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脑疝

脑疝

脑疝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85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8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4篇;相关期刊555种,包括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浙江创伤外科、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全国神经外科高峰论坛暨广西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脑疝的相关文献由427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文浩、等、罗飞等。

脑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8 占比:97.79%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1.99%

专利文献>

论文:4 占比:0.22%

总计:1859篇

脑疝—发文趋势图

脑疝

-研究学者

  • 王文浩
  • 罗飞
  • 胡连水
  • 张伟
  • 张宏兵
  • 李君
  • 林俊明
  • 林洪
  • 陈汉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梅
    • 摘要: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症)是妇产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特征为血压升高、下肢浮肿等。其发生原因至今尚未阐明,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且易导致新生儿窒息,其致死率可达15%,对产妇妊娠结局造成重要影响。此外,妊高症可导致全身小动脉痉挛,引起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丧失,长时间的痉挛性收缩容易导致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严重者可发生大面积脑出血,继而发生脑疝。本院曾抢救过一例妊娠期合并脑出血、脑疝患者,鉴于该病在基层医院较少见,在护理抢救中具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现将抢救过程及体会报道如下。
    • 孙阳阳; 冯进; 杨振兴; 万定; 黄德俊; 李宗正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行血管内治疗的30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术后发生脑疝,脑疝发生率为8.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再次破裂、脑水肿是术后发生脑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对于预测术后发生脑疝的效能: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4(95%CI 0.639~0.829;P<0.001),动脉瘤再破裂的AUC为0.632(95%CI 0.504~0.760;P=0.026),脑水肿的AUC为0.826(95%CI 0.723~0.928;P<0.001);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再次破裂+脑水肿的AUC为0.897(95%CI 0.819~0.974;P<0.001)。26例脑疝中,8例去骨瓣减压术治疗(4例出院时死亡;4例存活,随访1年,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2例),18例未行去骨瓣减压术均死亡。26例脑疝病死率为84.62%。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脑疝,去骨瓣减压术可以作为急救手段,但效果有限;为改善病人预后,预防和治疗脑水肿、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对预防脑疝的形成尤为重要。
    • 王泽易; 张文才; 陈鹏; 邵东传; 孙杰; 马钢; 赵楠
    • 摘要: 目的:观察脑疝所致动眼神经损伤术后恢复情况并探讨影响动眼神经术后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疝所致动眼神经损伤患者55例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12个月随访动眼神经恢复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分析动眼神经损伤术后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前双侧瞳孔大小、瞳孔对光反射、影像下CT中线偏移距离及颅内血肿计算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是脑疝性动眼神经损伤术后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影响脑疝性动眼神经损伤术后恢复因素较多,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是其独立影响因素。
    • 田文豪; 陈雷音; 杨世昌; 杜爱玲
    • 摘要: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不明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常因营养欠佳导致各种感染性疾病。然而,因颅内感染而直接出现脑疝症状的,国内鲜有报道。现将1例精神分裂症合并以脑疝为首发症状的脑脓肿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患者,女,36岁,主诉“突发呕吐、意识模糊11 h”,2021年1月3日被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住。
    • 包凤英
    • 摘要: 目的:探讨螺旋CT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脑疝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脑疝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螺旋CT加以诊断,分析其脑出血部位及脑疝CT征象。结果:80例患者,其中基底节部位出血人数最多,合计42例,占比52.50%;中线移位距离越大,患者病死率越高,其中10mm以上患者7例,死亡4例,病死率达到57.14%;其中大脑镰下疝50例(62.50%),天幕裂孔疝22例(27.50%),枕骨大孔疝8例(10.00%)。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采用螺旋CT诊断,可清晰显示出其脑出血部位、大小及形态,了解脑组织移位情况,对后续治疗起到借鉴及有价值的参考意义。
    • 刘杰; 金澎
    • 摘要: 1病例资料1.1一般资料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otoma,ASDH)5例,其中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60.2岁。5例均存在意识障碍。4例无明确外伤史;1例夜间睡觉时从床上摔下,被发现时意识不清。入院GCS评分5分3例,7分1例,11分1例。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3例,大脑中动脉1例,前交通动脉1例。1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既往因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行颅内外血管分流术;另4例既往无脑血管病病史。3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出血表现为硬膜下血肿合并天幕池出血,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出血合并侧裂池积血,1例前交通动脉瘤出血合并前纵裂池血肿。
    • 钟波; 邹国荣; 张冬根; 胡友珠; 罗庆勇; 樊琼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急性期致脑疝形成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附属新余医院神经外科于2017年1月至2021年8月连续收治的8例因脑AVM破裂出血导致急性期脑疝形成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术前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脑AVM,因病情急骤行CTA后直接急诊接受开颅血肿清除+畸形血管团切除术,术后根据患儿意识的好转、瞳孔回缩情况评估术后即刻效果,术日当天或者术后第2天复查头部CT评估血肿清除情况,出院前行CTA或DSA评估畸形血管团切除情况(全切除和部分切除)。出院后1个月、3个月、半年和1年对患儿进行临床随访,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患儿恢复效果(包括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和死亡)。结果 8例患儿均因自发性脑出血入院,出血量均>30 ml并发生脑疝,其中额叶3例,颞叶2例,顶叶1例,枕叶1例,小脑1例;5例还纳骨瓣,3例去骨瓣减压。出院前复查CTA(2例DSA检查)结果示7例畸形血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出院随访1年,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6例,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1例,无植物人状态和死亡病例。结论 脑AVM是儿童患者自发性脑出血的主要原因,破裂出血致脑疝的患者急诊行血肿清除+一期畸形血管切除术可降低死亡风险和改善患者预后。
    • 李茜; 吴玉珊; 黎志洲; 罗丽秋
    • 摘要: 目的观察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应用于危重症脑损伤术后中的效果与护理。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1年2月新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危重症脑损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术后因特殊因素未行有创ICP监测,仅行常规护理与观察;观察组术后进行有创ICP监测。对比2组脱水剂用量、脑疝形成率、预后。结果观察组甘露醇平均用量为(846.57±36.84)g,少于对照组的(932.68±38.72)g,脑疝形成率为6.25%(3/48),低于对照组的20.83%(10/48),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优良率为87.50%(42/48),高于对照组的68.75%(33/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危重症脑损伤术后患者进行有创ICP监测,能够根据ICP变化情况有效指导临床对治疗方法与护理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减少脱水剂用量,降低脑疝形成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 李剑伟; 黄建跃; 周永志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本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20例。其中去骨瓣54例,行骨瓣复位术治疗66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1~5年,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去除骨瓣治疗54例,患者恢复良好(GOS 5分)6例(11.1%),中残(GOS 4分)8例(14.8%),重残(GOS 2~3分)9例(16.7%),死亡(GOS 1分)9例(16.7%),好转22(40.7%);内减压加骨瓣复位治疗66例患者恢复良好16例(24.2%),中残9例(13.6%),重残4例(6.1%),死亡12例(18.2%),好转25(37.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急性脑疝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死亡主要原因,骨瓣减压术可明显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骨瓣复位是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及提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 王红东
    •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急性脑梗死(ACI)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术后ACI发生状况,并对比术后ACI不同发生状况的患者基线资料,经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9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有11例术后发生ACI,发生率为11.96%;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脑疝、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术前GCS评分低均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ACI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发生ACI,可能受合并脑疝、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术前GCS评分低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参考上述影响因素给予对症干预,以降低术后ACI发生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