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410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7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00732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针灸临床杂志、中国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三届中西医结合儿童康复学术会议、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肩关节半脱位的相关文献由100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彤、唐文明、燕铁斌等。
肩关节半脱位—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0732篇
占比:99.64%
总计:101094篇
肩关节半脱位
-研究学者
- 王彤
- 唐文明
- 燕铁斌
- 石翠霞
- 袁光辉
- 南向亮
- 杨艳玲
- 王盛
- 王芳
- 郭川
- 陈佩顺
- 顾昭华
- 丘卫红
- 刘孔江
- 叶斌
- 向云
- 和中月
- 唐玉平
- 庞春
- 张平
- 徐卿
- 李丽
- 梅志彬
- 王军
- 王晓红
- 王艳
- 谢瑞娟
- 赵军
- 邓玲娜
- 陈汝艳
- 陈波
- 陈璐
- 雷迈
- 龙英华
- 万慧
- 严瑾
- 于健君
- 于印
- 于春立
- 侯馨婷
- 倪朝民
- 兰方红
- 冯子维
- 冯晓东
- 冯洪
- 刘学芬
- 刘月芳
- 刘楠
- 刘洁
- 刘绿敏
-
-
卓秀建;
沈鹏;
廖京海;
潘丹;
李振华;
唐卫东
-
-
摘要:
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GHS)是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47.5%[1],国内发病率可高达60%—70%[2],肩关节半脱位的管理是卒中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治疗目标[3—4],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最终影响上肢的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主动康复训练的进程[5],如何快速精确评估肩关节半脱位的程度对于判断患者的康复预后尤为重要。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时表现为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空隙增大,因此,理论上肩峰至肘横纹中点间的长度会增加,肩峰和肘横纹都是明显的体表标志,在临床中易于触及和定位,同时普通软尺是精度在毫米的定量长度测量工具,我们前期研究发现[6],软尺测量肢体围度有良好的信度,这是否也可以运用软尺测量两侧肩峰至肘横纹中点长度差值来定量判断肩关节半脱位情况?本研究旨在探讨软尺测量肩峰至肘横纹中点长度信度;研究软尺测量肩峰至肘横纹中点长度对于判定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效度。
-
-
刘宝祥;
胡川;
王欣
-
-
摘要:
目的:观察上肢加压振动联合悬吊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及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悬吊治疗系统进行患侧上肢的闭链运动训练,观察组采用上肢加压振动与悬吊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患侧肩关节影像学肩峰到肱骨头的间距(AHI)、肩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前屈、水平外展、内收三个方向)、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改良诺丁汉感觉评估(rNSA)的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AHI值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PROM、FMA-UE、MBI和rNSA评分治疗4周后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加压振动联合悬吊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程度、缓解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及上肢功能。
-
-
王媛媛;
陈琴;
董倩倩;
王敏;
杨珊
-
-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71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5)。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完成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及VAS评分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75.00%)(P<0.05)。治疗后观察组肩关节外旋、内旋、外展活动度大于对照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疼痛程度。
-
-
李豪;
黄臻;
高燕;
李陶韬
-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双上肢悬吊训练对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4例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2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运动疗法、作业治疗和对应的针灸与物理因子治疗,治疗组在针灸和物理因子治疗的前提下增加双上肢悬吊治疗(SET),观察两组分别在治疗15 d后与30 d后的Fugl-meyer(FMA)上肢功能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半脱位的程度。结果对照组治疗15 d和30 d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7.32±1.68)分、(9.58±2.58)分,治疗组治疗15 d和30 d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10.21±2.21)分、(17.33±3.67)分,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30 d后治疗组患者肩部疼痛明显缓解,并且与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双上肢SET悬吊训练能显著改善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上肢功能、疼痛以及改善半脱位程度。
-
-
赵彬凯;
毛立亚;
刘旭;
陈薇;
王娜
-
-
摘要:
中风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发病后所引发的肩关节半脱位及其迁延不愈所致的一系列临床并发症均严重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因此,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是中风后偏瘫预后的关键。近年来,诸多临床医家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进行了研究及实践,其治疗效果均较为满意,但在临床上并没有广泛应用,分别从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评价标准,以及各种临床诊疗方法等方面分析其原因,并对各种诊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归纳总结,阐明为了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往往需要复合性康复方案配套应用。但组合方案众多,有效率参差不齐,可能与选用的康复方案与患者的具体情况存在不匹配性,或诊断及评价标准不统一等因素有关。今后关于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应聚焦于严谨的科研设计、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整合有效资料,努力做到对肩关节半脱位的诊疗统一性,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
-
程建斌;
蔡丽
-
-
摘要:
目的探讨中频电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GH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偏瘫G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给予中频电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高于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肩关节外旋、内旋和外展活动度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GHS程度分级中度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GHS复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频电疗与康复训练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GHS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和上肢运动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
-
陈娟娟;
娄玲娣;
黄华
-
-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肌内效贴联合肩胛带控制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的效果.方法将52例脑卒中后并发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6).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增加肌内效贴联合肩胛带控制训练方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X线测量法测量患侧肩峰至肱骨头间距(AH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定肩痛、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评定上肢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HI值、VAS评分和FMA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AHI数值和VAS评分比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比治疗前增高(P<0.05),且观察组增高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肌内效贴联合肩胛带控制训练能够有效减轻脑卒中后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程度,缓解患侧肩痛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
-
马儒萍;
冯云萍;
孟丽红;
秦山红
-
-
摘要:
目的:分析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在老年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共选取2021 年 6 月~2022 年 1 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 78 例老年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 = 39)和对照组(n= 39)。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同时进行综合康复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总有效率(92.31% ),显著高于对照组(71.79% ),P0.05;干预后的肩关节外旋、内旋和外展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的 FMA-UE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升老年脑卒中后肩关节脱位患者的康复效果,减轻其肩部疼痛程度,从而有效改善其肩关节活动度和上肢运动功能。
-
-
于尚弘
-
-
摘要: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特点,研究中频脉冲电刺激、康复训练联合实施的临床价值。方法8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中频脉冲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疼痛、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1.15±0.50)、(38.50±4.50)、(70.50±6.50)分,均优于对照组的(5.05±1.05)、(28.50±3.50)、(54.50±5.5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脉冲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患者疼痛,预后效果理想。
-
-
易瑾希;
张雯;
李千千;
孔翎宇;
杨琪;
高汉义
-
-
摘要:
脑卒中后偏瘫通常对人体运动能力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患者常因肌无力、双侧肢体肌张力失衡、感觉异常、关节和姿势控制不良等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异常步态。肩部矫形器常用于脑卒中偏瘫的早期预防或治疗肩关节半脱位,但目前仍存在争议。为探索肩部矫形器除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外的作用,为肩部矫形器的选择及佩戴提供理论依据,该文阐述了肩部矫形器可能改善脑卒中后异常步态的机制,分类对比不同类型肩部矫形器对脑卒中后异常步态的矫正效果。
-
-
-
华璐
- 《江西省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一届赣鄱国际康复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肩关节半脱位影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而且给患者造成痛苦,影响其康复的积极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总结了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的原因,对此护士需要早期干预并采取护理措施,早期积极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因此护理人员职业深刻理解脑卒中患者发生肩关节半脱位的主要原因,才能灵活运用相应的护理措施,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和ADL能力.
-
-
高彤;
徐鹏
- 《江西省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一届赣鄱国际康复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讨论的ES在预防和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患者肩部半脱位的影响。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已经提出一系列的治疗,如吊索和手术治疗。电刺激(electricalstimulation ,ES)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在中风治疗肩部半脱位ES涉及使用电极传递电流的皮肤,这将导致肌肉收缩。电刺激通过刺激皮肤建立了电流通道,刺激了低运动神经和肌肉纤维,使之可以模仿肌肉生理学变化的产生的随意收缩,通过改变参数而改变运动单位的数量和动作电位的频率。动作电位在外围α运动神经元轴突传导运动诱发的指令,当动作电位足够的的时候,即可诱发骨骼肌的收缩。众所周知,由于电极直接应用在皮肤上,一个将包含大量的正电荷,另一个将包含一个过剩负电荷,可以诱导电流在膜上引起动作电位改变离子移动的朝向。ES可以激活外周神经纤维,可以改善肌肉力量,关节运动,肌肉张力,感觉障碍和一系列肩关节的被动运动,主要功能为改善功能(FES, NMES)或减轻疼痛(TENS)。
-
-
李灿红;
吴福平
- 《江西省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一届赣鄱国际康复论坛》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42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2组患者均采用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增加康复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触诊肩峰凹陷,X线片测肩峰与肱骨头间隙,疼痛VAS评分和BI评分进行分析.结果:经相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疗效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触诊肩峰凹陷,X线片测肩峰与肱骨头间隙,VAS评分和BI评分两组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康复治疗对避免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加重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
-
陈武善;
刘红波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观察传统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推拿组.康复组采取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治疗,推拿组采取推拿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治疗.治疗3周后,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功能评定推拿组显著优于康复组;治疗六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功能评定推拿组显著优于康复组.结论:传统的推拿可以作为肩关节半脱位很好的康复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早日康复.
-
-
Zhou-Yu;
周钰;
Fang-Lina;
方丽娜
- 《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2017年》
| 2017年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能否提高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上肢功能及临床疗效. 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3组,每组按1∶1∶1比例分配,针刀组在康复基础上采用针刀治疗;针灸组在康复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以及单纯康复治疗.针刀治疗以颈部为主,每隔10天做1次,共3次;针灸治疗以头针及体针为主;针灸及康复治疗每日1次,15天1疗程,共2疗程.30天后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能力、肌容积测量、VAS疼痛评分做为评价指标. 结果:治疗后3组Fugl-Meyer、肌容积测量指数及疼痛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针刀组疗效最优. 结论:运用针刀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显著,不仅肌力明显提高,而且明显改善萎缩的肌群,改善疼痛症状,恢复肩关节正常功能.此法疗效肯定可供临床医者拓展和运用.
-
-
-
梁瑞歌
- 《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预防性使用肩关节吊带对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良姿位摆放以及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预防性肩关节吊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半脱位发生率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情况都存在差异明显(P<0.05).结论:给予偏瘫患者在常规针灸治疗与良姿位摆放治疗前提下进行早期预防性肩关节吊带治疗,可以在有效降低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提升其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治疗效果显著.
-
-
-
LI Meng;
李萌;
WANG Li;
王黎;
CHEN Longwei;
陈龙伟
- 《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肩关节保护带在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康复中的作用.rn 方法:对2012-2014年进行康复治疗且经诊断为肩关节半脱位的偏瘫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佩戴肩关节保护带(肩带康复组)和不佩戴肩关节保护带(对照组)的偏瘫患者各30例.肩带康复组进行了佩戴肩关节保护带结合刺激增强肩周围肌肉力量,保持肩关节全范围无痛性被动活动训练等措施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除不佩戴肩关节保护带外,其它治疗方法均相同.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肩关节x线片中肩峰至肱骨头之间的距离及指诊评价复位情况.rn 结果:经10周康复治疗后,肩带康复组总有效率达到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rn 结论:佩戴肩关节保护带对改善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有一定疗效,是治疗肩关节半脱位一项有效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