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脑梗死

小脑梗死

小脑梗死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2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929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国卒中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大会、第七届全国临床放射学术会议暨《临床放射学杂志》创刊20周年大会、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7等;小脑梗死的相关文献由69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建华、吕雅丽、严小艳等。

小脑梗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5 占比:22.06%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58%

专利文献>

论文:929 占比:77.35%

总计:1201篇

小脑梗死—发文趋势图

小脑梗死

-研究学者

  • 王建华
  • 吕雅丽
  • 严小艳
  • 张宗欣
  • 李建华
  • 王凯
  • 王飞
  • 任力杰
  • 何细妹
  • 何育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毅华; 王兴楠; 陈建娥; 王红祥; 蒋庆雨
    • 摘要: 报道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收治的3例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大面积小脑梗死患者的诊治经过。这3例患者入院后均及时完善头颅MRI检查,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调节血压等治疗,但治疗期间有2例患者仍出现脑梗死出血转化,预后欠佳。临床上对于合并多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眩晕患者,特别是合并心房颤动者,应及时排除中枢性眩晕,避免疾病迅速进展,影响预后。
    • 孙翊嘉; 何伟亮; 王贺波
    •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全球常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发病率逐渐增加^([1])。小脑梗死是CIS的重要类型。小脑梗死的发病率并不高,占所有CIS的2%~3%^([2-3]),但其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一旦病情恶化,梗死可延伸至脑干或梗死后脑肿胀都会导致第四脑室阻塞^([4]),从而引起脑积水或脑干受压,危及患者生命,及时手术干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 赵端允; 张海兵; 李光宏; 王洪波
    • 摘要: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占位性小脑梗死枕下后颅窝减压手术中的应用,分析颅内压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菏泽市立医院22例动态颅内压监测联合枕下后颅窝减压术治疗的占位性小脑梗死患者,其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28~79(56.4±13.5)岁。手术时分别在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时、释放脑脊液后去骨瓣减压前以及手术结束时3个时间点给予颅内压(ICP)测量并记录为ICP1、ICP2、ICP3,ICP2与ICP3的差值记录为ΔICP,术后持续动态监测颅内压,并分析颅内压的变化规律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ICP1为(22.3±4.3)mmHg(1 mmHg=0.133 kPa),ICP2为(20.3±3.9)mmHg,ICP3为(15.7±3.8)mmHg,术后ICP峰值为(19.4±5.2)mmHg,ICP2与ICP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差值ΔICP为(4.6±1.9)mmHg。减压骨窗面积为(22.5±1.6)cm2,ΔICP与其无相关性(P=0.17)。至随访结束时生存18例,死亡4例,生存患者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为(3.9±1.5)分,其中16例为高质量生存质量(GOS≥4分)。颅内压峰值、颅内压超阈值累计时间与预后相关(r=0.31,P<0.01)。结论颅内压监测肯定了手术治疗占位性小脑梗死的价值,其监测数值对病情的预后可提供一定的预测价值。
    • 王飞; 王建华; 史艳; 解庆凡
    • 摘要: 目的:观察揿针按压夹脊穴治疗小脑梗死共济失调的疗效。方法:60例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揿针按压。采用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评价疗效;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和中位频率值(MF)的变化以评测竖脊肌的激活状况。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ICARS、BBS、BI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CARS、BBS、B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iEMG、RMS和MPF值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揿针按压夹脊穴可显著改善小脑梗死患者的协调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单筱淳; 周鹏; 张瑜; 吴苗; 梁雪松
    • 摘要: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小脑梗死后平衡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小脑梗死后平衡障碍患者90例,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头穴丛刺联合低频rTMS治疗,B组采用假头穴丛刺联合低频rTMS治疗,C组采用头穴丛刺联合假低频rTMS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FM-B)评分及运动诱发电位(MEP)阈值,并比较各组疗效。结果治疗后,各组BBS评分、FM-B评分及MEP阈值均高于治疗前,且A组均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A组整体疗效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联合低频rTMS治疗小脑梗死患者后平衡障碍的效果优于单纯头穴丛刺及单纯低频rTMS治疗,可有效提高小脑梗死后平衡障碍的临床疗效。
    • 李志刚
    • 摘要: 目的:探究并分析针灸疗法治疗小脑梗死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民医院治疗的小脑梗死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患者10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2例)和研究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其治疗前后的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0 m最快步行速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平衡功能量表(Fugl-Meyer,FM)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及10 m最快步行速度均显著上升,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疗法能够提高小脑梗死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其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罗永平
    • 摘要: 分析小脑梗死患者预后及相关因素。收集医院2018年5月—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小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经随访,80例患者中预后良好者63例(78.75%);预后不良者17例(21.25%)。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合并心房颤动、肺部感染及入院时NIHSS评分>12分、梗死灶直径≥4.5cm是导致小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小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对其主要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吕洋; 杨燕; 刘文君; 郑建雄; 陶凯
    • 摘要: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cerebellar infarction,CI)的误诊原因及维生素B与脑梗死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维生素B缺乏致CI误诊资料。结果:患者青年男性,因头晕,行走不稳1 d于外院就诊,行头颅CT检查未见确切异常,诊断眩晕综合征,予以相应处理后症状无缓解。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结合头颅CT结果提示右侧CI,行脑梗死规范化治疗16 d后好转出院,期间搜索脑梗死原因中发现维生素B缺乏。结论:临床上CI误诊较为常见,尤其是青年患者,急诊医学科医师在接诊青年患者时需考虑CI可能,其中维生素B缺乏者尤甚,降低误诊率。
    • 胡红梅; 杨磊; 于玲; 秦伟; 白明悦; 胡文立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小脑小梗死的临床影像特征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小脑梗死患者。根据梗死灶大小分为小脑小梗死(梗死灶直径<2 cm)和小脑大梗死(梗死灶直径≥2 cm)组。比较2组的人口学信息、血管危险因素、卒中病因分型[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入院时血压、实验室检查指标、临床症状和体征等方面的差异,以及2组受累血管分布、血管狭窄部位、脑白质病变等影像学特征。结果共入组121例小脑梗死患者,其中小脑小梗死组43例,小脑大梗死组78例。2组既往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小脑大梗死组相比,小脑小梗死组中男性(51.2%vs.82.1%,P<0.001)、吸烟(51.2%vs.70.5%,P=0.034)的比例较低,入院时收缩压(146.2±18.2 mmHg vs.154.6±19.8 mmHg,P=0.022)和入院次日空腹血糖(6.08±1.98 mmol/L vs.8.12±3.46 mmol/L,P<0.001)水平较低,临床症状中眩晕(32.6%vs.64.1%,P<0.001)和头痛(9.3%vs.28.2%,P=0.015)的发生率较低。2组的CISS分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虽然2组中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多见,但小脑大梗死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比例明显更高(89.7%vs.48.8%),小脑小梗死组中不明原因型更多(32.6%vs.5.1%)。2组受累血管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均以小脑后下动脉受累最多见,但小脑小梗死组中小脑前下动脉(20.9%)和小脑上动脉(25.6%)受累的比例高于大梗死组(小脑前下动脉0,小脑上动脉1.3%),小脑大梗死组中多血管分布更多见(47.4%)。2组后循环血管狭窄部位和脑白质高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小脑小梗死和小脑大梗死患者中与血管危险因素有关的既往病史情况无显著差异,后循环系统血管狭窄部位相似,提示两者可能存在相同的发病机制。小梗死患者中眩晕和头痛症状较大梗死患者的发生率低。
    • 李宏伟; 白定群
    • 摘要: 目的 探讨减重步态联合平衡及协调训练对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的康复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1例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应用减重步态联合平衡及协调训练治疗12周,治疗前后采用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Berg平衡量表和10 m步行测试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患者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评分下降了13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增加18分,10 m步行测试时间减少20 s.结论 减重步态联合平衡及协调训练对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的姿势控制、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一定改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