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4`中国脑卒中大会
2014`中国脑卒中大会

2014`中国脑卒中大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5-15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

会议文集:2014`中国脑卒中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介绍两例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病例:rn 1.女,70岁,在发病后4.4小时行r-tP 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2小时言语不清有所好转,左肢肌力由0级恢复到)Ⅲ级,NHISS由12分到7分, 24小时后复查MRI无出血性转变,梗死信号右侧脑室旁较前略增大增强,基底节区较前缩小浅淡,头MRA检查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血管狭窄消失。溶栓后3天,左侧鼻唇沟略浅,左肢肌力Ⅴ一级,头MRI较前无著变,第7天好转出院,NHISS评分1分。rn 2.男,43岁,在发病后4小时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5.5小时右肢肌力好转为Ⅵ级,NHISS由12分到6分,溶栓后6.5小时右肢肌力再次下降,右上肢0级,右下肢Ⅱ级,NHISSI3分,复查头CT无脑出血,加用经乙基淀粉加强脑灌注,依达拉奉抗氧自由基,后肌力未再变化,24小时后查头颅强化MRI梗塞灶较前增大,清晰,头MRA,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仍未见流空影。rn 提出脑梗死超急性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是有效而安全的。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溶栓再通率高,M1段完全闭塞患者溶栓再通率低。
  • 摘要: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本例患者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疼痛明显缓解,首先考虑是因为肌肉痉挛得到缓解所致。通过缓解肌肉痉挛,改善缺血状态,可以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rn 但是患者在痉挛的肌肉尚未松弛时疼痛已有明显缓解,不能简单的用肌肉松弛作用来解释。考虑这是由于A型肉毒毒素通过酶解SNAP-25来抑制Ach释放的同时,还抑制了胆碱能神经元或C或A-δ神经纤维释放过多的神经肤,如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谷氨酸等的释放,降低了局部痛觉敏感性,从而产生阵痛作用。rn 此外,还有研究认为A型肉毒毒素可能被逆向运输至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节P物质和脑啡肽的表达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rn 毕胜、张安静等人通过对肩脾下肌进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肩痛,也获得了很好的疗效。值得注意的是,偏瘫后肩痛的原因复杂,个体差异大,所以在靶肌肉的选择和注射剂量方面要因人而异。而在治疗肩痛方面,A型肉毒毒素与其它疗法间的比较也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脑卒中后生存患者常遗留有明显的上肢功能障碍,其严重影响如穿衣、进食、修饰、书写等日常生活能力.为了满足患者不断增加的康复需求,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新兴的上肢康复方法.rn 1.强制性运动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由Tower通过动物实验首先松鼠猴损伤单侧锥体束后不能使用患肢,但限制健肢的使用能提高患肢的功能.后经临床试验验证其在卒中患者中疗效明显。CIMT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限制改变患者以往形成的“习得性废用”强制使用并训练患侧上肢,从而使患侧上肢功能得到恢复。rn 2.音乐运动疗法rn 音乐训练从单音开始,逐渐增加到顺序弹奏8个音至20首不同的曲子,重复训练,每次30min,持续3周,结果显示患者的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均改善,表现在运动速度、精确性、流畅性及日常活动能力明显改善。音乐治疗的基础理论建立于神经系统可塑性,目前公认的主要机制与听觉-运动整合,听觉-视觉整合,听觉一感觉整合及兴趣与手部功能有关。
  • 摘要:轻度认知障碍(MCI)是指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达不到痴呆的诊断标准.LA是常见的脑白质病变,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脑白质的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是早期痴呆的标志,是衰老过程的一部分,是老年人群脑损害的一个标志,故伴有MCI的LA更具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伴有MCI的LA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影像学表现、认知障碍特点以及与痴呆的关系进行阐述.提出目前伴有MCI的LA的研究尚未有定论的是:(I) LA损伤到怎么样的闭值水平会引起认知功能障碍,(2) LA发生的部位、损伤的程度与认知功能损害的部位及程度之间的相关性;(3)是否能通过观察脑白质的病变来预测伴有MCI的LA的病情进展情况。
  • 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在青少年卒中患者中的短暂性脑动脉病,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其病因、临床及影像特点和预后进行归纳分析,旨在增强神经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为本病的早期识别及治疗提供依据。rn 无创性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对颅内外血管的检查越来越普遍,卒中患者中的动脉病的诊断率越来越高,如动脉夹层,moyamoya病,血管炎,肌纤维发育不良及带状疤疹后脑动脉病等。短暂性脑动脉病是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在青年卒中不明原因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患者多有前驱感染史,临床中尤其是出现多处血管狭窄导致多发梗死时,更容易被误诊,由于病变的局限性及颅内动脉特殊解剖位置,目前多不建议对其进行活检,其本身是一个自限性过程。同时该病也强调对狭窄血管进行随访的重要性,对于那些无明确危险因素,不明原因的颅内动脉狭窄的卒中患者,想要到该病的可能性。
  • 摘要:本文介绍一例患者,男性,71岁。主因言语不清、右肢无力3.5小时急诊入院。在发病后4小时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于溶栓后6小时,突发意识不清,查体:瞳孔左:右约4:2mm,左侧光反应(-),右侧光反应(+)。四肢疼痛刺激无反应,心电监测示快速房颤,心率140-160次/分之间。立即予以强心、利尿、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同时复查头CT提示左侧脑室旁基底节高密度影,考虑为急性脑出血。经抢救无效,患者死亡。在抢救过程中,再次向患者家属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既往有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病史,复测血压右侧180/85mmHg,左侧120/65mmHg。之后查阅患者既往病历资料,TCD提示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主动脉弓致颅内段CTA提示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rn 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的血压应进行严密监测,以免影响患者预后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特别是要在静脉溶栓开始之前,对患者双侧血压进行对比,以排除锁骨下动脉盗血等导致掩盖患者真实血压水平的情况。若出现双侧血压测量值相差较大的情况,应监测血压较高的一侧,并积极采取措施控制血压变化,以达到静脉溶栓的安全及有效。
  • 摘要:Introduction-From endogenous neuroprotection to cerebral preconditioning 2.Mechanisms of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1)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2) Microvascular inflammatory responses · Arteriolar · Capillary · Venular 3)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3.Cerebr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4.Pharmacological preconditioning 1) Resveratrol 2) Moderate ethanol 3) Hydrogen sulfide 5.Other pre-and post-conditions 1)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2)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 摘要:脑梗死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研究发现溶栓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唯一公认的挽救缺血脑组织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综述了溶栓的治疗时间窗、常用方法及并发症,所以掌握溶栓的相关知识,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溶栓途径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溶栓联合血管内超声波治疗等。
  • 摘要:本文从抓主症入手谈眩晕的中医诊治思路,强调应重视眩晕的发作特点、起病缓急、持续时间、诱发加重因素及伴随症状,同时参面色、察舌脉,详辨病机.眩晕治疗以虚实为纲,实有风、火、痰、瘀之分,虚有气、血、阴、阳之别,治疗的关键在于升清降浊.
  • 摘要:四川位于西部,四川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水平在全国相对落后。由医院定点支援的县级医院均位于农业人口为主的贫困县,但大部分医院与医院地理位置邻近,交通便利,利于转诊,且各个受援医院均在5.12灾后重建中配备了建立初级卒中中心所必备的所有硬件设施。目前医院的对口支援医院中,尚无一家医院开始建立卒中单元。县级医院对于卒中的治疗还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上,缺乏统一的卒中评价、康复和健教体系,医务人员的整体观念有待更新。医院是卫生部授牌的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之一,有多年的卒中单元运行经验,已经建立了规范的组织化卒中管理模式,并在多个社区开展了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而城乡对口支援工作的长期双向人员派驻机制已经延续了3年以上,今后这一工作还将长期执行下去。因此医院的神经科大夫将长期驻扎在县级医院进行日常医疗工作,也就是说县医院的患者将直接享受到上级医院神经科专家的诊治服务,这一优势是国外的远程视屏会诊模式所无法替代的。rn 利用城乡对口支援这一契机,医院能够把卒中筛查防抬工作深入推广到本区域广大农村患者中。通过建立对口医院间的卒中网络直报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借助城乡医务人员的对口驻扎体制,把组织化卒中医疗的模式从大医院内部推广到对口支援的医院之间。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区域性组织化卒中管理模式的建立,来提高县医院的卒中诊治水平,切实为广大农村卒中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从而达到改善绵阳地区农村卒中患者预后的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CT分型对患者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的影响.rn 方法:选取25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实验组,依据血肿在矢状位上与基底节的关系分为五型:前上区型,前下区型,后上区型,后下区型和混合型,并依据血肿类型选择手术入路及岛叶造瘘点;31例常规手术入路未特别选定造瘘点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远期生存质量等.rn 结果:实验组术后清醒时间、平均住院日分别为:3.02±5.16d、16.38±5.42d,对照组:4.13±6.29d、 18.26±7.09d,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肿清除大于90%的例数分别为23/25(92.0%)和20/31 (65.0%),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35<0.05),再出血率分别为1/25(4.0%)与9/31 (29.0%),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37<0.05),两组ADL评分分级Ⅰ到Ⅴ级分别为9、7、5、3、1例和5、8、8、5、5例,实验组同样优于对照组(P=0.046<0.05).rn 结论:根据矢状位位置关系对血肿进行分型,选择手术方法,可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术后再出血,提高患者远期生活功能恢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缺血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具有发病急、预后差、致死率高等特点.尤其是合并脑卒中经常造成不可逆性神经组织死亡.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能无创性评价缺血区域及卒中区域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可对缺血性及出血性脑卒中及其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对缺血性脑梗死合并脑卒中患者病理生理学机制的认识.SWI对显示血液成份和静脉血管系统更敏感,SWI就显示病灶的内部结构方面提供更多的信息,可揭示传统MRI可能会漏掉的信息。SWI技术在多发性硬化、血管性痴呆和大脑淀粉样血管病,神经变性疾病等中均有重要意义。SWI可以检测到铁产生的不同程度的磁敏感效应,成为检测脑内矿物质沉积的更敏感的方法。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身生理、病理状态和过程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将更新一些对血管性疾病检查手段的选择理念。SWI显示静脉结构、血液代谢产物、铁沉积等十分敏感,在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和价值。
  • 摘要:本文探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一体化模式.筛查前对医护人员统一培训;对社区海报宣传,常住户入户宣传;进行脑卒中各项知识讲座;自愿申请卫计委脑防办"2013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并填写评估表;在兰州大学第二院集中进行病史、家族史、体重、身高、腰围、臀围、血压、心率、心区听诊、生活习惯询问及血糖和血脂检测;无节假日筛查.初查后将参与社区脑卒中筛查人群分成中低危、高危、TIA、脑卒中人群;对高危、TIA、脑卒中人群另约时间集中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查;高危、TIA、脑卒中人群的筛查结果由兰州大学第二院脑卒中防治研究中心给予干预综合评价并逐一反馈;筛查数据网报到中国心血管网的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国脑卒中数据中心.建立了三甲医院为主体,社区医疗服务联动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一体化模式.最终提高了医护人员的筛查与干预认知度,提高了社区所有群众的筛查与干预认知度,增加了全院职工脑卒中筛查及早期预防意识,达到了全社区覆盖,提高了干预的接受度,数据准确,网报及时.
  •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脑卒中项目筛检工作的开展方法与经验体会.rn 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针对医院在库办社区实施的脑卒中项目筛检工作进行分析与探讨.rn 结果:通过组织专项医疗工作队,对库办社区入围的近7千人中的5980人进行初筛建档,复筛出980例脑卒中高危人员.其中血脂异常172例,血糖异常28例,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异常117例,心电图异常23例,参检多项指标异常640例.rn 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应合理积极进行干预及治疗,项目筛检工作在脑卒中病人的治疗中可起到早发现、及早干预、促进康复的作用.
  • 摘要: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年卒中的几率为5-7%,是神经内外科治疗的热点.科室从2011-2013年共对18名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采取血管内再通术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由于该型手术操作复杂,手术风险高,所以对于术前及术后的护理有较高的要求,本文拟讨论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再通术术前及术后护理的要求.术前及术后严格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密切监测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积极采取各项护理措施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针对患者的突发的病情变化,掌握紧急处理的方法,防止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同时做好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对于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患者尤为重要。
  • 摘要:本文介绍三例颈内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rn 1.男性,57岁,主因突发言语不清,左肢无力4+小时入院,于发病后6小时予r-tPA 60m g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24小时复查头MRI示右侧额颖顶叶、岛叶、基底节、脑室旁梗死。头MRA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15天病情平稳出院。出院NIHSS评分13分。rn 2.男性,58岁,主因突发言语不清,左肢活动不利进展加重3+小时入院,于发病后8小时予r-tPA 70m g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半小时左上肢肌力近端Ⅱ级远端0级,左下肢Ⅳ级,NIHSS评分8分。溶栓后24小时复查头MRI示右额颞顶、右侧岛叶、右侧基底节、右侧脑室旁脑梗死,头MRA示右大脑中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狭窄。14天病情平稳出院,出院时左上肢肌力近端Ⅱ级,远端0级,左下肢肌力Ⅴ-级。NIHSS评分5分。rn 3.女性,71岁,主因突发言语不能,右肢无力2+小时入院,于发病5小时后予r-tPA 60mg静脉溶栓。溶栓后1天右下肢肌力Ⅱ级,右上肢肌力0级。复查头MRI示左侧额叶、岛叶、左基底节DWI高信号,头MRA示右侧椎动脉闭塞,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显影正常。溶栓后14天右上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Ⅲ级,NIHSS评分12分。rn 本报告三例患者中有两例溶栓后血管未出现再通,预后不理想。颈内或大脑中动脉闭塞行静脉溶栓治疗多数研究得到了预后不佳的临床结果。提示静脉溶栓治疗对于此类患者可能获益不大。
  • 摘要:急性脑梗死后缺血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呈渐进性发展,溶栓时机有时间限度。缺血半暗带理论是溶栓时间窗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MR技术的进步,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灌注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能帮助临床有效地发现和评估缺血半暗带的大小。在半暗带存活的时间内,将血栓溶解,血管及时再通,恢复灌注,就可挽救半暗带区脑组织,这是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的理论依据。血管内介入治疗有直接、微创、疗效明确、并发症相对较少等优势,动脉接触溶栓是目前最理想的溶栓方法。rn 动脉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颅内出血,但与静脉溶栓相比,动脉溶栓提高了局部药物剂量,减少了体循环对溶栓药的接触,极大地发挥了溶栓药物的效果。文献报道尿激酶的安全用量为50-300万单位。但由于最佳剂量个体差异较大,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定论。对于超时间窗的动脉溶栓,为减少尿激酶的用量,可采用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做到个体化的用药模式。本报道两病例所用尿激酶总量在50万单位以下,减少了出血风险。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及新型介入材料的研发,机械性动脉溶栓技术不断进展,微导管捣碎技术,球囊扩张技术,特别是取栓术应用,使动脉再通畅率大大提高。溶栓药物剂量明显减少,甚至不用。明显减少了致命性脑出血的几率,也为延长“时间窗”提供了可能性。
  • 摘要: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是一种可逆性的临床放射学综合征,是一种预后相对良好的疾病,导致PRES的病因很多,血压急剧升高为其最常见病因,在产科临床、PRES有时可见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子痫的患者。PRES诊断依赖于病史,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及时诊断病因对症治疗,脑部病变可以完全逆转,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逆性脑病可发展为不可逆损伤,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常用设备及其在康复医学的优势,重点讲述其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方面的应用及其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同时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常用运动功能评定方法.目前国内常规康复训练现状如下:治疗师人数匾乏、缺乏适合早期的康复技术、亚急性期和恢复期手段缺乏系统性、训练强度不够、普及率低。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进入国内,不断进步,以及该技术在康复治疗领域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将成为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一种新型有效的康复手段,应用于临床康复治疗以协助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是有效,但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其有效性和可靠性,虚拟现实训练时机选择有待于考证。目前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是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基础,但是虚拟现实训练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客观性,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 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长期以来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探讨OSAS病因并加以防治,对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的防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为了全面的了解OSAS对于CVD各方面的影响,以便于早期对于CVD的发生进行原因分析及早期预判,从血液动力学改变、脑血流量和颅内压的改变探讨了OSAS与脑血管疾病病理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 摘要:目前大多数的学者认为脑白质疏松症(LA)与缺血损伤密切相关,属于脑小血管病的一种类型.眼底动脉位于人机体内部,不受外界干扰,通过眼底动脉硬化程度的检查可直接反映脑部甚至全身动脉血管病变状况.大量临床实验证实了眼底血管与颅内小血管病的相关性,提示眼底血管改变与LA可能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及相同的发病机制.因此,通过研究眼底血管病变与脑小血管病之间的相关性,推测是否可将眼底动脉病变作为早期评估脑白质病变的指标.研究表明,当全身小血管发生改变时,眼底血管以及颅内血管均发生改变,尚未达到明显病变,眼底血管表现为痉挛或广泛的动脉狭窄,颅内却未见明显缺血改变,当血管硬化明显出现症状时,眼底发生出现动静脉交叉征、出血等,颅内出现明显的LA,此时在分析两者关系时更加明显,不受其他因素影响,所以认为眼底的病变能反应颅内LA的严重程度。
  • 摘要:科室于2011年9月采用介入栓塞治疗1例Moyamoya病合并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治疗效果非常满意。rn 多数成人Moyamoya病表现为颅内出血,大约占60%以上,其出血主要位于脑实质内或脑室内,当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应该考虑合并颅内Willis环附近及后循环动脉动脉瘤的可能(本例患者即是)。导致其出血的原因是薄弱的新生侧支血管或动脉瘤破裂。DSA作为诊断Moyamoya病的金标准,能够准确显示病变血管的部位、程度和侧支循环通路。应用DSA可提高Moyamoya病合并动脉瘤的检出率,能够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瘤颈以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Moyamoya病合并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及时行脑血管造影,造影同时,一旦确诊就可立即行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鉴于合并Moyamoya病的颅内动脉瘤多位于后循环,而且手术区域存在解剖结构复杂且脆弱的烟雾状血管,所以外科手术中暴露及夹闭动脉瘤存在较大风险和难度。弹簧圈栓塞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方法,其微创性、安全性及疗效得到公认,作为血管内操作技术,不受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影响,不损害烟雾样血管,故更适合合并Moyamoya病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但栓塞治疗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尤其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更易发生,可能与导管和造影剂的反复刺激有关。这也是今后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认知功能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rn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天津市河西区4个社区539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及临床痴呆量表评估认知功能,以是否诊断VCIND分为认知正常组401例和认知障碍组138例,比较分析脑卒中高危人群认知功能障碍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rn 结果:认知障碍组与认知正常组相比较,男性、年龄≥65岁、低文化水平、有高脂血症、既往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人群认知障碍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水平低下是影响脑卒中高危人群认知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94,95%CI:0.276~0.883,P<0.05).rn 结论: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是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易患人群,提示及早对具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社区人群进行认知功能筛查,对防治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3mm颅内动脉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住院患者,分成两组进行分析,1.应用r-tPA静脉溶栓组:包括合并≤3mm的颅内动脉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30例及非动脉瘤患者30例;2.合并≤3mm的颅内动脉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组:包括非静脉溶栓30例及静脉溶栓患者30例分别进行回顾分析.分析两组患者颅内出血(ICH)的发生率,死亡率及良好预后发生率.rn 结果:1.静脉溶栓组,合并动脉瘤的患者与未合并动脉瘤患者相比较,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3个月时预后良好发生率(24[80.0%]vs27[90%];p=0.278)无明显差异.2.合并≤3mm的颅内动脉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组:静脉溶栓组与未静脉溶栓组的患者相比,静脉溶栓组患者获得良好预后(24[80.0%]vs16[53.3%];p=0.028)具有统计学差异.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两组患者没有统计学差异;rn 结论:合并≤3mm的颅内动脉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 摘要:2011年5月13日,在京隆重召开的“2011”中国脑卒中大会上,医院被确定为“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在国家卫计委脑防办的正确指导下,为持续有效推进该项工作,加强对项目工作的领导,医院成立了由一把手院长为组长、三位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医务处负责,组织临床医技等多科室和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成立项目专家组,选择相关专业的科室主任及高级职称医师作为专家组成员,负责筛查工作把关及技术培训的师资,确保筛查防治和技术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成效.rn 医院具有宣教先行,提高防控观念,义诊巡讲并行,专项培训,医疗特色服务等医院服务。介绍了多学科联合下的人才信息管理,医疗质量技术管理,资金管理,数据质控管理。下一步要加强宜传力度,扩大筛查范围;规范医疗服务流程,加强医疗技术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培训,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
  • 摘要:进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基本也是社会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活动,是保证机体能量和营养摄入的重要途径.脑卒中后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所引起的多种功能缺损,使患者易出现诸如肢体或面部瘫痪、吞咽困难、言语障碍、疲劳等症状,对患者的进食状况造成一定影响,据文献报道,脑卒中患者进食困难发生率达到36%--84%.脑卒中患者进食困难的表现不仅只是吞咽障碍,完整的进食过程应体现在正常启动、执行并顺利完成一系列的进食动作.长期进食困难使脑卒中患者因食物摄入不足而出现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提出导致脑卒中后进食困难的主要因素有摄食障碍,咀嚼、吞咽障碍及言语沟通障碍,疲劳与抑郁,食欲下降等。一项旨在系统地采集和评价当前已发表文献中关于脑卒中患者进食困难的非仪器及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得到的结果是进食困难测评的最佳护理实践是先用标准床旁吞咽评估检测吞咽障碍,再使用MEOF观察表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同样,Hansen等在2011年通过数据库检索与进食过程相关的评估工具,经过严格的信效度全面评价过程,指出MEOF-Ⅱ可用于护士对于患者进食状况的评估。
  • 摘要:本文阐述了军队医院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党委高度重视,成立组织机构;强化健康宣教,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学科协作,合力推进筛查与防治工作;积极科研创新,提高脑卒中防治水平.
  • 摘要:目的:在常规序列无法检出急性脑卒中伴微出血并区分不开小静脉与小出血灶时,利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的VEN BOLD成像探讨急性脑卒中伴微出血的特征.rn 资料与方法:对于9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常规序列T2FLAIR、T1WI、T2WI及DWI横轴位扫描,在疑似出血并且区分不开小静脉与小出血灶时,注射造影剂后加扫VEN BOLD.rn 结果:在检出的28例区分不开小静脉与小出血灶的病例,在注射造影剂后加扫VEN BOLD,有15例为微出血.发生在基底节区最为多见,其次为丘脑、脑干、小脑半球.微出血发生与T2WI上白质内出现低信号以及与年龄,心脑血管病史密切相关.rn 结论:当高血压及小血管疾病时,微出血的几率将会增高,当常规序列疑似微出血时,并区分不开小静脉与小出血灶时,利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的VEN BOLD序列,将会提高检出率,为临床脑卒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摘要: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颖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它可以显示大脑的白质纤维和白质纤维束,并对其进行观察、追踪和评价.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从大脑白质变化方面反应康复的过程,对于研究神经疾病尤其是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提供重要的的理论依据.rn 中国学者联合应用血氧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L)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纵向观察视觉通路病变的皮质功能和白质纤维结构的动态变化,探讨病变后恢复期脑功能和结构重组的特点。弥散张量成像三维纤维束显示4例枕叶视中枢病变患者患侧视放射纤维部分中断、纤细,并可见移位,部分各项异性值均明显下降,治疗后视放射纤维束有一定程度恢复,部分各项异性值增加。血氧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病变组患者双眼刺激视皮质激活体积较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复查,刺激的皮质激活像素数增多,激活区扩大。结果提示BOLD-fMRI联合DTI从皮质功能和纤维解剖方面设释了病变的发展及康复过程,可帮助了解视觉通路病变后皮质功能区的重组。
  • 摘要:目的:总结脑卒中高危人群电话随访的经验体会.rn 方法:将科室住院患者进行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对人组为高危人群的患者出院后电话随访,随机抽取80例采取问卷式调查.rn 结果:电话随访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同时电话随访时融入了健康的再干预,督导患者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rn 结论:电话随访是医患之间保持联系的纽带,操作方便,便于实施,患者均愿意接受,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电话随访很有必要,有利于一级预防.
  • 摘要:基底动脉是最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之一。有症状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在早期常采用抗血小板或全身抗凝治疗,但卒中的发生率依然很高。根据有症状颅内疾病的华法林一阿司匹林治疗试验(WASID)结果,有症状基底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后年卒中发生率为20%,华法林治疗组为12%。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预后差,病死率高,存活者中植物状态的比例也很高,早期诊断及正确的处理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动脉内溶栓有的肯定临床效果。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尽早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状况,但溶栓时间窗的确定仍需要依赖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结论,对于溶栓血管再通后仍存在血管重度狭窄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联合应用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可以有效防止再闭塞的发生,疗效显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