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运动功能
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1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9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126053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针刺研究、中国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等;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文献由126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通、赵军、贾杰等。
上肢运动功能—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26053篇
占比:99.96%
总计:1126448篇
上肢运动功能
-研究学者
- 张通
- 赵军
- 贾杰
- 刘璇
- 崔尧
- 张亚男
- 曾明
- 朱美红
- 王晶
- 金玲
- 顾旭东
- Zhang Tong
- 张英
- 张超
- 杨美霞
- 王丽
- 蒋松鹤
- 郑鹏
- 金彩君
- 陈江
- 陈艳
- 高晓平
- 黄富表
- ZHANG Tong
- 丁宇
- 丁慧敏
- 乔晋琳
- 于志谋
- 于淼
- 任平
- 任海
- 何爱群
- 傅建明
- 凌振华
- 刘丽旭
- 刘云
- 刘会敏
- 刘侠
- 刘倩
- 刘文权
- 刘斯尧
- 刘晶
- 刘烨
- 刘结梅
- 刘金玉
- 刘静娅
- 卢斌
- 卢秀艳
- 叶晓倩
- 叶祥明
-
-
武婕;
杨晶;
董萌萌
-
-
摘要:
目的:探究牵伸状态下深层肌肉刺激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10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康复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刺激组。两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常规组52例行肱二头肌牵伸训练,刺激组53例予牵伸状态下深层肌肉刺激,对比两组上肢痉挛程度,肱二头肌张力、弹性及硬度,上肢运动功能。结果:刺激组干预2月末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水平优于常规组;振动频率、动态刚度、对数衰减水平低于常规组;Fugl-Meyer量表上肢肩肘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t measure,FIM)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牵伸状态下深层肌肉刺激调节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程度,调控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肱二头肌张力、弹性及硬度。
-
-
章闻捷;
杨威;
沈一吉;
李伟利
-
-
摘要:
目的:观察高-低频交互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偏瘫肩痛患者分为低频组(n=33),高频组(n=36)和高-低频组(n=37)。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卒中后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低频组、高频组和高-低频组分别接受低频、高频和高-低频交互r TMS治疗。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进行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脑卒中后特定生活质量量表(SS-Qo L)评定。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及治疗前上肢FMA、肩关节VAS及SS-Qo L评分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8周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上肢FMA及SS-Qo 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高-低频组在治疗后的上肢FMA及SS-Qo L评分与低频组和高频组相比有显著的提高(P<0.05),且肩关节VAS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低频交互r TMS对偏瘫肩痛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且效果优于单一频率的r TMS,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
-
陈程;
江钟立
-
-
摘要: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在头皮特定位点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因无创安全、经济便携、操作简单等优点在康复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目前已有研究证实,tDCS对脑卒中、癫痫、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抑郁症、物质成瘾等精神性疾病,以及纤维肌痛、神经痛等多方面都有疗效[2]。近年国内外研究中,tDCS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而应用在步态障碍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下肢M1区位置在大脑生理结构上比上肢M1区位置更深,需要更大电流强度才能引起有效刺激。本文就t DCS在各种疾病导致的步态障碍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
郑发鑫;
许多;
江沧洲
-
-
摘要: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mirror therapy,MT)对脑干华勒氏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WD)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5月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收治的脑干WD偏瘫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MT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0周后的神经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评分、偏瘫Brunnstrom分期、偏瘫侧平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复合动作电位波幅(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结果:治疗10周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上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上肢Brunnstrom分期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CMAP均有下降,对照组CMAP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MT可有效改善脑干WD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而避免肌萎缩的发生。
-
-
陈洪琳;
关放
-
-
摘要:
目的探究与分析针刺联合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12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均以每周为1个疗程,连续给予4个疗程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简式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P物质(SP)含量,同时观察治疗期间安全性分级。结果观察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及肿胀程度评分低于治疗前,FMA评分高于治疗前,血清CGRP及SP含量低于治疗前,观察组VAS及肿胀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清CGRP及SP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安全性评级均为1级,各为60例,占100.00%。结论针刺联合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疼痛及肿胀的情况,促进提升上肢运动功能,同时还可抑制血清CGRP及SP的释放,且治疗期间安全性较高。
-
-
欧非;
苏东升;
陈艳;
张力
-
-
摘要: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拉伸训练联合Bobath握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予以PNF拉伸训练联合Bobath握手训练,两组均连续治疗20d;于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表(China Stroke Scale,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FMA-UE)、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及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估患者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EU、ARAT、MBI、FIM评分高于对照组,CSS、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拉伸训练联合Bobath握手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
-
金丽华
-
-
摘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目前已成为导致成年人致残和死亡的首位病因[1],发病后常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最为常见[2]。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往往表现为肢体乏力、关节屈伸不利及肢体完全不能活动,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并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认识到人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塑性,为脑梗死后康复训练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对促进大脑侧支循环建立、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能力的部分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3]。
-
-
张忠全;
刘立文;
张姝媗;
高丽娟
-
-
摘要:
目的探讨通经解痉针刺法结合中药口服治疗卒中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天津市西青医院收治的96例卒中后遗症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试验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经解痉针刺法结合中药口服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结合中药口服可增强卒中后遗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加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
-
张洁;
王春方;
孙长城;
袁红;
郭丹;
张颖
-
-
摘要:
目的:探讨穴位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的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就诊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收治顺序,分为穴位刺激组35例(含脱落3例)、经颅直流电刺激组35例(含脱落5例)及穴位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组35例(含脱落2例)。患者每周进行5次治疗,治疗周期为8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对患者进行Brunnstrom分期评定、Fugl-Meyer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结束后,3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及8周后,3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组的改善情况最佳,经颅直流电刺激组次之,穴位刺激组改善情况最差。结论:穴位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效果优于两种治疗方法单独实施。
-
-
袁高明;
付贵龙;
杨青;
邱四君
-
-
摘要:
目的:探讨自拟除痹饮熏蒸配合α-硫辛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AS)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方法:选取2019-02~2020-06我院SHSAS患者106例,依据简单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3例。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采取α-硫辛酸,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自拟除痹饮熏蒸,两组均干预4周。统计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干预前及干预2周、4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量表(FMA)评分、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MBI)评分、上肢休息状态疼痛评分(RVAS)、被动运动状态疼痛评分(P-VAS)、中医证候积分、肩手综合征评分、手部肿胀程度,血清P物质(SP)、神经肽Y(NPY)、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及病情情况: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45%(49/53),高于对照组77.36%(41/53),干预2周、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肩手综合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上肢运动功能及活动:与干预前比较,干预2周、4周后两组FMA、MBI及FCA评分均有所增高,研究组增高幅度较显著(P<0.05);(3)疼痛情况及肿胀情况:与干预前比较,干预2周、4周后两组R-VAS、P-VAS评分及手部肿胀值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4)神经递质:干预2周、4周后两组血清SP、NPY含量较干预前降低,5-HT含量较干预前增高,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除痹饮熏蒸配合α-硫辛酸治疗SHSAS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肢体疼痛、肿胀,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及日常活动功能,且对神经递质含量具有良好调节作用,总体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
-
-
吴翊馨;
陈佳垚
- 《2016中国康复医学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五届学术交流大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比较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mCIMT)和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2 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 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3例,随机分为3 组,常规组治疗以Bobath 治疗技术为主,2h/d,每周训练5d,连续8 周;强制组和改良组采用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CIMT 组6h/d,每周训练5d,连续8 周;mCIMT 组在治疗环境中进行,1h/d,每周3d,其他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不少于2h/d,连续8 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 组患者同时采用简易Fug1-Meyer 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测定上肢的运动模式和运动功能、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测定上肢的运动速度、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测定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治疗前3 组患者3 项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两比较,mCIMT 组和CIMT 组之间FMA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2 组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组之间STEF 评分和BI 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常规神经发育疗法,CIMT 和mCIMT 三种治疗技术均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同时mCIMT 比CIMT 治疗技术更能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
-
TAO Feng;
陶峰;
ZHU Jie;
朱洁;
YANG Lei;
杨雷;
CHEN Ben Mei;
陈本梅;
QIU Mu Lei;
仇慕磊
-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5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4周的基本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1h/d,5d/W).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20min/d,5d/W),对照组给予相同时间的假镜像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UL)对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MBI和FM-LE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MBI和FM-LE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MBI和FM-LE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进步值差异明显(p<0.05). 结论:镜像疗法能显著提高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
HE Bin;
何斌;
ZHANG Chao;
张超;
LIU Xuan;
刘璇
-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对急性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方法:46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增加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训练,对照组增加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30min/d,5d/周,共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上肢部分(FMA-UL)评定上肢及手部的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肘关节肌张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L评分、MAS分级、MBI均较治疗前改善(t>3.124,Z>1.889,P<0.05),且实验组FM-UL评分、MAS分级优于对照组(t=-2.386,Z=-2.625,P<0.05),实验组MBI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2.386,P>0.05). 结论:上肢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可促进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
-
-
Xing liang;
邢亮
- 《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前,脑血管疾病是中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大大降低,但致残率很高,大量的偏瘫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脑卒中造成的功能障碍以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在肢体功能恢复的过程中,上肢的功能恢复远慢于下肢的功能恢复.其中瘫痪侧手的功能又是脑卒中患者功能最薄弱的方面.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是一种由肌电生物反馈介导的低频电刺激.这种治疗方法的运动学习原理涉及重复训练与感觉运动结合,既可产生由随意运动诱发的模式化的,反复的被动活动,又可加强本体感觉的生物反馈,有助于运动皮层功能的重组.rn 研究目标:比较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于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动能恢复的差异;探讨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机制。rn 研究对象及方法:2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组(试验1组)8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试验2组)7人,常规康复治疗组6人,三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组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肌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在进行常规的治疗上加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fMRI进行脑M1区激活强度及患侧M1区偏侧化指数(LI)的检查.观察脑梗死患者拇指主动对掌运动时脑激活区的部位和分布.rn 研究结果:从功能核磁上看,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组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的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患侧M1区激活强度及M1区的偏侧化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组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患侧M1区偏侧化指数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研究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和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提高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有助于脑功能的重组,且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疗效更佳.
-
-
刘翠华;
张盘德;
周惠嫦;
莫海东;
吴周健;
游重翔;
温维阳
- 《第八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7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观察激光磁场对脑卒中早期偏瘫性肩痛患者的治疗作用. 方法:脑卒中偏瘫性肩痛患者58例,随机分对照组30例,激光磁场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药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超短波、针灸等;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声脉冲电导治疗,激光磁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激光磁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AM)评价疗效. 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激光磁场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但激光磁场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激光磁场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4%、76.7.0%,P<0.05). 结论:激光磁场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性肩痛患者的症状,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更有利于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疗效优于超声脉冲电导治疗.
-
-
钟毓贤;
乔晋琳;
丁宇;
周维金;
马彬;
陈红梅;
刘倩;
刘金玉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疼痛康复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2017上海国际疼痛康复高峰论坛》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科学的康复病床精细化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为康复病床管理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对照组采取随意安排床位及常规的病床管理,观察组根据患者的偏瘫侧肢体及偏瘫个体化特点安排病房病床、病床配套设备、相应精细化处置方法等,并安排康复护士进行24小时康复护理巡回.于分组后1、3、6个月对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指标主要包括Fugl-Meyer评分和ADL Barthel评分. 结果:1、3、6个月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在Fugl-Meyer评分部分项目比较上有显著性差别(均p<0.05),特别是观察组患者上肢的伴协同运动和脱离协同运动要明显优于对照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能力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康复精细化管理有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部分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
-
-
ZHANG Yan-ming;
张艳明;
胡洁;
HU Jie;
HU Su;
宋为群;
DU Jubao;
杜巨豹;
SUN Li;
霍速;
WANG Wei;
孙丽;
王伟;
SONG Wei-qun;
XU Dong-xue;
徐冬雪
-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每次训练30min,每周5次,共治疗4周.试验组在常规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每次训练30min,每周5次,共治疗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均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疗效评定,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UE评分、MBI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试验组FMA-UE评分(Z值=-4.711,P<0.01)、MBI评分(Z值=-4.997,P<0.01)优于对照组. 结论: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
-
Tao YuDong;
陶玉东;
Du JianMei;
杜建梅;
Wang Dongyan;
王东雁;
Chen XiuHua;
陈绣花
- 《甘肃省针灸学会2016年度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穴位注射与康复技术对脑中风肩-手综合征(SHS)上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疗效观察. 方法:将2014年-2016年脑中风肩-手综合征患者96例,按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康复技术训练,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频理疗,治疗组采用针刺与穴位注射丹参川芎嗪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月后对肩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针刺穴位注射与康复技术治疗脑中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刺穴位注射与康复技术三级治疗方案能减轻疼痛,消除水肿,有效恢复了脑中风肩-手综合征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