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1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39214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年会、第五届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与管理新进展学术研讨会、首届甘肃省神经病学萃英论坛暨2015年甘肃省神经病学年会等;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相关文献由283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北沙、叶军、邱文娟等。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39214 占比:99.98%

总计:639312篇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发文趋势图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研究学者

  • 唐北沙
  • 叶军
  • 邱文娟
  • 顾学范
  • 丁昌红
  • 严新翔
  • 代丽芳
  • 任晓暾
  • 刘明
  • 卓秀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畅; 王珺
    • 摘要: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为儿童期出现的对低剂量左旋多巴有显著且持续反应的肌张力障碍。多巴胺合成通路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均能导致该病。TH基因突变引起的DRD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并引起酪氨酸羟化酶(TH)合成减少,从而导致广泛性的多巴胺及儿茶酚胺缺乏。但TH缺乏的DRD(TH-DRD)患者临床表现可不典型,轻症患者以肌张力不全为主要表现,可逐渐发展为痉挛性截瘫,可伴有帕金森样表现,多数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重症患者则表现为进行性复杂性婴儿脑病,对左旋多巴反应差,且多遗留智力发育问题。多数患者脑脊液中的高香草酸(HVA)下降。但由于该病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征性,实验室检查也无特异性,故目前基因检测仍是诊断该病的唯一可靠标准。小剂量左旋多巴对大部分轻症患者疗效肯定,对重症患者也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
    • 董畅; 任淑红; 张晓燕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GCH1基因突变方式及遗传特点,从而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患儿临床表现及其家系基因检测资料.结果 患儿与其父亲均存在GCH1基因c.542-2A>T的核苷酸杂合突变,属于剪切变异,该病例诊断为DRD,予以美多芭治疗后患儿临床表现显著好转.结论 该例患儿及其父亲均为GCH1基因内含子相同部位的剪切突变,对于儿童DRD的诊断,基因检测是重要的检测手段,GCH1基因常见突变主要发生在外显子,但仍需注意内含子部位突变的致病性.
    • 代丽芳; 丁昌红; 方方; 张炜华; 刘明; 田小娟; 任晓暾; 王晓慧; 李久伟; 卓秀伟; 张珅; 吕俊兰; 吴沪生
    • 摘要: 目的总结儿童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THD)患者临床与遗传学特征,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1年5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33例TH基因变异致THD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基因突变谱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33例THD患儿中,女19例,男14例;起病年龄0~6.3岁;起病诱因:感染、发热后起病13例,缺氧起病1例,无诱因起病19例。临床表现:轻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7例,重型婴儿帕金森病伴运动发育迟缓16例,极重型进行性婴儿脑病10例。THD患儿症状呈波动性,晨轻暮重26例,感染加重22例,疲劳加重30例。THD患儿首发症状为尖足行走伴肢体僵硬7例、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伴肢体软弱26例、震颤8例、眼睑下垂2例、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3例。THD患儿逐渐出现肢体僵硬23例、肢体松软27例、肢体活动减少27例、面部表情减少24例、震颤18例、尖足行走20例、马蹄内翻足7例、眼睑下垂8例、动眼危象10例、流涎21例、吞咽困难12例、构音障碍16例、呼吸困难3例、睡眠增多10例、睡眠减少5例、情绪烦躁15例、情绪淡漠2例、出汗多8例、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6例。THD患儿右侧肢体受累严重6例,下肢受累严重14例。THD患儿家族史阳性8例。33例THD患儿予左旋多巴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但其中10例出现异动症或烦躁的不良反应。截至2020年1月末次随访时,4例THD患儿失访,余29例年龄为0.8~13.2岁,其中22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3例THD患儿中共发现25种不同TH基因变异,5种热点变异依次为c.698G>A(13例)、c.457C>T(9例)、c.739G>A(6例)、c.1481C>T(4例)、c.694C>T(3例)。共发现13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基因变异(c.1160T>C、c.1303T>C、c.887G>A、c.1084G>A、c.1097A>T、c.734G>T、c.907C>G、c.588G>T、c.992T>G、c.755G>A、c.184-6C>T、c.1510C>T、c.910G>A),其中c.910G>A(2例)为可能的中国人群创始人变异。结论TH基因变异致THD多于婴幼儿期起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本研究的THD患儿临床症状以重型多见,极重型和轻型次之,重型和极重型易误诊,所有THD患儿使用左旋多巴治疗疗效显著。发现了1个可能的中国人群创始人变异(c.910G>A),c.698G>A和c.457C>T变异主要出现在重型和极重型THD患者中,c.739G>A主要出现在轻型THD患者中。
    • 陈薇; 杨克萍; 李洁颖; 葛美
    • 摘要: cqvip: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又称伴显著昼间波动的遗传性肌张力障碍(hereditary progressive dystonia with marked diurnal fluctuation,HPD),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是一种以肌张力障碍或步态异常为首发症状的少见的遗传性疾病[1]。其主要的致病基因为编码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uanosine triphosphate cyclohydrolase 1,GCH 1)的GCH1基因。
    • 胡建萍; 张廷华; 郭佳
    • 摘要: cqvip: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1]是1976年由Masaya Segawa首次报道,又称Segawa病,其临床特征包括肌张力障碍、步态障碍、僵硬、轻度帕金森病、日间波动和对左旋多巴的剧烈反应等。患者通常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症状明显改善,甚至消失。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是一种可治疗的遗传性疾病,因此识别它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拟通过报道1例DRD GCH1基因新的移码突变,以提高临床对DRD诊断及预后的认识,以免误诊。
    • 刘畅; 王珺
    • 摘要: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为儿童期出现的对低剂量左旋多巴有显著且持续反应的肌张力障碍.多巴胺合成通路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均能导致该病.TH基因突变引起的DRD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并引起酪氨酸羟化酶(TH)合成减少,从而导致广泛性的多巴胺及儿茶酚胺缺乏.但TH缺乏的DRD(TH-DRD)患者临床表现可不典型,轻症患者以肌张力不全为主要表现,可逐渐发展为痉挛性截瘫,可伴有帕金森样表现,多数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重症患者则表现为进行性复杂性婴儿脑病,对左旋多巴反应差,且多遗留智力发育问题.多数患者脑脊液中的高香草酸(HVA)下降.但由于该病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征性,实验室检查也无特异性,故目前基因检测仍是诊断该病的唯一可靠标准.小剂量左旋多巴对大部分轻症患者疗效肯定,对重症患者也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
    • 代丽芳; 卓秀伟; 张珅; 吕俊兰; 吴沪生; 丁昌红; 方方; 张炜华; 刘明; 田小娟; 任晓暾; 王晓慧; 李久伟
    • 摘要: 目的 总结儿童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THD)患者临床与遗传学特征,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11年5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33例TH基因变异致THD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基因突变谱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33例THD患儿中,女19例,男14例;起病年龄0 ~6.3岁;起病诱因:感染、发热后起病13例,缺氧起病1例,无诱因起病19例.临床表现:轻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7例,重型婴儿帕金森病伴运动发育迟缓16例,极重型进行性婴儿脑病10例.THD患儿症状呈波动性,晨轻暮重26例,感染加重22例,疲劳加重30例.THD患儿首发症状为尖足行走伴肢体僵硬7例、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伴肢体软弱26例、震颤8例、眼睑下垂2例、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3例.THD患儿逐渐出现肢体僵硬23例、肢体松软27例、肢体活动减少27例、面部表情减少24例、震颤18例、尖足行走20例、马蹄内翻足7例、眼睑下垂8例、动眼危象10例、流涎21例、吞咽困难12例、构音障碍16例、呼吸困难3例、睡眠增多10例、睡眠减少5例、情绪烦躁15例、情绪淡漠2例、出汗多8例、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6例.THD患儿右侧肢体受累严重6例,下肢受累严重14例.THD患儿家族史阳性8例.33例THD患儿予左旋多巴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但其中10例出现异动症或烦躁的不良反应.截至2020年1月末次随访时,4例THD患儿失访,余29例年龄为0.8 ~13.2岁,其中22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3例THD患儿中共发现25种不同TH基因变异,5种热点变异依次为c.698G>A(13例)、c.457C>T(9例)、c.739G>A(6例)、c.1481C >T(4例)、c.694C> T(3例).共发现13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基因变异(c.1160T>C、c.1303T>C、c.887G>A、c.1084G>A、c.1097A >T、c.734G>T、c.907C >G、c.588G>T、c.992T>G、c.755G>A、c.184-6C>T、c.1510C >T、c.910G >A),其中c.910G> A(2例)为可能的中国人群创始人变异.结论 TH基因变异致THD多于婴幼儿期起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本研究的THD患儿临床症状以重型多见,极重型和轻型次之,重型和极重型易误诊,所有THD患儿使用左旋多巴治疗疗效显著.发现了1个可能的中国人群创始人变异(c.910G>A),c.698G>A和c.457C>T变异主要出现在重型和极重型THD患者中,c.739G>A主要出现在轻型THD患者中.
    • 张琰; 李文辉; 柴毅明; 周水珍
    • 摘要: 目的 探讨酪氨酸羟化酶缺陷病(THD)患儿的临床特征,从而对本病进行早期识别、优化治疗并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且确诊为THD的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姓名、性别、年龄、发病年龄、就诊年龄、确诊年龄、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变异、治疗随访等结果,依据Willemsen方法进行分型,总结其临床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9例THD患儿中男性5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为新生儿期至2岁6个月(中位年龄3个月),确诊病程为4个月至5年7个月(中位病程9个月),其中A型THD患儿6例,B型THD患儿3例;7例患儿首发症状为运动发育迟缓,其余临床表现包括运动减少8例,四肢肌张力障碍5例,躯干肌张力低4例,吞咽/构音障碍4例,动眼危象4例,震颤3例,肌强直3例,表情僵硬3例,眼睑下垂2例,过度流涎/出汗2例,昼夜波动2例,肌阵挛1例,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1例.7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正常,2例非特异性异常(1例髓鞘化落后,1例双侧脑室扩大、白质减少).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共发现8个酪氨酸羟化酶变异,分别为4个错义变异,2个移码变异,1个剪切变异,1个无义变异,其中3个变异既往未见报道[c.1505_ 1518dup(p.R507Afs*23)、c.1128_1138del(p.Q377Gfs*12)、c.1058A>G(p.H353R)].所有患儿均服用多巴丝肼片,A型THD患儿起始剂量及维持剂量分别为1.7~8.3 mg·kg-1 ·d-1及4.5~20.0 mg·kg-1·d-1;B型THD患儿起始剂量及维持剂量分别为1.7~12.5 mg·kg-1 ·d-1及4.6~12.0 mg·kg-1·d-1;A型THD患儿中4例有异动症,通过下调左旋多巴剂量或延缓加量,异动症均缓解.B型THD患儿中1例有异动症,未处理自行缓解.结论 THD虽临床表现多样,但1岁以内首发症状多为运动发育迟缓,临床表现以运动减少、躯干肌张力低、四肢肌张力障碍多见.推荐THD患儿(无论临床分型)在1.0~5.0 mg·kg-1·d-1范围内按便于分割的最小剂量起始,维持剂量可根据患儿个体化反应进行调整.本病异动症发生率不低,通过下调用药起始剂量、延缓加量速度多数可以中止.
    • 张社峰; 王松龄
    • 摘要: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肌张力障碍或步态异常为首发症状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目前西医以左旋多巴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存在需要终身治疗及部分患者无效的困惑.王松龄根据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表现,认为该病属于中医学"痉病"范畴,提出久病重症多为诸虚百损、筋脉失养证,治疗重在补虚培元,方用薯蓣丸与瓜蒌桂枝汤化裁,新病急症多为痰湿瘀阻、邪袭经络证和阳明里实、热盛灼络证,治疗重在祛邪止痉、痰湿瘀阻、邪袭经络证方用二陈汤、葛根汤、止痉散化裁,阳明里实、热盛灼络证方用大承气汤、五虎追风散、芍药甘草汤化裁.
    • 高红铃; 王丹蕾; 薛峥; 杨清梅; 王宏; 宋秀丽; 熊永洁
    • 摘要: 目的 报道1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的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基因(Guanosine triphosphate cyclohydmlase I,GCH1)c.550C>T(p.R184C)杂合突变,并分析该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结合一代测序验证方法对1个家系的5名成员进行GC H1基因突变分析,并回顾既往文献进行疾病特点总结,以提高对DRD相关基因突变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认识.结果 5名家系成员中先证者及其一子一女GCH1基因存在c.550C>T(p.R184C)杂合突变,且该点突变导致GCH1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发生p.R184C错义突变(184位点上的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软件分析显示c.550C>T(p.R184C)为可疑致病突变.结论 c.550C>T(p.R184C)突变可能是DRD新的致病位点,此分析扩展了DRD的GCH1基因突变内容,同时也为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提供了新的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