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运动捕捉

运动捕捉

运动捕捉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3年内共计529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体育、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03142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电子测试、电子制作、现代电影技术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儿童早期发展前沿研究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utting-edge research of Early Child Development)、第16届国际广播电视技术讨论会(ISBT 2011)、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等;运动捕捉的相关文献由105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强、魏小鹏、德曼·乔丹等。

运动捕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3142 占比:99.76%

总计:103395篇

运动捕捉—发文趋势图

运动捕捉

-研究学者

  • 张强
  • 魏小鹏
  • 德曼·乔丹
  • 肖伯祥
  • 刘昊扬
  • 刘金刚
  • 周东生
  • 戴若犁
  • 李龙威
  • 陈金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敏山; 韩昶晓; 梁栋柱; 赵卫东; 尹逊路; 刘广伟; 朱立国
    • 摘要: 背景:明确手法操作时椎体位移有助于揭示其内在生物力学机制,目前尚无研究分析旋提手法时椎体位移情况。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操作中下颈椎椎体位移情况以及不同扳动力对椎体位移的影响。方法:选取7具健康成年男性尸体颈椎标本,应用MTS材料机及夹具在标本上模拟预牵引与不同扳动力(50,150,250 N)的旋提手法操作,并应用运动捕捉系统对C_(4)-C_(7)椎体不同位置(右横突、椎体中点、左横突)进行运动学测量,明确预牵引及不同扳动力下的椎体位移。结果与结论:①预牵引时:椎体中点与右横突纵向位移量由C_(4)至C_(7)逐渐减少(P0.05);④结果表明:旋提手法具有调整下颈椎椎体位移的作用,其中旋转侧C_(4)横突位移量最大,且位移量与板动力大小相关。
    • 宋翠荣; 陈童真; 刘美晓; 张海峰
    • 摘要: 背景:目前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不耐受高强度锻炼,骨骼、肌肉退化,常由于跌倒导致伤残或死亡,如何提高老年人的下肢肌力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目的:分析行走步长对老年人(> 60岁)下肢肌力的影响,探索高效的行走方式,为日常锻炼提供指导。方法:选择30名健康老年人为受试者,均为男性,年龄65-75岁,测量其形态参数,导入仿真软件Opensim 4.0,分别建立各受试者骨肌模型。应用Vicon 2.3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实时记录各受试者正常步长、大步长行走的运动轨迹;同时采用足底三维测力台记录步行中足底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将各受试者运动数据导入Opensim 4.0软件建立运动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结合足底测力台数据验证其有效性。模型经验证后仿真各受试者在不同步长行走过程中,髂肌、腰大肌、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大收肌的肌力变化;将各受试者2次不同步长行走肌力数据分别导入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行配对t检验。结果与结论:(1)建立了各受试者骨骼肌肉模型及不同步长行走的运动模型,导出各受试者不同步长行走过程中下肢重要肌肉的时间-肌力变化曲线;(2)经统计学分析,不同步长行走肌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步长与肌力变化的规律:正常步频下,增大步长幅度,股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肌力显著增加,髂肌、腰大肌、臀大肌、臀中肌、大收肌轻度增加;(4)提示增大步长行走可以提高下肢肌力,为老年人选择正确行走方式、相关康复训练以及运动处方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 谭菁华; 薛静波; 谢勇; 王程; 晏怡果
    • 摘要: 背景:光学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体外或体内实验以及医疗或生活方面均应用广泛,但尚无研究客观分析该系统精准度及其影响因素.目的:建立光学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分析其应用于生物力学测试的精准度及影响因素.方法:首先,安装光学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摄像机为半弧形高低交替位置,捕捉静止标记点18组坐标数据,每组400个坐标值,计算出系统精密度.应用机械臂完成沿坐标轴X、Y和Z轴方向运动,所得的坐标数据经MATLAB处理计算出运动距离(测量值).然后,以电子千分尺为实际值基准,计算运动捕捉系统的准确度.最后,根据前述精准度测试方法分别在不同运动方向、各个坐标轴、有无室内照明、不同相机数目、不同Marker尺寸材质和不同相机位置变量下,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系统的精准度是否有差异.结果 与结论:①光学式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摄像机为半弧形交替摆放时,X、Y和Z轴坐标精密度分别为5.00,10.26,5.50μm,沿X、Y和Z轴运动的准确度分别为15.58,20.69,12.24μm;②随着摄像头从单面形到环状,精密度逐渐增加,呈环形摆放时精密度最优;③室内有无开始照明灯对系统的精准度无明显影响;④随着摄像机的数目增加,捕捉系统的精密度随之上升,但数量达到一定时精密度会渐近极限;⑤该系统中塑料硬质12.7,14.0,15.9 mm和橡胶材料直径为14.0 mm的Marker点精密度无差异;⑥结果说明,光学三维运动捕捉系统的摄像机数量及摆放位置对系统精准度均有影响,Marker尺寸材质、运动方向、室内照明对系统的精准度无明显影响.该系统精准度满足生物力学测试的需求.
    • 张峻霞; 高昆; 谢兵
    • 摘要: 目的梳理步态分析的发展脉络,介绍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实验和仿真方法,了解步态分析的主要应用领域,预测步态分析未来的发展方向。方法收集步态分析领域的国内外主要文献,梳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主要应用领域。结果步态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运动学、动力学参数及其变化规律的定量研究,多数学者将研究集中在临床诊断与康复评价、穿戴式机器人及康复辅具研发与竞技体育科学训练方式探索上;步态分析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仿真分析法;步态分析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医疗领域中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评估和康复训练提供指导意见,为工程领域中双足机器人、助行器及康复辅具、人工关节的设计开发提供数据支撑。结论未来步态分析手段将更精准、应用领域将更广泛,步态分析的应用也将扩展到更多领域,工业设计也将持续引入步态分析的方法与成果,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更舒适的体验。
    • 张效; 吴伟国
    • 摘要: 为解决仿人机器人设计以经验设计或运动仿真验证为主,尚不存在以人类自身为参照,考虑走跑跳等多种运动行为要求下的初始设计方法问题,对人体多种运动行为进行运动捕捉与足底力测量,选择人体运动过程中关节力矩和关节功率作指标表征仿人机器人应达到的极限驱动能力。利用PhaseSpace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自行研制的至少5倍于体重的大量程集成化测力鞋系统对6名成年男性进行了走跑跳等运动行为的运动捕捉与足底力的测量实验,根据得到的149组实验数据,分析总结人体走、跑、跳等运动行为特征;采用牛顿-欧拉法对人体下肢机构进行逆动力学计算,用多元非线性拟合法拟合计算结果得到了各关节最大驱动力矩及功率方程式。综合归纳给出了不同运动方式下仿人机器人设计参考准则,为走跑跳等多运动方式仿人机器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 张雪(整理)
    • 摘要: 影视动画作品在制作立体人物形象时,为确保角色动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往往采用动作捕捉方式形成初步人体动作模型,其后再根据艺术创意进一步调整修改。专业动作捕捉需要专用空间、设备、软件和技术人员等支持,具有一定成本和技术门槛,在当今的数字化生产环境中,简便的全身动作捕捉方式的需求缺口较大。而通过人工智能(AI)驱动的动作捕捉解决方案可简化动画制作流程并降低成本,为不同需求的中小型创作者和项目提供更大的创作灵活性,同时此类运动捕捉意味着演员无需穿着动作捕捉服装,从而可以做出更加自然和自由的动作。
    • 魏强生; 王殊轶; 肖建如; 许炜; 邢文琪
    • 摘要: 本研究针对一款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lower limb exoskeleton rehabilitation robot,LLERR)进行了关节运动轨迹分析与步态测试研究。分别通过D-H法和拉格朗日法对外骨骼机器人单侧下肢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分析,得出各运动关节间运动学与动力学关系。通过虚拟样机仿真验证提出的外骨骼机器人模型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分析了误差来源。通过使用人体模型进行样机穿戴测试,对预设步态过程中外骨骼机器人的位置和速度进行跟踪,验证了行走过程中步态相位的稳定性。招募受试者在光学运动捕捉环境下进行样机穿戴步态测试,结果表明外骨骼机器人带动人体下肢进行规划步态行走达到预期效果。测试结果从主、客观角度验证了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 孙勇; 朱留宪; 冷真龙
    • 摘要: 针对不同下肢功能患者的自主康复训练与辅助站立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视觉技术和运动捕捉技术的少自由度下肢通用型康复设备定制设计方法。通过计算机视觉方法追踪手动标定的关节点位,以智能手机作为终端,获取关节的运动轨迹。利用无迹卡尔曼滤波(UKF)将得到的轨迹数据进行优化,工厂终端利用这些优化后的轨迹信息实现下肢康复设备的定制设计。当前已制造出物理样机,通过受试者的坐立运动(STS)物理相容性实验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 陈晓星; 许武军; 范红; 禹素萍; 赵海森
    • 摘要: 为更好地协助上肢运动障碍患者康复训练,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单板机(SBC)和惯性测量单元(IMU)且可供患者训练的外骨骼康复装置。利用该装置可捕捉目标运动手臂轨迹,驱动患处以相同轨迹训练。首先,采用人机工程学方法系统建模,应用拉格朗日法进行动力学分析;随后,构建动作捕捉子系统,SBC选用PocketBeagle,IMU选用MPU9250以构成信号采集系统,由WiFi实现SBC与上位机的连接。由SBC对IMU内部加速度、磁力计、陀螺仪的输出数据作信息融合与姿态解算,产生PWM信号实时控制舵机,实现外骨骼驱动。相比传统康复机器人,文中提出的外骨骼康复装置设计轻量便携、易于操控,可为上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康复训练提供一种新途径。
    • 梁巨宏; 王殊轶; 于德旺; 胡忞仁; 邓尚; 袁英凡
    • 摘要: 摆位重复准确是保证放射治疗疗效的重要前提,但传统摆位过程中需要在体表画物理标记,存在过程复杂,效率低,无法准确还原患者在定位阶段的姿态等问题。该研究提出2种放疗摆位系统: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和基于运动捕捉技术的增强现实放疗摆位系统,采用HoloLens摄像机将虚拟模型与患者身体相叠加,直观、全面地展示给医生,完成系统的搭建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放疗摆位系统可以解决传统摆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增强现实放疗摆位系统整体的平均误差为7.54±1.32 mm,而基于运动捕捉技术的增强现实放疗摆位的系统整体的平均误差为5.35±1.03 mm,优于前者,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