎板减压的安全范围.rn 方法: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单节段退变(L4-L5)的L3-S1节段完整三维模型,以及模拟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术,切除病变节段双侧椎间关节内侧1/3、1/2、2/3及全部切除的L3-S1节段术后失稳模型,并施加正常生理载荷,记录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6个工况的运动范围变化.rn 结果:当双侧小关节切除达到1/3时,模型的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的运动范围与完整模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随切除范围增大,运动范围变化也增大.rn 结论:腰椎椎间关节对腰椎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当双侧椎间关节切除范围达到1/3时,即可引起腰椎稳定性的丢失.
-
-
尹健
-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对正常山羊间盘髓核汽化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正常山羊腰椎标本40具,截取L1~L6节段,剔除肌肉组织,两端用牙托粉固定。随机分为5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单节段组L3/4)、C组(相邻双节段组L3/4和L4/5)、D组(间隔双节段组L2/3和L4/5)、E组(三节段组L2/3,L3/4和L4/5)。对B-E四组间盘行激光照射,每间盘能量为500焦耳。标本处理后在生物力学测定仪上测定轴向拉伸、轴向加压、前方加压,,后方加压和左侧加压及右侧加压试验,分别记录负荷加载力为20N、40N、60N、80N和100N的标本位移。结果:在不同负荷不同加载方式时,各组标本的位移量均随负荷加载力的增大而增加;在相同负荷相同加载方式时,A组与B、C、D、E组,B、C、D、E组标本位移量的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汽化三个节段及三个节段以内的间盘组织对山羊腰椎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
-
-
刘邦忠;
李泽兵
- 《2002年国际康复工程与临床康复学术讨论会》
| 2002年
-
摘要:
腰背痛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原因有多种,如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神经病变等.很多病人在未得到明确病理学诊断的同时,往往诊断为"腰肌劳损".有学者认为腰椎稳定性差,特别是躯干肌功能减退是诱发腰背痛的主要原因. 与活动有关的躯干肌群对提供脊柱外源性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维持腰椎平衡需要椎旁肌群和腹部肌群德共同作用.因而躯干肌群的功能减退引起的腰椎不稳是腰背痛的主要原因.研究躯干肌在腰椎稳定性中的作用,对腰背痛德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
-
-
李振宙;
侯树勋;
吴闻文;
商卫林;
郑晓勇;
双峰
- 《第八届北京骨科年会》
| 2011年
-
摘要:
经皮侧后路经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突出或脱出腰椎间盘组织摘除术是近年在国外迅速发展的微创手术技术,通过腰椎侧后路经皮穿刺至腰椎间孔,通过侧开口激光、微型球磨钻或环锯等工具行椎间孔扩大成型术,使内窥镜工作套管直接进入椎管内,内镜直视下暴露突出或脱出的椎间盘组织,直接摘除致压物.由于手术过程中不需要牵拉神经根和硬膜囊,所有手术操作均在工作套管内进行,所以对椎管内神经组织无骚扰,辅助运用双极射频电凝可以有效止血,可以防止术后椎管内粘连,局麻下手术更可以保证整个手术过程的安全性,所以该技术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
-
张树锋;
张琴明;
苏少杰
- 《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十一次推拿学术交流会》
| 2010年
-
摘要:
目的:了解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Herniation,LDH)不同治疗方法中、远期疗效的差异性,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程度。rn 方法:选择76例青少年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手术治疗随访组(31例)和保守治疗随访组(45例)进行观察研究,对两组病例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以及腰椎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平片观察。rn 结果:1.有61.84%的青少年LDH患者发病前有明确外伤史;2.仅有25%的青少年LDH患者预后坚持功能锻炼;3.保守治疗方法相对手术治疗方法能够延缓腰骶椎的退变速度;5.青少年LDH向后移位的椎体节段数明显多于向前移位的节段数。rn 结论:1.保守和手术治疗青少年LDH均有较好的中、远期疗效;2.在X线影像学上,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椎不稳表现,但保守治疗方法对青少年LDH腰椎退变及腰椎稳定性的影响均小于手术治疗方法;3.目前青少年LDH患者缺乏预后功能锻炼意识,腹肌的功能锻炼对维持腰椎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4.外伤可能是青少年LDH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
-
-
王健;
杨镐;
Markku K
- 《第三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2008年
-
摘要: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是指一组以下背、腰骶和臀部疼痛和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是康复医学、临床医学和运动医学领域的常见疾病。慢性腰痛的主动运动治疗特指以运动康复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腰椎稳定肌运动控制的恢复和功能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腰椎稳定性重建和疼痛缓解过程。与传统的按摩、针灸、牵引、固定等被动治疗手段相比,主动运动治疗具有非损伤、特异、有效等特点,是一种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疗慢性腰痛的手段。本文将回顾和总结运动治疗的理论、方法和治疗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
蘇再發;
王芳泰;
張景川;
蘇昭元
- 《第十一届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镭射汽化间盘减压术等微创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避免了开放性手术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及遗留神经根粘连、硬膜纤维化等并发症.但经皮镭射汽化间盘减压联合臭氧注射是否会导致腰椎失稳还未见报道.我院自2007年9月、2009年3月来,采用动态X线片评估48例采用经皮镭射汽化椎间盘减压联合臭氧治疗患者腰椎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节段的角度位移和水准位移和椎间高度在手术后短期内未见明显变化。
-
-
蘇再發;
王芳泰;
張景川;
蘇昭元
- 《第十一届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镭射汽化间盘减压术等微创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避免了开放性手术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及遗留神经根粘连、硬膜纤维化等并发症.但经皮镭射汽化间盘减压联合臭氧注射是否会导致腰椎失稳还未见报道.我院自2007年9月、2009年3月来,采用动态X线片评估48例采用经皮镭射汽化椎间盘减压联合臭氧治疗患者腰椎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节段的角度位移和水准位移和椎间高度在手术后短期内未见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